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教案

时间:2025-09-06 07:35:28 教案 我要投稿

《咏鹅》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鹅》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鹅》教案

《咏鹅》教案1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咏鹅》

  2、结合歌曲旋律模仿鹅的不同姿态,并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目的:

  学唱由唐诗创编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现象——悠闲自在。从视觉、听觉和情感上让同学了解这首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小朋友不但能够吟《咏鹅》、能唱《咏鹅》,还能画出自身心中的《咏鹅》。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二、 导入——

  师:今天老师呀!先要给大家猜个谜语,听好了“红帽子,白围脖,走起路来摇又摆” 打一种小动物。(答)

  师:对了!这“大白鹅”就是我们今天这节音乐课的'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那我们就得先了解它,在坐的小朋友对鹅的生活习性有些怎样的认识哪?谁来和我们聊聊……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都为你们知识的丰富感到高兴,刚才老师用一个简单的谜语来描绘了鹅的外形,你们知道还有用别的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鹅吗?(答并朗诵)老师复读一遍并在黑板上画出鹅的形象。

  师:老师这里有这首古诗的朗诵和画面,请大家一起欣赏。(播放影像资料)然后全班齐颂。

  师:大家觉得鹅是怎样的小动物?(可爱、憨厚、笨重、叫声……)我们跟着音乐来模仿一下鹅的动作吧!(同学自由的在原地进行模仿,教师用钢琴给出《咏鹅》的旋律)——(请同学模仿不同身份的鹅,如:鹅妈妈、鹅爸爸、小胖鹅等,同时反复的给小朋友灌耳音)

  三、新歌教学:

  师:同学们跟着音乐做的真好,你们知道吗?老师刚才给你们伴奏的旋律就是作曲家叔叔为《咏鹅》配的曲谱,怎么样?好听吧!我一看大家的眼神就知道你们非常想学,哪我们开始吧!

  1、教师范唱。

  2、跟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3、模唱法教学。

  四、歌扮演:

  师:现在我们又会模仿鹅的动作,又会演唱《咏鹅》,我想给大家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边唱边扮演,你们能完成吗?(答)师生一起扮演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请每个小组模仿一种鹅的形态。然后推举一位同学来扮演,在他扮演的同时呢请这组的同学把你们所表示的鹅的形态画出来,看哪一组扮演的最要、画的最好。<贴画>(自由讨论)

  (扮演)扮演的同学结束后站在台上不要走。

  师:同学们做的真是太棒了,可是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扮演的鹅啊忘了他们的小组在那里了,我们怎么来协助他们呢?(答)

  师:我有一个方法,因为我们每种鹅都有自身的特点,我用音乐来表示出来,是那种鹅,就请那一组小朋友站起来欢迎他。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和“大白鹅”做了好朋友,我想大家一定都很喜欢这个朋友,那么我给你们留个开外作业,回家找一找还有没有与鹅有关的诗或者是儿歌,下节课我请你们再来扮演。

  颂《咏鹅》

  (有画面、有音响、有诗韵)

《咏鹅》教案2

  1、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参与《咏鹅》的创编与表现,大胆地展示自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反复跳跃记号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到音乐之中。

  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热爱音乐,声音纯美,多引导孩子倾听音乐的习惯。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二)教学难点:创编表演,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感受画面。提高学习兴趣,从有韵律的朗诵过程中,使诗的语言活起来,从中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一)欣赏图片——联想古诗。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会想起哪一首古诗来呢?(出示课件) (二)朗读古诗——体会诗意。

  提问:诗中描写的是一只什么样的鹅?教师总结: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的,诗中描绘了鹅在水中游水好戏、悠闲自在的情景。

  活动2【讲授】歌曲学习,深入体会音乐

  [设计意图:从有韵律的朗诵过程中,使诗的'语言活起来,再从语言美转入旋律美,让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旋律产生共鸣,接着学唱《咏鹅》这首歌曲,学生在教师的评价和每个环节的自然衔接的言语中获得对音乐及诗境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一)律动活动——初步感受歌曲节奏。

  1、有韵律的朗诵《咏鹅》——区分歌曲两乐段不同节奏的歌词。

  导言: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有韵律的朗诵这首诗,让诗中优美的白鹅游动起来。学生活动:跟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来朗诵歌词。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不同节奏的歌词。

  鹅鹅︱鹅0︱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在歌曲伴奏中,律动朗诵《咏鹅》——体会音乐情绪。

  导言: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插上音乐的翅膀,你们想想小鹅在湖面游水时会是什么心情?学生活动:感受歌曲旋律,体会在音乐的衬托下,小鹅在湖面快乐游水的古诗意境。

  (二)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导言: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曲送给你们,希望你们的小白鹅在湖面上快乐的游水。

  2、练习歌曲中读白的节奏——学生掌握休止符的唱法。提问:你们注意到歌曲中出现了小鹅的叫声吗?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它的节奏。 X XX | X O |

  (1)练习读准节奏。(注意:休止符)

  (2)师生合作演唱歌曲。(钢琴伴奏,学生只唱读白部分。)导言:加入你们这些可爱的小鹅叫声后,湖面仿佛又游来一群小白鹅,正仰着脖子唱歌呢……

  3、出示歌谱,聆听歌曲录音——复习反复跳跃记号。提问:歌曲中一共唱了几遍这首诗?请学生讲解歌曲中出现的反复跳跃记号,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

  4、分乐段学习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唱准旋律。

  (1)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听唱歌词,教师纠正音准。教师引导学生听辨两个乐句结束音的区别。

  (2)学习歌曲第二乐段。

  导言:还记得小鹅的叫声吗?(学生演唱)听到小鹅的呼唤,远处又游来一群美丽的小鹅,看到这么多伙伴,小鹅兴奋极了,于是它又升高5度来演唱,表达它对新伙伴的欢迎。教师引导学生听两个结束句旋律线的变化,用更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问题预设:每个乐句的结束音的音准,学生容易唱混淆。解决方法:分乐段进行聆听,演唱每乐句最后两个小节。在演唱时,教师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每个乐句的结束音,并利用教学课件中“小鹅”游水的旋律线,帮助学生找到乐句间的不同结束音,从而唱准每个乐句。

  5、学生随教师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根据学生演唱情况,进行纠错指导。问题预设:

  A、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节奏学生容易唱混淆。解决方法:提示学生在休止符出现的地方,闭一下嘴,或握一下拳。帮助学生唱准休止符,从而区分两个乐段的节奏区别。

  B、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的旋律学生容易出现音准问题。解决方法: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师弹唱两个乐句,引导学生边聆听边对比两组旋律的区别,找出音高的不同,并跟琴演唱旋律,感受音高的不同,再巩固练习,完整演唱两个乐句。

  6、随歌曲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咏鹅》教案3

  设计思路:

  这节活动与其他活动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采用砂皮纸为载体进行美术活动,让幼儿初步感受其中的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上也有以下思考:形象表现简单,砂皮的深色背景下选择白毛的鹅,效果突出。而《咏鹅》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唐诗,通过唐诗内容巧妙而又形象地帮助幼儿表现出大白鹅的基本特征。尤其是“2”字较形象地引导幼儿联想到大白鹅的长脖子。

  本次活动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运用唐诗《咏鹅》让幼儿在吟诵唐诗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大白鹅的外形特征;在第二环节中通过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帮助幼儿较形象地把握大白鹅脖子长的特点;引导幼儿能充分地表现鹅在水中的简单动态;在第三环节的分享交流中引导幼儿关注绘画作品,感受砂皮纸上作画的乐趣并体验美。

  活动目标:

  1.尝试用颈部任意弯曲,表现鹅在水中游泳的情景。

  2.感受在砂皮纸上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砂皮纸人手一张、蜡笔(白色蓝色绿色红色黄色)、范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欣赏唐诗--理解故事内容,从唐诗中了解大白鹅基本特征

  1.幼儿欣赏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你知道这首唐诗的名字吗?让我们一起来念念这首好听的`唐诗吧。

  2.鹅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白色)它的脚掌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脚掌有蹼、红色)什么是“曲项向天歌”?(弯曲脖子向着蓝天唱歌)

  小结:大白鹅身上有白白的羽毛、红掌红冠子、长长弯弯的脖子,大白鹅美丽又神气。

  二、创作表现--在边念唐诗边示范讲解中创作表现大白鹅在水中的简单动态

  1.教师运用唐诗中的四句话进行示范讲解:

  鹅,鹅,鹅(画一个大2),

  曲项向天歌(弯曲后画成一个大身体)

  白毛浮绿水(画翅膀),红掌拨清波(画出红色的脚掌)。

  添上大白鹅红色的冠子、有神的眼睛、扁扁的嘴。

  2.引导幼儿添画蓝蓝的湖水、绿绿的杨柳、蓝天白云、展翅的蝴蝶等等

  3.提醒幼儿把大白鹅的脖子画长,

  4.提醒幼儿在砂皮上用蜡笔涂色要用力均匀,用先打好轮廓后填充颜色的方法。

  三、分享交流--游戏中引导幼儿结合唐诗关注作品,感受唐诗美与绘画美的结合

  1.师生一边念唐诗一边轮流点幼儿的作品,唐诗念完最后被点到的作品,就请该幼儿来介绍。

  2.说说哪只大白鹅最美?它美在哪里?

《咏鹅》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轻柔、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咏鹅》;能用恰当的身体动作,表现鹅的姿态,大胆地随乐参与表现。

  2、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3、认识“反复跳越记号”,能在歌曲演唱中正确运用。

  4、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轻柔、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咏鹅》。

  教学难点:

  认识“反复跳越记号”,能在歌曲演唱中正确运用。

  教学方法:

  教唱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头饰、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歌。

  师:欢迎大家走进音乐课堂。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上音乐课了,老师相信这节课同学们能表现得更棒!

  2、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一比谁最聪明。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

  3、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憨态可掬的大白鹅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伙伴,古往今来,中外诗歌、音乐中都不乏描绘鹅优雅、可爱的形象。

  4、背诵古诗。

  师:我国古时候有一位诗人,特别喜欢鹅,还为鹅写了一首诗呢,有谁知道这首诗?给大家背一背。

  (1)找学生背诵古诗《咏鹅》。

  (2)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咏鹅》。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一听,看老师朗诵的跟你们有什么不同?

  二、节奏练习。

  XXXX|X-||

  红掌拨清波。2/4XX|XXX|XX|X-|XX|XXX|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XXXX|X-||

  红掌拨清波。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边拍手边用“哒”读节奏。

  3、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提示四分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并用手势帮助理解。

  师:音乐家也十分喜欢这首古诗,还把它编成了歌曲。大家快来听一听吧!

  三、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

  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曲调清新优美,音乐形象生动活泼。

  师:歌曲中的大白鹅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呀!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与以往学过的歌有哪些不同之处?

  2、讲解反复记号。

  指导学生在歌曲中找一找。

  3、学生跟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学生跟着老师做简单动作。

  4、分句教唱歌曲旋律。

  注意:唱得不好的'地方要分乐句来练一练,特别是有四分休止符出现的地方。5、分句教唱歌词。

  教师用手势表示四分休止符。

  6、完整演唱歌曲。

  7、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学生上台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拍手拍腿伴奏。

  四、拓展延伸。

  1、学生分组创作表演,自我感受。

  师:你们真是优秀的小小演奏家,谁还能为这首歌曲编一些好看的动作?

  2、播放《咏鹅》表演视频。

  3、教师示范表演。

  师:我想这样来表演歌曲。(师表演)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表演呢?

  4、随着音乐师生一起跳一跳、唱一唱。

  引导学生体会鹅的悠闲自在,展现鹅的美。

  五、教师小结:同学们,谢谢你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来为自己鼓掌吧!希望同学们回去能

  继续和你的小伙伴、你的爸爸妈妈分享这首好听的歌曲,让音乐陪伴着我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下课!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咏鹅》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②掌握诗中所用技巧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抓住诗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探究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昭君出塞》主题曲《倾心相许》。

  同学们知道课前老师播放的歌曲是什么吗?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昭君出塞的悲剧也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相关背景及解题

  1、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视频《昭君出塞》,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下这首诗。

  2、解题

  接下来看一段名人介绍《咏怀古迹》的视频。

  三、美读诗文

  1、听视频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课件:视频朗读)

  要求:A多媒体播放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语调和情感,并与自己课前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B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

  明确:诗歌基调:沉郁怨愤。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A、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

  B、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大意,并找出本诗的诗眼。(怨恨)

  C、指名学生朗读,同学点评

  3、学生个别读。(何宇、陈玲)(黄玲玲)(课件:视频朗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情感,归纳主旨

  讨论:昭君有何怨恨?为什么怨恨?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出示课件)

  预设:【生1:我认为她怨画师。因为画工把她画丑了,让她见不到皇帝。

  生2: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远嫁匈奴,想回家却不能回家。

  师:嗯,很好。谁还有吗?

  生3:老师,我认为她也怨恨皇帝。其实她心里很明白,一个小小的画师怎么会有那么大胆,还不是皇帝昏庸,才导致了她的悲剧。

  生4:老师,我看过史书说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这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谁能接受得了啊。昭君又怎能不怨恨啊!

  师:说得非常好。匈奴的这种习俗真的令人无法接受,那种痛真的足以摧折人心!她有怨恨那是必然的。概括起来她的怨有着几个方面:(课件)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及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对皇帝昏庸的怨恨

  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课件)

  生:明确: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形是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播放《昭君出塞琵琶曲》

  《五更哀怨曲》王昭君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讨论:诗人咏叹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与杜甫身世)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触怒唐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作者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战争也接连不断,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出示课件)

  预设:生1:我认为二人遭遇上相似。

  师:具体阐述一下。

  生1:王昭君貌若天仙,却被宫廷画师毛延寿画得丑陋无比,据说被画成了一幅克夫相,使得汉元帝忽视了她的存在,最后被远嫁匈奴,死葬异地,实为凄惨;杜甫胸怀大志,饱读诗书,却在长安困顿了十年左右,虽当过小官,但仕途坎坷,沦落憔悴,终病死舟中,遭遇不好。二人在这方面很相似。

  师:阐述的的很好,足见你的涉猎之广,很棒。其他同学找到两人身上的相似之处了吗?

  生2:二人都在思念家乡吧。你看,“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一“留”,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明了王昭君人虽远去,但心留在了家乡,所以她应该在思念故园。还有一句“环珮空归夜月魂”,似乎是说她的魂魄在月夜之下独自回到家乡。作者写首诗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战争也接连不断,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师:说的很正确。(学生抢着答)

  生3:老师,我认为他们都爱国。我们刚刚学过的《秋兴八首(其一)》与本诗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其中有两句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风云”语带双关,暗含着对国事的忧虑,这足以说明他爱国。

  师:刚才学生能把从《秋兴八首(其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咏怀古迹》上来了,真是让我吃惊。我太欣慰了。哪位同学又找到了他们的相似之处?

  生4:我认为二人都怨恨皇帝。要是不是皇帝昏庸,昭君也不会远嫁异域,也不会有环佩空归事情发生吧。同样,要是不是皇帝昏庸,不辨忠佞,他也不会被疏远,社会也不会一直动荡不安,只是他飘泊半生,有家难回。

  师:真是有理有据,让人无可辩驳。其他同学找到还能找到吗?

  生5:老师,我认为他们二人一定都很孤独寂寞。

  师:何以见得?

  生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想想王昭君一个人在塞北大漠,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够孤独的,够寂寞的。杜甫到了晚年还那样的辗转漂泊,身边也没有亲人的消息,后来他的好朋友严武也死了,孤独寂寞也是一定的。

  师:说得好。看来,王昭君与杜甫身上的相似点还真不少,如果再挖掘下去,一定还能找到相似的地方,限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探讨到此。找到了二人的相似点,由此可知作者在诗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那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归纳诗歌主旨(提示: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歌主旨:这首诗通过诗人咏叹王昭君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故乡难回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小结:这首诗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沉怨恨。

  五、佳句赏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示:可从修辞、词语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

  生1:我认为“赴”字用的很传神,能让人产生联想。荆门是昭君的故乡,作者用一个“赴”字就赋予了群山以意识和生命,让群山也知道荆门出现了昭君,它也迫不及待想去见一样。我还体会到其中蕴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都没想到这一点。

  生2: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再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图景,使全诗气势磅礴,可算得上本句的点睛之笔。

  师:赏析得非常好。

  生3:这句诗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昭君的奇美与坚强。

  总结:诗歌的主旨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写昭君的出生地,通过咏江山之奇绝引出歌咏的对象,进而烘托佳人的奇美和坚强,接着诗人运用对比和反衬手法,用两联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在尾联明确点出昭君的怨恨,将感情推向高潮。

  六、作业布置

  1、比较阅读

  (提示:要知内容,在体味情感)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和亲功绩赞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在这首诗中,昭君成了一个为了民族团结欣然和亲的巾帼英雄。)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内心怨恨同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课后可搜集有关昭君诗来比较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昭君怀古伤己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悲昭君以自悲

《咏鹅》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态、动作,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鹅的美好形象,培养读诗的兴趣。

  2、会写4个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那就请大家先猜个谜语吧,猜对了,它才肯和大家见面。你们有信心吗?(放录音)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啊啊啊。快快猜猜我是谁?

  2、出示“白鹅戏水图”,(放录音)你们看,“我”长得漂亮吗?你能说说“我”长得什么样吗?“我”在干什么?

  3、(放录音)你们说得真棒!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我们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吗?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轻读、默读、大声朗读;请教老师、同学;同桌互读;借助拼音读等等。

  2、同桌互相检查:在读准、读好生字的基础上完整地读出古诗。

  3、检查交流生字的掌握情况。

  (1)难读字:清(后鼻音)。

  (2)易错字:曲、浮、波。

  (3)朗读古诗,检查字音。

  谁愿意把古诗读一读?大家当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重点纠正字音)

  (三)再读入情

  1、分组朗读交流,再全班交流。

  (1)朗读古诗。

  (2)你读懂了什么?和同学说说。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4)大家说得这么好!连大白鹅也想说了,你们想听听大白鹅说些什么吗?(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得都非常好!可是,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拍。只有按节拍朗读,才能读得更好听,才能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2、按诗的节拍朗读古诗。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播放古诗画面,配乐朗读)

  (2)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试着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

  (3)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播放古诗画面,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3、感受诗的意境。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提示:唱唐诗、跳舞、绘画、朗读、表演、语言描述等,也可合作完成)

  (3)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4、朗读体会,练习背诵。

  (1)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会怎样呢?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动人画面,又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吟出了这首诗?

  (2)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跟读、诵读、赛读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棒,大白鹅都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棒!我听了非常高兴!可是,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也像骆宾王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集体、分组、个人)

  2、检查认字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咏、曲、向、歌、浮、绿、红、清、波

  (2)游戏:给生字找家。

  (课前在黑板上贴示生字的拼音,并设计成房子的形状;课上将生字卡片发给学生,要求按拼音将相应生字贴上去。)

  (3)给生字找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二)写字

  1、明确要求。

  留下“曲、向、红”三个生字卡片,明确这四个字要求能认会写。

  2、合作学习。

  读字音看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音、形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示方法:形近字比较、熟字带新字、儿歌谜语记忆法、字理识字等等)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和学习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自己动脑筋思考的,都可以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书写。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强调,并书空强化字的笔顺,然后练写两个,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曲:笔顺是从外到内,最后封口;里面的横写在横中线上。

  向:与“白”字比较字形和笔顺,联系“口”字记忆。

  红:认识新部首绞丝旁,知道名称、学习写法、了解意义;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听写。老师读拼音,学生写生字:曲、向、红。

  2、给生字组词,能写的就写出来。

  曲()向()红()

  3、有感情地齐读诗歌,能背的就背。

  (四)小结

《咏鹅》教案7

  活动目标:

  1、在掌握古诗《咏鹅》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浓浓诗意。

  2、用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歌曲的意境。

  3、体验文学、动作、色彩等艺术美带来的愉快心情。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1、已会念古诗《咏鹅》,初步了解作品大意。

  2、人手一盒彩笔,白纸一张。

  活动过程:

  1、在《杨柳青》乐曲声中进教室。

  2、复习歌曲《小蝌蚪》。

  (1)唱出歌曲中的三拍子、两拍子节奏。

  (2)进行歌表演。

  3、欣赏歌曲《咏鹅》。

  (1)集体念古诗《泳鹅》。

  (2)倾听欣赏歌曲。

  (3)讨论歌曲特点:歌曲中有的地方很连贯,有的地方很断顿,就像看到:鹅伸着脖子向天嘎嘎地叫,像唱歌一样。雪白的身体浮在碧绿的水面上,鲜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里划着,泛起阵阵波浪。

  (4)重复倾听。进一步感受其优美旋律。

  (5)边听歌曲,边做即兴动作。

  在歌曲录音的反复播放中,幼儿即兴画出歌曲的内容,并在画完后,边看自己的作品边跟随歌曲轻声哼唱,表达活动带来的愉悦。

  在活动的开始我放《咏鹅》的歌曲视频,让幼儿观察、欣赏的方式,感知画面的内容,并根据古诗内容进行提问,让幼儿对古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可以让幼儿欣赏歌曲《咏鹅》。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学会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这首《咏鹅》生动的描绘了鹅在水中的美丽姿态,在本次歌曲演唱中可以让幼儿用身体动作加以表现,从而理解曲调,教连贯的进行演唱。这种曲调的歌曲对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欣赏完一遍歌曲后,许多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觉得这首歌曲十分好听、很优美、很特别。但我考虑到让孩子进行演唱还是有一定困难,于是在欣赏这首歌曲时,我请幼儿创编简单的动作,然后根据他们创编的动作进行韵律的编排,让动作与歌词旋律相匹配。

  小百科:《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诗人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咏鹅》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指导

  2、利用熟字巩固6个单韵母

  3、指导水的书写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有关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十分漂亮的图画,让我们去看看画上都有什么? 注意观察图画时要有顺序。(出示挂图)

  (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尽量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看到的。)

  二、教学诗歌

  1、导入。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听到同学们这么美丽的描述,我真想送一首诗歌给大家,那就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咏鹅》(板书课题,贴“鹅”字)。

  2、齐读课题,随文学习“鹅”字

  师:请小朋友们跟着唐老师一起读读课题。

  师:这个“鹅”字真是太难了,唐老师都不知道怎样来记住它,有谁能够教教我怎样来记住“鹅”字。

  抽生回答(引导“鹅”字左边是我加上右边的鸟)

  师:你能为鹅找个朋友组成词语吗?

  抽生回答

  师: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和我们《咏鹅》的作者骆宾王一样聪明。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骆宾王是怎样来描绘鹅的。

  3、读一读,读准字音

  (1)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教师:请孩子们翻开书39页,老师要把这首诗送给大家,请孩子们认真倾听,特别注意那些你不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孩子们,带着你不认识的字和同桌一起读读《咏鹅》,我要听听谁能把诗歌的.每一个字读准。

  (2)抽生读(评价字音,纠正字音)

  (3)学生齐读

  4、说一说,初步感知大意。

  (1)师:同学们读得真是太准了,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你喜欢大白鹅吗?

  (2)抽生回答。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它有着白白的毛,红红的脚掌……

  寻机单独指导朗读。(白、红、绿、青波重读。)

  寻找机会延伸:大白鹅向着天唱歌,都会唱些什么呢?

  (同步出示“歌”字,随文识字。)

  师:这“歌”字谁又有好办法能快速地记住它?

  抽生回答,并口头组词。

  师:(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着长长的脖子朝天叫着,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一身洁白的羽毛,浮游在碧绿的水面上,用红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着。这是一只多美的大白鹅呀!)

  (3)抽生带着感情读诗歌。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读得真棒,有谁来给大伙读读整首诗?

  (4)教师评价,引导感情朗读。

  师: 读得怎么样呢?

  生:(好,因为有感情。)

  (5)同桌读

  师:对,有感情才能读好书。我想孩子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练习练习,注意带上自己的感情。(教师巡回。)

  (6)全班齐读

  师:我听到好多的孩子读得可有感情了,那就请全班同学带着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齐读诗歌。

  三、识记生字。

  1、复习单韵母,勾画含有单韵母的生字。

  (1)圈画生字。

  师:孩子们可真棒,一会就把诗歌读得这么棒。可是聪明的孩子除了读书读得好,观察事物也特别仔细。唐老师马上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眼睛明亮的孩子,找出含有单韵母的生字,并用铅笔圈画出来,看谁圈得又快又好。

  (教师巡回指导。)

  (2)抽生读、教读、

  2、认读生字“红”“绿”。

  师:孩子们真能干哟,一下子就把这些字给找了出来。可是唐老师被诗歌里的两姐妹难住了,看看都是谁?

  (1)出示生字卡片。(绿、红)

  抽读字音

  教学字形

  师:姐姐妹妹好相象,教教唐老师怎样分清她们俩?

  抽生回答

  (2)齐读生字。师:大家真聪明,学过的知识全都用上了,生活中的知识也用上了。姐姐妹妹还带来了好多的朋友,我们来认识认识

  (3)老师指读生字卡片(向、白、毛、水)

  抽生认识

  师:读得真响亮,谁还能为生字找朋友,连成词来读。

  (4)抽生组词,教师出示词语

  开火车

  师:开开火车,记牢它们。(水放最下面)

  四、指导书写“水”

  师:同学们,这水可重要了,世界上谁都离不开它,植物离开了他会枯萎,动物离开了他会死亡,人离开了他也活不了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它。

  (1)疏通“水”的笔顺笔画。

  师:让我们来看看水的笔顺笔画应该是怎样的,谁来书空?

  抽生书空,教师写出笔顺笔画。

  (先中间,后两边)(一笔竖勾,二笔横撇,三笔撇,四笔捺)

  (2)观察占格

  师:说得很准确,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吧!

  复习田字格。(水的家真漂亮,这是横中线,这是竖中线,这是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比比看,哪个眼睛明亮的孩子能找出水的的每一笔都在那里。抽生说

  (3)教师师范

  (4)学生描红,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背诵诗歌

  师:骆宾王《咏鹅》真让人感到快乐,诗歌原来这样有趣,可以用这样少的字表达这么美丽的画面,真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以后也写好多好多这样美丽的诗歌。

  就让我们试着来背背这首诗歌。

  教学反思:

  教学《咏鹅》这篇课文之前,我事先在班上了解到:不少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了,所以本课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情诗景,认识6个生字和会写3个生字“白、向、毛”。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图片(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鹅?(生甲:这是一只白白的鹅;生乙: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了骆宾王七岁写诗《咏鹅》的故事,由于听的是同年龄孩子的故事,学生个个听得入了神,由此导入新课,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在引导学生通过读领略诗的意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接着同桌互读(会读的教不会读的/都会读的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指名读、师生接力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感悟诗意,而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让学生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读,形象地再现了诗情诗景,在读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学生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并渗透了人与动物关系密不可分、亲切自然的教育。

  在写字环节,新出现的两个笔画是一个难点,只有掌握了这两个笔画,才能更好地掌握“白、向、毛”三个生字,为此,我加强了示范指导,先是教师亲自示范,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人人争当“小老师”。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强调一定要掌握笔画笔顺,但对于“笔画笔顺”这一千百年来人们写字时约定俗成的东西,我想,让学生掌握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对于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学生慢慢来,潜然默化。不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要保护孩子能学好的自信心。批改作业时,看着那工工整整的一笔一画,看着那整整齐齐的一行行字,我禁不住欣慰地笑了,瞧!这是一群多认真的孩子呀!

《咏鹅》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3.四分休止符、反复跳跃记号的唱法。

  教学重点:

  四分休止符、反复跳跃记号的唱法。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教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头饰、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一、组织教学

  1.弹奏音阶:1234567

  2.师生问好

  3.弹奏音阶:7654321

  4.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快乐音乐城,今天有这么多的家长与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

  让我们一起先来跳个舞吧。(放音乐《星光恰恰恰》)

  二、发声练习

  1.前两天,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于是赶快把它们排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

  2.播放flash动画课件,看看是什么动物?

  3.鹅怎样叫?

  4.听音模仿鹅的叫声。

  1 3 5 6 ……

  三、导入歌曲

  1.同学们模仿的真像,看看把谁吸引来了?(出示鹅的头饰)

  2.我国古时候有一位诗人,特别喜欢鹅,还为鹅写了一首诗呢,有谁知道这首诗?给大家背背。

  3.大家背的真好!

  可见你们也喜欢这首古诗,音乐家也喜欢这首古诗,把它编成了歌曲,大家听听吧。

  4.读节奏练习(出示节奏歌谱)教师简单地讲解歌曲中出现的.四分休止符和反复记号,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

  5.教师有表情地再演唱歌曲。

  6.教唱法

  根据问题练习

  7.老师表演律动《咏鹅》

  老师也喜欢这首歌曲,还把它编成了舞蹈,你们想看吗?

  好看吗?咱们下节课在学。

  8.师生再见。

  听琴起立。

  听琴坐下。

  学生与老师一起做动作

  想

  观看flash动画课件

  鹅

  嘎……

  一个学生起来背《鹅》,其他学生可以一起背诵。

  欣赏歌曲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跟教师一句学唱歌曲。

  学生跟教师两句学唱歌曲。

  师生接唱

  生齐唱

  练唱重点部分

  在齐唱

  带头饰唱,六人一遍。由学生换头饰找给表现好的表演。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通过律动感受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设计意图:

  语文素养的积累,体味古诗文的韵味,与其他学科整合。

  设计意图:

  1.播放flash动画课件,更加形象地营造了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视”“听”结合,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来。

  2.学习歌曲时,采用听唱法,通过反复听赏,使学生获得了音乐美感,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

《咏鹅》教案10

  活动目标:

  1、在掌握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浓浓的诗意。

  2、用动作绘画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3、体验文学、动作等艺术美带来的愉快心情。活动准备:《咏鹅》图片一张。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主题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脚登红鞋子,唱歌伸脖子。”

  师:在唐朝时候有个诗人叫王骆宾,他很喜欢大白鹅,觉得大白鹅在水里的样子很美丽,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咏鹅》,你们知道吗?

  二、由画入境,感知古诗大意及韵律

  1、利用视频放大画面,调动幼儿视觉感知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2、应到幼儿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这么可爱的大白鹅,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朗诵古诗的时候,就要有感情地把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朗读出来。

  4、结合图片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一些词,如:白毛、绿水、红掌、向天歌。

  三、欣赏歌曲《咏鹅》

  师:如果把这首古诗配上音乐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1、幼儿倾听音乐

  2、引导幼儿说说倾听后的感觉。

  3、讨论歌曲的特点。告诉幼儿歌曲中有的地方是很连贯的,有的地方是断顿的。

  4、再次倾听,进一步感受起歌曲的特点及优美的旋律。

  5、欣赏了这首歌曲,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教师归纳:好象看到了大白鹅雪白的身子浮在碧绿的水面上,伸着长脖子向天嘎嘎嘎地叫着,象是在唱歌,鲜红的脚掌在水里划着,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浪。

  6、随着音乐轻声哼唱,边表演动作。

《咏鹅》教案11

  一、班况分析:

  我班有四十个幼儿,男生二十五人,女生十五人,其个别是第一次跨进幼儿园的门槛儿,年龄差异较大,最小的那个与最大的那个有一岁多之差,五岁出头的幼儿居多。总之,他们在语言各方面上有一定的基础,如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与交谈中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还有着爱看图书的好习惯。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现状,依据新《纲要》的指导精神,既要符合幼儿的基本现况,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制定以下计划: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说普通话,且能用适当的`语言与他人交谈。

  2、 能集中精力注意地、耐心地听他人讲话。

  3、 能在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且语句要连贯。

  4、 会正确地书写自己的名字和认识同伴的名字。

  5、 会独立阅读图书并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建立良好语言常规,帮助幼儿认识语言的多样性。

  2、幼儿能大胆地运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且语句通顺、流畅。

  3、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的前书写技能。

  难点:

  1、使本班幼儿在语言各方面的距离拉近。

  2、让每一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能运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

  3、克服心理的障碍,在众人面前大胆的表现自我。

  四、措施:

  1、 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吸引幼儿与幼儿之间自由轻松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2、 以游戏的口吻、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

  3、 根据每个幼儿的需要,给予他们不同的帮助,且在一日生活中多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

  4、 利用电访、来访等形式告知家长幼儿在园一天的表现,做好家园共育。

  五、时间安排:

  第二周:上幼儿园(儿歌) 语言《捞宝贝》

  第三周:故事《让座》看图识字学组词(二)

  第四周:看图识字学儿歌《小青蛙》(一)

  第五周:找相反 看图学儿歌 《大和小》

  第六周:看谁说得对(学说量词) 看图讲述

  第七周:《咏鹅》(儿歌) 拾果果(儿歌)

  第八周:学用“你、我、他(她)” 谜语

  第九周:小妞妞(绕口令) 学用“也”

  第十周:买口罩(观察训练)锄禾(古诗)

  第十一周:动物过河(看图说话) 见面歌(儿歌)

  第十二周:玩球(看图排序)小猫钓鱼(故事) 第十三周:比本领(故事) 看图说话

  第十四周:拔萝卜(绕口令)学好样(儿歌)

  第十五周:小懒熊买西瓜(故事)

  第十六周:生字表

  第十七周:机动时间

  第一课《捞宝贝》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协调、灵活地跳圈。

  2、乐于与同伴共同探讨可回收物品与不可回收物品的种类。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能识辨可回收物品与不可回收物品

  2、小呼啦圈若干个、篓子若干个

  3、废旧物品(易拉罐、废纸盒、塑料瓶等)

  (三)活动过程:

  1、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2组的第一名幼儿跳圈到终点(遇单圈时单脚跳,遇双圈时双脚分开同时跳)。

  3、到终点后,在终点的“寻宝区”里将可回收物品选出,并放入空篮中,再延原路返回,拍第二名幼儿的手,依次进行。

  4、师及时鼓励表扬。

  5、比一比,看哪一对跑得快、选得对。

  (四)规则:

  1、要跳到圈中心,不能踩线。

  2、跳双圈时一定要双脚同时落地。

  3、从终点“寻宝区”里选出可回收物品必须放入空篮中。

  拔萝卜(绕口令)教案

  拔萝卜

  出八十八二十八, 八个小孩儿把萝卜拔, 你也拔,我也拔, 看谁拔得多, 看谁拔得大。 你拔得不多个儿不小, 我拔得不少个儿不大。 一个萝卜一个坑儿, 算算多少用车拉, 一个加俩,俩加仨, 七十二个加十八, 拿个算盘打一打, 一百差俩九十八。

《咏鹅》教案12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表现鹅的基本特征及不同动态。

  2、让幼儿知道鹅是家乡的特产之一。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幼儿会念古诗《咏鹅》。

  2、深蓝色卡纸、白色、红色、浅蓝色、绿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客人,你看它是谁?

  (聚光灯出示大白鹅)大白鹅长什么样子?

  师:我们寨桥人用大白鹅烧出了一道有名的菜,叫寨桥老鹅。我们家乡的渔民伯伯在韬里还养了很多有名的水产品,你知道吗?

  (引导幼儿讲述并出示图片)

  师:古时候的诗人还特意为鹅写了一首诗,叫《咏鹅》,你会念这首古诗吗?

  师:今天老师想把这么漂亮的鹅画下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二、欣赏感知,理解内容

  教师边用语言描述边示范:有一个小蛋宝宝和一个大蛋宝宝,它们很孤单。小蛋宝宝想跟大蛋宝宝做朋友,于是小蛋宝宝拿起电话跟大蛋宝宝说:“你好啊,我们做个朋友好吗?”大蛋宝宝回答说:“好啊,朋友!”(添画鹅的脖子)小蛋宝宝听了很开心,它睁开眼睛(添画),戴上了一顶红红的帽子,张开扁扁的嘴巴(添画并涂色)说:“你好,你好!”师:你们看,两个蛋宝宝变成了什么?(大白鹅)师:大白鹅很开心,它神气地伸长细细长长的脖子,穿上红舞鞋(添画并涂色),张开翅膀(添画翅膀),翘起尾巴(添画尾巴),在水里跳起舞来了(添画水波)!它把羽毛洗得白白的(均匀涂色),真漂亮呀!

  师:这只大白鹅好神气啊!你来学一学神气的样子!

  (引导幼儿观察大白鹅伸长细长的脖子,好像很神气地样子。)

  三、幼儿创作,大胆表现

  师:你们看,还有很多鹅也赶来跳舞了,它们是怎么跳的呀?

  引导幼儿观察鹅的各种动态并区分鹅的头和身体的大小。

  师:还有许多小蛋宝宝和大蛋宝宝也想变成跳舞的大白鹅呢,你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好吗?

  提出要求:(出示图片)鹅的`头是小蛋宝宝,身体要画成大蛋宝宝,还要画出大白鹅神气地长脖子,再给它涂上白白的羽毛,最后可以添画一些漂亮的荷叶和水草,让画面更漂亮!(播放音乐)

  四、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展示作品:找找谁的大白鹅最神气(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学学自己画的大白鹅神气的动作(特征、动态方面),边跳舞边念古诗。

《咏鹅》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古诗《咏鹅》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浓浓诗意。

  2、用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已会念古诗《咏鹅》,初步了解作品大意。

  2、人手一盒彩笔,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1、在《杨柳青》乐曲声中进教室。

  2、复习歌曲《小蝌蚪》。

  (1)唱出歌曲中的三拍子、两拍子节奏。

  (2)进行歌表演。

  3、欣赏歌曲《咏鹅》。

  (1)集体念古诗《泳鹅》。

  (2)倾听欣赏歌曲。

  (3)讨论歌曲特点:歌曲中有的地方很连贯,有的地方很断顿,就像看到:鹅伸着脖子向天嘎嘎地叫,像唱歌一样。网雪白的身体浮在碧绿的水面上,鲜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里划着,泛起阵阵波浪。

  (4)重复倾听。进一步感受其优美旋律。

  (5)边听歌曲,边做即兴动作。

  在歌曲录音的反复播放中,幼儿即兴画出歌曲的内容,并在画完后,边看自己的作品边跟随歌曲轻声哼唱,表达教学带来的愉悦。

  在教学的开始我放《咏鹅》的.歌曲视频,让幼儿观察、欣赏的方式,感知画面的内容,并根据古诗内容进行提问,让幼儿对古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让幼儿欣赏歌曲《咏鹅》。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学会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这首《咏鹅》生动的描绘了鹅在水中的美丽姿态,在本次歌曲演唱中可以让幼儿用身体动作加以表现,从而理解曲调,教连贯的进行演唱。这种曲调的歌曲对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欣赏完一遍歌曲后,许多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觉得这首歌曲十分好听、很优美、很特别。

  但我考虑到让孩子进行演唱还是有一定困难,于是在欣赏这首歌曲时,我请幼儿创编简单的动作,然后根据他们创编的动作进行韵律的编排,让动作与歌词旋律相匹配。

《咏鹅》教案14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了解鹅基本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电子大书、古诗朗诵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电子大书)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呢?鹅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几只漂亮的大白鹅,它们在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些大白鹅,在绿绿的水面上,伸着脖子欢叫,红红的脚掌在水里划动,它们非常开心。有个小诗人叫骆宾王,他很喜欢鹅,他看到这幅美丽情景,就写下了《咏鹅》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教师解释古诗含义,帮助幼儿重点理解词汇“项”“浮”“拨”的含义。——师:咏鹅就是用诗词来赞美鹅。

  ——师:你们知道鹅是怎么叫的吗?对,古诗中三个“鹅”是白鹅的欢叫声。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师:“曲项向天歌”中的“项”指脖子,这句古诗是说,白鹅弯曲着脖子仰天欢叫。

  ——师:白鹅的毛是什么颜色的?湖水是什么颜色的?“白毛浮绿水”中的“浮”是指白鹅洁白的'身体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嬉戏。

  ——师:“红掌拨清波”,“拨”是指划水,这句古诗是说白鹅红红的脚掌波动着清清的水波。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4、教师带领幼儿学念古诗。

  三、表演古诗。

  ——教师给古诗加上优美的动作,请幼儿边做边念古诗。

  ——教师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请幼儿一起配乐表演古诗。

  活动应变

  本次活动可以放在活动“颜色在哪里——动物的外衣”后进行。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用白色水粉在黑色纸上用写2的方式添画成白鹅。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白色袜子制作的白鹅,让幼儿将白袜子套手上扮成白鹅进行古诗朗诵。

  表演区:投放白鹅头饰,鼓励幼儿戴头饰表演古诗。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张贴鹅的图片或幼儿绘画的白鹅。

  家园同步

  1、家长鼓励幼儿在家人面前表演古诗朗诵,并摄录下来。

  2、家长可以带幼儿去有鹅的湖或公园等,请幼儿观察它们的真实形态。

  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进行古诗表演。

  附录:骆宾王

  骆宾王(约公元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咏鹅》教案15

  教学内容

  《咏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一篇诗歌。

  教学目标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10个生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我、鸟、欠、手、皮。

  【打破以往必须复习前一篇课文的旧框框,先复习我、鸟、欠、皮等字,为学习本课的鹅、歌、掌、波等新字作铺垫。】

  2.教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学生猜。

  【开课伊始,教师便用一则谜语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3.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板题)《咏鹅》。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你们今年也7岁了,都很聪明,一起来学这首诗。

  二、整体输入。

  1.读一读,说一说,初步感知大意。

  (1)教师:请同学们赶快把书打开,看看7岁时的骆宾王是怎样写鹅的?

  (2)读后请同学们回答诗中大意。

  (3)教师: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着长长的脖子朝天叫着,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一身洁白的羽毛,浮游在碧绿的水面上,用红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着。这是一只多美的大白鹅呀!我们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大白鹅的感情呢?

  2.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1)出示图、文(一幅大白鹅图画,白鹅身体上贴着这首古诗)。

  (2)教师: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仔细体会。

  (3)教师: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习读。

  (4)请学生有节奏地在全班朗读。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我让学生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在老师问题调控下尝试着让学生品味古诗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品得津津有味,演得不亦乐乎。下课后还饶有兴趣地表演着……】

  3.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1)教师: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画面,会在怎样的感情中吟出这首小诗?

  (2)教师:我们把骆宾王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好吗?

  学生:①小组读;②同桌读;③指名读(配乐)。

  (3)教师:你们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低吟小诗?

  (4)学生到前面戴着头饰进行表演。

  (5)全班一起边演边背。

  教师:刚才我们都在尽情地又读又说又演,可把大白鹅急坏了,你们想知道大白鹅急什么吗?大白鹅说(装着大白鹅说话的腔调):老师在我的身体上贴了很多字,累得我喘不过气来,请同学们赶快把我身上的字记住,让老师早一点把字拿走好吗?

  三、识记生字。

  1.把教过的汉字拿下来。

  2.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咏、鹅、曲、歌、浮、绿、红、掌、拨、波。

  3.教师: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识字方法。

  教师适当提供识字方法:用部件法记“鹅”;用动作法记唱歌的“歌”;用奇特联系法记“浮”;用想像法来想像大海的波浪从而记住“波”……

  【在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记一记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

  四、练习。

  教师:大白鹅睁着大大的眼睛(手指鹅眼)在注视着我们,检查我们这些生字都记住了吗?(按顺序把鹅身上的字卡拿下来,拿一个同学们读一个。)

  教师:这时,大白鹅高兴地说:“谢谢你们都记住了我身上的字,我现在轻松多了,要去清清的水里游戏唱歌去了。请同学们继续读生字吧!再见。”

  读字练习:

  1.找朋友读生字。问:我的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2.男女生轮读。

  3.接读。

【《咏鹅》教案】相关文章:

《咏鹅》教案08-23

《咏鹅》音乐教案12-25

《咏鹅》中班教案09-15

《咏鹅》教案15篇11-20

说课稿:《咏鹅》10-19

咏鹅说课稿12-12

《咏鹅》幼儿园中班教案09-24

咏鹅教学设计10-13

《咏鹅》教学设计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