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学“自读提示”。二人小组,彼此谈谈对本文作者还有哪些了解。
二、阅读课文,边读边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注在课文中字的上面。
奇迹( ) 济( )南 伦敦( )
暖和( ) 着( )落 慈( )善
髻儿( ) 看( )护 镶( )上
肌肤( ) 露( )出 狭( )窄
宽敞( ) 水藻( ) 贮( )蓄
澄( )清 地毯( )
三、根据下面的结构的示意表,划分文章结构,并把每部分的要点,概括地写在文旁的空白处。
3.小雪点染后的山色
①山松上的雪——树尖上的白雪——像日本看护妇
②山尖上的雪——给蓝天镶上银边
③山坡上的`雪——穿上带水纹的花衣
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
④小村庄房顶上的雪——小水墨画
4.贮满水藻的水
①冒着点热气
②水藻更绿
③与晴空辉映像块蓝水晶
五、二人小组讨论文后练习·
六、二人小组朗读全文。
七、背诵第3段。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与反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机、课件、纸马。
教学流程:
一、引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2.揭示学习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⑵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二、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1.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⑴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⑵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总结:1~2自然段写第一次赛马;13~17自然段写第二次赛马。)
2.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______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接着用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最后用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由于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与反思》。)
②一生上台讲述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述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出示问题1: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2: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出示问题3: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www.xxkt.cn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评价——全班齐读。
3.小结: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⑥骄兵必败……)
反思: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等。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立即有同学在小组里主动要求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无论是在分角色朗读,还是在表演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课上到这里,为了尊重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释放各自阅读体验,我说:“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不做统一结论,只是引导同学们共同认识:竞赛双方都要注意策略,策略高低是胜败的关键。
在课上我设计了:还是原来的马,田忌如果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会有哪些方式?结果又会怎样?学生很兴奋,又摆弄起学具马来,课堂学习得到延伸。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收获,做到了“语思融合,文道统一”。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课。课文里有一幅买文具的情境画面。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意愿。
2.说话时表达清楚、完整,态度大方,有礼貌。
3.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发现错误,并给予纠正。
4.创设情境,体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买文具的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文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欢快的乐曲引入,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二、板书课题:买文具
三、演示、述说买文具的过程
(训练目的:引导学生表达完整、清楚,要使用礼貌用语。)
1.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意:一个小学生正在与售货员阿姨对话。另一个小学生在挑选文具。老师指点学生仔细观察售货员阿姨和小女孩此时的.动作、神态、语言。
2.学生同桌一个扮演售货员,一个扮演小学生进行对话,互相说说买文具的过程。
3.指名说。
要求:声音洪亮,态度大方,说话完整、清楚;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明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评论。
小结:从学生的听说两方面进行小结。
四、表演买文具的过程
(训练目的:引导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商品的意思,要用上您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1.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文具放在课桌上,老师扮演售货员,找一位同学扮演顾客,进行表演,范说。
2.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演练、说说。
3.各小组选代表在全班演练、述说。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五、进行买文具实践活动
1.全班学生都把自己的文具拿出来,模拟文具店现场,同学们自己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买文具的实践活动。
2.老师巡视、指导。
3.请几位表达好的学生,再表演买文具的情景。
4.让全班学生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评语言,即语言是否准确、规范,用语是否确切、恰当;第二,评思路,即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表达是否通顺、完整;第三,评仪态,即声音是否洪亮,态度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是否有礼貌。
六、拓展练习
1.让学生进行购买其他物品的口语交际练习。
2.老师随机点评、指导。
3.请几位表达好的学生,再表演买文具的情景。
4.让全班学生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评语言,即语言是否准确、规范,用语是否确切、恰当;第二,评思路,即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表达是否通顺、完整;第三,评仪态,即声音是否洪亮,态度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是否有礼貌。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无价,懂得主动帮助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
2、翻开课本第83页,齐读课题妈妈的账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妈妈的账单》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句子。
2、借助文中的词语,用两三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彼得妈妈)
过渡:刚才有同学运用了这两个词语,非常好。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一写。(板书:如愿以偿 羞愧万分)
三、细品账单,感悟母爱
(一)、学习彼得的账单
1、彼得有什么愿望?他帮妈妈做了哪些事情?(课件)指生读彼得的账单。
2、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当彼得获得他想要的报酬时,他心情怎样?他有什么举动?说些什么?
过渡:是啊,此时的彼得是多么兴奋啊!可又是什么使彼得羞愧万分呢?(妈妈写给他的账单。)
(二)、学习妈妈的账单
1、妈妈的账单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从文中找出来读读吧。(课件)
2、交流补充妈妈的账单。
3、引导对比,感悟母爱。
师:妈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点点滴滴,说得完吗?道得清吗?(无价)妈妈的账单上为什么写得都是0芬尼?(无私)
妈妈为什么又要给彼得这样一分账单呢?(无声)
4、师生合作深情朗读妈妈的账单。
5、再次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此时,小彼得是怎样的心情?小彼得怎么做?会对妈妈说些什么?谁愿意读出小彼得当时的心情?(指名读)
四、联系生活,熏陶情感。
1、师小结:听话懂事的小彼得终于明白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情理之中的。
2、学完了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实在,很孝顺,也很感人。老师只想给你们的温馨作业前加上一个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3、弹性设计: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品味一曲母亲的颂歌吧。(播放歌曲《懂你》。)
板书设计:
20* 妈妈的账单
彼得 妈妈
如愿以偿 60
羞愧万分 0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欣赏由鞋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的联想作品。
2、引导学生将鞋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碰撞产生联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鞋的联想图片,从中了解鞋的联想方法。
难点:根据鞋的特点进行巧妙联想并创作。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摄像机、鞋子实物、范作、小奖品若干。
学具:水彩笔或蜡笔,勾线笔一支,画纸。
四、教学过程:
动画欣赏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呀?(学生语:想) 师: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欣赏视频。
师:耐克换了几次衣服?
师:大家看,老师把耐克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是耐克吗?(学生回答并说说原因)
师:耐克知道要来我们这做客,特意请设计师乔装打扮了一番,所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大家觉得可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鞋的联想。
讲授新课:
1、说一说:
同学们说说你脚上的鞋子吧!
2、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还收集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鞋,你们想看吗?好,那请你们带着问题来欣赏。
设计师是根据哪些部位进行联想的?
1)鞋跟 2)鞋帮 3)鞋底
设计师在设计鞋的时候都用了那些方法?
1)添加法 2)夸张法 3)变形法 4)组合法
3、找一找:
老师这有些鞋子走丢了,你们帮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主人吧!
自由想像,强化思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就是一双鞋子,跟着老师飞上蓝天,你能想到什么? 又穿过森林
走上马路?
师:看了这么多充满智慧和联想的鞋,老师不禁感叹这些设计师的想像力实在是太丰富了,鞋子耐克今天要请大家帮他完成一个心愿,大家看!师出示多媒体。请生读读他的愿望。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师:(媒体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想像,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作品,教师参与生创作活动,并给予肯定)
六、展示与评价:
师:这些充满想像力的'鞋子已经挂满了黑板,我估计鞋子都不认识自己了,这个舞会你觉得谁会是最亮眼的?说说原因。(学生评价,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怎样联想的,一个是用了什么方法)
七、总结与拓展:
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联想是杰出的艺术本领,任何一个无聊的想象都要比模仿好的多,想象是艺术飞翔最美的翅膀”。
生活中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耳朵去倾听,这就是联想。课后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制作出别具一格,千姿百态的圣诞礼物吧。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6-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8-30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0-02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