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1-09 14:01: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9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9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展开拓展阅读,了解“看”的学问;从布鲁诺和柏波罗的做法和结果对比中得到启示。

  2.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3.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重难点,关键

  1.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针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阅读《“看”的学问》和《管道》。

  二.学习《“看”的学问》

  1.轻声读文,思考“看”有哪些学问。

  2.讨论:“看”都有哪些学问?

  3.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样观察事物的?

  三.学习《管道》

  1.提出要求,引导速读。

  2.学生自由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速读的体会。

  4.引导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揭示任务,导入新课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默读故事,理解内容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针对故事,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

  完成《初显身手》

  1.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引导评议。

  3.评选班级“智多星”。

  4.课外延伸:毛遂自荐当主编将全班同学提供的好方法,好窍门编成小册子,名曰《智慧万花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将上节课讨论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继续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正确掌握书写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老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愿望。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写话的语言实践。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具准备:

  查找巴金的相关资料

  课前先学:

  阅读巴金的《鸟的天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近一位老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他就是巴金(板书)爷爷。

  2、这样一位老人在给家乡孩子的回信中他会说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全文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生僻的词语,巴金爷爷是文坛泰斗,从他的笔下流出的文字竟是如此直白,仿佛山间清凉的小溪,巴金爷爷就是这样的可亲可近。喜欢这样的爷爷吗?

  初读课文,要求,读出巴金爷爷自然、轻缓的语调。

  读了这样清新的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呢?(读后说第一感觉。)

  2读:

  1) 信的文本特点:面对面的说话,聊着家常,显得很亲切自然。

  2) 指名分段朗读,让学生在自然、轻缓的语调中体会巴金爷爷亲切的话语,初步感受这平实质朴的文字中流露的真情。

  3、复习书信的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三、再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二段,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体会,从巴金爷爷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感受浓浓的爱。

  第一段:从谢谢入手,感受巴金老人的温暖。

  巴金爷爷为什么要谢谢孩子们呢?(一大堆信这么多的孩子们写信;好不热闹。)读出巴金爷爷的心里的温暖,读出感谢之情,喜爱之情。

  第二段:巴金爷爷平实清新的文字中流淌着他的真情,自由读第二段,感受他的爱。

  2、千斤重千斤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笔有千斤重呢?从这千斤重你又读出什么?

  朗读指导:千斤重千斤情;千斤情---病中的巴金爷爷深深地爱着家乡的孩子们;他们读着这封信,感受着巴金爷爷的深情,怎能不为之感动?读出孩子们的感动。

  3、交流语段二:多么,多么

  还有谁也注意到了这句话,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你特别留意到的词读好。

  听出来了,多么想看见---多么想听见,这是多么真挚的爱啊!来,我们一起读。

  4、谁还留意到了其它的词,谁还有精彩的发现?

  歌唱般的话语 如果没对孩子那份真切的爱,孩子的声音怎么能成了歌唱般的呢?

  四、作业

  一、写近义词。

  珍惜( ) 真诚( ) 祝福( )花费( )

  二、写反义词。

  有限( ) 吃力( ) 失望( ) 平平凡凡( )

  杰出( ) 成功( ) 奉献( ) 有限( )

  三、改正错别字

  长途旋行( ) 重心学习( ) 兴高彩烈( )

  走头无路( ) 不屈不绕( )万古常青( )

  第二课时

  一、复习,联系一、二段内容,选词说话。

  (出示文中第一幅巴金像,旁边出示词语:温暖 千斤重 终于 见面。)

  指名学生读题: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词语说一段与课文一、二段的内容有关的话。

  师小结:是什么让巴金爷爷感到温暖?(孩子们真诚的`爱)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巴金爷爷拿起了千斤重的笔?(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这就是爱,爱给人以温暖,爱给人以力量。

  (板书:爱)

  二、学习三、四段,感受巴金爷爷的爱,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学习三、四段,感受书信中巴金爷爷亲切质朴的话语

  巴金爷爷用这封信代替他和孩子们见面,这是一位87岁的老人在面对面地和孩子们聊天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4自然段,用耳朵听听自己读书的声音,听听巴金爷爷亲切的话语

  你听到巴金爷爷跟孩子们聊了些什么?

  (二)自读三、四段,潜心对话,感悟文本

  1、这封信是一个走过了87个春秋的老人给家乡的孩子们讲述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里的字字句句都流露着真情,字字句句都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让我们静静地倾听巴金爷爷的声音,再次默读课文的第3、4段,拿起笔,写下你读书的思考,用笔与巴金爷爷作无声的交流。

  (阅读批注与文本交流)

  2、交流读书体会(师生、生生)

  (三)齐读第三段,领悟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根植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种子

  1、这封信主要是巴金爷爷和我们谈生命的意义的,他希望自己,更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开花结果。 (板书:生命开花结果)同学们,花草树木可以开花结果,人的生命怎么能开花结果呢?

  2、(投影)请同学们读一读巴金爷爷的这段话,看看谁能读懂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

  3、交流,引导,提升

  从这里读懂了什么?

  (只有我们为别人奉献我们的爱,我们的同情,奉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才能给社会增光添彩,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

  这里的花费它们中的花费可以换成什么词?(消耗、奉献。)

  花费它们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时间、精力、同情

  所有的这些,都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爱!一句话,为别人、为社会奉献我们的爱,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板书奉献)

  4、同学们,愿意让这朵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自己的心里吗?自由朗读,用心感受生命的美丽之花。

  指名读 。

  让这朵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齐读!

  5、巴金爷爷说自己是个普通人,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他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读到这里,你明白巴金爷爷为什么希望再活一次吗?

  (他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总觉得自己应该为社会,为祖国,为同胞再多做点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他心中的这份博大的爱。)

  这朵生命之花是爱的花朵,是爱的果实,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话,体会巴金爷爷博大的爱。

  三、学习第五段,感受巴金爷爷的期望

  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巴金爷爷知道自己的所剩的日子不多了,作为一个老人,他更懂得时间的珍贵。

  2、(投影第5段第2句)这是一位老人的心声,亲切的话语中充满爱意,这是一位远离故土的老人对家乡孩子的热切期望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聆听巴金爷爷的殷切期望。

  (读出老人的浓浓的爱意,热切的期待。)

  3、这里的你们指的是家乡的孩子们;仅仅是家乡孩子们的吗?不,是对包括我们大家在内的所有孩子的殷切期望,能领会巴金爷爷对我们的期望吗?真的吗?(考考你们:谁的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我们;谁的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我们;希望在谁的身上?我们。好,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话。(投影,把最后一段中的你们换成我们)

  (朗读要充满阳光,充满激情,充满希望。)

  四、抒写真情。

  1、家乡的孩子们收到了巴金爷爷抱病写的回信,读着巴金爷爷亲切的话语,感受着巴金爷爷真挚的爱和热切的期望,他们心中会想些什么,又想对巴金爷爷说些什么呢?请你以家乡孩子的身份给巴金爷爷回一封信。

  明确要求:

  1) 注意信的格式

  2) 以家乡孩子的身份。转换角色:现在我们是谁?我们是巴金爷爷家乡的孩子呀,现在孩子们的心已飞到巴金爷爷的身边了,就要面对面地和巴金爷爷说话了,明白吗?

  3) 说真话,诉真情,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2、生写信,师巡视指导。

  3、交流。

  五、作业:

  一、按要求写句子。

  1、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改为反问句)

  2、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和歌唱般的话语。(修改病句)

  3、( )我有病,写字困难,( )不能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填上关联词)

  4、你们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缩句)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我为什么愿意再活一次,说明什么?

  2、它们指什么?为别人花费指什么?开花是指什么?

  板书设计: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 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 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领会课文内容,知道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分角色朗读。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2、乌鸦、狐狸等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一、板书课题

  看课题:这是谁和谁?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激趣引入

  教师口述,同时课件演示:狐狸直流口水。

  师: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请大家继续看演示。请一位同学朗读。

  狐狸三次说的话及乌鸦的三次反应。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有内容,大家说说怎样学习才有趣。

  学生提出多种学习方法。教师归纳:先读书,后表演,再质疑。

  三、通读,分小组自由读,充分熟悉课文内容

  打开书,分小组自由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读流利为止。

  四、分小组议读

  小组边读边评,了解课文内容。

  五、各小组分角色朗读

  师:请小评论员评论一下,他们谁得最像狐狸和乌鸦?

  请评选出的优秀者带大家读相应的课文段落。

  六、说课文意思

  师:回顾一下我们读书的过程,读完了这几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七、表演,创造性地表达课文内容

  1、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已经初步懂得了课文内容,可以表演了吗?怎样演呢?请小组讨论,讨论好了就开始表演。

  学生在组内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谁准备好了可以上台来给我们大家表演。

  请几组小演员上台扮狐狸和乌鸦进行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课堂练习

  一、朗读课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质疑,引出寓意

  1、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狐狸先生”和“乌鸦小姐”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狐狸先生:

  你为什么要用那么亲热的语气问候乌鸦?

  你为什么要问候乌鸦的孩子?

  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也并不好,可你为什么还要夸她?

  乌鸦小姐:

  为什么你第一次不作声?

  为什么第二次看了狐狸一眼,还是不作声?

  为什么第三次那么得意,唱起歌来?

  由狐狸和乌鸦的扮演者回答以上问题。

  2、同学们,从他们的回答中,你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从狐狸和乌鸦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总结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这样的故事叫寓言故事。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一本有名的寓言—《伊索寓言》,课后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

  四、复习生字

  1、用生字卡片齐读、指名读。

  2、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

  差:半包围结构,注意下面是“工”,不是“土”。

  张:左右结构,左右大致各占一半位置。注意笔画笔顺,“弓”的第三笔是“竖折折钩”,“长”的第一笔是“撇”。

  肉:笔顺是丨、冂、内、肉,共6画。注意两个“人”的第二笔都是点。

  叼: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撇”。

  雀:下面部分是4横,不要少写一横。

  (2)学生练写,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教师巡视指导,课堂订正。

  六、做游戏

  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假如像乌鸦妈妈,你会对你的宝宝说些什么呢?

  学生扮乌鸦妈妈劝诫孩子。

  七、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及孩子对妈妈无私的爱。

  2.通过找生字娃娃的方法识字,使学生认识扇、裳等10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诵读诗歌。

  4.通过感悟语言文字,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爱,世界充满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正如歌中所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种很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妈妈的爱。)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并且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3.我发现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生字学得怎样呢?老师考考你们。(生做找生字娃娃的游戏)。

  (1)教师喊,学生找。

  (2)学生喊,教师找。

  (3)小组的同学互相做一做。

  4.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生字很快就学会了,这首诗你们读得怎样呢?请5个同学读课文,一人一节。

  三、精读课文,体味母爱。

  1.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学,有没有信心?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

  出示:

  a.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歌来读。

  b.通过读这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c.小组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2.学生按建议自学。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读,比赛读,评价读、示范读。教师指导读。)(随机板书)

  学习两个自然段。

  4.自学其他的三小节。

  5.指名配乐通读课文。(刚才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读的课文也特别棒,谁能勇敢的.站起来,完整的读一遍课文给大家听。)

  小结: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还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妈妈每天都细心的照顾我们,所以我们大家都生活得很幸福。谁能像书上那样举个例子说说妈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

  四、联系生活实际夸夸自己的妈妈。

  1.学生夸妈妈。

  2.冬冬的话。

  听了你们的话,和我们一起上小学的冬冬也很想夸夸自己的妈妈。大家想不想听?(出示课件)

  3.冬冬还把对妈妈的夸奖仿照课文的样子,写成了一节小诗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出示课件)

  4.下面同学们也把刚才你夸妈妈的话整理成小诗的样子说出来。(小组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五、结尾。

  把你对妈妈的赞扬写成一首小诗,回家读给妈妈听。

  简评:

  在本节课中,教师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促进主体积极参与的重要前提保证。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就要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创造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放手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安排识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经过二年级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生字的学习,教师只起点拨作用,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自学。继续进行随文识字后,通过小游戏,使学生感觉学习生字不是枯燥的,而是一种乐趣。

  3.创造性的安排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时适当地采用教学手段。如初读课文时,学生愿意学习哪一段就学那一段。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加深体验。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语文学习外延到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这一节课中,这一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出妈妈无私的爱,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去发现妈妈的爱,使孩子体会到、意识到自己时时刻刻生活在深深的母爱当中。

  5.有机渗透语文天地的学习。

  在本课中,我把语文天地中的夸夸自己的妈妈和金钥匙有机的渗透到本节课中,并不是唯一不变地、呆板地去学习。让语文天地也变得活起来。

  6.写话一直是学生掌握知识薄弱的环节,所以在安排夸奖妈妈时,让学生很熟悉的冬冬做榜样,降低以诗歌的形式写话的难度,也不至于枯燥无味,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习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习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习: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习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通过儿童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春天是怎样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的。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冬春交替的季节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来听一首歌,看谁能听出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这首个好听吗?你喜欢春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唱春天的儿歌《梦已被染绿》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从哪里发现了春天?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

  5、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6、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你还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梦

  残

  融

  嘱

  咐

  茸

  咱

  散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五、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个大家听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⑶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u) 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⑵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⑴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⑵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⑷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个主题单元“金钱”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日子里,“我”骑车撞倒一位低头数钱的老大爷,钱掉地并随风四处飞扬,过路行人纷纷抢钱归还主人的故事,赞誉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互助得好品德和良好风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利用观察字型的方法,会写本课5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理解“迟疑”和“肯定”,“沉重”和“轻松”;

  2、通过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思路,鼓励学生自述;

  3、通过理解过路行人“抢”被北风吹落的钱,并还给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应真诚、友爱、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品读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友爱的可贵和可敬。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抢”字加与不加引号的不同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被风刮跑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正音。“趔趄、诧、蹬、续”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练习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本文是叙事的,故从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叙述。

  3、理清条理: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

  3.自读学习“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部分,指名回答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一月二十月,长春,刮着猛烈的北风,“我”骑车撞了一个低头数钱的老大爷,让钱被风刮跑,心情很慌忙。”

  4。指导学习“钱被方刮跑了以后”部分。

  (1)过路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人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一一交在他的'手里。”-------)

  (2)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还抢,这可怎么得了!”“喜出望外,不住地向众人点头。”------)

  (3)“我”的动作、神态、语言?(“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4)自己边读边想几个“抢”字,加引号与不加的含义有何异同。(1、当时风大,必须动作要快,顾用“抢”;2、这种行为目的是为了老大爷追回钱,它实际是帮助性质的。)

  (5)品读5、6自然段,通过体会“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变化,

  5.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6.鼓励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在风中发生的事。

  7.结合课后习题,感悟文章内容。

  课文叙述了二十多年前一件真实的事,谈谈你读后的想法。

  (四)作业:“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五)板书:

  过路行人:“抢”——〉“还”

  钱被风刮跑以后

  老大爷:“迟疑”——〉“肯定”

  人与人互助互爱

  “我”:“沉重”——〉“轻松”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