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七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 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 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 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 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 第3题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附后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二、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⑴ 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再现生活
1、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2、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
⑴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⑵ 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 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⑵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读读背背
1、观察与认读:
⑴ 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⑵ 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⑴ 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 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⑶ 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 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3、读读与背背:
⑴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展示台
1、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2、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3、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4、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字和一个多音字都。
⑵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朗读中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难点是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卡、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学习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3至12自然段,学习三个生字。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指名来读读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第3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理解:陡峭。
3、出示句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4、指导感情朗读,理解云海。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读读第四自然段你们就会知道。
2、出示句子: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3、指导感情朗读。
4、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第5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种奇石,它奇在哪里?
2、出示句子:
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3、指导感情朗读。
4、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谁读得最好。
5、指导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6自然段,看看第6自然段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出示句子: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3、理解:
奇形怪状。
4、指导感情朗读。
5、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给岩石起名字。
6、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七、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八、学写生字
1、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形、状、岩。
2、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
3、在田字格里怎么摆才好看了?
4、师范写岩字。
5、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天狗望月 仙人指路 仙女弹琴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金鸡叫天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信客的职业及其品质。
3.学会抓住具体事例分析概括人物的方法。
4.从单元整体感知人间真性情。
教学重点:
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
2.诵读品味。
3.感悟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信”字入手,信,书信,诚信。会意字,人言为信。
二、作者简介、字词
三、整体感知
1、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
用简洁语言概括
2、信客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突出重点
3、与现代交通相比,过去的信客存在哪些困难?
四、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人物
我认为信客是一个的人,从文章————可以看出来,我想对大家说(或我想起了)。
从上面的句子练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怎样分析人物。
记住一定要联系具体事例。
2、学到了一些写人物的方法吧。
3、积累了作文素材。
五、回顾、感悟
同学们,人是世间万物的'主体,人类主宰着这个世界,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着书写着我们的人生,也用心感受着生活。从第二单元一路走来,阿长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背影》和《台阶》中的两位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拳拳的父辈之爱和父辈的辛酸,老王让我们体会到了做人要有道德良心,而信客告诉我们的是沉甸甸的诚信二字。
六、做个好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词语,明白道理。
2、阅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熟读6句格言。
⑵ 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些格言的理解。
⑶ 背诵。
⑷ 交流其它格言。
2、全班汇报
二、阅读短文
1、导入 你们听说过大鹏鸟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名字中带有“鹏”字的学生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2、自由读短文,说说大意。
3、组内讨论文后思考题,质疑。
4、全班交流讨论,解疑。
5、再读短文。
一、训练要求
1、如果你们班有条件,但还没创办班级图书角,建议你和全班同学一起动手,创办一个图书角。
2、如果班上已经建立了图书角,那就想一想,应怎样使图书角更加充实、完善。
二、训练重点如何创办班级图书角或使之更加完善。
三、训练过程
1、课前调查了解班内图书情况。
2、想一想如何创办图书角。
⑴ 以小组为单位商讨,人人献计献策。
⑵ 班上交流,各小组间互相补充,有不同意见可以共同探讨。
⑶ 商讨如何完善图书角。
3、动手实践 同学们,把你们的好想法付诸实践吧!老师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班的图书角一定会办得非常好,使图书角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习作训练】
一、训练要求
1、请你把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如果不愿意写这方面的事,写别的事也可以。
二、训练重点 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三、训练指导
1、导入新课,激发写作兴趣。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后悔的时候?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做错了事,不要灰心丧气,它会使你吸取教训,增长生活的经验。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写下来?
2、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由读,领悟要求。
3、开阔思路,回忆自己后悔的事。 想一想,自己做了哪些后悔的事(如做错了事,怕挨骂而撒谎;和要好的同学吵了嘴,影响了友谊;由于粗心大意,错怪、冤枉了别人……)
⑴ 选择好合适的材料。想好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事,这件事为什么让你后悔,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⑵ 重点突出让你后悔的地方。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来细致刻划,以更好表达文章的中心。
⑶ 按一定的顺序写,条理要清楚。写事作文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因为这样便于将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四、范文点评
我奶奶去世了,带着我深深的爱去了!使我的一次过失成为自己终生的悔恨。每当我想起那件惭愧的事,我的脸就一下子红到脖子根。(开头点题) 我的奶奶患半身不遂和心脏病,多年卧床不起,我和爸爸常去看她。 一天我和爸爸又去看奶奶,路上爸爸给奶奶买了许多又大又红的蜜桃。一进门,奶奶就用她那不很灵活的手把我拉到身边,一会儿摸摸我的`头,一会儿亲亲我的脸,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筱卉,快给奶奶洗桃去。”我来到厨房,把桃倒出来,这一个个白里透红、红里透粉的蜜桃真是招人喜爱。“这么多桃,奶奶一个人吃得了吗?我也最爱吃桃子。”我心里说着,便向四周看了看,没有人,“我只吃一个。”我说着便拣了一个顶大顶红的放到嘴边,咬了一口,顿时,我觉得嘴里甜滋滋的。三口两口,一个桃子便被我消灭了。“真甜,再来一个。”我不禁又拿起一个吃起来。“筱卉,你的桃子洗好了没有啊?”“噢,好了,好了。”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桃,一抹嘴儿,把桃子端了过去。爸爸挑了最大的,把皮剥了,递给奶奶。可奶奶却把桃子送到我面前说:“筱卉,这个给你吃。”看着奶奶慈爱的面容,我突然觉得对不起老人家,于是,我说:“奶奶,您吃吧,我不吃。”“这个给你吃,我这儿还有呢。”我不敢看奶奶一眼,低着头接过了桃,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不知怎么的,我觉得我的嗓子眼好像堵了什么东西似的,怎么也咽不下去。(爸爸让“我”洗桃,我却偷吃桃。当“我”把桃子端到奶奶身边,奶奶舍不得吃,让给“我”吃。) 回去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奶奶平时那么疼我,什么好吃的都舍不得吃,留给我,可我今天却那么不懂事,下次再去奶奶家,我一定要给她老人家道歉。(回去的路上,“我”无比后悔。) 第二天,我中午放学一回家,就觉得家里气氛不对,爸爸悲痛地告诉我:“昨天奶奶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我听了,如晴天打了一个霹雳,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奶奶,您为什么不等我认错就离我而去,您为什么不给我一个认错的机会啊! 每当想起奶奶,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对不起她老人家。这种无法弥补的过失仿佛使我懂得了做人的美德,使我长大了许多、许多……(结尾照应开头。)
【评析】
爸爸给奶奶买了桃,久病在床的奶奶却把大的先递给“我”,怎么不觉惭愧呢?当我决定向奶奶道歉时,她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怎么能叫“我”不觉得悔恨呢?文章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感情利朴实真挚、生动感人。
每当我看到小猫,总忍不住要去抚摩它,和它玩一会儿来赎罪。你一定会问,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有一个让我悲伤而后悔的故事,虽然它过去很久了,但我忘不了。 记得我读三年级时,爸爸不知从哪儿抱来一只小猫。它全身长着黄黄的毛,摸上去毛茸茸的,十分舒服。一双椭圆形的眼睛滴滴溜溜地转着,发出机警的目光。我一见到它,就喜欢上了这只可爱的小花猫,不时地逗他玩,给它洗澡、吃饭……才几天,我就和小猫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描写小猫的外形以及和小猫的友谊。) 可是好景不长,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我正咬着笔杆,冥思苦想地做着思考题。可是这题好像和我“绕圈子”,我绞尽脑汁地想,可还是无济于事。我这个人是急性子,拼命跺脚像疯了似的。小猫看见后,“喵喵”地叫,好像要为我分担“忧愁”,可我偏不领“情”,朝着它大叫大喊:“你这臭猫,就知道叫,别的什么也不懂。哼!你再叫可别怪我不客气。”我狠狠地训了它一顿后,又气急败坏地做起作业来。小猫听了我的话,绿宝石般的眼里散发出一道无可奈何的光芒。又用爪子抓了抓自己的“头发”,好像没听懂我的话,又昂起头,“喵喵”地叫了几声,似乎在说:“小主人,你干吗发那么大的火。”“这只坏猫,我今天不教训你才怪呢!”我双手叉着腰,两眼瞪得大大的。”小猫见了直往后退,眼里似乎发出恳求的目光。我却一点“慈悲”心肠都没有。当时,我也不知自己是怎么想的,飞起一脚,把小猫踢出了家,接着还傻乎乎地想:这下我可以安静地做作业了,准做得出。(事情的经过写得很详细,心里活动描写好。由于“我”是一个急性子,在作业没做出来,小猫逗“我”的情况下,用脚踢了小猫。) 过了好久,我终于张冠李戴地做好了作业,却不见小猫了。那时我的气已经消了,心里十分着急,想:小猫会到哪儿去?它可是挺乖的。最后,我在门口找到了眼睛里含着泪水,已经“长眠不醒”的小猫…… 我抱着死猫,呆呆地站着,心里不知是酸还是辣。小猫和我玩时的高兴情景,又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在我眼前……我好后悔呀!当初,我为什么要这样没有道理地把小猫踢死。我真是个只会拿别人出气的饭桶……我的眼眶慢慢地湿润了,全身像僵硬了似的,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一动也不想动。(写作者的后悔。) 我要永远记住这个不光彩的故事,我要用我的眼泪洗刷它。这个故事也给我了一个启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行,不然会造成一个令人悲伤后悔的结果。(从事情中受到启示。)
【评析】
这篇作文主要写了小作者在未做出作业的情况下,听见小猫叫就觉得烦,最后用脚踢小猫,导致小猫含泪死去的事。通过这件事,作者感到深深地后悔,并从中受到启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行,不然会造成一个令人悲伤后悔的结果。文章重点部分写得详细,突出了中心。
一天,我顺手拿起二年级的课本,看到了《诚实》这篇文章,列宁小时候走亲戚,不小心把亲戚家的花瓶打碎了,最后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我看完这篇文章,心潮起伏,不能平静。以前看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触动,可今天……我脑子里好像有个小人在斥责我:真羞,真羞,有了错误不敢承认。亏你还是个少先队员呢!我赶紧捂住脸,不敢往下想了。我打开了抽屉,取出了破茶杯,向李阿姨家跑去。
五、动笔写作 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当时的感受写下来吧。这件事虽令你很后悔,但能使你从中受到教育,悟出一定的道理。如果不愿意写这方面的事,写别的事也可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优选)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