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讨论明确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商量,换位思考,才能避免矛盾,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分析。
难点是主题的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的.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
朗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教室。刚到门口,突然,“嗖”的一声,一个粉笔头飞了过来,不偏不倚打在老师黝黑的脸上……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亮出结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老师若无其事地擦了擦还在微微发麻的脸颊,弯下腰捡起那还在地上跳动的粉笔头,轻轻地放入粉笔盒,面带微笑地说“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
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美好啊!可是有一件事由于处理不当给双方带来了伤害。
老师板书:羚羊木雕。
二、默读课文思考
1、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每个人物的形象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三、讨论交流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情感。
四、再读课文联系自己,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或“父母”你会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续写“我回家之后”(注意关键词:沟通、和谐)
【板书】
要回羚羊木雕──伤害
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 沟通 商量 换位思考──避免矛盾 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叽、喳”等8个生字。会写“羽、领”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播放课件:音乐伴着鸟鸣,教师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二、朗读感悟,初识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自读课文,侧重读准字音。
⑵ 同桌互读互查。
2、赛读课文,流利通顺。注意“蓬、棱、崭、喳”。
3、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⑴ 争当“最活泼的小鸟”。通过读表现出来。
⑵ 争当可爱的“红领巾”。先明确文中的“红领巾”是指谁,再引导用坚定的'语气读“请爱护小鸟”一句。
⑶ 争当“善于赞美的小鸟”。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句。
4、多读,找规律,引导背诵。
⑴ 引导发现:将三小节做一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⑵ 与同桌以问答的形式读书。
⑶ 与好朋友以问答的形式试背。
三、开展游戏,巩固识字
1、“分分捡捡”,找出自己已经学会的字,告诉大家你在哪见过。
2、“听听找找”。
3、“小猴子学样”,师出字,生做动物。
4、“猜猜看”:让生根据生字的局部猜字。
四、引导创新和实践
课下仔细观察本课生字,试着编字迷或画迷。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导入:
由生日歌导入,师生同唱。
二·新授:
1·课文给大家再现了两个什么样的场面?
2·孩子们为什么兴奋热闹起来?他们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
3·孩子们的和自豪主要表现在那一段?
4·你有这样的心理吗?讨论
5·老师也有过这样的心理,出示自己的受难日礼物,这是我孩子生日时送我的礼物,受难日礼物,你们都送过父母礼物吗?在什么日子里送的?为什么要送礼物给爸妈?学生回答,并讨论
6·我们来看看这节课上,当老师问谁知道父母生日这一问题是孩子们的表现吧。
7·孩子们问什么沉默?
8·沉默的这一分钟里他们在想什么?小组讨论并回答
9·教室里沉默之后又热闹起来,为什么?这次的'热闹和一开始的热闹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并回答
10·这节课有效果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11·“极为珍贵的东西”指什么?你认为孩子们认识到了吗?讨论并回答
12·“这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这享受指什么?
三·课堂反馈
这片沉默给了老师( )
这片沉默给了父母( )
这片沉默给了我们( )
四·课堂小结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要知恩图报,齐诵《游子吟》。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整百、整千加减法教学初稿
石虎小学数学教研组: 主备:谢世荣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例9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前不久老师遇到我们村的王大爷,他笑着对我说,去年收成好,挣了不少钱.这不,他上街买了一台电视机1000
元,一台电冰箱20xx元(板书:电视机1000元,电冰箱20xx元)
2.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
(1)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2)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
(3)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问题。
1000+20xx=
怎样计算1000+20xx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生: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生:从1+2=3想出1000+20xx=3000.
生:从100+200=300想出1000+20xx=3000.
3.适当点拨方法优化,(同学们可真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更聪明,由1+2=3想出了1000+20xx=3000.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师归纳:同学们的算法都对,希望今后在做练习时,要选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4.另外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1)选择一题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xx+1000=()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xx-1000=() 想一想:( )个百加( )个百是( )个百,也就是( );( )个千减( )个千是( )个千,也就是(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9000+6000=
1500-600= 1500-9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5、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整百、整千加减法教学终稿
石虎小学数学教研组:主备人:谢世荣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例9.
教学目标:
1、 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
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等把《后羿射日》这篇课文读正确、流利。
2.了解后裔与怪禽猛兽等斗争的过程中的神勇无比。了解祖先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3.积累,背诵《后裔射日》
教学难点:
了解后裔的神勇无比,了解祖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课文。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淮南子》中的秦西巴纵麑,谁来背诵给大家听。(指名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交流《淮南子》里面不仅收集了许多带有哲理性的小故事,而且还有许多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后羿射日》课件出示
2.学习新课:
(1)听老师读,你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同时注意老师在哪个地方停顿。
(2)刚才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老师发现这些字很难读,老师把它拿出来,大家再读一读。(课件出示)
(3)生字读熟了,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熟,自读3遍,找同学起来读。(指名读)
(4)小组合作读准字音。展示读。
(5)课文读熟练了,尧之时,发生了什么事?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那你知道文中的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是什么吗?(交流)对,它们是一些危害人类的东西,来咱们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6)当这些怪禽猛兽危害百姓的生活时,尧是怎样做的?谁来读有关的句子。
(7)后羿为人类做了那么多,你想对他说什么?(交流)
(8)这个故事发生在上古时期,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时候,那时候科技不发达,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便赋予他神话色彩!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的祖先是勤劳、勇敢和智慧!
(9)让我们带着读祖先的崇敬之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3、积累、背诵课文
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先能背诵。交流展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传,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穈
翳
龌龊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⑴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⑶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①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②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③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④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⑤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⑷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qīfānjiù
2、A、√B、√C、√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
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业
1、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2、阅读《灯光污染》,回答问题。
灯光污染
西方一位环境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人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世界。他的话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合乎事实。煤的发掘,石油的开发显著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城市被尘雾所笼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样,当爱迪生的电灯第一次闪现出那划时代的光芒后,几代人都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千万个不夜城诞生了。对着那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不禁赞颂:天上银河落人间。然而当学生开灯夜读的时候,当工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市民沉浸在节日之夜的灯海之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这给人类以光明的灯光也会成为一种污染?
1950年,英国一架运输机在夜间着陆时,误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灯认作机场跑道的指示灯,从而导致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直射卧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导致精神失常,跳楼身亡。
至于夜间行车,由于对面驶来的汽车的灯光使驾驶员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则不计其数了。
由于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灯光,而使灯光成了一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种污染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亮度过大,超过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时人们所用的灯光亮度大约是80~120勒克司,当光亮度过高,超过180~200勒克司,就会对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视、失明等病症,甚至会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二、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飞机失事就是由此而导致的。
为了消除灯光污染,人们针对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规定了日常生活用灯亮度最高指数,就是保护人体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产环境中,给作业者配以防眩镜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车上安置双焦防眩照明灯,大大降低了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当今,人们对以前较为忽视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认识。在西欧一些国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条例载入了环境保护法中。对医院、居民住所、旅馆等设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它们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光污染问题也在逐步得以解决。此外,军事专家还变废为宝,把光污染作为战略防御的一种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浊转清一样,光的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人类不但善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辉煌灿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它通过运输机坠毁、老人精神失常、因灯光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实例,阐明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说明材料。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6-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8-30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0-02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