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9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⑴ 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⑵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授课类型:讲授新课
二、授课时间:40分钟
三、授课方式: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
②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
(2)、理解
①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中法文化交流的作用。
(3)、分析
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法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通过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互相聊天,交流着各自的思想、观点、知识等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实现了文化的传播。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 文化传播的含义(提问)
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途径
a.播放视频《丝绸之路》,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展示图片)
永嘉之乱(两晋)安史之乱(唐朝中期)靖康之乱(南宋)
b.播放视频《古代“留学生”》,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a.学生表演:小品《梁祝私奔记》b.在《梁祝私奔记》中梁山泊与祝英台借助了哪些现代化工具逃跑的?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发展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联系小品)
2、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联系小品)
3、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a.大 擂 台(小组竞赛):你知道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史料?
b.视频:《郑和下西洋》
三、文化交流1、文化交流的作用
(1)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走出去”)
(2)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引进来”—优秀文化)
研究性学习探究
现今,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那么,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由代表总结大家意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船长》一课在教学时应本着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争议,教师应紧抓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思。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给文章各部分加小标题。
2、通过文中重点段落的研读,逐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3、掌握理解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层次是非常清楚的:遇险-救援殉职。救援部分是讲读的重点,殉职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即通过环境烘托与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创设多种情景,置学生于海难现场,让他们与文中人物生死相连、情意相通,从而反复地朗读、想象、体悟,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立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扣住重点的词语读文章,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使学生感悟课文片断,受到职责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画面。
1. 通过上节课的学生,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举手回答)
2、他到底是怎样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的灾难。
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些镜头中,去认识认识这位船长。
二、学习第一部分:遇险
1.自读第二段,画出相关语句,体会灾难发生的时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3.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
出示课件: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①指名朗读。
②这种情况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比较合适?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出示课件)
4.如果我们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
①播放节选《诺曼底号遇险记》中海难危急关头的场景,学生仔细倾听。(出示课件)
②学生观看并交流感受后齐读这段文字。
三、走进镜头二:自救
1.灾难就这样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2.学生自读体会后交流:
(1)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出示课件)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为什么船长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体会船长的责任感,船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③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危急的时刻,船长吼出了这命令学生读,再读,读第三遍。
为什么读的声音越来越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吼字的`呢?指名吼一吼船长的命令。
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我们可以看出船长沉着 果断关心妇女 忠于职守舍生忘死(出示课件)
但是人们有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出示课件)
照这样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可是后来
(2)船长和机械师、大副对话
①读读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炉子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联系前文海水在不住地往船舱里灌 ,预示着船要沉入大海了,如果没有救援,人们就被困在这里了。)
(知道了救援时间只有20分钟。知道了船长下命令让女人先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②再读读这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
(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真的会让人开枪吗?)
③指导读好句子: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在这危急的现场,在这紧急的关头,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出示课件)
分角色读
⑤船上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船长把人们都震慑住了,靠的仅仅是枪么?(学生交流辩论)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这句话和前面哪名话形成显明对比。(出示课件)
(还有他的品质。因为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船长)
此时的船长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出全船的乘客,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他又想起了谁?
(交流救助克莱芒的镜头)(出示课件)
四、走进镜头三:殉职
1.出示: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①静心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②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没有时间机会了,与船共存亡)
③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2.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沉着、果断、镇定、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相机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板书)
3.让我们全体起立,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音乐声中齐声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
面对这座丰碑,让我们用我们少先队员最庄严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吧。
六、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英雄
殉职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放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 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l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l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l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
l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l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 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a) 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b) 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 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 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作业 布置:
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课课练。
3、 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星星多漂亮呀!今天,老师要把它送给最聪明、最勇敢、学习最认真的小朋友,大家可要加油啊!
我听好多老师都夸咱们班的小朋友聪明,那你认为咱们班谁最聪明?现在,我想请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帮个忙,就在刚才蓝猫和淘气在飞船上吵了起来,我想你们劝劝他们,你们愿意吗?(放课件:蓝猫和淘气吵架)
在这么多小朋友的劝说下,我们看看他们怎么做?(课件:蓝猫和淘气和好了)
小朋友,你们真能干!现在,蓝猫和淘气和好了,紧紧的挨在一起,笑得多开心啊!有个韵母就发“挨在一起”的‘挨’这个音。我们现在就一起认识它好吗?
小朋友先看黑板(贴上单韵母“a”和“i”)
单韵母的本领可大了,两个韵母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韵母,我们叫它复韵母。(移动i紧挨着a的右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个复韵母“ai ei ui ”。(板书)
二、互动学习
(一)学习复韵母ai。
1、教师范读ai。教发音方法。(领读──跟读──自由读──指名读)
2、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字发ai的音?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非常认真,“ai娃娃”特别高兴,就请来他的好朋友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看它们是谁?(课件:拼音娃娃d t n l )
4、ai和他的好朋友见面,会怎样打招呼呢?和你的好朋友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同桌试拼音节──指名拼读──齐拼音节──男女对口令)
(二)学习复韵母ei。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大力水手)大力水手力气非常大,他经常帮助别人,你们有谁愿意当一当“大力水手”?那好,咱们举行一次大力水手扳手腕比赛,谁赢了,谁就是“大力水手”!你们想参加吗?(扳手腕比赛)
2、刚才听到小朋友憋足了劲,拉长声音都发ei的音。声音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复韵母ei的音。(出示ei)
3、练习发ei的音。(指名读──师正音──齐读)
4、请小朋友看图,谁说说怎么利用图来记住复韵母ei的音和形?
5、谁能根据四声发音的方法,读出ei的四声。(出示ei的四声。自由读──指名读──当小老师读)
6、“ei娃娃”看见你们这么聪明,就打电话来把他的好朋友找来了,你们看。(课件:b p m f )。ei见到他的好朋友一高兴不知怎么打招呼了,小朋友帮帮他,好吗?(同桌试拼音节──指明领读──师生对口令)
课中操
(三)学习复韵母ui。
1、小朋友,老师想问一问,你们都会打电话吗?老师想和你们做一个打电话的游戏,你们愿意吗?我来当妈妈,你们来当孩子。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学了几个复韵母?
生:两个,ai和ei。
师:不对呀,妈妈听说你们要学三个复韵母呢,快放下电话问问老师去吧!
师:对,我们今天还要学一个复韵母,可是你们已经学会了,就是“喂”。(出示ui)“喂”是ui的'第二声。(师领读──跟读──自由读──指名读)
2、现在你们谁能说一句,里面有“ui”这个音的话?(随机出示ui的四声。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
3、你们可真棒!“ui娃娃”高兴的不得了,让他的好朋友乘飞机赶来了,你们看它们是谁?(课件:zh ch sh r )小朋友们,快猜猜看,他们好朋友在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同桌试拼──四个小组各拼一个──指名拼读──两大组对口令)
4、小朋友快打电话告诉妈妈,我们这节课学了三个复韵母ai ei ui。(师生打电话)
三、拓展巩固
1、你听我说。(学生迅速找出老师所读复韵母的卡片)
2、拼音娃娃找朋友。
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在咱们班交了这么多既聪明能干,又认真学习的好朋友,老师真高兴!老师真心的祝愿咱们班的小朋友变得越来约聪明,越来越爱学习,会学习!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吧!
本课设计的特点是:教者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蓝猫和淘气”引入学习情境,以游戏和联系生活方式教会学生ai ei ui 的发音。如“找朋友”“扳手腕”“打电话”“对口令”。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教师对学生的发音训练有层次、有过程、有针对,训练的形式也多样,面向了全体,体现了合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2、通过模拟现场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感谢和安慰别人。
【课前准备】
1、拍摄学生参观特殊学校的活动场景;
2、布置学生收集对自己帮助最大让自己最感动的事;
3、自己最烦恼的事是什么;
4、了解身边谁最需要安慰并想一想该怎样安慰他。
【教学过程】
一、创境揭题
情境一:
1、师:今天,我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请看大屏幕。
(师点击课件,课件出故障。)
2、请老师帮忙,课件恢复正常。
3、引入教师对帮助者的感谢。
4、引导学生向他表示感谢!
(师生共同鼓掌表示感谢。)
情境二:
1、播放课件:
公益广告洗脚的录像,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2、师揭题:
感谢和安慰。
二、学会感谢
1、刚才这个画面能播放出来,还得感谢谁呀?我们已经用掌声表示了感谢。想想,还能说些什么来表示我们的感谢?我们感谢他的态度应该怎样?
板书:
真心实意
2、谁能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当面表示感谢?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在交际中真心实意表示感谢并及时给予评价。)
3、师小结。
三、学会安慰
1、老师也有件事想请你们帮忙。前几天,咱班设立了这个小烦恼信箱,(课件出示:小烦恼信箱)里面收到了很多来信。你们愿意帮忙解除同学的烦恼吗?
2、从小烦恼信箱里抽出信,生生互动,根据学生安慰该生的话语。
情景三:
1、(放录像天地对话)31岁的聂海胜叔叔和他妻子女儿的天地对话。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学生看后,师问:聂海胜叔叔的妻子和女儿说了些什么?聂海胜叔叔有什么反应?
2、师小结:
安慰别人,就需要我们真心实意,用鼓励、同情、委婉、动情等得体的话语打动人心,使别人得到真正心灵上的安慰。
板书:
话语得体
3、你们看,我们的小烦恼信箱还有很多有烦恼的同学需要沟通: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烦恼在小组里说一说,其他同学试着用你们得体的话语真心实意地去安慰同学,排解烦恼。
(小组交流,师参与其中。)
4、小组愿意上台展示安慰同学排解烦恼的招数?
全班互动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四、整合升华
1、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感谢和安慰。最近,我们班的同学去了纳溪区特殊学校参观,老师这里有一组参观的镜头。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这些同学对残疾人们说了些什么?残疾人们有什么反应?
2、师总结,同时大屏幕出示:
诗《安慰》。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板书设计】
感谢和安慰
真心实意
鼓励、同情
话语得体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主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读课文,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悟故事主人公的真挚情感。
2、反复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激发对牛郎织女凄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象征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王母娘娘的憎恨。
三、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整理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资料,做好前期的阅读工作,为正确解读文本提供保证。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属于哪一类?(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预设。)
请选择:亲情
友情
爱情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是呀,爱情是美好的,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3、板书课题:牛郎织女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中的人物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并在文中圈注。
2、初读汇报:文中的人物有哪些?
教师按课文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人物并板书:
哥哥
嫂子
牛郎
老牛
王母娘娘
织女
读准字音:嫂子的“嫂”(注音)
3、默读课文说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重点读:
(1)哥哥
嫂子
牛郎
读课文第1自然段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哥哥嫂子对牛郎的态度。
学生讨论交流。
多指名读与自己表达的词或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个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2)牛郎
老牛
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牛郎对待老牛的词,并找出描述具体行动的句子来读一读。
找出文中描写老牛对待牛郎的词,读出相应的句子。
过渡:老牛对牛郎的好仅仅是“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吗?”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在哪个自然段呢?(板书:舔
教学“舔”字)
自读自悟第3自然段,说说自己读后脑中出现的画面。(鼓励充分想像)
老牛的这种行为在民间叫什么?(红娘
牵红线
牵线搭桥-----为什么叫搭桥呢?)
(3)牛郎
织女
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见到了那位美丽的姑娘了吗?见面后的结果又向哪发展了?
大声读课文相应的自然段(4-----6自然段)
初评牛郎织女。-------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牛郎织女的印象
汇报时说出自己的理由。
启发想像:如果故事中不出现意外情况,牛郎织女一家的幸福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
小组讨论后写一段描绘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话。
代表汇报自己的描述,集体评议。
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
三、小结:
是呀。如果世界上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该多好啊!那样,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就会是天长地久了。
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请同学继续关注牛郎织女一家的命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故事的内容
二、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圈画批注,写写感受。
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第三小节
牛郎——善良、心眼儿好(板书)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
(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勤劳
善良: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天庭和人间比较:
一样辛苦
冷漠无情
真情温暖
禁锢身心
自由
对自由的渴望
对真实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勇敢:“决心”,意味着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可怕的责罚,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权衡。留在天庭,有锦衣玉食,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艰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
(相机板书: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么?赞叹、钦佩、祝福
2、分离——王母
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交流: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中国情人节。是不是觉得比2月14日更浪漫?
三、质疑,深化
1、质疑
2、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4、为什么最后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5、补充,故事古而有之,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有表达,但是在不断地变化。
大略地学习《迢迢牵牛星》《鹊桥仙》《天上的街市》,感受变化。
6、小结: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段段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1-3段段意
难点: 概括1-3段段意,感受荷花的美丽
(三)课前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 出示挂图:这是什么花?你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
2、 听录音,思考:哪几段直接写了荷花?(1-3)
二、学习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反馈:
字音: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读准花骨朵,画图理解花骨朵
字形:骨:第3画()翩:左扁右羽
提出不懂得词:莲蓬:看图理解挨挨挤挤:做动作理解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4、齐读课文,读出你想表现的感觉。
三、学习1-3段
1、 默读1-3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清香、形态、姿势)
2、 学习第一段
●读,找出写荷花香气很诱人的词?
●概括段意?(我一进公园,就闻到一阵荷花的清香。)
3、 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标好句号
●划出直接写荷花形状的句子(4、5、6)
●写了哪几种不同的形态?(全开、刚开、未开)从图中找出这三种形态的荷花。
●课文用什么词把三部分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
●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为什么?(2)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读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体会哪个词用的好?
(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昂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划出写荷叶的句子
这句话中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是(),写荷叶颜色的词是(),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这段话主要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就多。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显得更美丽了。
●小结,这段话荷花的形状。谁能概括的说说荷花的形状美在哪里?
(开的多,形状各异,白花、黄莲蓬、绿荷叶,颜色美)
●感情朗读
●概括段意?(荷花形状各异,十分美丽。)
3、学习第三段
●理解姿势:姿态
●看图说说白荷花有哪些姿势?用一个词概括?(千姿百态)
●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真了不起?
(所有的荷花都很美,各有各的样子,而且他们的样子不时的在改变。画家要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课文这么写是为了说明荷花姿势美。)
●感情朗读
●概括段意?(白荷花的姿势很美。)
4、 读1-3段
四、作业
1、 背诵第二段
2、 看图仿写
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
清香
荷花 形态 形状各异
姿势 千姿百态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5段,进一步感受荷花之美
2、背诵课文2、3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荷花之美
难点: 感受荷花之美、背诵课文2、3段
(三)课前准备: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有感情朗读1-3段,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荷花的美?
2、 背诵第二段
二、学习4、5段
1、 听录音,讨论:这两段写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2、 学习第四段
●面对一池的荷花,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象中的我美吗?美在哪里?
(静态美: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下,光彩照人;动态美,风吹来,与一池的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十分美丽。)
●蜻蜓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告诉我做了好梦,说明什么?(它们生活在荷花池里十分快乐,从而衬托出荷花的美丽。
●为什么我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荷花太美了,我看的入了迷,把自己都忘了。)
●感情朗读
●练习背诵
●概括段意(我看着美丽的荷花,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三、总结全文
1、 有感情朗读全文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 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句。
四、作业
1、 完成作业
2、 给荷花上色
板书:
荷花想象(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课后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