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07-22 13:14:5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1

  核心素养:

  1.了解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

  3.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和绿色发展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多瓶不同颜色的气体,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猜测是哪些气体?

  2.学生利用卤素单质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快速判断出气体。

  3.教师提出问题: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请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推测卤素单质的性质。学生初步预测卤素单质的性质。

  2.教师对学生的预测进行点评,并介绍卤素单质可以与氢气反应这一特性。

  3.教师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推测不同卤素单质与卤素单质反应的难易程度。

  4.教师请学生观察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实验视频,请学生根据视频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5.学生总结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回忆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尝试总结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6.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回顾,组内讨论,总结出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7.教师请学生对上述反应进行分析,总结出卤素单质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

  8.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以上的递变性,尝试总结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中的递变性。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习题,将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卤素单质之间的反应。

  六、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2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

  1、 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新课学习】 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探究】

  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 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点:

  【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决定因素):

  讨论:对于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2、外因:

  板块二、溶度积常数

  【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1、定义

  2、表达式:

  3、意义:

  4、特点:

  【当堂巩固】:

  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

  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

  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

  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

  例1. 将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与等体积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该温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温下,将1.0g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1.8x10-10 )?

  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

  例4. 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 (25℃氯化银Ksp=1.8x10-10 ,碘化银Ksp=8.5x10-17)?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3

  一、引言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4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现的。纯净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 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为 。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 现象其产物为 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

  思考: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 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考: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知识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 苯酚作业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属钠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改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07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 B.I和Ⅱ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某芳香烃衍生物的分子式为C7H8O,若该有机物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11、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别是 、 。

  1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备①进行的是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

  ⑵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 ,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

  ⑶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⑷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 、 和水,可通过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⑸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 、 。

  ★13.将某烃的含氧衍生物92mg装入元素分析装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态物质依次通过氯化钙管(A)和碱石灰管(B),测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构中含有—CH2—,只含有两种官能团,遇FeCl3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吸引与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

  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预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二)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下面以电解水为例:

  【投影】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2H2↑+O2↑

  【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板书】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对定义的强调】①是直接相邻的原子。

  ②是强烈的相互作用。

  ③相互作用既包括吸引也包括排斥。

  【投影】“交流·研讨”

  【分析·归纳】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形成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间、氧原子和氧原子间分别又以新的化学键结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投影】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过渡】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些元素从大的角度分两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得电子。我们发现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都可以通过化学键构成物质,他们之间的化学键是否一样?下面我们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为例。

  【联想·质疑】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在形成化学键方面是否相同?

  【点评归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获得能量,化学键分别断裂,从而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氯和氢都没有完全得失电子,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这样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而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离子键,构成氯化钠。

  【媒体展示——板书】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课堂练习】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

  ⑴NaF⑵CH4⑶H2O⑷CaO⑸KBr⑹HF

  ⑺BaCl2⑻O2⑼CO2⑽MgCl2⑾Ar⑿NaOH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设问】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讨论回答】关键在于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离子键?若有离子键时,该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练习】请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分别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⑴NaF⑵CH4⑶H2O⑷CaO⑸KBr⑹HF

  ⑺BaCl2⑻O2⑼CO2⑽MgCl2⑾Ar⑿NaOH

  【归纳·强调】

  (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

  (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

  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迁移·应用——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板书设计】

  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6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0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7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溶解平衡的建立

  1、溶解——结晶——可逆过程

  2、v溶解=v结晶≠0→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8

  专题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专题目标】

  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3.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经典题型】

  题型一:几个量的关系( X)

  例1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R2+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A )

  A. B.

  C. (A-n+2)mol D.

  点拨:由A→M→n→N

  规律总结: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巩固:1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 0.1molOH-含NA个电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题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及电子排布的规律运用

  例2写出10电子的微粒的化学式

  指出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点拨:10电子的稳定结构→Ne→以Ne为中心→左右移动

  54号元素是第5号0族元素→回答的是53号→前推一位

  规律总结: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很强:2、10、18、36、54、86、118相隔二个8、二个18、二个32;8、18、32就是该周期容纳的元素种类。阴、阳离子的稳定结构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离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C )

  A.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④ B.当它形成②时,不可能形成③、④

  C.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②、③ D.当它形成②时,可以形成①

  点拨:易漏解应全面思考

  规律总结:

  ⑴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⑵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⑶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巩固:2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CD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B.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 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一半D. K、L层电子数之和比M、N层电子数之和大1

  3分别处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相差2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价。则A、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分别为(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题型三:推断元素原子序数差

  例4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D)

  A. 1 B. 2 C. 5 D. 6

  点拨: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2价,在短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规律总结:

  从化合价入手或从直觉----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巩固:4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题型四:位、构、性三者关系

  例5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B )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680/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点拨:导电性→化合物类型;与水反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例6砹(At)是原子序数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A. HAt很稳定B.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 AgAt不溶于水D.是有色固体

  点拨:位近性近

  例7在一定条件下,RO3n-中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 + F2 +2OH-=RO4- +2F-- +H2O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点拨: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氟无正价

  规律总结:结构决定位置,结构决定性质,位置体现性质。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正价数

  |正价|+|负价|=8

  巩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常见氧化物。X跟水反应后可生成一种具有还原性的不稳定的二元酸,该酸的化学式是;Y和X的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学式是;1mol Z在加热时跟水反应的产物需要用6mol的氢氧化钠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条件下,Y可以跟非金属单质A反应生成X和Z,单质A是。

  6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非金属性: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7周期表中相邻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三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为41。则这三种元素是AxxSxx、BxxClxx、CxxOxx(填元素符号)。

  随堂作业:

  1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中正确的是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2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无色晶体,下列对它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B.在加热时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碱发生反应D.该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设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下列对a和b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 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 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6重水A与普通水B分别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B.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C.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D.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二者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条件下,A、B的密度之比为15:22,且当A、B以体积比1:3混合后,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25。试写出X、Y的元素符号及A、B的化学式。

  8 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体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请回答:

  ⑴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xxxxxxxx,Bxxxxxxxx,Cxxxxxxxx,Dxxxxxxxx,Exxxxxx;

  ⑵画出E原子结构示意图:

  ⑶写出D2A2和EB4的电子式:

  ⑷写出D单质与铜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9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

  单质ABCDEFGHIJ

  熔点(℃)-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不发生化学反应√√

  相对于A元素的

  原子质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已知1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kg,1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式量为xxxxxxxxxxxxxx。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XY

  失去第一个电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9550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③Y是周期表中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内容:

  1、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金属元素原子、非金属元素原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

  【练习】

  1、请学生上台分别画出氢原子、钠原子、铝原子、氧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析上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并指出得失电子后微粒的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性及所带的电荷数

  【导入】上述原子中只有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它原子最外层通过得失而达到稳定结构,导致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呈现不同的电性。我们把这样的微粒叫离子。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离子的定义

  〔讲解〕结合教材中注释①,解释离子的定义: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指出: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和分子、原子一样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阅读】阅读教材图书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

  【讨论】如何区别离子与原子?

  〔归纳〕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分子不带电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 2NH3

  [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 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 H2O NH4++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现象:

  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 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问题思考]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

  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1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

  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4)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 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 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

  5、 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 、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四、考试安排

  考试时间

  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10月4日 (第六周)

  期中考试 11月4日(第十周)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

  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 (第十八周)

  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

  章节 课 时周次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第1至2周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2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

  单元复习 3

  第二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2

  3至8周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第三节 化学平衡 8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单元复习 4

  第三章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2

  9至16周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4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6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4

  实验 中和滴定1

  单元复习 5

  第四章第一节 原电池3

  17至20周

  第二节 化学电源2

  第三节 电解池5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

  单元复习 4

  机动521周

  期末复习 22周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06-20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2-03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05-17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24

高中化学教案范文07-06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2-17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03-20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2-12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精品15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