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用引背法指导背诵。师:清晨,林中谁最快乐?(学生齐背第一节)。师:清晨,林中谁最活跃?(学生齐背第二节)。师: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学生齐背第三节)。
2.学生轻声自由背诵。同座位同学互相背诵。
3.指名个别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三、总结
提问:小鸟为什么赞扬红领巾真好?
四、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羽、歌、护、活的字形。(羽是两个习;歌是哥加欠字旁;护是提手旁加户字;活是把话的言字旁换成三点水。)
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跃:右边是夭(笑的下边),不是天。
保:右边不要写成果。
写:上边不要写成宝盖儿。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重点指导写好以下几个字。
歌、羽、新三个字要写得左右相等。活、跃、保、护四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歌和新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
五、课堂练习
1.齐读、个别读课后练习第3题中的四个短语。
2.齐读、个别读课后练习第4题中的字、词、句。
3.启发学生用可爱说句子。如,小白兔非常可爱。小妹妹长得真可爱。我家的小狗可爱极了。
六、布置课外活动
1.在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有关鸟类知识的书籍,在活动课上向同学们讲鸟类趣闻。
2.在老师的指导下,做鸟巢和广告牌,到公园或郊区放置鸟巢,插上不许打鸟的木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决。
2、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顺课文。
3、回忆《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以由回顾单元提示中的本文与前两课的不同入手。
二、检查预习
1、字词认读强调:(1)部首的字:髻、鬟、鬣。[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3、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 鹄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恶 堕三、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
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齐读熟悉。
三、译读:
1、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2、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3、齐读巩固
4、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当堂作业
强化记忆生字词第二课时
五、赏读
1、导入
会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等,中间两度告归。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以上两点可以由有参考资料的学生讲解。教师导入语:《西湖游记》中描写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光如绫,温风如酒(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回忆)。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景偏重表现自然之美,《满井游记》也有这样的特色。
2、默读课文:要求:(1)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2)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3、探究(1)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确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②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③生动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4、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主题探寻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三、基训巩固
作业
设计:
见知识盘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八、课堂回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欣赏由鞋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
2、引导学生将鞋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碰撞产生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鞋的联想图片,从中了解鞋的联想方法。
难点:根据鞋的特点进行巧妙联想并创作。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摄像机、鞋子实物、范作、小奖品若干。
学具:水彩笔或蜡笔,勾线笔一支,画纸。
四、教学过程:
动画欣赏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呀?(学生语:想) 师: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欣赏视频。
师:耐克换了几次衣服?
师:大家看,老师把耐克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是耐克吗?(学生回答并说说原因)
师:耐克知道要来我们这做客,特意请设计师乔装打扮了一番,所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大家觉得可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鞋的联想。
讲授新课:
1、说一说:
同学们说说你脚上的鞋子吧!
2、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还收集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鞋,你们想看吗?好,那请你们带着问题来欣赏。
设计师是根据哪些部位进行联想的?
1)鞋跟 2)鞋帮 3)鞋底
设计师在设计鞋的.时候都用了那些方法?
1)添加法 2)夸张法 3)变形法 4)组合法
3、找一找:
老师这有些鞋子走丢了,你们帮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主人吧!
自由想像,强化思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就是一双鞋子,跟着老师飞上蓝天,你能想到什么? 又穿过森林
走上马路?
师:看了这么多充满智慧和联想的鞋,老师不禁感叹这些设计师的想像力实在是太丰富了,鞋子耐克今天要请大家帮他完成一个心愿,大家看!师出示多媒体。请生读读他的愿望。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师:(媒体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想像,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作品,教师参与生创作活动,并给予肯定)
六、展示与评价:
师:这些充满想像力的鞋子已经挂满了黑板,我估计鞋子都不认识自己了,这个舞会你觉得谁会是最亮眼的?说说原因。(学生评价,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怎样联想的,一个是用了什么方法)
七、总结与拓展:
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联想是杰出的艺术本领,任何一个无聊的想象都要比模仿好的多,想象是艺术飞翔最美的翅膀”。
生活中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耳朵去倾听,这就是联想。课后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制作出别具一格,千姿百态的圣诞礼物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津津乐道的()
依然如旧的()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打招呼:
预设教学流程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 ) 清爽( )拜访( )依然如旧( )知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反馈预习
1、读全文:
指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文)。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
⑴ 先自己读。
⑵ 再讨论。
⑶ 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