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时间:2025-02-17 07:14:41 教案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选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

  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

  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

  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用提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八岁时经历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样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二、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小悬崖壁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从这件事上学到了什么经验?

  (先读最后一段,进一步设疑激趣,让学生抓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来领略全文)

  三、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

  2、将叙事部分分成两个层次。

  (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静心研读文本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请一生读课文第一层次,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1、为什么小朋友的提议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什么促使我又跟着他们跑呢?

  3、爬悬崖时其他孩子的动作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找出动词,进行对比。

  4、找出我爬悬崖时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表演朗读父亲和亨特的对话。思考:

  1、“我”最初是怎样的心理,随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来之后,我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会对杰利说什么?

  4、我究竟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时学到了哪些经验?

  (这一环节通过品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无形之中解决难点)

  六、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段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一句中“岩石”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自己所走的路多么遥远”一句中“路”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七、写作训练

  将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一事写成小文章。注意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 握主旨。(重点)[

  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难点)

  3、感悟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行为提示一:

  要求学生了解“导学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畅谈,教师引述。

  1、独学:让学生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独学。

  (1)问题入手。带着学习任务(脱离导学案)高效快速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圈点批注重要信息。完成导学案有关步骤,找出自己的疑惑。

  (2)双色笔标注。对于经 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2、对学、群学:

  (1)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学互研”部分步骤的答案,同时组内剩余成员开展对学、群学。

  (2)对学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疑问与对子交流,师傅应完成好检查、检测、释疑、教会的任务;群学交流时,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建议组内交流时采用一人主讲兼记录,其他同学补充、质 疑、纠错的形式,以便群学成果得以落实)。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 步是 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灼人(zhuó) 寻觅(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ī) 嘘声(qū) 晕眩(xuán) 恍惚(hū)

  抽噎(ē) 呻吟(ín)

  2、读懂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4、概括“我”爬下悬崖 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

  5、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 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法指导一:【伏笔和照应】

  伏笔,就是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 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的一种写作方法。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段落写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互相照应。

  学法指导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烘托人物心情;

  5、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人物命运;

  7、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9、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教学行为提示二:

  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交流展示。步骤一可采用对子互查、互读的形式;步骤二、三可采用组内交流探究的形式。

  6、概括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7、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如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利喊“别做胆小鬼”“杰利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为 后文杰利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8、文中运用了 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第15段“暮色开始四合”,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心理描写:第8、9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吓得几乎晕倒”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17段“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9、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 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交流展示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对应第1—3题)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对应第4—6题)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对应第7—9题)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复述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明确:父亲。

  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明确:对儿子说的。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明确: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各抒己见,请一个同学小结几个同学的发言。)

  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并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六要素来复述课文。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三、精析课文。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那句话体现出来了?

  明确: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3、题目的含义该如何去理解呢?

  4、教师小结: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四、品读课文。

  1、我之所以能脱险,是因为父亲得帮助,他的帮助使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18-21自然段)

  教师小结,并板书:

  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脱险)

  2、“我”被弃悬崖,内心充满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却无这个词,哪些词语表现了“我”的这种感受?读8-15自然段,找出这些词语。

  教师小结,并板书:

  (遇险)毫无信心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动、最细腻的就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得恐惧感。这种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读课文16-21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是生活中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他深知孩子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适得“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需要的是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父亲用心良苦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分角色朗读16-2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指名点评。

  五、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坚强与坚持”的文章,摘录或背诵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示例:这是一位父亲面对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儿子说的一番话:“你知道水是怎样流出大山的吗?”“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即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达到远方,实现梦想。

  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无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6-0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0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2-11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6-17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1-14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稿12-0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