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①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②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语法总结
难点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通假字(107练习三)
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2、一词多义(107绝、强、假、望、闻)
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一:骐骥一跃(一,数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古今异义词
①蟹六跪而二鳌 蟹腿,跪下
②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分析课文(先完成106练习一)
第一段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第一步:弄清观点
①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②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③既然如此,“学不可以已”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④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2、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1、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2、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②③④⑤用来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4、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补充: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四段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五、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①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②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结构严谨,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先阐述意义,在点明方法,由为什么——怎么办,层层深入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六、补充劝学名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千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来穷。
积财不如教子。
棒头出孝子,娇养忤逆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读一家书,不知一家理。
教子不离书,种地不离猪。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钻牛皮,虽慢窟窿大。
师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单怕星期三。
独牛难套,独子难教。
三年荒个秀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平时不用功,考试叫老兄。
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先学做人之道,再习成材之法。
地种不好荒一年,儿教不好害一生。
活到老学到老,学一辈子学不了。
丈夫无技艺,虚活一世人。
五谷丰登不离猪,改门换户靠读书。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篙如草。
遗子黄金满屋,不如教子一经。
大匠教人以规矩,良师正人以言行。
先生先生你莫尬,你给我写个鼋鼍龟鳖灶;先生先生你莫夸,你给我
写个飞凤家(均指繁体字)。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师傅手艺不高,教下徒弟扭腰。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
七、练习
(一)解释下列多义词: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汉室可兴也
2. 学不可以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今诸生学于大学
3.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说明下列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三)选择词义: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3.“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 )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4.“强”有两个读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几种常用义:①健壮、强壮,②强大、势力过人,③优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强,⑥强迫,使用强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 )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
……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四)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黑的词的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五)翻译下面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加黑词词义的落实: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六)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对照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_______
荀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下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下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联
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 解题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3. 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等途径,已经基本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大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4.质疑,讨论,分析
从朗读这个角度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荀子的这篇文章。可能我们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把你们讨论交流后把难以解决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质疑。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 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 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 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问题探究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 荀子在文章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从学习的意义方面。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人如果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弥补后天不足,并得到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并无异样,而君子只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③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荀子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平时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劝学》全篇人文性很浓,从开篇到结尾始终讲述人要怎样。对此你怎么认识?
明确:全篇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结果知明而行无过。
吾: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得出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得出假物的好处,两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个境界。
4)《劝学》这部古代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
明确:《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
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什么?
明确: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6)同学们学过了这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后,你对文章中哪些观点比较认同,你不赞同哪些,谈一谈感想。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全文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论述了环境能够影响人的道理。我们大家要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善恶,选择环境,以利于自身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胆量,也就是通过学习,还要改变环境。
《劝学》教案 篇4
文本解读:
《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如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 学不可以已)
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齐声朗读第4段,读后将开始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各小组任务:①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第4段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② 各小组汇总难点字词句,老师讲解。
三、问题探究。
学生齐读,教师点拨,思考问题:这一段论述关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比喻。
问:用了几个比喻?分几层论述?各是论述哪个方面的?明确:十个比喻。分三层论述,论述了(积累、坚持、专心)?
每一层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板书:正反对比设喻
积 第一层:积累--写积与不积达到的不同的效果,积从正面论证,不积从反面论证,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见识广博
第二层:坚持--写舍与不舍达到的不同的效果,先从反面论证,舍会怎样,再正面论述,不舍又会如何。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第 三层 :专心--写专与躁分别达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专是从正面论述,螃蟹的躁是从反面论述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专心一意才会有收获。
提问:三层都采用了对比设喻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鲜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联系现实来小结: 去年我校高考状元是洪汉寺,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据他的'班主任说: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之所以能成为状元是因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断反思,积累,坚持
四、积累与提高。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外收集名人名言,诗词对联之类的,现在,我们就这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学生答,教师私下也作准备,以防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准备)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这也告诉我们要专心:少年时,专心于读书,青年时,专心于学业,中年时专心于家庭事业。
现在我们分角色背诵一下第四段:男生读正面设喻的句子,女生读反面设喻的句子。
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所以,就是不能停。这样,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比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背诵第3段。
板书设计:
劝学
观点:学不可以已 性恶论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
积累 坚持 专心 设喻 对比(反衬)
《劝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
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 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 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 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掌握重点词句
〖正音〗
輮(r6u)省(xǐng)臾(yǘ)舆(yǘ)楫(jí)跬(kuí)骥(j&igra一ve;)驽(nú)锲(qi&egra一ve;)镂(1&ogra一ve;u)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1、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人工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
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苟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鞣”;
金要利,就要“就砺”, 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词语〗輮槁暴砺省知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
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词语〗须臾跂加舆彰疾致水绝 生——性* 假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1、学习要逐步积累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从“舍”与“不舍”——论述学习持之以恒。
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
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3、用蚯蚓的用心专一,获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词语〗备跬步驽马锲镂爪牙跪螯
三、朗读,练习背诵,方法指导。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讨论课后联系二,落实词句知识,完成知识迁移
〖多义词〗
疾
①强,猛。例:“声非加疾也。”(《劝学》)
②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
③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④厌恶,憎恨。例:“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⑤妒忌。例:“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⑥痛苦。例:“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致
①送达,表达。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②到,到达。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意志,情趣。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书·茹皓传》)
④精致,细密。例:“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酷吏传》)
假
①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劝学))
②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与王修书》)
③不真实。例:“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绝
①断绝。例:“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极,非常。例:“绝有力而甚舍人焉。”(《罴说》)
③横渡,横穿。例:“而绝江河。”(《劝学》)
〖通假字〗
(1)虽有槁暴(有一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异也(生——性*)
(4)鞣以为轮(鞣一螟)
〖词类话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数词有用作形容词,专一。
〖古今异义〗
参——古义:检查,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疾——古义:强,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跪——古义;腿或脚。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
金——古义:金属制品。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黄金。
〖虚词〗
于:
①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②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 而青于蓝
③介词:向
告之于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①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蒋氏者
②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而
①连词:并列关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连词: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连词:转折关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连词:顺接关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拓展创新,思考讨论
1、本文在设喻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一入一浅一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①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于冰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
a.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鞣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b.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 “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c.反复设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A、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B、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C、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比喻深入论证,如三段第一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细流”两个比喻从反面深入论证。
2、说说本文语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
(1)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琅琅上口,便于诵读。
(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四、背诵课文,练习默写
五、作业
1、《导学》能力训练
2、结合本文,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谈学习的文章
【教学反思】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 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一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 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 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 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 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 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 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劝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劝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
【《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教案12-03
《劝学》的教案07-27
《劝学》教案范文10-18
《孙权劝学》教案10-28
孙权劝学教案10-12
关于劝学教案10-20
关于《劝学》教案11-20
劝学高中教案11-03
荀子《劝学》教案03-14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