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和读熟几首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叔同的《送别》。
【教学过程】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
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听说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
三、读诗文
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四、入诗境
1、听《阳关三叠》曲,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树、王维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课文相关的地名。
3、看地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交通状况:
从渭成到安西约3000公里,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最快就是骑马,也要半年才能到达。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启发想象:
元二即将起程,这一去也许三年五年才回来,也许十年八年也回不来,甚至一辈子也回不来,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有什么话对他说,请写下来,再读一读。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评议。
五、选作业
(任选一题。)
1、诗配画。
2、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
一、引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三、悟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
6、
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忧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交流。)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该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四、品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吗?(生用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五、结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忧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随着音乐、诵读声,师把黑板轻轻檫净。)
六、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别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6、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讲解诗意)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7、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要离别,它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8、王维为什么会这样依依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就是步行,紧赶慢赶,也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向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
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诗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①简介王维。
②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正确读题。
③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④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
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⑤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2、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交流。
(出示渭城图)
师:这么美的渭城,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渭城朝雨……”
师:多美的渭城呀!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3、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去,要到哪里?(简介路线)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4、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二、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
《阳关三叠》,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生学唱。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三、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四、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五、拓展,深化诗情
1、同学们,元二走了,当他到达遥远的安西,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让我们看看王维是怎样描述这样的情感的:
播放歌曲《杂诗》
师: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发生的事。告诉我吧,你来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寒梅开花了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从故乡来的'朋友真让我高兴呀,是你让我知道了家中发生的事情,可元儿呢?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今天我们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杂诗》,有一个是相同的,那就是人间的真情。无论是《送元二使安西》中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还是《杂诗》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1-16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1-1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2-0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2-0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07-11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2-3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11-15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09-2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12-2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