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5-01-19 09:38:0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1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2

  (二)九月里,能寻访到哪些小动物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九月里,我们如果去寻访小动物朋友,估计你能找到哪几种小动物?

  2、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老师去拜访了几位小动物朋友,猜猜老师找到了哪些小动物?

  3、学生猜测,教师出示相应的卡片,猜到的挂在树的相应的位置上。

  4、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5、今天,我们要到校园去拜访小动物,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估计一下:

  l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l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

  (三)寻访活动准备

  1、寻访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碰到野蜂,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注意什么?

  2、我们对自己的活动,还有哪些要求吗?

  3、出示:寻访活动中注意安全

  关心和爱护小动物

  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

  4、提出活动要求,出示小动物观察记录表:

  发现地点

  观察到的动物

  名称( )

  观察到的小动物有( )种

  三年级( )班( )小组

  5、你曾经看到过的动物有哪些?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

  l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我们该怎样观察?

  l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以用放大镜?

  l不知道名称的动物该如何记录?

  (四)活动――寻访校园内的小动物

  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

  (五)交流展示寻访活动的收获

  1、寻访到了哪些小动物?

  2、展示观察记录并作指导。

  3、寻访活动中,我在哪个方面做的最好。

  (六)作业

  1、寻访家的附近有哪些小动物。

  2、完成寻访的记录表1份。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3

  1.过实践活动研究使物体立的道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科学、用科学。

  2.简单的纸条纸片,通过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在小玩意儿里体现出大科学。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师准备:

  1.挂图、纸条、各种材料的纸。

  2.麻绳、筷子、纸板、瓶子、凳子。

  学生准备:

  以卡通挂图引课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使麻绳、筷子、纸板、瓶子立起来,目的`是让学生从活动发现问题。

  巡视各组听他们在组内的发言,对有困难的组给予启发。

  学生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讨论四种物体立不起来的原因,体现生生互动。

  学生汇报组内发现的问题,并说说其原因。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用语言引出下一步的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想办法让纸立起来。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实验解决问题。

  巡视各组,对有创意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动手运用各种方法让纸立起来,并将其粘在一张大纸上。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什么支架,他们是怎样构思的,以及组内怎样分工制作。

  分组讨论制作什么纸支架,并说说他们是怎样构思,以及组内怎样分工。

  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纸结构比赛,要求使纸结构又高又牢固。目的使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并从活动中发现使纸结构牢固的方法。

  下到各组巡视,给予适当地指导。

  学生运用各种纸材料以组为单位制作纸支架。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其优势。目的使学生间互相补充知识。

  倾听,给予评价。

  以一结构为例,让学生帮助解决歪斜倾倒的问题,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结构立的牢固的方法。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根据学生提出的办法进行改进。

  提出解决结构歪斜倾倒的方法,并改进自己的作品。

  学生和教师共同立起一个又高、又大、又牢固的纸结构。目的激发学生回家继续研究的兴趣。

  和学生共同完成纸结构。

  帮助完成纸结构。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假设和猜想;学会正确使用量筒;会用量筒对水及其它液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观察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

  3、通过测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

  【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师板书:哪杯水多

  2、教师提问:哪杯水多?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学生回答。

  4、教师引导: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学生会说杯子相同,总结出杯子相同的情况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师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多?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总结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让学生再来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学生猜测。

  3、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学生会总结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书: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种猜想正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子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谁先流完等。

  5、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

  6、教师给大家准备好了各种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7、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倒水时不要洒了、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学生弄清了实验注意的问题后,各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2、教师引导:有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量筒(板书:量筒)

  3、认识量筒

  学生分组观察量筒,认识量筒的构造,比如:单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书:毫升ml)课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样。

  4、播放微视频“量筒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先让学生说量筒该怎么用,然后微视频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测量,发现存在问题

  第一步:每组测量一杯老师提前测量好了的40ML的水,强调注意事项第二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测的比较准确,有的小组测的结果差别行大。第三步:找出失败原因,巩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引导:因为有了第一次测量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出3号杯70毫升、2号杯60毫升,1号杯65毫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介绍量杯。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这叫量杯。

  2、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测量液体的工具。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学生会说家里的水表、针管、奶瓶、杯子、药瓶),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药,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学生说想),请同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设计方案:每组大、中、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各1个,水量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个,杯子1个,铅笔、彩笔、橡皮各一个,测量记录单1张。教师用:量筒图,测量总记录表,三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装有色水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检测

  1、要准确地测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测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单位,用表示。用它测量时视线要和相平。

  2、下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2)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0毫升。

  (3)使用仪器测量比感官更准确。

  (4)量杯也是测量液体的工具。

  3、生活调查:下列饮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乐、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矿泉水、橙汁。

  七、板书设计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测量量筒ml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5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在明确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放”,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应恰当,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和纪律,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宏亮。深入挖掘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正确、科学的引导是科学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地在探究中享受到科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也同时享受到了合理引导在教学中的愉快体验,创设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境。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6

  在学生了解了量筒的用途、单位后,我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我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请各小组取回去认真观察,读出数来。这时,问题又出来了,量筒里的水其实是一样多,为什么大家读得不一样呢?面对大家的疑惑,我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来显示观察者的视线与水的凹面下缘相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同学们反复测量,读出每次测量的结果,并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同学们兴致盎然。

  四自由活动,自制量筒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自己做个量筒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办法,小组成员讨论谁的办法行得通。再一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和动手操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完成自制量筒,并用自制的量筒测量一盒奶、一杯饮料或其他液体的体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生活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愿望,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善于观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作好记录,这些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方法、好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淡化教师的教,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生说出记录)“想再去看一看吗?”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三课《水就是生命》。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及科学喝水,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根据新课标要求,再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水就是生命”含义,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的2——6自然段。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教学难点:学习排比、比喻句,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导读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确定的。

  三、课时安排:根据课文内容,教授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把握大意。

  第二课时:理解水就是生命的含义及科学饮水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的步骤有五步: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引入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二)引导初读、识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1)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溶、胃、尿、泄、唾、惕、剂、疫)并学习。

  (2)解释词语(新陈代谢、不言自明、粗制滥造、吐故纳新)。

  (学习生字、扫清生字障碍,为学生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意:课文介绍了水的重要性和科学饮水的知识。

  (三)朗读、感悟课文: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我分6点进行:

  1、理解水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相关的句子,老师整理归纳,板书:

  ①溶解加工食物。

  ②血液、淋巴液运送氧气和营养。

  ③尿液排除废物。

  ④呼吸、排泄和出汗带走热量。

  ⑤唾液、泪水滋润口腔、眼。

  ⑥腹泻排毒、眼泪护眼。

  以上作用都与水有关。(估计第一课时讲到这个内容)

  2、理解水的作用:学生讨论、明确(指导学生学习“水是技艺高超的化学师……勤奋又忠诚。”等句子)水的作用是:维护生命。板书(见上图)

  3、指导学生朗读“液、汗、泪……活不成”。体会水维护生命的重要作用。学习运用排比、比喻句的`作用。

  4、指导学生科学饮水。

  ①多喝水,少喝饮料。

  ②喝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科学饮水。

  ③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

  5、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6、小结:

  ①学习课文,认识水是很重要的,它构成了人的生命的道理,懂得了科学饮水的知识,养成喝水的良好习惯。

  ②掌握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拓展。

  水很重要,但人类却不珍惜,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五)作业。

  写一篇作文:看看社区周围,人们是怎样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从学生感知开始,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拓展设计又带学生走出文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设计体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9

  引言: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它既可以处于液态,也可以变成固态或气态。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来深入学习这个科学概念。

  实验一:研究水的可溶性

  材料:碗、水、砂糖、食盐

  步骤:

  1.先将水倒入一个碗中,让学生观察水的`颜色和状态,并记录下来。

  2.向碗中加入适量的砂糖,让学生观察砂糖的溶解情况,并记录下来。

  3.再向碗中加入适量的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的溶解情况,并记录下来。

  4.让学生总结并归纳出水对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材料:冰块、开水、平底锅、火源

  步骤:

  1.准备冰块和少量开水,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状态,记录下来。

  2.将冰块放入平底锅中,加热,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3.加热冰块至水变为液态,再继续加热至水沸腾,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来。

  4.让学生总结并归纳出水的状态变化规律。

  实验三:了解水的蒸发过程

  材料:水、玻璃杯、塑料袋

  步骤:

  1.将水倒入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

  2.将塑料袋完全盖在玻璃杯上,让学生观察袋子内的水蒸发情况,并记录下来。

  3.等待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玻璃杯内的水蒸发情况,并记录下来。

  4.让学生总结并归纳出水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实验四:探究水的凝固过程

  材料:水、冰块、冰水、玻璃杯

  步骤:

  1.将水倒入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并记录下来。

  2.将冰块放入冰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后放入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3.等待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玻璃杯内的水的状态,并记录下来。

  4.让学生总结并归纳出水的凝固过程和影响因素。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将会了解到水的三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探索水的溶解、状态变化、蒸发和凝固等过程。这样的实际操作让孩子们实践了科学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07-06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12

小学科学教案05-28

小学科学教案11-27

[精]小学科学教案06-22

关于小学科学教案05-20

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11-25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09-21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12-21

科学的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