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7 01:08: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搭石》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搭石》教学设计(精选5篇)

  《搭石》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乡村搭石照片,课文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生字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导入:

  师:(课件播放乡间搭石图片若干)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风景:无名的小溪从乡间流过,过往的村民根据水的深浅,从岸边、找来一些平整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就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意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搭石。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石》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写过许多诗歌和散文。

  2、 初读:自由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

  3、 交流初读感受。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播放乡村搭石照片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一则可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美的意境之中,二则巧妙地解释了课题,由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而富有美感。初读课文后谈谈感受,意在了解学生初读之后获取了多少信息,产生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 识字学词,扫清障碍:

  1、出示:谴责 懒惰 (带点字为生字)

  指名读,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有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

  2、俗语:

  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

  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大多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说说看。

  3、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查字典“绰”是什么意思?

  师: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谁来读一读这诗一样的语言?

  指名读,出示下文: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伏下身子 理所当然 联结

  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

  课文中人们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读一读,相关语段,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5、汛期 裤 间隔 溪水猛涨

  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间:在这里读四声,是多音字。涨:也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三声。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以培养主动识字能力为主,设计了查阅工具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词语的同时,让学生回到课文中读好相关的语句,在语境中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特意设计了指导学生写字的环节,“谴”是生字,“惰”是要写的字,这两个字笔画复杂,很容易写错,在认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易错的部位,有助于学生记忆。

  《搭石》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间隔 联结 相背而行 谴责 懒惰 俗语 平衡 山洪暴发 脱鞋绾裤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解决搭石是什么,怎样搭石和为什么搭石几个问题。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美。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谈话引出课题。

  据题质疑。

  ( 1 )搭石是什么

  (2)怎样搭石

  (3)为什么要搭石

  (4)谁在什么地方搭石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走进课堂,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认读词语。

  2,分四人小组朗读,感知全文。

  (三),整体感知,疏通全文。

  板块一:

  大家都读过课文了,课文有没有给我们解释什么是搭石呢

  1,通过感知全文,找出相关段落地句子,解决"什么是搭石 "

  2,体会句子中词语的准确运用,解决"怎样搭石 "

  3,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为什么要搭石 ""谁在什么地方搭石 "

  板块二:

  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副很美的图画,并且还伴有音乐

  出示句子。

  (1)"协调有序"什么意思 在这段话中,哪个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几句话,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3)引导总结。

  板块三:

  课文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的美,一起学习2,4自然段。

  1,出示句子。

  (1)引导学生想象:

  一位老人走过小溪时,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怎样做

  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 体会老人心中有他人的'心灵美。

  (2)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2,课文还列举了什么事例体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2)体会他们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品质。

  (3)总结引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搭石还仅仅是普通的石头吗

  五、齐读第五自然段。

  引导理解乡亲们如同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那,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平凡的事物是美的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六,布置小练笔:《美就在我身边》

  板书设计:

  景美

  搭石 一道风景

  人美

  《搭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是搭石?(生谈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过渡: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感受美。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使我们感受到美的句子

  二、品读2—4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美

  1 、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美丽画面。

  2、师: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3、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

  (随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心灵美,过渡语略)

  (一)句子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师: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生:上了点年岁的人。师:即——生:老人。

  (2)师:当她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生答

  (3)指名读——同桌互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吧!

  师: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师总结为——助人

  (板书:助人)这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这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就像一排排搭石。

  过渡: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美?

  (二)句子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师:指名朗读。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没有)动作是怎样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2)理解“协调有序”。

  a、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生谈)

  b、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c、这一切没有人指挥,但分明有什么在指挥着他们,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体会得好。这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我们可以称为和谐美(板书:和谐)这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3)、这个画面,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美?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①师:“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②师:不错。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生描述)

  ③感情读这两个词语。

  (4)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用文中的'句子来说。抽生读句子

  (三)句子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生自由发言。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概括为:谦让美(板书:谦让美)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这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我们。你会怎么去读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作者的家乡随处可见,看来在那里“谦让”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看不见的美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过渡:那么如果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指名汇报

  (四)句子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本来就应该)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②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③读一读。想一想,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敬老美

  过度:山里的人敬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就像一排排搭石。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 “任人走,任人踏”我们又可以感受到什么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这不仅是搭石所拥有的品质,还是乡亲们美好的品质。

  小结:其实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还有很多。

  四、总结

  过渡:在农村山野溪流中,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一次次理所当然的搭石,是那么平常,但作者却不熟视无睹,而是用笔从心中流出这么一篇朴实无华的滋润心田的文章,不仅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而更主要是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美的事物。刘章说: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从平凡的搭石中发现了助人美、和谐美、谦让美和敬老美,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到处都存在着美。

  《搭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陈老师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每到秋天,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美极了!一行行出工、收工的人们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精神抖擞的、快活的唱着歌,有的拿着镰刀,有的拿着箩筐。原来他们在互相帮助,一起收割稻谷。收割完这一家的,又去收割另一家的。这样一家一户的互相收割,多么和谐、多么互助呀!乡亲们的这一幕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今天,陈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懂的地方做上?。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3、生读完后,自由汇报。

  (1)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习习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谁能用简笔画把搭石画出来?学生上台画搭石。

  (2)当学生说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相机引导并鼓励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说到词语,老师正好这儿有些词语,我们一起去打打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平衡 间隔 联结 谴责 俗语 懒惰 理所当然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伏下

  三、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这个美丽的山村,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美,一起欣赏美。

  1、请三名同学分段读2、3、4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划下来。

  2、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几个学习小伙伴一起来说说发现的美吧。

  3、美丽的事物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踊跃的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1)当生读无论怎样……才肯离去时,问: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美?学生答: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心灵美。

  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引读这一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直到、才

  (课件出示)想象: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

  老人的心灵的美你们也看见了,真的不简单,我们再来读读吧。(2)当学生读到具体的.美每当……美感时,我们分男女生读读这美丽的画面。

  谁来演一演走搭石的情景?让五个同学走搭石。

  现场采第一位、二位同学: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生答:我不走快,后面的人无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老师评价:你真是为他人着想的好村民。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你注意到了水里的景象吗?生自由回答

  问同学:他们走得怎样?

  指导朗读,让我们轻盈的、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部分。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美?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齐读、

  4、作者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5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美无处不在,用心寻找,你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大家仔细找找。

  老师总结:我们不但要用心发现,我们更加要创造美,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五、布置作业。

  妙笔生花:只要有心,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要来写一写。

  《搭石》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点课件,出示刘章爷爷的家乡。

  2、师: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板书:刘章)。

  它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小溪中的搭石(板书:搭石)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点课件,出示生字词)

  (1)先自由练读

  (2)指名一人读一行,纠错。

  (3)去掉拼音读。

  (4)相机指导“暴、序、惰”的书写

  (5)师:大家来看看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懂吗?(随机解决学生不懂的词义)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把课文读通顺,请五位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仔细听,一边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相机结合教学多音字“行”的读法,因为“一行人”既可读成“yixingren”,也可以读成“yihangren”,要根据语言环境而定,所以在读文结合教学)

  三、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一)

  1、师: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

  2、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齐读这句话)

  点课件:(随图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3、看图:这就是搭石,铺在小溪里,可以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4、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点课件:(出示句子: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必须脱鞋绾裤。)

  A、师:“绾”什么意思?做做绾袖子的动作,“绾裤”就是——,那“脱鞋绾裤”就是(脱掉鞋子,卷起裤脚)

  B、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山洪过后,人们出工,必须——,收工必须——,赶集必须——,访友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C、师: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什么?(麻烦、天冷了着凉……)

  5、师生接读(师:所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

  (二)

  1、师:对呀!这就是搭石,了解了什么是搭石。那读了课文以后,搭石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给人带来了方便,美)

  2、师:在刘章爷爷的心目中搭石是什么?(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3、师:想不想去欣赏这道风景,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跟随家乡的人们一起去刘章爷爷的家乡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默读课文2、3、4三个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默读)

  4、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哪些画面?读出文中相关语句。(上了点年纪的人修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等情景)

  四、学习课文第三节(品读“看得见”的美)

  1.这些走搭石的画面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画面?

  2.点课件:(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师:反复地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想想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学生自由反复读)

  4、学生交流后,能用一个字概括你的感受吗?(美)

  5、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美?(“协调有序”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随机点红)

  预设(一)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课件点红:协调有序)

  师:怎样的动作算协调有序?(联系下文来理解)

  (1)师: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要跟上我的节奏,要知道我们现在在搭石上走,跟不上就有掉入水中的危险,准备好了吗?

  师引读,生接读(注意节奏渐快)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2)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那边两边走后面。(注意节奏的变化)

  师: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

  后面的————抬起脚来————抬起脚来————

  没有一个人抢先,没有一个人突然止步,也没有人掉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是呀!没有人指挥,却那么的有秩序,那么的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预设(二)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美

  还从哪里体会到美?

  (课件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画面(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能带上你的想象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

  6、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的情景,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它更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点课件:)

  谁能读出诗一般的韵味(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读、学生互评、齐读),《搭石》教学设计

  7、引读

  师: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这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地走,一遍遍地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呀,他怎能忘记这情景,读——(课件点回到原来文中语段)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图画美,和诗一般的韵味,这的确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其实在搭石上还有许多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我们下节课继续去细细交流体会。

  六、完成课堂作业1、2、3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搭石”为媒介,描绘了农村生活中充满温情的几个镜头,文字虽不艰深,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加上本文语言美、画面美、人性美的特点,确立了围绕着“搭石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美?”让学生反复读,充分交流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风景”一词为切入点,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

  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情境,从一开始通过描述刘章爷爷的家乡,将学生引入一个美的情境中,为本文的教学打下一个基础。走搭石这块内容很美,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美。让学生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上完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课的预设只是教师课前美好的设想,真正在上的过程中还会有许多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深入思考。就像这节课,由于我没有很好地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使课留下了遗憾。如:

  一、在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以后,我急于让学生进入我预设的“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所以没等学生交流完,就马上出示相关的文字。如果像谢老师说的,等学生先把看到的画面交流完,加上一句:“我们不妨先走进一行人走搭石这幅画面。”就会显得自然多了。

  二、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显得心有余力不足,加上语速较快,影响了文章带来的美感。就像在学生朗读小诗时,如果学生读不好,老师适时地进行范读,我想学生朗读的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上的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们指点迷津。

【《搭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搭石教学设计05-15

《搭石》教学设计04-14

搭石的教学设计10-12

搭石教学设计09-06

《搭石》教学设计12-09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12-13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08-31

搭石教学设计(精)11-21

搭石教学设计[优选]09-05

《搭石》教学设计优秀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