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

时间:2025-01-15 16:10: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考纲(理)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含义;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考纲(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兴起;但丁、薄伽丘和比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二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其历史影响。

  (二)学习导学

  一、文艺复兴

  1、(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建立了神权统治(天主

  教会成为最大封建主,严格控制意识形态)。

  14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2、文艺复兴

  (1)14世纪—17世纪,发端于意大利,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而向西欧国家扩展。

  (2)主流思潮: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以神为中心,崇尚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生活和物质享受,推崇理性和科学。)

  (3)文艺复兴的含义:(保留了信仰宗教,但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世界观)这场运动因为借助复兴古代_____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实际上不是复古,而是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

  (4)性质和实质:近代欧洲第一次______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自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5)评价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思想准备。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③促进了文艺教育科技的发展。

  ④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⑤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3、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意大利“文学三杰”和莎士比亚)

  ①但丁《神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赞颂__的伟大,率先揭露___的贪腐。

  ②彼特拉克明确提出以“人学”取代 “神学”,作品《歌集》。被称“人文主义之父”。

  ③薄伽丘的《____》是最具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现实主义笔法,讽刺_____的虚伪和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__观念,提出人类__思想。讴歌人性,但多集中于人性中的__方面。

  ④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此物,意大利美术成就巨大,出现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作品描绘的人的美、刻画了人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1、原因:14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天主教会实行精神控制和经济剥削。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遭受天主教廷更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兜售____,公开欺骗和搜刮。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1)___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___

  __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其主要思想:

  ①灵魂得救靠自己____(即“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否定教皇权威;

  ②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 》,与上帝直接对话。

  ③简化宗教的礼仪;

  ④否定教会高于国家,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

  3、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建立世俗化宗教,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4、宗教改革的意义、影响。

  ①是深刻社会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人文主义,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②激发人们追求现世生活的热情,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③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思想武器,影响了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

  个性化知识树

  我的疑问

  教师寄语

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

  2.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东汉举孝廉图,右图是进士题名碑。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各反映了什么制度?对!察举制和科举制。那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两汉:

  (1)察举制:

  A.形成: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形成。

  B.内容和程序:先考察而后推举,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C.作用: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2)九品中正制:

  A.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B.程序和标准: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C.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用人局面。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 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秦汉中央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图片情境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隋唐科举制:

  (1)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程序与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

  2、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合作探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隋炀帝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提示:特点: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完善;③选拔方式规范;④公平(公正)。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国家所借鉴。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

  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威慑作用。

  2、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其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合作探究

  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材料: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

  ——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

  提示: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乡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2、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

  3、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古代选官制度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明朝:

  (1)考满制度: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2)考察制度:考察包括三年一次的外察和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

  2、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合作探究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中央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郡国由上计掾主持上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职能部门尚书省吏曹,其下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扩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的考课。

  材料二: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明朝考课重归吏部,吏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官员的考课。清朝沿用明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和明确。

  ——李永亮《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

  提示: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考核机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

  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图片情境

  【课堂小结】

【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选修一教案08-02

高中历史教案01-19

高中历史说课稿12-04

高中历史罗马法起源与发展教案12-28

高二地理选修环境保护教学计划06-16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1-26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07-14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09-30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0-25

高中历史工作计划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