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马过河》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马过河》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马过河》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熟读课文了解小马驮麦子去磨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理解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字:匹 蹦 半 麦 如 周 伯 昨 伴 甩 啦。
词:伯伯 伙伴 麦子 难为情 昨天 四周 如果 连蹦带跳。
句中体会词意
(1)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2)小马听了松鼠的话,连忙收住脚步。
(二)能力训练点:
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分析记忆字形。用“如果”“四周”造句,比较“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并会运用,通过观察图再读课文,训练学生读书说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生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并勇于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重点、难点
理解老马对小马说的话的意思,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生字及词语。
解决方法:通过熟读讨论,查字典。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利用字典识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2.通过多种读书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老马说的话的'意思。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上一课学的是什么?(《狐狸和乌鸦》)同学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再学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音,了解故事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准字音、正音,理解字义。
2.自由读课文2遍,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按段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想一想老马和小马住在什么地方?
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帮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分角色朗读。
4.换词理解“连蹦带跳”换“一蹦一跳”“蹦蹦跳跳”等。
第二课时
学习三至六段
(一)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并勾画出有关词句。
1.小声读第三段想一想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呢?它想什么?
理解“去路”(往前走的路)“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
2.指导朗读小马说的话。
3.自由读四—六自然段想:小马过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4.自由读第四段想: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5.指名读第五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说明什么?(小马没有动脑筋。辅助句: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立刻。)
为什么老牛和松鼠说的不同?
看投影中小河、老牛、松鼠形象的比较(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老牛整体高大,而松鼠个子小,用上“因为……所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6.指名读第六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比较:下列两句话
(1)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2)小马听了松鼠的话,连忙收住脚步。
体会“立刻”“连忙”的意思,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什么?(小马没有动脑筋)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表现得怎样?
7.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四—六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小马问老牛的话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用平静的语气。
(2)松鼠的话后边是感叹号,读得急促,声音高、速度快些。第二个“别过河”语气加重。
(3)“小马吃惊地问”,表示害怕紧张。
(4)小马叹了口气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要读轻缓。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第七段想:
1.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2.自由读,画出小马妈妈说的话。
3.齐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不要听了别人一说就相信是真的,一定要自己动脑去想,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是根据他自己的情况判断的,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自由读第八自然段想:
小马是怎么过河的?(结合看插图)它感觉怎样?
1.边读边画出小马感受的话。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来的?(读句子)
(三)指导朗读七、八段。
妈妈的话读得亲切小马的话用难为情的语气。
(四)指名读全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用“四周”“如果”造句。
3.比较“立刻”“连忙”相同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19 小马过河
1.匹 蹦 半 麦 如 周 伯 昨 伴 甩 啦
19 小马过河
2.老马 老牛 松鼠 小马
能帮妈妈做事吗很愿意
为难 水很浅
连忙 水很深 动脑试试
难为情: 既不像…… 也不像…… (正确答案)
《小马过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弄懂课后题1。
2、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3、能联系上下文,弄懂下面几个词语:为难、连蹦带跳、去路、没、趟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妈妈说的话。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略知一、二段
1、师讲故事的开头(即裸文一、二段),然后提问:同学们,故事讲到这儿,你觉得小马怎样?为什么?
生:我觉得它很懂事,因为它懂得帮妈妈做事。
生:我认为它是个听话的孩子。因为它一听说能帮妈妈做事,就很高兴。
二、抓中心句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小马第几次来到河边才过了河?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心词
1、(出示投影片),抽学生逐段读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妈妈所说的“别人”在课文中指谁?
B、“别人”都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来,想一想,它们说的话对吗?
C、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用“一一”画出来。
2、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A、学生答了1、2问后,发散:这时候,如果你是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想一想它们谁说的话有道理。
生:我会自己去试一试。
B、学生答第3问,并抓重点词“立刻”、“连忙”。
四、读最后一段,体会中心句
1、听了妈妈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它实践的结果是什么?
2、(出示投影片)看图说说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3、你从老马的话中想到了什么?
生争论: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
生:我想今后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生:我会亲自动手去做一做。
生:我会去做试验,找到解决办法。
五、总结,延伸中心句
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
五、续编故事
1、师讲故事的开头:过了几天,下起了大雨。大雨一下就是几天几夜,河水涨了老高。外婆打电话来找老马,说自己家被水淹了,老马听了十分着急,对小马说:”孩子,你先给外婆送点东西吧。”小马驮起面飞快地向外婆家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2、请同学们帮小马想办法,把这个故事编完整。
《小马过河》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最近家长反应孩子很 多事都不会做,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孩子都不愿意去做,非要家长代劳,而且遇到事情不会从多角度自己去思考,家长们很困扰,孩子都快都一年级了,还是应该让(他她们)自立了,就这样的现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用语言故事和表演得形式,让孩子们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他她)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能力的培养的习惯,因此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使幼儿在故事中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试探的道理。
2.发展幼儿初步比较、分析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3.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和口头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蕴含的折理。
难点:理解大与小,深与浅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副。
2.老牛、小马、小松鼠的图片各一张.
3.录有小马过河的磁带一盒.
4.小马、马妈妈、小松鼠、老牛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导入三张图片(老牛、小松鼠、小马)。请幼儿比较三种动物的高矮,(涉及过问题,将难点提前突破)。
二 基本环节
1. 请幼儿听故事(放录音磁带)
提问:
A.老牛说了些什么?
B.小松鼠说了些什么?
C.小马是怎样做的?
请小朋友讨论:
(1)..牛伯伯和小松鼠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小松鼠为什么着急?
(2)马妈妈说的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它和小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 教师讲述故事并提问:
老牛说的话对吗?为什么?(2).小松鼠说的对吗?为什么?
(3).马妈妈对小马说的'什么?小马最后怎么做的?
.故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小朋友互相讨论。
3. 教师总结:碰到事情要多懂脑筋想一想。还要动手试一试,这样才聪明能干。
4.请小朋友讲述故事,教师巡视。
5..表演故事:教师用提问和肢体语言引导幼儿进行表演,注意动作和表情,请个别幼儿表演。
三 结束环节
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延伸:将头饰放入语言区内,幼儿进行自由表演
教学反思
1.在这次活动中,首现将难点提到前面进行突破,故事浅显易懂,故事又蕴含深刻的道理存在着深与浅的相对性,这一点幼儿难于理解,因此我就将在高与矮上加以引导,使幼儿理解高与矮的相对性,幼儿在学习和理解故事就更容易些。
2.、将故事中各人物语言提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故事中老牛、小松鼠所说的话,其实都是很有道理的,这时就提醒幼儿应该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理解老牛为什么说水很浅?松鼠为什么说水很深?,所以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从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和它们的对话的语气出发,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表演时就更声情并茂,幼儿也特别敢兴趣。这样幼儿的讲述能力、理解能、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通过提供的材料,(头饰),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表演得活动中来,看到一些孩子表演得很起劲、很有兴趣,个别能力较差得孩子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这样孩子在自由的空间进行表演,通过生生互动幼儿的兴趣更高。
3. 由于大班的孩子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因此讲完故事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孩子们就会很快回答了:有的孩子说:“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去想一想,不要光听别人说”有的孩子说: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自己的意见,不要光听别人说”……….孩子们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教师把我这样一个教育锲机,教育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在师幼互动这个环节,虽然表现不突出,但教师根据幼儿自己发展水平,通过老师当马妈妈,逐渐让幼儿来代替,在表演过程中孩子兴趣特别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展示,让孩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段练。
5.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对幼儿习惯上进行纠正,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虽然理解了故事,也能讲出故事所讲的道理,但回答问题时站姿不正确,没有及时纠正,这也爆露了我的调控能力欠缺,对话活动的控制能力太差,不能很好的控制活动的进展,从而使这一活动逊色了很多,总之,这一活动我认识到了不足,明确了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努力,使活动组织形成自己的风格。
6.如果在重上这节课,我将挂图制着成投影片或者课件,这样更能吸引孩子,因为图片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上课时只能给幼儿直观的观察,不能形象的展示。师幼互动多一些,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小马过河》教案】相关文章:
小马过河教案11-24
《小马过河》教案08-28
小马过河教案09-12
小马过河教案01-04
《小马过河》教案07-17
小马过河的教案10-05
小马过河大班教案10-25
小马过河优秀教案12-27
小马过河的幼儿教案07-05
《小马过河》大班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