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4 09:28: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1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沛。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发生裂谷时,有同学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同学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同学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同学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2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封住。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充足的材料,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3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4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

  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交替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

  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这一课题上来,再由学生亲自手拿地球仪演示,学生再分小组相互进行讨论,再追问“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当学生经过演示、讨论,得出:地球即使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这时老师及时总结: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黑夜,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同样会由昼夜现象的;而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会有白昼和黑夜的不断交替现象。进一步证实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这一自然现象,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有几处课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我让学生假设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学生答后展示相关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不自转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再如在拓展环节,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盒公转,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是在不停地自转的,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不足之处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5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

  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感受火山爆发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地形地貌造成巨大的改变等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地球内部运动如何造成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影响?”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改变教材内容。

  卡金特说的好:“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教材只是“一掬水”,而且并不一定是一掬“活水”。作为教师,要善于重组包装教材,让学生学有活力的知识。

  2.主张教学主题必须有趣可行。

  有趣,不是对学生趣味的讨好,而是给学生以思考的趣味,并不断制造循序渐进的紧张感。当学生在下面对模糊知识的小声质疑时,我没有因教学设计的缺失而绕过去,反而直面挑战,紧紧抓住学生的问题发问,很好地触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兴奋点。可行则体现在教学能力目标上,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进展,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探求与教师的组织引导有机结合,避免时间和思维的浪费,使学习更有效率。

  3.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做学问的乐趣。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相信学生能读懂教材,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我们老师应做一个可亲的同伴、可靠的引导者和可信的激励者,给学生以充足的观察时间、想象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这样,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并在一种彼此信任、彼此学习的过程中,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6

  今天在三个班级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节 地球的自转 。

  我首先来进行我上个礼拜五布臵的默写内容,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习了,结果告诉我,他们没有学习,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看书。 开始正式上课,因为在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首先讲解了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在这里同学们理解起来还可以的,就是在讲解P108活动时稍微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把上个学期学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我讲解了一下同学们就知道了,题目就很快的解决了。

  另一个知识点就是晨昏线的知识,同学们初次见到这样的问题,的确有些难度,那么如何判断那条是昏线哪条是晨线呢?让同学们去思考,是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对地理知识是很生疏的,另外对理解晨线和昏线上又出现了困难,所以我只好告诉同学们如何来判断昏线和晨线,

  晨昏线:晨线——由昼变白;昏线———由白变昼,方法是:在晨昏线上找一点,看这一点在下一刻是到昼半球还是夜半球,如果到了昼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晨线;相反,如果到了夜半球那么这条线就是昏线。接下来大部分同学就明白了。不知道这样的讲解是否存在着不妥,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些可以用的!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09-08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10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0-07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07-15

经典教学反思03-08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07-25

小草教学反思11-03

等式教学反思10-27

《翠鸟》的教学反思10-27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