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30 17:18: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认识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角》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袋子(剪刀、闹钟、五角星、习字册)纸、扇子、大三角板、四个钟面图等。

  2、学具准备:三角板、纸、小棒、橡皮筋、活动角、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孙悟空图。

  引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

  室,喜欢他吗?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小朋友还能得到孙悟空图片。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袋,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请4个小朋友来摸一摸

  2、指名摸东西并介绍(剪刀、闹钟、五角星、习字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就藏在这里面,这个新朋

  友的名字是――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摸一摸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角

  1、找一找:谁来找一找我们的新朋友藏在哪儿?(学生指师用尺画出角)

  2、移一移:看把这些东西移走,留下的图形就是角。

  3、戳一戳:拿出三角板像老师这样戳一戳自己的手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疼?对,这个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师边说边演示)再看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线就是角的边(板书:边)

  4、摸一摸:用手摸一摸(三角板)这两条边怎样?

  5、指一指:谁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摸摸角的各部分,说说触摸后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有顶点和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6、小结: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7、找生活中的角: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同桌交流)

  8、判断:火眼金睛辨真假

  (1)实物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集体判断,并说明第二个图形为什么不是角?

  (3)出示用小棒摆的角(两根小棒分开):这是角吗?谁能把它变成角?

  (4)出示用毛线摆的角(弯弯曲曲):这个图形呢?谁来教教我把它变成角?

  9、数一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2)学生独立做

  (3)集体评讲(第一个图形指一指角在哪儿)

  10、填一填: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评讲:大声的说出你的答案老师来填。问:接下去想?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设计意图:通过辨真假、摆小棒、拉毛线、数一数、填一填,多种练习形式,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顶点与边的特征,思维得到了升华,头脑中已深刻地留下了角的形象。〗

  (二)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1、引入:孙悟空还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做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材料,四人小组想想办法,方法最多的小组会得到孙悟空送的合作星。

  2、四人小组交流做角

  3、汇报:请组长汇报你们小组做了几种?

  4、展示:请方法最多的小组到前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用两根小棒做成的角;(2)用纸折出的角;(3)在钉子

  板上拉出的角;(4)用塑料棒做成的活动角(学生介绍时师标出角);(5)用扇子做的角;(6)用两本数学书做成的角……。

  5、表扬:很好,送你们小组一颗合作星。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交流过程中,生生互补,集思广益,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维。〗

  6、初步感受角有大小:请小朋友认真看,在拉开纸扇的过程中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合拢扇子的过程中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拿出你的扇子做一做

  7、小结:随着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叉开得越小角越小。(边说边再演示)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入:在生活中也有大小不同的角,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可以看成是角的两条边,转动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角,(再转)看一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转过180度的角)再看,这边的角有什么变化?

  2、出示四个钟面图:这有四个钟面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指名说

  4、拿走第1个和第3个钟面:现在这两个钟面上的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你认为第1个角大就伸“1”,认为第二个角大就伸“2”,想好了,伸(可能有的说第一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一样大)

  5、质疑:谁说得对呢?我们桌上有这两个钟面上的角,请小组里合作,想想怎样来比较?(两个钟面上的角事先用习题纸印好发给学生)

  6、小组讨论交流(师了解情况)

  7、汇报: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8、比一比谁的手巧:

  (1)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角

  (2)同桌比一比角的大小

  (3)指名演示

  9、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请看最后一道抢答题(出示第5题)

  〖设计意图:比较角的大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先从拉开扇子、合拢扇子引入,再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同桌折角比较,看图抢答比较,还有下面的游戏中比较,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彼,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

  三、拓展延伸,游戏猜猜猜:

  (1)引入:孙悟空会72变,老师也向他学了一招,看,(出示第一组,在信封里装有用纸折的两种颜色的角,一眼就能看出一个角大,一个角小,但边露出一样多)问,猜一猜哪种颜色的角大?我们来比一下。

  (2)出示第二组:再看,(出示,两种颜色一样大小的角,一个角的边露出多点,一个角的边露出少点)哪种颜色的角大?(比较)

  (3)出示第三组:还想猜吗?(出示,两种颜色大小不同的角,但大点的角的边露出少点,小点的角的边露出多点)哪种颜色的角大?(让学生认为哪边角大就站在哪边)

  四、课堂结语:这节课开心吗?热情的孙悟空还邀请小朋友课后到他的数学王国里去玩!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角,再认识角。通过找角、做角、比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尾尾道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者把学生喜爱的孙悟空引进课堂,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认识角》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认识角》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 (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认识角》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角,会读、写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二、引导探究。

  1、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2、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贴在黑板上展示。

  3、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出示教材上的两个角,提出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交流学生比较的方法。

  4、认识量角器。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5、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40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测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要测量的角的上面,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指的度数(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由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注意检查、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2、练一练。

  第1题,测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使学生知道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第2题,如果学生测量时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角的两条边延长后再测量。

  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测量后再交流。

  第3题,先找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再测量它们的度数。

  第4题,先观察、讨论每相邻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再利用平角是180°计算各角的度数。 第5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折的时间。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角可分为五大类

  直、平、周角最特殊,

  锐角小于九十度,

  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

《认识角》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认识角》教学设计6

  教材内容解读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三角尺感知角的度数。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对1°角的大小有直观的认识。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5、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过程,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6、体验角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度量角并能画出特定度数的角,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之间的关系。难点:画角的方法。

  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角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形成的角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和画法)

  师:回顾我们以前学的测量知识,根据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计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大家猜测一下计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有一点,测量出来的角的大小,都不是太准确,为了测量的更准确一些,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用具——量角器。

  一、角的测量

  ﹙1﹚认识度量单位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1:我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测量。发现形成的角有三个∠1那么大。

  生2:我用三角板上的∠2来量,比2个∠2大一些。

  生3:我用折出的∠3来量,有5个∠3那么大。

  生4:我用折出的∠4来量,比2个∠4小一些。

  认识1°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板书: 10 =1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同桌相互操练。

  3、角的度量

  出示12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2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小组内交流画法。

  (3)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再练习画几个角。

  三、角的分类和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1)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沟通,在全班交流。

  学生通过度量和讨论:

  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 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 1周角=2平角

  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活动内容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生谈发现

  全班交流

  达标测评:

  1、火眼金睛辩对错

  ①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三个角一定都是锐角。 ( )

  ②把一个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来,得到的角是50度。 ( )

  ③角的两边画出的越长,角就越大 。 ( )

  2、填一填

  (1) 1周角=( )直角,( )直角=1平角

  (2)周角是平角的( )倍

  板书设计: 角量与画角

  度“°”

  点重合

  边重合

  找刻度、定点

  再画射线

  画角:先画顶点;再画其中一条边;最后确定另一条边。

《认识角》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 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孩子们画的真漂亮!角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教室里,你能试着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表面有角呢?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认识角》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认识角》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认识角》教学设计10

  长宁中心小学 毛雪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

  【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习: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xx年5月

《认识角》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模似购物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付钱,找钱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识别人民币的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付钱,找钱的方法。

  教具:学具盒:1元纸币硬币各一个,1角纸币硬币各10个,5角的纸币硬币各2个,1个5分,1个2分。

  一。、情境导入

  情景引入:羊村学校开学,喜羊羊带着小羊们去买学习用品。

  喜羊羊:买东西要用什么?(生:钱)

  师: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板书: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一元、一角、一分。(如书上例1)

  师:你认识这些人民币吗?向你的同桌小声的介绍一下。(学生活动。) 学生介绍:

  生:这张是1元的纸币。师板书:纸币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元的?

  生:数字1。

  生:汉字壹圆。师:1元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

  师:这些人民币中还有1元吗?

  生:有,硬币的1元。师:它和这个1元有什么不同?师板书:硬币 师:其他的这些是多少面值的?

  分别介绍1角、1分。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些人民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面值都和1有关?

  师: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单位不同。

  师:1元的单位是元,1角的单位是角,1分的单位是分,元角分就是我们的人民币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3、研究1元=10角,1角=10分

  师:认识了人民币,我们就可以去购物了。

  美洋洋:欢迎光临,今天练习本特价,1元1本。

  师:1元钱该怎样付?同桌合作,从钱袋中拿出1元钱,摆在桌上。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①1元的纸币

  ②1元的硬币

  ③10张1角的纸币

  ④10枚1角的硬币

  师追问:摆10张1角的可以吗?

  师板书:1元=10角,

  师:我们知道了1元等于10角,那请你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4、认识5角、5分、2分

  媒体出示一只小羊,手里拿了2张5角的。

  小羊问:买一本练习本,我这样付钱可以吗?

  媒体出现单独的一张5角的纸币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张人民币吗?

  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1元、1角、1分,还有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 媒体出示例2的那些钱:5角、5分、2分

  生:这张是5角,师:从哪里知道它是5角?

  生:数字5。(媒体闪5)

  生:汉字伍角。师:原来5角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媒体闪) 师:这些人民币中还有5角吗?

  生:有,硬币的5角。师:它和这个5角有什么不同?

  硬币出现后,移动到5角纸币的下面.

  师:这个你认识吗?谁来介绍?

  生:5分。师:那先信息告诉我们它的面值是5分?

  生:数字5。(媒体闪)

  生:汉字伍分。师:伍分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媒体闪)

  师:最后这个是谁啊?

  生:2分。师:你怎么来辨认的?

  生:数字2。(媒体闪)

  生:汉字贰分。师:2分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媒体闪)

  师:那刚才小羊这样付可以吗?为什么?(媒体出示小羊)

  生:可以,5角+5角=10角,10角就是1元。

  先媒体出示:1张1元可以换( )张5角,填2。

  媒体出现:①?张5角的纸币1张1元的纸币

  再出现2张五角的纸币,点一下2张五角的下面出现10角,最后点出现一个等号。呈现2张五角的纸币=1元

  ②出现1枚1角可以换( )枚5分,填2。?张5分的硬币1枚1角的硬币

  再出现2枚五分的硬币,点一下2枚五分的下面出现10分,最后点出现一个等号。呈现2枚5分的硬币等于1枚1角的硬币

  老师再来考考大家,( )枚2分可以换1枚1角。

  ③出现( )枚2分可以换1枚1角。填5。

  ?张2分的硬币1枚1角的硬币

  再出现5枚2分的硬币,点一下5枚二分的下面出现10分,最后点出现一个等号。呈现5枚2分的硬币等于1枚1角的硬币

  4、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学得很棒,我们一起来帮小羊解决一些问题。

  媒体出示1只小羊和书上的想想做做1。

  师:小羊现在有这样的3张人民币,可以买什么商品,请你连一连,书上P67的第1题。

  生汇报:5角可以买1只羽毛球,1元可以买1本书,1角可以买1和火柴。

  媒体出示:小羊提问:今天我带了多少钱?想想做做第2题。

  5、开始购物。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羊又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用人民币去购物好吗? 媒体出示,柜台。(羊村文具店)(商品有直尺8角、单块橡皮2角、笑脸橡皮7角、铅笔3角、数学本1元、铅笔套1角、票夹1角、透明胶9角、卷笔刀1元2角)

  (1)师:每个小朋友准备好一元钱,买一样商品。(媒体出示)

  生1:正好,师:可以买吗?生:可以。

  生2:买一样东西不足1元。

  师:1元钱买1支铅笔够不够?为什么?

  生:1元=10角,10角>7角,够了。

  师:既然1元比7角多,就要找钱?谁来做营业员找一下钱?

  请一生上来找钱,集体判断找的对不对。

  请3-4位学生。

  (2)师:现在请大家买2样商品,要求合起来正好是1元。(媒体出示) 生来买。

  师:这样买可以吗?为什么?

  生:( )角+( )角=10角,10角就是1元。

  (3)师:现在老师不规定买几样,你可以任意买,但就是要把1元钱正好用完。(媒体出示)

  请2-3位学生。

  (4)师疑问:老师发现有一样商品始终没人买,为什么呢?

  那1元2角可以怎样付呢?

  师:拿出桌洞里的钱袋,倒在盘子里,和同桌一起拿盘子里的钱摆一摆,看谁的方法多?

  生汇报:1元+2个1角,2个5角+2个1角,1个5角+7个1角,12个1角

  三、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认识角》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认识角》教学设计13

  第1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 探索新知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角》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钟面图)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课件红线标示)

  师:下面,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显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以外,还有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师:第二组无法直接判断大小,要怎么比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边长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两个重合。

  比两个角。课件演示

  师:哪个大?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记作:∠1

  读作:角1 1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认识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元角分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6.认识众数教学设计

7.《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8.认识负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