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林中乐队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已经能够“悟”出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自主性更强,应组织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发现规律,迁移运用。
三、教学内容分析:
《林中乐队》就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生机勃勃的动物发出的奇妙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本课是为四年级学生所设计。森林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音乐又是同学们所喜欢的。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情怀,教师需要通过模拟音乐以及引导学生在充分认真地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了解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围绕文章的中心句交流并模仿演奏,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从而体会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词。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围绕中心句补充交流,模仿演奏,进行拓展。
五、教学难点分析: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理顺中心句,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点落实。体会《林中乐队》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道具。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两分钟:
二、引入:
前几天,咱们三年级全体师生一起到动物园去参观,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动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些小动物发出的`各种有趣的声音的。交流资料(学生出示动物图片,播放自己录制的动物的声音。)
三、读课题;
四、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五、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2.学生互查,记忆字型,了解字意。课题质疑:读准字音,记忆字形
3.集体交流。
①字音:啭:应读“zhuàn”;咕嘟:应读“gū dū”盹:dǔn.;喧嚣:xuān xiāo。
②字形:嘎:最后一笔是点。钩:最后两笔是撇和点。盹:是目字旁。兜:第三笔是撇。
③解词: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交流汇报。学生当小老师。(续表)教师教学活动(教学过
程及形式)学生学习活动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六、读课文。标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七、梳理问题:
八、听写字词:
九、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
3.选做(找资料)。读课文,质疑。
第二课时
一、精彩两分钟(学生表演动物叫声两分钟):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
是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参加动物们举行的一个音乐会。
(齐读课题)由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动物。
三、新授:
1.请同学们打开书,出声读一读全文,想一想,动物乐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习思考:
①默读课文,林中乐队是一支什么样的乐队?学生回答问题。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学生自学。
5.集体交流:请大家汇报的时候按照课文顺序,出示重点句子:
第一自然段:“三月,莺唱起歌来,白天黑夜,老是尖声叫着,啭啼着。”
第二自然段:(1)围绕中心句,课文详细地介绍林中的各种乐声,又抓住各种动物的声音特点细腻地描写。
(2)在描写动物声音时,作者写了象声词,请你画出来,并体会。出示幻灯:作者见了心疼,借用孩子之口“它什么时候睡觉哪?”所以,课文一开篇就使我们感受到作者那颗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和善良。学生反复读课文,读通顺。森林之景再现,利用课件或音乐配音,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时的愉悦心情。
(3)请你说出这些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说出象声词)
(4)通过学生分析,知道这是一支神奇、和谐、自然的乐队。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围绕中心句补充交流,或模仿演奏,使课堂有张有弛,内容更有拓展。
自由交流第三、四自然段:
(1)有一些乐手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请你默读三、四自然段,你喜欢哪位乐手,就介绍它的演奏方式。
(2)出示幻灯(有关沙雉的描写)可启发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想像。
(3)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沙雉的?
四、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朗读全文。
五、课后延伸:(出示幻灯)
1.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完成《伴你成长》上的练习。
六、布置作业
学生补全板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书写姿势。
2.掌握书写姿势、执笔姿势,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拼音内容。
3.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书写兴趣。
教学重点:
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难点:
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新一年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的大门,老师一定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小学生的规范要求,谁来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上课时应遵守哪些规范?(引导学生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二、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学:
1.学习正确写字姿势、执笔方法:
(1)写字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2)执笔方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正文并向手心弯曲。笔杆倾斜地靠在虎口内,笔杆和纸面的夹角约为45度,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2.按上述要求做好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三、汉语拼音书写教学:
1.教学“a”:拼音“a”在书写时占拼音格子的中格,由两笔写成,第一笔书写要圆润、流畅,第二笔要直。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按照“a”的写法,完成“、e、u、、n、x”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中格书写,具体书写笔顺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4.教学:“i”:拼音“i”在书写时占上中格,也是由两笔写成,第一笔是“丨”,占中格,要直,第二笔是实心的圆点,在竖的正上方书写。
5.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按照“i”的写法,完成“b、f、d、t、l、、h”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上中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7.教学“g”:拼音“g”的在书写时占中下格,也是由两笔写成,这两笔书写都要圆润,第一笔的书写和“a”的第一笔书写的写法相同。
8.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9.按照“g”的写法,完成“q”的书写,书写占中下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10.教学“”:“”是拼音教学里唯一一个占上中下格的拼音,分两笔写成,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独立完成书写。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写字课对于孩子来说很枯燥,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对拼音的书写并不陌生,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完成很好,但是学生的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要慢慢的去纠正,在课堂练习写字过程中,也要经常提醒。看来纠正学生的书写和执笔姿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课前思考:
1、 上课时要调动学生的热情,多用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识字的时候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说说偏旁表示的意义,理解性地记忆生字。先教给学生方法以后,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锋、峰、泳、咏、噪、燥、躁”7个生字,会写“咏、噪、泳、游、峰、蜂、锋、蜜”8个字及其词语。
2.熟读顺口溜,掌握一些形声字中同音字的辨认方法。
3.让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掌握同音字的辨认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热情。
教学准备:生子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述谜语: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忙碌花丛里,献给你蜜糖。
2.生猜。
3.出示图片及字卡“蜜蜂”。
4.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字形。
5.练习用“蜜蜂”说话。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蜜蜂。你们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现在我们就随小蜜蜂一起到识字乐园中去采蜜吧!
二、学习字、词,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组“蜂、峰、锋”
1.出示字卡:蜂、峰、锋
师:又有什么新发现?(读音相同,右边相同,但偏旁不一样)
师:是啊,虽然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意思也不一样,怎么区分它们呢
2.联系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同桌讨论。
3.找生汇报
4.练习用“峰”“锋”组词
5.游戏巩固(捉错别字)
找几位学生戴“蜜蜂”头饰,上有词语:高峰、蜜蜂、先峰、蜜峰、山锋、蜂利,其他学生边读边找,说明错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组同音字:永——泳——咏
1.出示字卡:永、泳、咏
2.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3.练习组词说话
(三)、学习第三组同音字:噪——燥——躁
1.出示字卡。
2.师提出要求:请前后四人合作共同学习这几个字,由小组长组织分别说一说各自的记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①根据意思记忆、②编儿歌、③创编一段话、④表演
5、游戏巩固
(1).猜字游戏
(2).课件显示飞舞的小蜜蜂,每只小蜜蜂上带有生字,生认读、组词,对者小蜜蜂飞入花丛。
三、总结、延伸
1.找生谈谈记字方法。
2.师总结,出示课题:认识汉字多动脑
3.延伸:
(1)出示:垂、捶、锤
(2)谁能根据今天的识字方法认识一下这几个字呢?
4.学儿歌(屏幕显示文中儿歌),熟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2.让学生观察有何发现。
蜂、峰、锋、咏、泳、”均是左右结构。 “游”左中右结构。“蜜”上中下结构。
3.指导书写“蜜”“游”
4.学生描描、写写
5.作业展示,师生互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词语:
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4、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 导 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二、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三、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们同学学过或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表达游子思乡的诗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荆门送别》 《静夜思》
现代诗文中,你还读过哪些诗歌、散文能表达作者的乡愁?
二、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作品《春酒》
学生自读课文──你认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1、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⑴ 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⑵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⑴ 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⑵ 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
⑶ 文末作者的感叹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亲的描写尤为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着“爱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方,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二、体会本文生动传神语言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请用“我认为……这个细节最生动,因为它写出了……”这个句式说话》
细节描写举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三、拓展·延伸
写出过春节时,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种食品,并且围绕这种事或物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24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树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