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5-08-08 07:39:51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

  【背景介绍】: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

  片断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

  生:能!

  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

  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

  师:看,这里有什么?

  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

  生:想!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生:是的!

  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

  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

  生:对了。

  片断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师:看,老师手里有个信封,你们知道里面住着谁吗?

  生:不知道。

  师:那你想不想知道啊?

  生:想。

  师:请小组长拿出打开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用迁移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来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优化大数加小数的口算方法。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路: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铺垫

  新的一年快到了,老师想带大家去儿童乐园,想去吗?这里有几张入场券,成功闯过下面三关的小朋友就能拿到免费的入场券。

  (1)第一关(拆一拆)

  10(8,)10(7,)10(6,)

  (2)第二关(算一算)

  9+4=9+5=9+8=

  9+6=2+9=9+3=

  说一说9+4的计算过程。

  (3)第三关(说一说)

  8+2+4=147+3+2=126+4+7=17

  二、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恭喜大家!这么多人都拿到了儿童乐园的.入场券,没拿到的,也别泄气,后面还有机会。你们知道儿童乐园都有什么好玩的吗?

  碰碰车8元激流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在上述项目中选择不同的两项,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1)要求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怎样列式?(8+5)

  (2)8+5=□你是怎么算的?(有困难的小朋友可借助小棒)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

  ①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②从1开始数,1、2、3、4、5……、13;

  ③用小棒从左边拿出2根放在右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④用小棒从右边拿出5根与左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4)摆一摆

  请用小棒操作的同学到台前摆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为什么要从左边拿2根放在右边?为什么要从右边拿5根放在左边。

  (5)体验算法:出示儿童乐园的游戏项目:

  碰碰车8元激游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选择不同的两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算的。

  学情预设:

  ①玩碰碰车和激游涌进一共多少元?8+7=□

  ②玩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8+6=□

  ③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8+5=□

  ④玩碰碰车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8+4=□

  ⑤玩激游涌进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7+4=□

  ⑥玩激游涌进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7+5=□

  ⑦玩激游涌进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7+6=□

  ⑧玩旋转木马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6+5=□……

  (6)优化算法

  ①7+6=□,请你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

  为什么把6拆成3和3.

  ②回顾比较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用凑十法。

  不同点:9加几是把9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

  8加几是把8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

  7加几是把7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

  6加几是把6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③优化算法:

  在做8、7、6加几时,可用“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方便就用哪一种方法计算。

  (7)你觉得玩碰碰车和过山车一共多少元?

  8+9=□(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情预设:

  ①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和7合起来就是17

  ②因为9和8=17,所以8+9=17

  小结:在做计算时,可用“凑十法”来计算比较快,也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1.摘星星

  8+7=★4+8=★8+3=★2+8=★

  8+6=★9+8=★8+5=★8+8=★

  (1)指名算,划线的要求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生独立在书上算

  (3)校对

  2.想想填填。

  8○6=149○8=178○4=13

  8○6=29○8=112○7+7

  6+5○=105+8○7+6

  四、归纳小结,完善认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8、7、6加几的题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电脑演示).唐老鸭博士自我介绍: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三关吗?那就开始吧!

  2.复习铺垫.(进入第一关.)

  (1)54=50+()68=8+()

  小结: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2)30+(7-2)=70-40+5=

  要求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唐老鸭):真不错,你们这么快就闯过了第一关,继续努力吧!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进入第二关.)

  1.揭示课题.

  (1)板书:36+2和36+20,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算出结果.

  (2)师:以上两道题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现在,老师把这两道题改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改了什么?(把加号改为减号)

  (3)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6-2和36-20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被减数都是36,不同的是第一道题减数是2,第2道题减数是20.)

  (4)师:这两道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给今天要学的内容起一个题目.(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2.教学36-2.

  (1)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

  ①同桌两人一边商量一边摆,并说一说先摆多少根小棒,接下来怎么做,最后还有多少根小棒.

  ②学生讨论后回答(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是从3捆里去掉2根,还是从6根里去掉2根?为什么?

  ③学生独立摆小棒,要求一边说一边摆.

  (2)如果不摆小棒,怎样想36-2得多少呢?

  ①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边看边口述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口述计算方法.

  ③师小结这道题的计算方法.(把36分成30和6,先算6-2=4,再算30+4=34.)

  ④学生互相说.

  (3)练一练:(说出计算过程.)

  28-6=__66-5=__

  /\↑/\

  20□─┘□□□

  3.教学36-20=.

  (1)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①想一想:这回摆小棒的方法跟刚才一样吗?

  ②让学生到讲台上摆一摆,说一说,提问:为什么不从6根里拿走2根呢?(因为要减2个十而不是2个一.)

  (2)不摆小棒,怎样想36-20=?

  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6页,填上方框里的数,并同桌讨论: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指名说说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3)练一练:

  48-30=__77-50=__

  /\↑/\

  40□│□□

  └────┘□

  4.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先把36分成30和6;不同点:减2,要从个位数里减;减20,要从十位数里减.)

  (唐老鸭):你们真了不起,第二关也顺利通过了,就剩下最后一关了,加油呀!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进入第三关.)

  1.教科书第57页做一做第1题.

  45-()=()

  问:括号里填多少?为什么?(因为去掉的是3个一),45-3等于多少?(说出计算方法.)

  ②出示图(2).(方法同上.)

  2.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开火车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火车就开得快.

  ①54-2=__②54-20=__

  /\↑/\

  50□─┘□□□

  直接说得数

  ③76-60=____④88-5=____

  ⑤47-6=____

  3.第57页“做一做”第2、3题.(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4.判断对错.(错误的要改正.)

  小朋友们,下面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学校看一看,动物学校里有小羊、小猫、小猴、小狗.它们每个都做了一道题.小朋友们,你们也当一回小老师,看看它们都做对了吗?

  56-3=5399-80=19

  47-2=2786-50=30

  你们说它们中间谁最聪明,学得好!我们就向他们学习,做题时要细心.

  5.开锁游戏(电脑演示).

  这里有5把钥匙,每把钥匙都能打开一把锁,只要你细心计算,就能成功.试试看.

  6.翻板游戏.

  20+11=

  64-3=

  76-40=

  25+2=

  38-7=

  87-40=

  45+3=

  81-50=

  17+40=

  你们看,这里有9块板,可以拼成一幅非常漂亮的图画,你们想拼出这幅画吗?只要你做对每块板后面的每一道题,就能把这幅图拼出来,怎么样,有信心吗?开始吧!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把这幅画拼出来了,漂亮吗?大家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天安门前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你看,他们多高兴呀!你们想带红领巾吗?只要你们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就能带上红领巾,最后老师祝你们早日带上红领巾.

  四、课堂小结,完善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发展性训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你能自己编一道两位数减整十数吗?试试看.谁还能编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77-5、68-7)当出现33-6时,问:你能很快说出得多少吗?小结:当个位够减时,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不退位减(板书:不退位),当个位不够减时,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退位减.你们回去可以想一想33-6怎样算?

  六、闯过三关,进入数学王国(课件演示.)

  同学们,你们看,数学王国里多有意思呀,我们以后在这里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你们愿意学吗?

  教学设计说明

  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首先应善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接触和掌握的知识、学习方法都比较少,在每节课上逐渐引导和培养他们学习的技能是相当重要的.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在全课设计中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力图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复习过程中,从知识和思路上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铺垫,特别选择36+2和36+20,为学习36-2和36-20时的迁移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主动获取新知,在分组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提出2个问题,为什么从6根里拿出2根?为什么从3捆里拿出2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通过对比36-2和36-20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口算方法,并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同时强化了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作用,使整堂课的教学贯穿在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巩固练习更是设计了多个游戏,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算。

  2、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有关简单实际计算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探索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

  操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淘气和笑笑邀请我们一起去果园摘苹果,让我们看看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寻求算理。

  1、师:估一估,箱子里能装得下这些苹果吗?学生试着估一估,并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

  (1)把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

  ①把17估成20,38不变,20+38=58,58

  ②把38估成40,17不变,40+1 7=57,57

  (2)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把17估成20,把38估成4 0,20+40=60,60=60。

  师:刚才大家都是往大了估的,往小估行不行?

  师:除了估算,还可以怎样解决刚才的问题?

  2、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的计算方法。

  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精确)

  (1)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算法。说算法同时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说明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为什么在竖式中要相同数位对齐?这是摆小棒中的哪一步?

  师:“8+7”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进位点你就想到了什么?

  师:“3+1”表示什么?

  (3)体会在竖式中从各位算起的好处。

  师:从这到题中,在竖式计算中,从哪一位开始加方便,为什么?

  (4)总结提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算法进行小结。教师完善。

  3 8

  + 1 17

  5 5

  3、算一算,说一说。

  (1)学生试着计算,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师生一起进行小结。

  (列竖式计算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加数与和,说一说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找一找变化规律。

  3、拓展练习。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5题。

  (1)学生准备6张写有班级和人数的卡片,先尝试把能坐一辆车的两个班安排在一起。

  (2)交流想法:学生可能会说把人数最多的和最少的班级安排在一起。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把班级人数抽象出来,让学生试着用线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6

  (一)、激发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 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两种含义,会读会写“0”。

  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0”的两种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猴吗?知道他最喜欢吃什么吗?

  因为小猴子爱劳动,所以妈妈奖给它桃子,瞧,小猴多高兴啊!(出示图片)

  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呢?请你数一数,想想用哪张数字卡片表示?

  (投影演示吃了一个桃子)用哪张数字卡片表示?

  (又吃了一个桃子)现在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用哪个数表示?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0”这个新朋友!(板书:0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0的第一种含义

  (1)、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0也和1、2这些数一样都是一个数。

  指着空盘子下面的“0”问: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没有)

  小结:0可以表示没有

  (2)、发展思维

  拿起1颗粉笔,说说有几根?

  2颗粉笔,说说用几表示?

  出示空手,说说现在老师有几颗粉笔?用什么表示?

  (3)、举例说说生活中那些事例可以用0表示没有

  2、0的`第二种含义

  (1)想想你还在哪里见过0?

  直尺上也有0,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

  (出示直尺图)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0在哪里?在几的前面?

  这里的“0”表示什么?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这里的0表示起点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联系生活,深入体会

  (1)、出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图片,仔细观察,在这几幅图中,那些可以用“0”表示?

  (2)、议一议:“0”在这几幅图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3)、试着自己归纳“0”常见的几种含义。(表示没有,表示起点,表示温度计的0度等等)

  4、学习写0

  你们看“0”像什么?你觉得“0”应该怎么写?

  教师板书,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在练习纸上写一排0。

  三、练习巩固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

  1、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提前备一周的课,课时量充足。能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逐步完善预设的过程。如王校长《识字6》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一处景点”的活动,让学生将词串表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夏金侠老师《识字8》教学预设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和“看图说句话转转盘”的预设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陆璐老师设计《朱德的扁担》一课时通过具体语境和插图理解“山高路陡”,显得扎实有效。

  2、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新理念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能注重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兴趣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内化,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如:丁礼秀、石德芬老师在备课中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3、教师们能重视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灵宁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秋姑娘写的信的样子,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王越越老师设计“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谁?”鼓励孩子想象写话,捕捉了文本中生成点;毕言琳老师设计让学生编课本剧演一演,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陈晓飞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板书设计抓住“勤学苦练”突出从“没有神儿”到“有神儿”的变化,理清了文脉。

  4、教师们对教学的反思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很多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得失,撰写课后反思,写得实在,具体,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如杨霞兰老师能从指导朗读方面反思了《我叫神舟号》的成功做法;刘暄老师在《江南》一课反思时不仅反思了自己的'教法还反思学生的学法;周寰寅老师反思《识字7》时围绕“图文结合识字”深入展开,针对性强;潘成越、朱小力老师的课后反思详实、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5、手写备课的教师态度认真,页面整洁、清楚、美观。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母案中圈圈点点,并且对现成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增、删、改、批,留下了老师辛勤耕耘的串串足迹。如王越越老师、陆璐老师的备课笔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6、方余顺、周寰寅和满斌三位教师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学习,他们不仅要备好自己主学科的课程内容,在兼职学科的备课上也毫不马虎,教案备得非常认真。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

  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

  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

  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

  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巩固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难点

  熟练、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出示课本99页的第2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两道题要我们做什么?怎么算?(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完成课本99页的第1题。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情境,要求左右两边一共有多少羊?该怎样列式?(列式:9+7)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99页的第3题。

  请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画内容,要列加法算式,应该提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只蚂蚁,和一共有多少颗糖果?)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4.完成课本100页的第4题。

  提问“大括号”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多少个布娃娃?)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布娃娃,该怎样列式,说一说计算过程。

  5.完成课本100页的第5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题中给出蜜蜂采花蜜的图,图下是:□+□=□,没提出要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图意,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有多少只蜜蜂?或有多少朵花?)并根据提的问题列式、计算,再说出计算的过程。

  6.独立完成课本100页的第6题。完成后,全班讲评。

  7.完成课本100页的第7题。

  这一道是10以内的加法和9加几的混合练习,用这来巩固知识,并会区1分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

  一、口算.

  7+8=  15-9=  9+8=  11-6=  16-9=

  3+8=  15-7=  12-5=  11-3=  12-6=

  8+7=  15-6=  14-5=  7+7=  14-6=

  4+9=  8+8=  12-9=  13-7=  14-8=

  二、填( ).

  9+( )=17  8+( )=15  7+( )=16

  6+( )=13  3+( )=12  5+( )=14

  三、填□.

  四、在○里填上“>” “<”或“=”.

  14-9○6  18-8○9  12-6○6

  五、填空.

  1.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要比○多3个.第二行摆_______个△.

  2.摆14个○,9个△.○比△多_______.

  3.8+7=□  9+8=□

  □+□=□  □+□=□

  15-8=□  17-9=□

  □-□=□  □-□=□

  六、

  七、

  17-9-4=  16-7+8=  14-8-5=  6+7-9=

  八、

  九、小红有8本连环画,小明有7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本)

  答:两人一共有_______本.

  十、小红有16本车环画,借给小明9本,还剩几本?

  □○□=□(本)

  答:还剩_________本.

  参考答案

  一、时间5分钟,先算一算,后收回,再做其他题.

  二、略.

  三、略

  四、<、>、=

  五、略.

  六、12-6=6  15-8=7

  七、4、17、1、4

  八、略.

  九、8+7=15(本)

  十、16-9=7(本)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2、谈话

  (1)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请小朋友数一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

  (3)反过来,排在第2的是谁?排在第5的是谁?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

  指出:这里的第2、第5不是2个人和5个人,而是指排在第2个或第5个的那个人。

  (4)看了图你还可以说出什么?(自己轻声说,说后交流)

  适当提示,如排在前3个的是哪几人,后4个的是哪几人,谁排在第4?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教师读题后学生口答

  (2)除了这几个问题外,还想到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山那边在举行什么比赛啊?从图上你能说出什么呢?(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3、小结

  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了肯定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三、巩固深化

  1、摆一摆

  (1)教师口述,学生摆放。

  摆5个正方形,从左数起第3个换成圆片,从右数起第3个换成长方形。

  (2)同桌互练

  2、涂一涂。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同桌相互说一说:4个和第4个有什么不同

  [评:这一环节是对前面新知感悟的检验,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及时进行辅导。]

  四、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2题(右图)

  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说一说)

  交流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2、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讲述:小女孩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3、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讨论: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也就是说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是说几室。

  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4?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用数学、学数学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由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的动画情境的再感悟,最后是动手操作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总之,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大小和第几》期末复习要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大小和第几》期末复习要点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教学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1)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2)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3)问: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家人,好不好。

  教学反思:

  “数一数”这节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例1、例2、例3及课后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能够正确地读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3. 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4.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和积极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数的组成,能正确的'读、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初步了解十进制。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铅笔、小棒、11-20数字卡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导入(大屏出示复习题)

  2.观察主题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地方?

  生:马路

  师:有谁知道,马路上一条条的白线是什么标志呀?

  生:人行横道。

  师: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生:注意红绿灯、走人行横道。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走人行横道,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请小朋友们在数数,过马路的有多少人?

  生:10人

  师:那你们猜一猜,马路上的斑马线的条数比他们的人数多一些还是少一些?

  生:斑马线多一些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生随意汇报)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一)、学习数法,建立“十“为单位的概念。

  师:老师这里刚买了一些(11根)铅笔,请你猜一猜有多少根?生猜测

  指名数一数

  师:11枝铅笔用哪个数表示?(11)板书11 这个数读做十一,板书十一。

  生齐读

  师: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一想怎么样摆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1根?

  生动手操作

  比较学生的摆法,评出最清晰的摆法。

  师:怎么样能让10根小棒变成一个整体,拿起来方便。(用橡皮筋捆起来)请同学们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好的同学举起来。(生动手捆小棒)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10个一根小棒捆成了一个“十”了,你们真了不起。

  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

  (二)、操作探究数的数法和组成。

  1、教学11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拿小棒的游戏,请拿出10根小棒。(生举起来)

  请拿出11根小棒。你是怎么拿的?

  生:拿出11根小棒并汇报方法。

  师:11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生: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板书,生齐读两遍)

  师:这两个1表示的数量相同吗?

  生:不相同,第一个1表示1个十,第二个1表示1个一

  2、教学15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15根小棒,(生汇报怎么拿的)

  师: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5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板书:齐读)

  师:请你添一根小棒是多少根小棒,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学生随意摆出16、17、18、19和同桌说一说它们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生汇报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4、小结:观察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02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2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5-2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08

(合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3-2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物体04-07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09-17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06-2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