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2 15:16: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在教学《水》这课时,我采用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课上下来,我对孩子们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他们在课上的表现,同时也因为从孩子们行为习惯上已经展现他们对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重形式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开放没能起到实质的效果,课堂始终是我拉着学生在走。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也有很多,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内容来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觉没说透,学生也有点意犹未尽。

  二、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迁移指导

  例如在教学第x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久旱无雨的快乐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同学们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份欢快,但却无法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欢呼雀跃?因为雨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平常。因此,他们在读书时,虽然读出了孩子的快乐,但那份快乐却不够独特,不够珍贵!事实上,如果我能对教材进行多一点地深入,就可以将这样特殊的情境进行迁移,把学生平时对大海的渴望和这个山村孩子们对水的渴望进行类比,我相信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更真实,更强烈。

  三、课堂氛围还不够活跃,指导学生的朗读还有些流于形式,没有将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孤立了教法与写法的结合。

  本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读本段,不由得为作者出色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作者抓住一个“滑”字把一勺水从脸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盖最后到脚板的美妙体验一一传达,这份美妙激发了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这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的,因为身体实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读时能通过分层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份对水的强烈渴望,教学目的在朗读中得到了强化,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朗读中教师应及时质疑: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三次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将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进行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一勺水的珍贵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得到强化。

  看来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现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下功夫。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在设计教案时,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梦想,由此引入话题,然后提出三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在课堂上我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特别是第六小节,也就是描写瑞恩克服重重困难自己靠做家务活挣钱这一节中,小瑞恩做了那么多事花了那么多时间足见他的耐心、坚强的意志。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进而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肯定从小瑞恩的身上学到了很多。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语句流畅、优美、动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赏读一番。本学期的第一课就是《草原》。课堂上,我觉得学生要么读得太空泛,要么读得放不开,压着嗓子太过轻幽了,所以我便索性范读了。由于我在范读中声情并茂,感染了学生,因此很多学生在朗读中也像我那样充满深情,女孩子的个人朗读也很成功,能打动人。满意之余,我又遗憾地发现,男生在带动下也极力向老师、向读得好的女生靠拢了,丢失了个性特色,一副“娘娘腔”,听着很别扭。此时,我立刻觉得这样可不行,咋能让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洒脱与豪爽呢?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样,读法也肯定是不一样的啊。于是,我立刻提示让他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朗读,而此时他反而显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从最初的“耳濡目染”开始,已经形成了定势,不知换个方式怎样才算好。我便出示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图片,并请感悟能力和朗读水平比较好的男生作示范,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来。并给予了他们自由个性练读的时间,这才有所好转。

  经历这一事件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范读的确有其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在指导学生读正确、注意适当的停顿、恰当表达语言思想感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少年旅行队》是一组散文诗,它由《出发》、《老师》、《小纸船》、《听广播》、《标本》、《旅行者之歌》六首诗组成。这六首散文诗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该组诗以少年旅行队的远足旅行为线索,写了旅行队队员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抒发了队员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在生活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美好心愿。

  该组散文诗短小精巧,富含诗意哲理,把纷繁的事物经过高度浓缩,使之呈现出简洁美,给人以启迪,令人从中品味出诗意。诗人柯蓝没有用长者身份灌输自己的想法,而是以孩子的口吻,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想象生活,感怀生活,拉近了沟通的距离,增强了亲切感。全篇笔锋自然流畅,语言亲切活泼,抒情色彩极为浓重,容易打动读者感染读者,读后能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少年旅行队》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为数不多的散文诗之一,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生:第一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去体悟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涵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第二紧紧抓住散文诗的特点,放开让学生自学这几首诗,通过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时去品富有诗意的句子和蕴含哲理的句子。学生自学的方向很明确,也教给了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普遍的方法。第三是读生活是老师这一部分时,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学生并不一定懂得生活中的万物如何为师。借用文中三个问句来问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那么这些学问如何成为自己的认识呢?生活中的事物怎么来当我的老师呢?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学生认识到“可以给我们学习的机会”“激发我们探索的愿望”“带回来去研究”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课文内内容上有些散,正如一些学生谈到的刚开始读文章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会儿写“香”,一会儿写三味书屋,一会儿写梅花,一会儿又写“早”字的来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恰是“散文”所具有的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尽力不按照我自己的想当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问学生读书的感觉。大家都感到很“散”,于是我们就先感受其“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发现,“‘早’的来历”和“梅花”最能与题目挂上钩,于是我们认真地研读这两部分。待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感受到了,再引导发现其他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学生重新完整地读文,这时他们的着眼点在于文章的联系上,是不是真的“散文”就“散”呢?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的自然巧妙。

  文章不但按照参观的顺序,而且还有花和人的联系,三味书屋的摆设与当时老师教学情况的威严的联系。原本感受的“散”,现在变得处处有了联系。有的老师质疑,本节课中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时时早、事事早,要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一下思想教育,你在教学中这一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会不会是丢掉了一个很好的“人文”教育点呢?说到此,也是我要说明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是需要的,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身受感染的过程,而把他单独拿出来,我的感觉是要么锦上添花,要么画蛇添足。对于本文的教学来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会是后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把感受晏子的言语交往技巧作为学习重点,让学生在晏子与楚王的针锋相对中,感受到晏子语言的艺术、智慧的魅力!

  1、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学定教:

  本课教学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带着学生还想继续了解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读书,品读文字。“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教师创设《晏子使楚》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在角色体验中感受言语的艺术。“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融入课文,走进本文角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会产生震撼心灵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多层次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剧,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景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

  今后应该改进的工作还有很多。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上完了《忆读书》一课后反思如下:本篇课文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自主意识强。

  本课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起来较难。因此我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著较多,学生对名著的内容了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顺序上注意一下,应该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再者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白杨》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心,进而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生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和写人记事性文章,能过通过抓住景物描写领悟景物特点,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此外,这篇课文歌颂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对于当今生活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能会留有疑问,也就很难对“建设者”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彼时彼地彼人”,所以我带领学生把当时的背景做了补充。

  纵观本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操作,细细反思,发现在实际操作的预设上还有些需要弥补。首先,我在本教学设计中力求做到,切实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但实际的细节设计中,我却没有反应出具体的引导和操作方法。我想针对此问题,我还应在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预设出一些形成性评价的语言,其实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会产生飞跃。利用形成性评价语言,师生就文本学习进行和谐而平等的对话,教师顺学而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此外,在让学生自主结合资料理解15自然段,进而处理“爸爸的心”这一部分时,我的考虑还不够细致。《白杨》这一课的写作时代离学生很遥远,其背景资料也很多很复杂,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它是作家对当时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挚诚关注。对于这样的一篇文本,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就很难,要准确地运用其帮助深入理解对文本就更难,那么,教师在预设中就应事先根据学生情况,预测到学生收集运用资料解读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给予一些资料的补充,让他们的探索之船在教师不着痕迹的保驾护航中,驶向胜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需要时时地提醒自己,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己任,精心预设,上下求索,努力缔造生动和谐、平等对话的优质课堂。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曾经,新课标理念扑面而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带来强烈的冲击,带来欣喜的期盼,高唱赞歌者有之,奉若神明者有之。是的,对于一颗尚未准备好的脑袋,一颗没有自己的思考的脑袋,除了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似乎也找不到第二条好走的路。曾经,我就是这样一名师。

  几年的实践运行下来,新课标的真正落实遇到了一些困难,理论站得高实际运作难的缺陷浮出水面,彷徨者有之,困惑者有之,锐意改革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也有之。将新课标理念与自己的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脑髓”,我坚信语文学应当让学生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应当自由灵动、诗意盎然,语文课堂应当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次次灵魂的飞跃,并藉让学生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为,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二、自然生成的课堂

  第十三课《早》学手记片段:

  《孩子,请跟我一起飞》

  今天学习第十三课《早》。这是吴伯萧写的一篇游记,围绕自己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出人要事事早,时时早,做“东风第一枝”。

  早读课已经让学生听了课文朗读录音,并让他们自己也读了一遍课文。

  午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初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有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明白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还有的回忆起以前学过的《三味书屋》一文。

  我又问:“那么你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提问: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天哪,真想不到他们在五年级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竟然还会有这样的疑问!)

  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无知,有这样的问题很正常)

  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这个不错,是全文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早”为课题?(与一个大同小异,比较好理解)

  三味书屋今天还保存得好吗?为什么它能保存得那么好?(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若干年前的普通书塾今天还能让这么多人津津乐道)

  面对学生抛出的这些问题,我理出了今天课的主要任务——介绍鲁迅。只有让孩子们先初步了解鲁迅其人,获得对他的'一些最起码的肤浅的认识,才有可能理解课文中作者提到鲁迅所流露的敬意,以及这一个“早”字蕴含的真正的深意。

  以往一节语文课,尤其是要好一节公开课,备课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因为认真,备的都是详,环环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无缝;因为担心课不知道自己应当说些什么,连学生的回答、回答之后老师的评语都一字一句写下——却没有考虑过,学生一定会这样回答吗?于是当“剧本”完成,表演开始,便十分吃力(还要貌似轻松)地、想方设法(还要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往自己事先设好的“毂”中赶去,步步为营,着着紧逼,手中的那根线越收越紧,紧到不但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师自己也呼吸困难、辗转无策。

  一连几次的失败,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如饥似渴的学习,让我渐渐懂得课堂无需预设的精彩,开始追求“不可复制的高峰体验”。

  走进课堂,师心中应当有最起码的预设,粗浅的,大概的,有一个轮廓即可,无须精致细密,因为课堂本来就是自然生成的产物,不是你想它怎样它就会怎样。当一场对话即将展开,当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将开始,风景就是我们所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待和预料的,也许会翻山越岭,也许会跋山涉水,也许有小桥流水,也许是大漠荒烟,有多大的力量,我们就能够走得多远,有多会欣赏的眼睛,我们就能够领略到多美的风光——而这一切,我都无法预设,我只能和学生一起,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终于徐徐降下了它的帷幕,我也从忙乱中解脱出来,坐在电脑前开始我一学期的教学反思。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有哪些成绩。本学期语文方面的竞赛只有作文和硬笔书法竞赛,作文竞赛有x人获奖,一等奖有两人,其中一等奖第一名是我们班的,二等奖x人,三等奖x人。硬笔书法成绩较上学期也有进步,一等奖x人,二等奖x人,三等奖x人。期末考试我们班的平均分为xx分,在年级中的排名是第x名,较去年有x个名次的进步,我好像记得上学期是第五名。如此看来,本学期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心情比较轻松。

  写什么呢?先从这点成绩说起吧。这个班我是从四年级接手的,从四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到现在已经写了x个学年了,很多同学已经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并且日记也由当初的流水帐式的,写得越来越有滋味了,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篇篇有内容。除此之外,再加上在作文中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较大的提升。对于作文教学,我注重的.是草稿的修改,一般我并不急于将作文抄到作文本上,所有的草稿我都过目,不能做到篇篇都批改,但是对于共性的问题我会重点讲解指导,以便不满意我会让学生写第二遍。常到作文本上的作文,我在批阅后要求学生有个反馈,改错字,该我指出有问题的句子或段落,但是学生平时“太忙”了,这个要求落实得很不理想。下学期还是要进一步作要求加强的。这次作文竞赛得到好成绩,我想与我的日记练习的多年积累和作文指导习惯,还是多少有牵连的,现在看来语文学习就是要厚积薄发。下学期日记练习还要加强,但是改为每周写三篇,重在提高每篇的质量,对于需要督促的同学要加大相应的力度。作文的反馈问题,要要求学生加强及时反馈,尤其是对于段落修改的问题,更要加强。

  硬笔书法竞赛的成绩,虽说比上学期有进步,获奖人数增加两人,且有了一等奖。但是这点进步真的算不上什么。上学期硬笔书法竞赛成绩很不理想,班内学生的书写习惯很差,并且还有继续恶化的倾向,而在以前这个班的硬笔书法竞赛是很厉害的,看来责任在我,是我放松了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痛定思痛,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加强硬笔书法练习,每个学生都买了硬笔书法练习本,在每天中午到校后到广播前这段时间里练习书法,时间大约有20分钟到30分钟,有部分学生坚持得很好,能够到时间自己写,并且写得也比较有质量。也有部分学生坚持不下来,质量也是好事坏。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规范和提高学生的硬笔书写习惯。每个学生都在练习,无论写多些少,只要是练习了,多少都会有进步。本学期的情况就是这样了,下学期还要继续加强书写习惯的练习。学生要统一硬笔书法练习的材料,不行我就替学生到市场上考察购买,应该不会太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学本课,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一、充分相信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首先要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交流,有时间动手,有时间讨论。提出问题之后,我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在互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二、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只“潜力股”。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多次尝试,并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优化。要让学生理解“只有老师和接到通知的学生都参与到打电话中,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实践证明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在比较、交流中,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方法优化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功的钥匙。

  三、预设与生成间的矛盾

  每次课前我总会认真的去备课,但课堂上总会有生成,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今天的课堂也不例外。课刚开始,学生洪就想出了最节省时间的方案,我不打算回避,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讲,可是这样一来一般的方法就没有展示,需不需要回头呢?这样一来时间也非常紧张,于是我立即调整教学,舍去了那一部分。有得必有失,在课后的交流中,有同事建议我应该再多展示些学生的方案。哎,预设和生成永远也划不上等号,但我想只有认真、充分的去预设,才能生成更好。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

  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

  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叶公好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叶公非常喜欢龙,他在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上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到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则成语,形容人表面上喜欢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我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有了上学期的两篇古文学习,古文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种文体离我们的孩子比较久远,学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在教学时尽量让同学们感觉到它的故事性,具体是这样教学的:先是揭题,通过题目,让学生迅速掌握本则寓言要讲述的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叫“叶公”的人“喜欢(好)”“龙”的故事。这可以说是文章的脉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脉路自己去读,自己想,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说教。学习寓言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寓意,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在课外自我学习的动力,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探索生活中有没有“叶公好龙”的现象,都表现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联系生活谈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方面不仅能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初步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最后结束时学生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非常深刻的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含义,看来这节课基本是成功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6-1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学反思03-15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1-04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27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01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07-24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6-27

五年级语文《太阳》教学反思01-08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