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时间:2022-07-21 16:29: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精选15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白杨》,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精选15篇)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1

  过去的语文教学,曾经“只重积累,不重理解”或“只重理解,不重积累”。课上热衷于繁琐的分析,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课堂上,听不到琅琅书声,习作里,见不到浓浓真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出台,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前景。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按语文规律进行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感知、感受、感悟,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无效机械的练习。加强多读多思,扩大知识面,注重语言和积累,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下面就本人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学《白杨》一课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读与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切语文行为的基础。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感情的激发熏陶也靠读。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因此,课堂呼唤读的回归,以读为本,让课堂真正书声琅琅。

  1、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就是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学生通过读,来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白杨》一课“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愿”这一内容,文字浅显易读,但是思想内涵较难理解,且与学生实际相差较远。为了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感悟,避免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我让学生先读“三个只知道”的句子,讨论悟出“三个不知道”的内容。再由“孩子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读上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然后联系“三个不知道”的内容想一想。学生很快明白了爸爸表白的是“自己像白杨树一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这一环节设计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2、以读现悟

  果戈里曾经说过:“像样读一篇课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读与悟相辅相成。读得好,则悟得好。悟得好则能读得好。

  《白杨》一课“白杨树的特点”这一内容文质兼美,充满感情。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白杨令人敬佩、赞美的内在品质,并把这一情感表现出来,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读现悟

  这种方法就是将文中概括或抽象的内容,拓展成具体的内容,与有关语句组合成排比句,让学生感悟其思想内涵。

  如“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一句体现了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将这里的“哪儿”一词从“大戈壁”拓展到任何一处,尤其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与句子部分构成一个排比句:

  大戈壁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荒山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荒山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内地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边疆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强化朗读,学生对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感悟,学生再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句时脑中就浮现以上一幅幅画面,自然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赞美之情。

  (2)分读现悟

  这种方法是将课文里从几个方面集中说明事物某一特性的几个方面分离开来,与有关语句组成排比句,让学生用读来表现对事物的感悟,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句,作者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等四个方面的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来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构成一组排比句。

  在风沙面前,它好像一堵城墙,巍然屹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雨雪面前,它似青松,傲然挺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干旱面前,它似骆驼耐干耐,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洪水面前,它似中流砥柱,坚如磐石,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读,学生对白杨树“坚强不屈”的个性有深刻印象,再读时很好地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导”的作用。我们常常困惑如何点拨学生的朗读,读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一句话说得好:读要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来。我们要研究导的方法,导的特点,导的规律。其要点是,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这里介绍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指导方法:教师范读法、语言渲染法、形象支撑法、形体指挥法、有意比较法、借词发挥法、竞赛激励法、角色置换法……

  二、读与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语感经验的积淀,与读与悟息息相关。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比,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许多作家在谈及成功的秘密时,都感慨得益于少时的多读。因此,我们应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机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熟读成诵是语言积累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一味让学生通过长时间多遍数单一的记忆,是既枯燥乏味又短暂无效的。因此,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进行活泼多样的诵读,能提高语言积累的效果。

  在教学“白杨树特点”这一精美片断时,我这样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引导自主实践

  语文教学的活动观,要求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展。我在课堂上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去请教同学,如何读得更好,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全力以赴,果然收效甚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致盎然,互帮互助,很快读熟读好了这一内容。

  2.美读竞赛激励

  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更能激发学生的向上。为了推波助澜,我又让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读。老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主动为学生服务,课堂高潮迭起。老师和学生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熟读于心。相信这一竞读会给学生深刻印象。

  课堂上语言积累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画面配音,把课文改编成童话等,只要孩子们高兴,我们都可以尝试。

  三、读与运用

  教育起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是为用,即所谓学以致用。”这就是语文的交际性工具作用。

  在《白杨》这篇课文里,学生读懂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如果仅此满足,点到为止,恐怕学生对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还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这样帮助学生在读中运用。

  1.与课外结合——读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因文所困,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将“借物喻人”这一知识拓展到课外这一大语境里,让学生通过读《白杨礼赞》来欣赏茅盾笔下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体会一下东北汉子抗日的坚强不屈,领悟“借物喻人”的精妙。相信,通过这一迁移,学生不仅了解了语言,也懂得了语言的表达。,

  2.与生活结合——唱唱

  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唱唱学生爱听的歌曲《小白杨》,在活泼欢乐的氛围中读懂借白杨来比喻边防战士。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融入生活。

  3.与时代结合——议议

  时代在前进,语文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紧扣时代步伐,语文教学才会永具魅力和活力。课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西部大开发的信息,谈谈怎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小白杨,这一设计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育人功能。

  只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结构主体化,教学过程开放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才能让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才能落实新课标精神: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2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3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4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5

  今天讲了一节教研课,课文是《白杨》。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整节课下来,教学思路是备课时的思路,但自己感觉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课后王副校长还认真地给我评了课,系统的总结了优点和不足,也是我在教学上能更清晰一些。优点:

  1、课文读得很通顺。

  2、注重希望生的学习。

  3、词语处理到位。

  4、主要内容上孩子有了概括的能力。

  5、孩子具备了查阅课外资料的习惯和能力。王副校长说:综合这几点能看出孩子们预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预习的很到位、扎实、实用性很强。

  6、朗读很实,有pk读,指名读;齐读。

  7、课堂结构把握很到位。

  8、能渗透孩子们一些写法。不足:

  1、自主时间有些短,要根据课文的长短定。

  2、小组交流时目标再明确些。可以说: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及写的感悟。

  3、过渡语语言要严密:你有哪些优美的语言送给白杨。

  4、理解后要让孩子们学会总结白杨的特点。

  5、体会父亲的心声时,没有结合文中的句子去体会。最后王副校长根

  据我班实际情况支了几招。三个坚持:

  1、坚持预习。

  2、坚持抓文章重点训练、理解语言文字、朗读。

  3、坚持质疑环节。一个切记:不要脱离语言文字。一个希望:让孩子说话大大方方。

  其实我是一个很钝的人,我真的发自内心想把孩子们锻炼得更厉害。但能力有限、悟性不高,从我个人角度对孩子们还会有一些影响。但我有强大的后盾——领导们的指点、同事们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指点下,我会尽量弥补给孩子们带来的“损失”。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6

  这节课我以“读”贯穿堂,设计了三个板块,“说读活动,品读活动、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读中感悟爸爸的内心,在读中学习运用一种反复的句式,有知识的积累也有技能的训练。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我采用疑问引读、引读自悟的方法,以读代讲,从整体来看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次启航杯我的获得不仅在于这一课,在不断地思考摸索的过程,我得到了更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感知。

  创意与学习

  在这一次的启航杯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创意”对于板块式教学的重要。在备课《白杨》时,我知道想要上出新意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很可惜在这一课上我的创意还是不够的,“说读、品读、读写”这些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已作过多次尝试,并不新鲜,我觉这是因为对本课的解读还不够透彻。这一层创意是基于文本利用价值的挖掘程度。我认为还有一层创意是教学手段的艺术性,正如婷婷老师总结发言时举例余老师设计《威尼斯之夜》的一个板块活动——撷取课文优美的句子组成一篇文章,然后背诵下来。这一板块的处理其实就和我们常见的课后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如出一撤,同样的教学目的变换一种形式,似乎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或许这就是艺术的课堂。或许这就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最迷人的地方——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

  而创意是源于不断地学习。最近看到一段话“不读书无法拥有流畅的文笔,不看案例无法学到优秀的创意,不与人接触无法取长补短,不出去走走永远只能坐井观天,不多听不同的声音无法拥有批判性思维”。所以我觉得创意就是集思广益,就是自我消化,就是日积月累,就是孜孜以求,就是厚积薄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次的启航杯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需要阅读更多的书,需要听更多的课例,需要更多的实践。

  朗读与指导

  入情入境地教学才能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正真的共鸣。朗读需要情感,情感的激发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是由课文决定。这一次上课,在朗读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通过师生合作读,师读黑色字,生读蓝色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戈壁滩苍茫荒凉的环境,这一个环节,学生随着教师的引读以及情景的逐渐投入,学生在最后也读出了苍茫混黄的感觉。这节课我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的朗读技巧,我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去训练他们,培养他们的朗读意识。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7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借助爸爸的表白和课文前三端的描写,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拓展填空练习、小组、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在多种形式的思、议、读中,学生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借助更多的课外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当时的建设者们是怎样扎根边疆。第三步,借助文中多次对爸爸神态表情的描写,让孩子们体会爸爸几次“沉思”和“微笑”的含义。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学生再次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优点,也有不足,总结如下:

  优点:

  1、思路比较清晰。备课时,我反复读了教材,也上网搜集了很多资料,有关于教材的,还有关于授课的。读教材、思学生、找资料帮助我理清了思路,通过三大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

  2、课堂上能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一节课上会出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简单易回答的问题,看到有很多孩子们举手的时候,我多关注了一些平时成绩一般,有比较胆小内向的孩子;问题难的时候,我就会多考虑平时读书多、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当然我也发现有的孩子一节课没有举过手,在适当的时候,我也让她起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这一节课虽然脑子要转得很快,想得很多,但我觉得很值得。

  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部分教学环节有些难度,需要给学生留更多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在出示建设者资料时,若能将前面的问题和资料放在一屏上出现就好了,但是实在有些挤,所以分了两屏,学生思考起来有些难度,而我进行的速度也比较快,孩子们答起来有些生硬。

  今后,我还要多钻研教材,不断打磨自己的课堂,让自己能快速成长,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收益。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8

  《白杨》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反思其教学,感悟颇深: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托物言志”,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9

  一、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不足之处:

  1、过渡语、评价语言预设不足。不足以与文章相匹配。

  2、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还欠佳。课后我又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拓展想象哪儿指的可以是哪里?白杨还会遇到什么?写作训练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给兄妹俩写一封信,或者写一篇赞美白杨的文字,或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和感悟,并适时点拨引导,读写结合,不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还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10

  本次微课教学时间9分钟,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借白杨歌颂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情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四年级课文《落花生》出现过,孩子们对“借物喻人”有所了解,但大多只能只言片语的道出个大概,并不熟知。鉴于此,在本节微课中通过回顾学习、精读文本、归纳方法、拓展练习等方法,去帮助孩子们更好掌握理解这种写作手法。

  1、复习导入,揭示主题。通过回顾《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像花生一样,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想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明确:“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一种人的品格。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进入主题,使学生明确本次微课的学习内容,又对“借物喻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精读文本,感悟“借物喻人”。微课中,通过品读三个重点句去感悟整篇课文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归纳方法,小结运用“借物喻人”的要点:

  (1)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

  (2)分析“物”的形象本质;

  (3)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4)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感情。通过归纳梳理,学生明白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么样的人。

  4、拓展练习,加强巩固。这个片段挖掘生活中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物,让学生着眼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莲花、蜜蜂、青松等,训练学生养成行文前思考的习惯,思考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学会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孩子们将对这一手法将不再陌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手法,相信如果能做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事物,发掘其象征意义,叙事中逐步揭示事物深意的话,就能熟练将“借物喻人”运用于作文中。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实际的联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回顾《白杨》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番反思。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其次,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先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仅在于甄别选拔学生,更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努力地思考,更大胆地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再次,注重朗读的指导与合作学习。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例如,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的方式。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在学完这一自然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生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文章的主旨。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1自然段中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以至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1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课文,讲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回忆前段学的课文《落花生》。回忆后再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孩子们对借物喻人的写法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援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

  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并用一两句话评价边疆建设者。学生通过交流资料,对边疆建设者有了初步了解,让同学了解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到了建设者们开发西部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课文中,作者借白杨特点喻边疆建设者就降低了难度。

  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重视了学生的读,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学习课文,切忌把课文上成品德课。

  最后,我给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13

  《白杨》一课教例的主要着眼点是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树”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讲课一开始到授课结束,我始终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

  本教例中,我对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认知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认识方法:

  第一大段我要求学生在听读中自己发现值得注意的描述(荒凉的戈壁与秀美的白杨),以及这两种描述的强烈反差,并从这种反差中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大段,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全段的结构(实际上是对段的整体认识)。这是对篇幅较大的段落行之有效而条理分明的认识方法。接着又用“逐句分析”的方法认识文章中心关键所在部分,运用“各个突破”和“联系思考”的方法两次认识“树”与“人”的关系,就此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又用“对比”的方法回照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三大段,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描谈写”地点破了小白杨树的喻义。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详或略、或明或暗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引导学生完成了认识任务,又给他们示范了各种认识方法;既重视了认识结果,又重视了认识的过程,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机智。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1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而在这方面我做的还比较到位。

  首先,我用歌曲图片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热情;其次,在新知讲授过程中我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和体会,抓住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爸爸要表达的内心,抓住三个“只知道”体会“不知道”并解答不知道,再结合爸爸赞美白杨树的话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从中引导学生体会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针对最后一小节体会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以及为什么会露出微笑?引导学生体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接着,联系旧知,结合《落花生》体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接着,图文结合,通过让学生欣赏新疆荒凉、建设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相对繁荣的图片,同时欣赏诗歌帐篷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学生说说对建设者想要说的话,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布置一个《我是小记者》的作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总而言之,整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读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有些知识引导的还不够到位。遵循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虽然重视阅读,但强调还不到位,指导朗读应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一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并且之后希望能做的更好。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 篇15

  经过一天的准备,怀着紧张的心情终于结束了这堂课,课程结束,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一堂课下来感觉很不顺畅,从没有这么失败的体会,回顾整堂课,听着王老师和杨主任的点评,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成长中自然有坎坷和荆棘,时常反思,努力改变,不断进步。反思如下:

  一、课堂形式是为课程服务的,灵活掌握。听着杨主任的这句话,我突然有所感触,课改后,有些内容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和展示,很多时候变成了为了形式而展示,本末倒置,特别是在识字教学部分,怎样掌控好时间,怎样进行有效的展示,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二、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课的学习重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处理很仓促,没有落到实处。王老师特别提醒我:你一定要给学生以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有几种方法,你要解析给学生,并让学生将这一训练点落到实处,同样第一课时既然主要是让学生读,那就要在课堂最后环节进行总结时告诉学生读的方法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要抓住训练点,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比如朗读如何做到流利?流利的标准是什么?

  三、规范并指导学生交流、展示、板书的各个环节。交流时规范用语,板书时如何把字写得又快又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一堂课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但是却收获很大;虽然很失败,但是却是一种磨砺;虽然感觉很遗憾,但是却让自己成长;虽然没有给学校争脸,但是却得到了校长和主任的安慰和鼓励。很温暖,很幸福。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很喜欢这句话,以此勉励自己。

【语文教学反思《白杨》(精选15篇)】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反思12-30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7-02

语文教学反思06-02

《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06-2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6-10

学校语文教学反思04-09

语文考试教学反思02-15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6-17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随笔06-09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