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4 19:20: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1

  《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

  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

  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生动,有一定意境美。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

  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但多媒体图片却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所得。在说与听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由“扶”到“放”学习比喻句,进行语言的深化

  在远眺西湖描写西湖湖面时,把湖面比作了一面硕大的银镜。教者便利用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比喻句:这句话中把湖面比作了什么?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接着向学生介绍这样的

  句子叫比喻句,“犹如”是比喻词。《新课程标准》提出孩子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西湖》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来描写景色的秀丽。如:西湖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苏堤和白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明净的湖水中的绿岛和白云的倒影让西湖像仙境,华灯像无数的银蛇等。教者专门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其他比喻句,自己去读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答案。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反馈学生画出的比喻句。有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学生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实践、运用的过程了,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答案很精彩:阳光照在橡树身上,仿佛给橡树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比喻句由“扶”到“放”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

  当然,由于本课是写景的文章,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技术,学生对文中的很多用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景色是难以理解的,也不能在课堂上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不会入情入境地欣赏西湖的夜景,也不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课文了。

  本节课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板书要与课文进行紧密结合,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等。

《西湖》教学反思2

  我对西湖向往以久,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西子湖畔,虽然觉得她没有想象的那么妩媚,但还是挺秀气的。心里依然对她怀有十分的好感。当读到《西湖》这篇课文时,我仿佛又与她见面了,这一次,她可是“浓妆艳抹”,美丽动人了。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环节:一是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我做相应总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西湖的好奇心。二是我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课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湖中,四是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我想,教学效果应该蛮好的吧。

  没想到这一课的初读关就不好过,不仅好多生字词,而且句子较长,着重指导对几句长句子的读法,就已经花去不少时间。课文里一些词,如“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精练、抽象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再加上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但难又是难极了。

《西湖》教学反思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引出课题——西湖的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之前,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领着学生赏析。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还是只侧重某一点,只要学生思考了,说了,或是写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西湖》教学反思4

  《西湖》这是一片写景的散文,课文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语言非常优美,但有些句子不是很好读。虽然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包括收集资料,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等,但学生之间的朗读存在差异性,检查时,很多学生的`预习并没有到位,朗读时不是很流利,出现疙疙瘩瘩的现象。于是,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欣赏多媒体课件,通过“绿、青、浓、淡、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知道西湖的山不仅多而且很美。在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找找文中的比喻句,展开想象,体会课文的意境。再结合秀丽的风景图来想象文中那描绘得逼真的西湖景点。于是,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中感受画面的美丽,感受那“人间天堂”。

《西湖》教学反思5

  课文词汇丰富,语句优美,把西湖的美丽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西湖之美。课文第一节中的“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课堂上我向学生提问:你见过的明珠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湖就是这样的“一颗明珠”,可见西湖是多么美丽啊!课文第二节,描写西湖周围的山峦,用了“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我在黑板上画连绵的群山高低起伏,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连绵起伏”与“连绵不断”的区别;然后,我在群山的背后又画上了高低错落的山峦,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叫“层层叠叠”。课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语言实在很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圈划出优美的词句。学生读书很仔细,圈划很认真,交流也很踊跃。课文中的优美词汇、生动的比喻句都被找出来了。在学习“月下美景”这一段时,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这一句重点请学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与白天有何不同?学生抓住“华灯”、“琴声”、“月色”等体会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别有情趣。当学生说到“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这一句时,我就追问:倒映在湖水中的灯光怎么会像银蛇一样“游动”呢?有学生说,湖面波光粼粼的,灯光的倒影就像在“游动”了。这里还有一个插曲,一位调皮的男孩说,把石头扔进水中,灯光就会动的……他的表达不是很清楚,其他学生对他的'发言都不以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击水,水波荡漾,灯光的倒影也就随着水波“游动”起来了。当我说出他的想法时,那位男孩笑眯眯地朝着我直点头。这个时候,我把学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课文之上,上文已经说到:“轻风徐来,湖水荡漾”——这就是“银蛇游动”的原因啊。课文最后一句:“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这真是神来的点睛之笔。我尝试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天上人间怎么会溶化在月色里呢?我本以为,学生理解这一句会很困难,没想到的是,学生的解释振振有辞:月光洒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溶化在月色里了。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学生,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灵相通的教学场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

《西湖》教学反思6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语言虽然很美,但难懂的词语、难读的长句子较多,因此,在教学时,应先领导着学生读词语,读课文。文中一类生字十个,二类生字十一个,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会遇到了小的障碍。虽然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内容,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还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预习。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了分散难点,第一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此文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秀丽的景色,景色美,语言更美。教学过程中,应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我想,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除了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等(方法),练是必需的。让他们在拿到句子以后先要分析,找出各种成分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够准确的,正确的.写出或找出比喻句。第二,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光看文字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西湖的美,因此,上课前呈现西湖照片,一些风景图,这样,借助直观的图来看文章就能够更好也更容易的进入文中。

  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对各环节的把握就更到位了。因为这时学生的心中有这篇文章的谱了,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不仅是其他环节的教学,还有背诵课文相对来说也容易多了。

《西湖》教学反思7

  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来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西湖,或者对西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知识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对于文本中的湖光山色较之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湖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本文的语言比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要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美的情趣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篇写景文,因此在课前我进行了课件的制作,希望通过图片来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西湖美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来将文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化。接着,通过看课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见到西湖胜景。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的秀丽景色,景美、语言美。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我看来,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本文的比喻句,比喻的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训练也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学会发现句子中的成分才能在以后准确的找出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句。

  课程一开始,我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分别是远景西湖、近观西湖、西湖夜景,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者观察角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并且对应到文章中去。之后围绕观美景、学描绘、悟情感进行教学。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在很多地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寻不到恰当的词汇,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以后的教学,特别是美文的教学中,我还得要更多的去感受学生的体悟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好方法。

《西湖》教学反思8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肯定很陌生,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所以我设计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先从从视觉上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好去学习课文,这样活动的设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达到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品读。

  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过“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绿色镶边”、“葱绿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边读边看着课件想象,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就如同亲临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课文中进行文本训练。

  本课中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让他们品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本体等(方法),弄清用来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指导他们用“犹如”、“像”、“仿佛”、“宛如”进行口头造句。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分析。朗读,没有落在实处。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西湖》教学反思9

  这一课因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词汇也相当丰富与华丽,这就带来了生字多的弊端,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预习”对他们来说要求不具体,他们还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预习了。布置了课前朗读,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朗读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第一课时学完,文章也没读流利,有些句子读不通。反思这些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课前预习时,预习的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认真的,自学了生字词,读了很多遍课文,读流畅了。而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却连文中的字词都没读准。

  比如第三小节中的几个景点,“孤山”、“白堤”、“苏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词,很多同学都要读错。发生这种问题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第一课时设计中的漏洞,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错误,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点,关注学生的课文朗读。因为词语多,难理解,教学设计时只想着要把一些难的词语融入课文,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中,在文章中学词语。想着如何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为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认真地读课文,没有整体把握文章,所以词语学得也那么生涩和别扭。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课上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视的,有了这个教训,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个朗读的环节我会特别注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西湖》教学反思10

  活动目标

  1、知道杭州西湖龙井茶等是有名的好茶,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2、幼儿尝试自己泡茶、品茶,体会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提供菊花茶、苦丁茶、茉莉龙珠和普尔茶。餐盘中有干茶叶、与其对应的泡好的茶叶和茶的名称。另外,餐桌上有“小心烫手”的警告标志。小茶壶6个、一次性纸杯数、餐巾纸、中国地图、傣族的乐曲、竹子的图片。提供温开水。毛巾。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阶段:

  赏茶与品茶

  1、寻找标志

  1)让我们来看一看标志上面有什么?(杯子冒着热气)

  2)这个标志在向我们说什么?(小心杯子烫)

  3)这个是警告标志,它在告诉我们在拿茶杯或喝水的时候要小心烫手或烫嘴。

  4)那么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茶)

  5)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聊茶”

  2、聊茶

  1)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茶?你的爷爷奶奶喝茶吗?

  2)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茶叶,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它是怎样的,从前见过吗?

  3、幼儿带着问题赏茶。

  活动中,教师建议:“如果你想品尝一下它的味道,可以拿小杯子品一品。”

  4、幼儿集中。

  1)说说看刚才你品到的是哪一种茶叶,它长得什么样?。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它是什么味道的?当你喝到嘴里的时候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普尔茶:猜猜看普尔茶产于中国的什么地方?(云南)

  云南带哪个省的下面?(四川)

  放一段傣族的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跳一段孔雀舞蹈。)

  白茶:一提到白茶,就会让我想到“中国竹海”。(安吉)

  安吉白茶有白茶仙子的美称。茶叶长得就像是凤凰的羽毛。颜色像玉石一样。是茶中珍品。

  茉莉龙珠:为什么要叫它茉莉龙珠呢?(因为它圆圆的,就像一个龙珠)听听看,这首个你们知道吗?

  教师敲木琴,让幼儿唱一唱江南小调《茉莉花》

  菊花茶:只要我说一段话,小朋友就会猜出菊花茶的产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一处古建筑,称得上世界第一,它是什么呢?

  5、小结:茶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味道也不尽相同。但是每一种茶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生产茶叶的国家。可以说,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二、幼儿了解茶文化

  1、谁知道茶是怎么来的?(幼儿回答关于茶的传说。)

  2、那么茶到底分几种呢?(红茶、绿茶、青茶或乌龙茶、花茶)

  3、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4、所以,秋天比较适合品绿茶。让我们一起来泡绿茶,品品它的.味道怎么样?

  5、教师示范泡茶的用具和要求。

  1)茶具:紫砂壶适合泡其它的茶叶。

  2)要选用好的矿泉水。

  3)先放茶叶、到一点烧开的矿泉水,先让茶叶慢慢地泡开,然后在倒入开水,等一小会。

  4)品茶:要双手扶住茶壶,双手端杯。小口抿茶水,让茶香慢慢地进入到我们的身体。

  5)在等茶叶的时间里,和幼儿一起讨论一下茶的保健作用。

  三、幼儿尝试泡茶。

  1、两个人一组,选择好自己想要品尝的茶。

  2、注意小心烫手。

  3、幼儿泡茶。

  4、幼儿间相互品差或者向家长敬茶。

  四、整理用具。

  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西湖》教学反思11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上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在学习段落时,我仍重视对字词的理解。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插图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至于西湖美景,则是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西湖的美丽风景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西湖》教学反思12

  课堂上,首先通过教师设问,让学生谈谈或即兴模仿平时生活中了解的越剧知识,接着。教师用大半节课的时间介绍了越剧的有关知识和家乡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学生们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和大家一起欣赏越剧唱腔《西湖好》并学唱。并让学生谈谈对越剧的感受。出乎意料的学生反应让人啼笑皆非:“我妈妈说,越剧是给年纪大的老人们听的。”“我觉得越剧太嗲了!”教室里霎时哄堂大笑。

  反思:本例过多的非音乐化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对越剧欣赏的听觉体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着重挖掘越剧的.艺术魅力,重点围绕着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行。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递进,引发对音乐内容的层层情感体验,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内化,体会越剧艺术的美感。经反思调整后,从现场演唱徐派片段引入介绍徐玉兰和家乡浙江的越剧,从学生欣赏与模仿中强化学生感受越剧的旋律美与韵律美,最后欣赏《梁祝》的主题音乐,强化学生感受越剧音乐的艺术魅力。

《西湖》教学反思13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西湖》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品析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景点“苏堤春晓”、白堤(断桥残雪)、孤山、湖心及四周的镶边”。另外还介绍了第四自然段月光下西湖的明月东升、湖水荡漾、琴声悠扬。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西湖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大体上还是可以的。比如从小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展示时互动流程。大多数组的组员及组长表现相当出色。但有个别成员如李柯瑶在回答用“宛如”造句时,脑筋没有及时转过弯来。还好,别的同学帮了她,让她的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比喻词:“像、仿佛、、真像、好像、就是、犹如、宛如”说出了不同的比喻句,从而亲身体会了比喻句的形象生动。从而从中感悟到日常生活中多用比喻句的妙处。

  学生在对自己喜爱的句子进行朗读时读得很有情感,松弛有度,抑扬顿挫,升华了自己对文本作者思想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是:

  小组里的个别成员上课回答在语言组织上还很稚嫩,行动不够踊跃。我感觉这几个成员一定对课文理解不够有深度,或者说对课文的了解,意识还比较模糊,寻不到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吧。当然,这个也是我平时未能提醒关注、对学困生耐心不够的集中体现。以后在这个问题上我得加强对学困生的培养。培养他或者她,节有所思、想有所言的切身感受,去收获胜利的喜悦、去品味自信的结果。

  再一个不足是:

  我在板书“近看”这一块时,可以写成“四周、湖中。”月光下可写成:“明月、湖水、琴声。”这样板书看起来简洁明了。

  还有一个不足是学生讨论时,个别组比如:前进组的陈美言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给人的感觉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见这个学生没有用大脑去思考,即根本没有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所以这一点也是我值得提醒学生注意的。

  总之,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自己去发挥、去修正、去提升、去开拓。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西湖》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 了西湖秀丽的景色,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 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 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二、培养学生 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 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 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 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教学反思15

  《西湖》一文在我看来并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太美,学生受了美的熏陶不假,但很难理解到位,而这种理解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失去了味道。

  所以,我以朗读为重点,结合个别关键词句理解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结合欣赏课文的插图,通过对课文中“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让学生在讨论中说说此处描写的西湖的主要景点。然后,抓文中“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如“绸带”,品悟比喻的贴切、优美,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更增西湖的秀丽;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和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等打比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打比方之生动。

  希望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能慢慢学会这种方法,使自己的语言也形象、生动起来。

【《西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1-2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景阳冈》教学反思01-23

《温度》教学反思01-24

素描教学反思06-24

课后的教学反思07-23

《陀螺》教学反思07-25

《树叶》教学反思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