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0 10:13: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统计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1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统计的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加数学活动,感受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其实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索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以前,我也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但那些思考,是老师给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中进行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此次的教改我充分重视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这样的教与学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统计教学反思2

  教学中发现课本上关于我换牙了的情境图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不符,为此在课下先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换牙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设计教学。我设计了收集学生换4、5、6、7颗牙的人数,至于没有换牙的或换其他颗牙数的情况不列入统计范围。

  一个班60个人要是统计所有人的换牙情况一是占用时间多二是不便画统计图,为此,统计了两个大组学生的换牙情况。你有什么办法统计?在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以通过画○、打√、画△等方式记录。我和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知道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种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人、一棵树、一个苹果等等。

  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的手不够灵活,一开始就画斜线他们手忙脚乱,于是第一节课让他们先知道要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数,一格代表“1”,在格子里画○或△。第二节课再教他们画斜线问题就简单多了。当学生出现从上往下涂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从下往上是1、2、3、4……数越大竖条也越长。

  收集数据看似简单,但数错的`情况却非常多,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保证数对,数错了的要说说为什么数错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容易和提问题混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现是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区分了。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统计的结果,然后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去体会、比较、选择优化。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形成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3

  我上的是统计这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统计,就要引导他们收集和整理数据,然后把整理的这些数据用统计形式表现出来,经历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中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本堂课“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后,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统计图。跟已经学过的统计图一样,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按部就班的教学,学生们很难提起兴趣。针对这一现象,采用将老师对本班学生最喜欢运动项目的调查作为切入点,给学生创造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引入新课。当学生们面对这个熟悉的生活问题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统计的学习中。

  在授课过程中,我通过以下的提问如:“从这组数量中你还想知道哪些东西?”“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等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学生们均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提问。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情境的创设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当场的调查结果,首先随机生成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复习了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和区别,为接下来学习扇形统计图作了铺垫。整个课堂,不断努力地体现着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然而,在课堂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再加上自己教学经验尚浅,比较容易忽视某些跟自己预想不符的回答,或者不够认真听取,可能会影响该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课堂时间分配上面也不够合理,过分追求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导致在该过程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总之,作为一个从事教学工作两年的年青教师,我非常珍惜每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每一次的公开课,不仅让我尝试了写教案、反复试讲、反复改教案、正式上课,写反思的过程,而且每一次都让我收获颇多,满载而归。

统计教学反思4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5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参赛前观看了教材配套光盘上的课例以及平时听到的课例,教学流程几乎如出一辙:(1)创设情境引入“统计”:用“正”字方法统计信息数据;(2)引导学生探究: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画图,学生发现人数多格子少不够画,交流得出多种解决办法(在上边、下边、左或右旁边添格子;把一个格分成2个等份等);(3)揭示探索规律:师引导比较得出“用1格代表2个单位”的方法重新画条形图,再看图分析提问;(4)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没什么缺陷,优点很突出。

  几年来大家一直沿用难以突破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憾却非常明显:按如上设计能引出“以一代二”并仓促画图已经很不错了,几乎绝大多数老师都很难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个活动的教学。为什么呢?研讨过这节课的`老师都清楚,让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二年级儿童,亲身经历统计过程――画“正”记录、填表、制图、思维由“以一代一”跳到“以一代二”、再画图、分析统计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还不考虑在实际统计中会出现单数的情况,信息容量、难度那是相当高啊!因此,整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数学活动“转来转去”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有幸参加百花奖教学比赛,再次与团队教师研讨这节课,一开始也深受这个教学思路的影响,精彩的情境精美的课件精心的引导……但反复试教就是没法突破上述“瓶颈”,后来,重读新课标和教学用书,在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从“学”的视角出发设计“怎样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统计教学反思6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非典资料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在探索中认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通过重点认识点和线来了解折线统计图,并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练习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练习部分,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用处确实是很广,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7

  邹显微老师曾对我说过,你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代二”是我需要才产生的,统计意识一定要强烈,另外还要备学生,当课上发生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正是考验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好时机,老师需要再瞬间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还有二年级的学生是需要适当的夸奖和鼓励,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机制设计。对此,教案我是修改了又修改。

  之前是自己对统计也没有深刻的认识,经过第一次的试教,我认真研读了教参,教案,看了教学实录,懂得了教授《统计》,必须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产生对统计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所以我着重在这几方面做了修改,

  如:

  1、在引导“一代二”的方法上,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法,我都在课件上,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每种方法生成的过程,直观又形象,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用“一代二”的方法是最合适,最好的,最后再延伸到到底“一代几”最合适,是得要看数据的大小的`。

  2、第一次试教,因为自己都没有真正去渗透《统计》,所以虽然很多问题都有设想到,却只是过过场,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统计的意义,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改,我都告诉自己,每一个问题抛出,学生的回应,都必须是真正理解的,要充分让学生,想透,讲透,所以“一代一”和“一代二”表示的意思,我通过反复变着问:要涂几个?为什么?如果我要涂两个,表示多少?还有先是动画0——10,再到后来动画0——20,另外“一代一” 和“一代二”统计图的直观比较,等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渗透“一代二”产生的意义。

  2、平时我上惯了高段的数学,接触的都是高段的数学,所以在最初备这堂课时,我对二年级的学生的特征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而是想当然的以为,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动,但是稍加管理,肯定还是会自觉,守纪律的,总之把她们想的特别“大人化”,所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就给我当头一棒,我自认为绘制统计图对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适当引导一下,就一定会,可是并不是这样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但是着手画,却这里出问题,那里出问题,忘记数标,图的乱七八糟,数字不看清,涂错位置,速度极慢,好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第二次修改后,我设计了“一个和学生一起经历,重现画统计图”的环节——学生充分理解“一代二”后,她们说,我在电脑上动手画,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模范学习,回忆,这样在学生们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我讲的也没那么吃力,很多会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的,这样省时我又省力,大部分学生也是真正掌握。

  但是即使再三修改,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对学生的备课还是不够,对教材的研究还是不够。。。不过不管怎样,出现的问题都是我值得去反思的,这堂课我上了三次,总结就是一次比一次上得有进步,却不会说上的好,因为每一次的授课,出现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经验,一种学习,这堂课,我还会再修改,再教,再反思。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这组的成员,能把此次锻炼、学习的机会给我,虽然备课感觉有点辛苦,甚至备不出来的时候,有种崩溃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谢谢!

统计教学反思8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

  1、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了若干份?

  2、是用什么线来分的'?

  3、部分与整个圆是什么关系?

  4、扇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做得比较不足的是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原因是在完成统计表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小数除法除不仅时,在这一环节上耽误了一定的时间。因此,以后在练习中还是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统计教学反思9

  统计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课教材与上一册的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或多个单位。

  教学一开始,以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喜羊羊与灰太郎”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四个卡通人物中,喜欢哪一个的人数最多,用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道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实践活动。①全班参与收集过程,强调语言完善。②如何记录调查得到的数据?学生就记录的符号有打“√”、画“○”、画“△”、画“正”字等等,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比较简便,全班一起用这种方法记录。引出统计图后,发现“一格表示1”格子不够的问题,共同探讨出“一格表示2”的方法,从而解决了这一课时的重点。

  从准备试讲到比赛我收获颇多,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诸多不足:1、让每个孩子经历收集过程中,我忽视了督促在黑板上记录的孩子,导致统计的总人数和班上的总人数不吻合。2、在学生画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太长,导致拖堂。3、分析统计图之后,应对孩子加以追问。例如:统计全班喜欢的体育运动,最后问“看到这幅统计图,你想对学校提什么建议?”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或都引导他说:“喜欢游泳的小朋友这么多,我想建议学校开设一个游泳兴趣班,使这些小朋友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一问,又可以给这节课增添一点点色彩了。

  总之,在小学阶段就要重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引导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为生活服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整堂课肯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地改正。通过这样的磨炼过程,让我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进步,我会继续努力!

统计教学反思10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做得比较成功的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统计过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设计了统计老熊的花店各种花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亲自去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的盆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图中的数据做出决定。望着学生活跃的热衷。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了统计意识。

  2.在实践中创造。

  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的基石。我通过让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学生没能记下数据?产生了如何记录这一节课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展开思维的大门去寻找答案。结果是学生就记录的方法就有“正”字法、打钩法、画三角法、画圆圈法等几种。学生在这一个实践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思维,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2.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老熊花店的统计结果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当时课上我一带而过,没有进行原因的分析,可课后我想,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我不应急于下结论,应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错误?原因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这对统计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统计教学反思11

  六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准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水平。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实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准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理解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注重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3、引导学生质疑,根据统计学的原则,我们在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时候,往往把占总数多的部分先标出来,把比标出的部分中最少的还要少的部分归为“其他”,所以“其他”部分肯定不会超过已标出的最少部分。这就是教材的局限,当然教材也不作要求,仅仅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思维。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水准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持续更换和教材持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统计教学反思12

  “简单的统计”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学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使学习方式得到根本上的改变,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其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有趣。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病人能出院了吗?你从图上了解到了什么?这副图告诉我们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通过这样一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形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充分的,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导自主探究,学会绘制图表。

  在引导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特点,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了绘制图表的方法。

  三、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我在教学完了本单元的知识后,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要学生统计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以每晚的天气预报为准,先绘制统计表,再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形成了对该类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观察统计图表—探索画法—制作统计图表—分析统计图表解决问题。

  由于在教学统计表时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急于求成,学生在绘制时对“合计”一拦的位置把不准,出现了一些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备好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生发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学生易混淆的地方,提高数学活动的参与面,特别要照顾到差生,使全班学生都有所发展。

统计教学反思13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统计教学反思14

  为了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册的扇形统计图,精心设计导入。我先复习了所学的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脑海里重现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缺陷,就是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总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够反映各部分数量的具体情况,没有能够出现反映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整体数量的关系,这需要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样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采取抛锚式教学方法,圆代表是什么,扇形代表是什么,圆与扇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整个圆的面积代表整体,各部分扇形的面积代表各部分的数量,理解扇形统计图各部分与数量关系,同时学生能够读懂扇形统计图,说出从图上获得信息;教师利用一点时间,学生看扇形统计图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并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所以采取抛锚式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好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所学新的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而言之精心设计教学导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留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留时间给学生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15

  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教后我做了以下反思: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水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调查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结果。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我为学生创造条件,“假如你来当小调查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调查”,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分组合作,再汇总全班意见,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3背醪脚嘌学生的合作意识。

  组织探索活动时,我要求学生能与小组中的小伙伴分工合作,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组内、班级中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教学氛围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学生都能容入到课堂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统计》教学反思04-20

《统计》教学反思04-01

统计的教学反思06-23

统计复习课教学反思10-27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3-03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02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02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3-03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