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11 10:00: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记记,认识9个字。

  2、对学生进行字词的综合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3、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记记的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提高阅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了解、欣赏我国优秀古诗词。

  4、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内外学习所得,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6、通过阅读宽带网,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和了解与本组专题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读读认认中要认识的字)

  2、口语交际中的小小旅行社导游和游客的道具。

  3、中国地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有关资料。

  4、水彩笔、白纸。

  【我的发现】

  1、自读探究。先读读几组词语,在读读学习伙伴的话,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发现。

  3、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进行学习汇报。(老师在听取学生汇报时,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4、评价总结。

  【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⑴ 自读质疑:

  自读8组反义词,勾画出要认识的字,把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

  ⑵ 交流讨论:

  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随机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整体认记生字。

  ⑶ 拓展积累:

  指导学生用反义词练习说话,把反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在运用中学习表达,积累语言。

  2、我会填:

  提示:本题是词语搭配的练习形式:形容词+名词。

  ⑴ 交流讨论:

  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先读一读,再口头表达,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老师随机指导。

  ⑵ 自己完成练习。

  3、我会说:

  ⑴ 指导看图:

  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吗?

  ⑵ 老师简介诗中的大意。

  ⑶ 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

  ⑷ 边读边展开想象,读出感情,可以鼓励学生背诵。

  【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我们的家乡是个好个好地方,有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家乡,赞美家乡。

  2、创设情景,引导交际:

  ⑴ 师:外国小朋友要来你的家乡旅游,请你为他们精心设计一条旅游路线,要求在旅行中向游客介绍家乡的风景、特产和近些年来的变化。

  ⑵ 分组进行交际:

  全班分成三个组,每组选出一名小导游和几名外国小朋友的扮演者,成立小小旅行团,表演排练情景剧。

  ⑶ 小组表演短剧:

  演后评一评哪组演得好,好在哪里。

  3、拓展能力,要求写话:

  读写一写一题中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用几句话写写家乡美丽的景色或夸一夸家乡有名的特产。

  【展示台】

  1、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词语接龙竞赛,现在选举学生代表,共同指定竞赛规则,每组推选一名评委。

  2、小组活动,游戏激趣:

  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由组长组织进行词语接龙的比赛。每组答对一次得一分,评委最后根据得分情况宣布竞赛结果。

  3、延伸课外,渗透教育:

  ⑴ 歌颂赞美家乡: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有关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家庭中的小故事以及其他资料,以歌颂家乡为主题编成诗歌或小品进行表演,赞美家乡。

  ⑵ 小评委和老师共同评定优秀节目奖和优秀表演奖。

  【宽带网】

  1、自读宽带网,初步感知内容:

  ⑴ 借助拼音,自读宽带网上的内容。

  ⑵ 想一想第一段文字讲的是什么,第二段文字讲的有是什么。

  2、合作学习:

  ⑴ 分组交流、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再讨论以下问题:

  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你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的特点吗?

  我国有多少个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我国有多少个省、自治区?(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自由汇报,不要求说全面,汇报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图片、文字、绘画、歌曲)

  ⑵ 实践体验:(出示中国地图)

  把找到的四个直辖市,两个特别行政区、自己家乡所在的省或自治区在地图上用小红旗标出来。

  动手画一画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服饰。

  【课后记】

  具体说来,一是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二是要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为什么写篇文章。三是要体会到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衡量阅读能力的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标志,是独立阅读,即学生能独立思考,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学会读书。这是新教材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立足重点段落、多层次、多角度的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立足课题,提出疑问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立足课题提问,引起学生阅读欲望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下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能否从文本中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出示读书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②边读边思考“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尽量将上一自然段和下一自然段找出来单独再读读。

  ③读完之后你是否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2、同桌相互交流:读书要求中的有关问题和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3、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针对容易读错的字板书正音:澈、港、缸、聋;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及目标中的生词。

  4、点名交流:你对“鱼游到了纸上”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课文,使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获的习惯,真正达到使学生快速感知文本内容,初步了解文本特有内涵的目的,为探究文本、走进文本铺路。)

  三、认读词语,概括内容

  1、出示三组词语认读:

  A、举止特别 呆呆地站 静静地看 忘我境界

  B、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C、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纸上

  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拿出笔写出来。

  3、同桌相互对读课文,相互检查对课文阅读的情况,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地将词语分为三类,A类是聋哑青年观鱼样子的词语;B类是聋哑青年画鱼样子的词语;C类是观众和“我”的做法的短语。让学生分类读词语,目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和分类积累词语,同时用上述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样做,既规范学生语言,又灵活运用词语,使语言训练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

  四、精读语段,感悟形象

  1、大家已经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聋哑青年把鱼画得像。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具体讲了这层意思。

  2、教学第7—8自然段的过程。

  ①你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吗?看看第7自然段哪些句子和词语能帮助你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重点抓住“一丝不苟”、“绣花”和“细致”理解工笔细描)

  ②你想象一下,青年对金鱼的哪些部位采用了工笔细描?是怎样做到工笔细描的?

  ③正因为他画得好,围观的老人、青年、小孩都是怎么赞叹的、又是怎么议论的?

  ④这时我再让你说“融为一体”的意思,你能说出来吗?

  ⑤能否用一个词、一句话说说聋哑青年在你心目中的印象。

  ⑥你还可以用你知道的哪些成语来形容他画鱼画得像。

  ⑦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及教师范读。

  3、教师叙述: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请你认真读读第3—5自然段,看能否发现什么画画的技巧?

  学生读后谈感受。(引导学生立足“忘我的境界”、“呆呆地”、“静静地”以及“从来不说一句话”想象、感知他平时如何认真观鱼的品质。)

  4、再评价这位聋哑青年。(除了品质以外,有必要引导谈出对生活的热爱。)

  5、教师小结:是啊,如果不是他长时间忘我的观察金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画鱼,那么他又怎能使画出来的鱼像在水里游呢?

  (设计意图:对青年绘画技艺的精湛的体会,要落实到关键的字词上,此时教者抓住“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细致”等词语引导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基本义和语境义,感受了聋哑青年的绘画技艺。不难看出此环节教学将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融为一体。这样立体推进,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对青年形象的感悟做到合二为一。)

  五、品读难点,明白事理

  1、教师描述:当我和聋哑青年交谈的时候,我将小女孩发自内心的“鱼游到了纸上”的纸条交给他时,他是如何回答的?

  2、“鱼先游到了心里”的教学引导(要求学生读3—5自然段)。

  ①“鱼先游到了心里”你是如何理解的?此时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②“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将两句话及两句话所蕴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③教师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聋哑青年,虽然身患残疾,就是凭着执著、专注、勤奋,使鱼先游到心里,而后又游到了纸上,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了残疾青年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④要求学生谈谈你从聋哑青年画画的经历中有哪些启示,联系实际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人和事。

  3、朗诵课外作品《高贵的补鞋匠》,听后谈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关联词语说话,看似一个简单的句子训练,实际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法句式的渗透;其二检验学生是否弄懂两者的逻辑关系,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另外作者通过朗诵课外作品,使学生领悟了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

  附: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观鱼

  聋哑青年{ }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画鱼

  教学反思:

  一是该设计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例如在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画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词语,让学生对词语由不甚理解到理解都是借助文本中的语言材料,同时学生在感知词的基本义和语境义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想象说话、评价人物等方法将文本的“消极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语言”;又如让学生分类读词语,再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及用关联词语说“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两者的关系等都把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作为教学重点。

  二是该设计繁简得当,张驰有度。教师在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的品质”上舍得花力气,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充分感悟,而在引导学生理解“观鱼”与“画鱼”的关系时,教师只提了一个“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请你认真读读第3—5自然段,看能否发现什么画画的技巧?”的读书要求。当学生将两者关系明白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时,教师也惜墨如金,简洁明快。虽然简洁明快,但是并不是难点没有突破,而是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人物品质”这一教学目标细致引导后水到渠成的。

  三是该设计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教师能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多角度透视,即重点品析画得像,借此引出“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和“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正是这样的阅读对话主题,使学生的有效阅读、思考、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⑴ 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⑵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⑴ 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⑵ 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⑶ 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

  1、 熟读、背诵对子歌,丰富语言,增加积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与过去学过的写景文章在叙述顺序上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对子,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完成“读读背背”

   1、 趣聊对子:师讲郭沫若的故事,一定注意要讲得有声有色。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里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说:“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一会儿,对出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为他的才华所震惊,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边讲故事,边演示课件,课件出示故事中的对联)教师解释“蟾宫)

  “对子”也叫“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有人对此很感兴趣,我以前有个学生就是这样的,他学了《狐假虎威》后,就自己做出这样的对联:上联是“老虎虽凶恶,半信半疑该受狐狸骗”,下联是“狐狸太狡猾,大摇大摆凭借老虎威”。大家看,多么有趣!同学们喜欢对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先创造的这种世上独有的“对子”。(课件出示此对子)

  2、 教师范读,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听老师是怎样读出对子的韵味儿的。(教师的范读要读出文味,读出趣味,读出韵味)

  3、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子的美感。

  4、 各种形式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师生读、同位读等,熟读成诵。

  5、 发现对子规律:读着读着,你发现对子的什么规律吗?(意思相反、相似、相近,字数相等等)

  6、 交流收集到的对子。

  7、小结过渡:大家对对子的学习兴致很高,我建议大家多搜集一些,如有可能,我们将利用秋游机会,开展对对子比赛,好不好?说到秋游,有人心花怒放了。来,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一下。(出示课件:四季美景图片)

  二、 完成“阅读”

   1、 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 刚才我们欣赏了哪几个季节的美?

  3、 自由读短文,检查自己昨天预习有没有要变动的内容。

  4、 小组讨论交流教材中的问题,训练一个同学当小组长。

  5、 全班反馈:

  (1)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四季的美)

  春天的黎明,美在天空颜色的变化;

  夏天的夜晚,美在萤火虫的微光在漆黑的夜里闪烁;

  秋天的黄昏,美在风声、虫鸣;

  冬天的早晨,美在暖和的火盆与严寒的和谐。

  (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描写,美美地读一读,准备挑战读,指名读。

  (3)分春、夏、秋、冬四大组,找志趣相投的伙伴读最喜欢的一段,争取背下来。

  (4)大家将每段的第一句划下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

  (5)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仿照书上的内容说一说。

  (6)这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与《高大的皂荚树》对比。(《高大的皂荚树》的叙述顺序:围绕皂荚树这一种景物来写的,本文写的是各个季节不同的景物。)

  (7)归纳小结:读文章要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这样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自己写文章,也要理清思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别人读了才会清楚明白。

  三、作业 :准备“口语交际”及作文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训练学生,使学生了解掌握购物讲价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真实的购物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如何购物讲价。

  课前准备:教师:各种商品,商店标牌等。

  学生:文具、玩具、日用品、食品,果蔬等道具。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1、改变身份,引生入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不光来上课,还要向大家推荐我们学校校办工厂的一种书包,美观大方,使用方便,原价50元,今天第一次跟同学见面,优惠价40元,怎么样,想买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激发学生购买,引导学生还价!)

  (点评:通过教师改变身份,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明白购物讲价的重要性。学生当时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2、因势利导,引出课题。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买的价格不同,问: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有的同学买的要便宜得多呢?(讨价还价)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本领。师板书课题,生打开课本。

  二、联系生活,获取经验。

   1、联系生活。师:刚才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还价的重要性。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买东西还价的机会非常多。同学们,你们跟家里人一起或自己买过东西吗?想一想怎样还价的?

  (也可让学生看课本或从刚才的情景中领悟方法,可先同桌互说。)

  (点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讨价还价经验,运用于课堂之中。)

  2、学生发言,介绍经验,教师概括提炼。

  3、师:老师把大家介绍的方法总结成了还价宝典,请看大屏幕,指名朗读。

  4、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进行实战演习。

  三、自由结合,摸拟训练。

  1、师:在练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练习的注意事项,指名朗读。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把教室当成申泰大市场,把你的课桌当柜台,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别扮演卖家和买家,看谁最会卖,看谁最会买。等一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谁演得最好,老师的书包就做为奖品送给他。

  (点评:教师再次创设购物情景,使学生进行购物实践来训练刚才学到的还价方法。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卖家叫卖,使出看家本领,买家使出浑身解数讨价还价,有买有卖,气氛热烈。)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身份、讲价方法。教师也可让学生把同类商品合到一块儿,分成几个小商店)

  四、边演边评,锻炼能力。

   1、师:有句俗话叫“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看看到底是卖家精还是买方精。请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表演的同学哪儿演得好,用了什么方法还价。

  2、学生分组上台表演,教师相机点拔。(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还价方法,交易情况)

  3、学生点评优点及不足,教师应提醒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对点评的学生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点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训练,是师生互动过程,它包括听与说两个环节,在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听力,注意倾听别人发言,还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注重多元评价,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评价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五、总结评价,归纳方法。

   1、同学们,你们认为刚才哪一位同学演得更好?(生不评师评,若有分歧可让学生举手表决。)

  2、刚才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呢?你还知道其它方法吗?

  3、小结:我们在学习中不光要学到文化知识,还要学会生存的本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花最少的钱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购物讲价和学生学会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育观。)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认识“男、女、开、关、正、反”六个生字,会写“女、开”两个生字,会说由单音节反义词组成的一些词语。会读“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大地、树叶”等词语,并会用这些词语说话。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识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积累两句谚语。

  学习重点:

  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其中两个生字。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进入“识字加油站”

  1.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生字宝宝,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好吗?

  2.课件出示:大

  学生认读。

  师:谁知道“大”的反义词是什么?

  指名说出“大”的反义词“小”。

  课件出示“大小”,

  学生齐读。

  同样出示“上下、南北”,引导学习齐读。

  3.课件出示:男

  指名认读。教师领读。

  师:谁知道“男”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生汇报“女”。课件出示“女”,并领读“男女”。

  同样认识“开关、正反”。

  4课件出示六个词语,学生齐读。

  指导书写“女、开”

  6.师:这六个词语都是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进出,来回,里外……

  二. 字词句运用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会读?

  课件出示: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大地? 树叶? 青草? 莲花

  飞鸟? 小鱼? 青蛙? 雪人

  指名认读。齐读。

  师谁能用里面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老师举个例子:我们这里现在是秋天……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话,师及时鼓励。

  三展示台

  师:其实我们不只可以在课堂上识字,生活中到处都能识字,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学校的哪儿有字,你认识吗?

  学生交流、展示

  师:我们走在大街上也可以识字,买东西也可以识字……我们要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好习惯。

  三. 日积月累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真棒!老师这有两句谚语,谁能读下来?

  课件出示: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学生如果读不下来,师领学生读。

  学生自由读、背。

  四. 布置作业

  从生活中认五个生字,并说说从哪认的。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2.过渡导人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

  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认真读课文,并通过上网或读书等途径查找资料,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抓住重点句深入探究,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解决上节课学生遗留问题,并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辩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向学生推荐《三次逃票》《五次、七遍》等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三、想象写话: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

  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学生快乐识字、写字。

  五、课外延伸: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板书:

  中彩那天

  开车 道德难题 留?

  不高兴 ? 还?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热闹的菜地》设计之“趣”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文中的蔬菜,激发学生运用新词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丰收的喜悦,体会劳动的愉快。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会认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朗读,更换“热闹”一词,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

  2.生字图片、食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1.课件出示蔬菜:看看是些什么?菜地里可热闹了,赶快去看看吧!

  2.出示课件,板书并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识字添趣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读正确。

  2.自主识字。

  (1)勾画生字,拼读三遍后读给同桌听,相互纠正。

  (2)指名教读后抢读:披、藏、番、莲藕、泥、辣椒、嘴、越。

  (3)补充音节练习。(边鼻音、平翘舌)

  (4)去掉音节读后开火车读。

  3.交流记字方法。

  方法复习:分类识记、按结构记忆、熟字记忆。

  (1)四人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新方法交流――生活中识字:菜谱,大家认识吗?

  星期四 青椒炒肉 凉拌莲藕 番茄蛋汤

  4.认读轻声词:紫衣裳 茄子 萝卜 热闹 灯笼

  5.认读三字词:紫衣裳 披绿袍 泥中躺 尖尖嘴 像灯笼

  引:紫衣裳:谁来教教。

  引:文中还有一些三字词,要连读,还有谁也读得好?也来教教。

  三、美读儿歌,入情悟趣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要求词语连读。

  2.师生配合读儿歌:师读前半截生读后半截,然后交换。

  3.分四组连读课文,比赛谁读得整齐、声音洪亮,读出热闹来。

  4.喜欢哪句就站起来读哪句,呈现热闹的课堂,感受什么叫热闹。

  5.给题目“热闹”换个词:快乐、收获、丰收……

  四、认真写字,检测享趣

  1.观察生字格里的字,看看哪里需要提醒,提醒“南、黄”。组词练习。

  2.认真书写出这些汉字,完成检测!

  《热闹的菜地》检测:

  (1)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 )ng ( )ng ( )in ( )i

  裳 藏 莲 泥

  ( ) ( )ui ( )n

  辣 嘴 南

  (2)写出喜欢的蔬菜名2~4个。

  白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几种蔬菜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3.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学习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学以致用。

  3.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联系时事,导入课文

  20xx年,中华腾飞,百年梦圆。8月我们沉浸于北京奥运会精彩比赛的场景;9月神州七号成功发射与回收,又奏响了一曲让国人为之兴奋的凯歌。思考:

  神州七号是中国人第几次问鼎苍穹?那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

  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五年前英雄杨利伟出征场面。(播放杨利伟出征录像)。

  二 朗读课文,走入录音棚

  模拟播音员播报新闻 ,要求:

  吐字清晰,读准字音 ,声音响亮,饱含激情

  1 学生自由播报新闻;

  2 小组播报新闻;

  3 全班播报新闻。

  三 研读课文,畅游智慧泉

  1 独立思考三个话题,然后小组讨论:

  话题一:不写第四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杨利伟的简历和人类航天史所走过的历程不行吗话题三:文章结尾不写杨利伟告别的场面不行吗要求: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

  2 同学设计话题,研读,交流。

  小结:要写好一个场面,做到以下几点:

  一 抓住场面中环境的烘托,渲染气氛

  二 刻划人物(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三 语言简洁,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四 牛刀小试,来到创作室

  想一想 ,运动会入场仪式和热烈的比赛场景;

  试一试,用饱含感情的笔来描写其中的一个场面。

  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幅照片进行场面描写,也可以选择你最难忘的一幕场景进行描写。字数150字左右。

  五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当我们......

  教学札记:

  这节课从教学情味上说是关注了“情境生动”方面的创新。从教学进程上来说运用的是一种“板块式”教学思路:进入录音棚,让我们的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我们的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我们的思绪飞扬。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就是朗读,第二板块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相关文章:

1.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九篇

2.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

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

4.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9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十篇

6.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

7.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

8.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