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跳水》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跳水》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跳水》教案 篇1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跳水》教案 篇2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跳水》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说明:这个板书设计采用图解形式、比较形象直观,力求将出事地点、人物、方位、路线标出,使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走上横木的危险,和跳水脱险,表现得比较具体、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跳水》教案 篇4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扩展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内扩展,充实语文小课堂
1.谈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这件事的记者,你会问谁什么问题?
3.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说?
船长:————————————————————
水手:————————————————————
孩子:————————————————————
4.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利用课文的空白、角色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体验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外扩展,走进语文大课堂
1.形容处境危险、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与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机智、当机立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课堂练习,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5个字。
舟:一—一一一
木:一一一—一
2.把词语补充完整。
龇牙咧()心()胆战
四、实践活动
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
跳水
孩子遇险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当机立断
跳水
父亲举枪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10-27
语文《跳水》教案10-04
《跳水》语文教案10-05
关于《跳水》教案3篇12-07
部编版《跳水》教案08-24
《跳水》教案合集5篇10-08
《跳水》教案汇总6篇09-06
《跳水》教案范文七篇12-15
《跳水》教案范文合集九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