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饮酒其五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酒其五教案1
一.导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文学常识
1.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3.陶渊明: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四.学习新课
(一)同桌互相听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按节奏诵读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释: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三)研习第一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四)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五)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六)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五.小结: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拓展练习: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8、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9、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课后作业: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饮酒其五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其五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九、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其五教案4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2.喧:
3.君:4.心远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20xx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
二、(20xx年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5.悠然:闲适的样子。
6.辨:说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8.相与还:结伴而归。
【课堂练习】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6.C
【课后练习】
1.示例一:“采菊”
示例二:“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三:“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试题链接】
一.(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4分)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饮酒其五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
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
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
四。品悟
1、整体把握情感
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
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
2、闲从何来
(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
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
东篱——隐逸情怀
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
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心境高远,即便身处闹市也感受不到喧嚣)
(2)补充诗歌序言的内容确定诗歌写作的时间为“冬闲”之时。
《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明确:农事清闲情趣雅闲心境安闲
3、吾心安处
(1)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陶渊明心境安然的根本原因——远离官场与世俗。
(2)通过对他与别人不同的隐居地点,引导学生明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3)《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抓住“寡欢”与“独饮”师生交流讨论陶渊明的心境——精神上的孤独(欲辩已忘言)不是不说,而是无人可说;不是不想说,是能懂的人太少。
4、陶潜之酒
总结陶潜之《饮酒》,中的感情——闲逸潇洒的心境/高洁雅致的情趣/归隐自洁的坚守/对世人的劝勉/知己甚少的感慨。
一庐一山一壶酒,
一人一影一丛菊。
一厢遐思两悠然,
一士痴醉几闲愁。
五、拓展与延伸(中国文人与酒)
(1)陶潜的一生是诗与酒的一生,他嗜酒/写酒。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有诸多与其类似之人。请同学们分享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2)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酒,老友相聚,没有酒抒怀不行;故人远行,没有酒饯别不行;仕途失意,前途渺茫,没有酒浇愁不行;中国诗词歌赋中写到各种场景饮酒的句子不少,请同学们分享交流,并指出是哪一种类型的饮酒。
(3)“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中国古代文人嗜酒/写酒,却意不在酒,借酒抒怀而已。
酒是文人灵感的催化剂
酒是文人浇愁的麻醉剂
酒是文人泄愤的护身符
六、作业布置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中写到:“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的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口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相宜,狂饮细品皆可。”
从中那个选取一个人,以及他写酒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以及这句评价,赏析其作品。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悠然——归
饮酒其五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
理想追求:世外桃源
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
1、《桃花源记》(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田园诗)
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相与:相伴。(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即隐居生活。
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六、在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
哲理:一切自然的乐趣都是由于心灵的超凡脱俗才能感受到。
七、三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不经意之间山入眼帘。
2、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诗的主旨吗?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加入一定的想象将《饮酒》这首诗改写成一——400字的散文。
饮酒其五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其五教案】相关文章:
饮酒的教案11-04
其多列优秀教案08-25
《饮酒》教学反思04-21
工作期间饮酒的检讨书11-09
餐饮酒店感谢信范文03-05
五花山教案02-10
《回顾·拓展五》教案02-27
【精选】大班教案模板五篇09-21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