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11-26 11:41: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1.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

  道理。

  三、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给“忽然”换个词。

  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 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完成课堂作业 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 )。湖里有十来支( ),花瓣上( ),荷叶上( )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朗读这一句。

  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本》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 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

  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作业:

  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习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简析: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本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

  设计意图:

  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 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3.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

  六、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的感人故事。文章想象奇特,情节感人,能给人深刻启示。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本文语言并不艰涩难懂,但内涵比较深,应引导学生在自己阅读、朗读的基础上,用心体会和感知童话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的道理。由此,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谈话激趣入手,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自主识字、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以“爱心”为线索,引领学生层层推进,去与文本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探究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习目标

  1、正确默写“钻石、旱灾、干枯、赶紧、喜出望外”等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爱的真诚及爱的神奇功效,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水罐发生的变化,发现规律和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过渡,引出本文课题

  1、板书繁体“爱”字,感知意思。

  教师简单小结:爱是神奇的,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2、过渡导入;让我们再次走进《七颗钻石》的童话世界,用心感受“爱心”故事。

  二、检查指导,整体感知课文

  1、听写词语:生生互评

  旱 灾 干枯  喜出望外 赶紧

  2、复述课文内容,理出故事情节。

  师生交流,理出故事情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板书:空、有水、银、金、钻石、星座

  3、默读课文,动笔圈画,思考问题:

  (1)水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这些变化?

  (2)课文哪些地方感人?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是哪些?

  三。精读1-2自然段,初感水罐神奇

  1 、指名读第二段:体会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交流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展开读书活动。

  (1)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2)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2、引导读第一段: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艰难。

  (1)、比较干涸与干枯(可以让学生举例或出示图片比较辨析);明白从三个方面写了旱灾的严重。(多媒体课件演示旱灾画面)教师介绍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2)、引导想象体会:小姑娘曾去过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小姑娘找水的艰辛。)

  3、启发感悟神奇:理解水罐神奇的变化。

  (1)、过渡引入:这真是个神奇的水罐,在小姑娘最需要水的时候装满了水。指导朗读水罐发生变化的语句,读出神奇的味道。

  (2)、找到水以后,小姑娘的心情如何?理解成语“喜出望外”(遇到出乎预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感悟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

  4、指导表情朗读:感悟小姑娘的孝心。

  指名读;范读;学生练读;配乐齐读。

  四、品读3-5自然段,感悟母女博爱

  1、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爱的足迹。

  思考:水罐又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认真读读刚才画出的句子,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2、集体交流,体会重点语句。(逐段进行)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 想象小姑娘让水的情景,表情朗读相关课文。

  (2) 重点研读母亲的话语,交流感受。

  (3) 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朗读,再悟爱的真谛。

  五、拓展延伸,让爱再度升华

  1、引导续写:围绕“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想象清泉出现以后,给小姑娘家庭或灾区人们带来的变化写一段话。

  2、归纳小结: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变化?揭示变化的规律。

  3、配乐表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作业超市(请同学们从下面自选习题,课后完成)。

  1、爱讲故事的你,讲一讲这个故事;

  2、爱写作的你,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七篇

2.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

5.【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十篇

6.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

7.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五篇

8.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七篇

9.【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