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符号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5)+3= —3+(—5)=
—3+(+5)=
2、-(-2)= -[-(+23)]=,+[-(-2)]=
3、20xx的某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100C,这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
导语: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2)-(-10)=8=(-2)+8
2: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3、通过以上列式,你能发现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提问、启发:(1)法则中的“减去一个数”,这个数指的是哪个数?“减去”两字怎样理解?(2)法则中的“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加上”两字怎样理解?“这个数的相反数”又怎样理解?(3)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P.24例1 计算:
(1) 0-(-3.18)(2)(-10)-(-6)(3)-
解:(1)0-(-3.18)=0+3.18=3.18
(2)(-10)-(-6)=(-10)+6=-4
(3)-=+=1
2、课内练习:P.241、2、3
3、游戏: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总结反思
(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作业
P.27习题1.4A组1、2、5、6
备选题
填空:比2小-9的数是 。
а比а+2小 。
若а小于0,е是非负数,则2а-3е 0。
初中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现实,讨论和交流生活中使用简单电路的例子。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每个人都听说过迪斯尼城堡吗?!它的原型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大的建筑很难照顾,所以今天我们将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与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报警电路的设计
关闭报警系统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了。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简单电路设计步骤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电器之间的连接,第三步是判断开关与电器之间的连接,第四步是绘制电路图,然后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比较检查。
学生绘制电路图后,分析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优化和评价学生的电路图。我们还应重新梳理例子的设计思路,弥补学生在设计电路时的思维和理解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这是蜂鸣器,红线这端是正极;
②开关在连接过程中应始终断开;
③接线时,先放置,再顺序连接;如遇并联,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试试。
在学生实验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让完成实验的学生帮助未完成实验的学生完成实验,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公益广告45秒《Heaven can wait,belt up!》它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在保证生命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
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关闭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在座位上时,如果没有系好安全带,指示灯就会亮起;如果系好安全带,指示灯就会熄灭。请根据上述要求绘制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教案3
教学目标 :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亘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初中教案4
《跳绳》学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意义,会计算0~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不会太难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关键是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与计算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
跳绳评论一、活动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途中,有一天,天气很热,可是他们一点水也没有了,于是师傅让猪八戒去找一些解渴的东西,猪八戒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于是他迫不及待把西瓜分成了几块.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1)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说一说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并请你想一想,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你的想象,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吃了1块,还剩几块?
生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块也没吃,还剩几块?
生3: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全都给吃了,还剩几块?
……
2.教师:那么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2)
教师提问:看图请你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几块?
(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几块,现在还剩3块,它吃了几块?
(3)猪八戒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3块,原来有几块?
3.学生自选解答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图提出了三个数学问题,请你任选其中的一题或几题解答出来.
4.小组内部互相交流
教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
5.全班交流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二:解决学生开始提出的数学问题.
教师:开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还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们小组任选你们喜欢的几种情况列出算式并解答.比比哪组同学在相同时间内解答的题又多又正确,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三、活动三:归纳总结,发现规律.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的结果,老师有意有序的排列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竖排列便于观察)
8-0=88-1=78-2=68-3=58-4=4
8-5=38-6=28-7=18-8=0
教师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2.小组讨论
规律:被减数都是8,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少1.
四、活动四: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1.教师:冬天到了,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操场有许多同学在练习跳绳,我们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跳绳)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全班交流
(1)同学们跳绳,摇绳的有2人,跳绳的有6人,一共有几人?
(2)同学们跳绳,戴帽子的有1人,不戴帽子的有7人,一共有几人?
(3)同学们跳绳,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4人,一共有几人?
(4)同学们跳绳,穿裙子的有3人,穿裤子的有5人,一共有几人?
4.列式解答.
5.学生汇报解题过程.
五、活动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小组合作,让学生边在方格里涂色,边列出和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1.出示图片:大象画画
2.学生独立列式.
1+8=92+7=93+6=94+5=9
8+1=97+2=96+3=95+4=9
9-1=89-2=79-3=69-4=5
9-8=19-7=29-6=39-5=4
初中教案5
第一课时
一、联系“雏鹰争章”,习作要求:
1、同学们,大队部一直在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你们参加了吗?出示挂图。
2、在“争章”过程中,出现了表现突出或进步显著的同学。你们愿意向大家推荐一下吗?
3、只要这个同学在一个方面突出,你都可推荐。
你们可以自己推荐,也可以小组相互讨论、推荐。注意;主要要说出你推荐的理由。
二、组织交流,丰富习作素材:
1、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要求确定被推荐的人是谁,说出推荐的理由,关键是举具体的事例。
2、班级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3、推选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师生共同评议,选用事例是否具体。
4、小结:在说推荐理由时,选取具体的'事例,如果事例太多,要做到有详有略。
5、有的同学很苦恼,说的事例总觉得不典型,不具体,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下课后,你可以去采访老师或被推荐的同学,来获取最详细的资料。
6、当然,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以争章的每个方面各推荐一个人。
7、可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互相采访。
三、拓展思路,指导书面表达:
1、好,通过刚才的采访,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2、可以采用总分方式来推荐某个同学。
四、学生撰写草稿。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交流、评议习作。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用具体事例把人物优点写具体”方面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3、选一篇写得好的文章,师生来共同赏析。(事例具体,详略得当)
4、再次进行修改。
三、展示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概括介绍(总)
习作二 推荐他人
具体的事例(分)
教学反思:
初中教案6
1.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初中代数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发现法
(5)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设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学生再次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再次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
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
2.初中数学教案格式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 / 周学时: /
开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至第 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章节名称
2.教学目的
3.课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8.教学参考资料
9.教学后记
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 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44x+64=328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初中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a、口沟b、细胞质c、食物泡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________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初中教案8
课题第一课 笑迎新生活(创建新集体)
教学
目标通过学习,能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知道集体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正确处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受集体的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培养对新集体的归属感,共同担负起建设新集体的责任.
教材
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发挥所长,共同建设我们的新班级。
难点: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乐意为建设优秀班集体做出自己的努力。
板书
设计创建新集体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以及学习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镜头一: 动物世界里的一个场面:荒野茫茫,一群野牛在河边饮水。
此时,狮子在河岸边的蒿草中潜伏着,偷窥着。
突然,几只狮子奔腾而出,数十头野牛一哄而散。
有一只狮子的利爪抓住一头十分健壮的野牛的.屁股。
这是狮子对付野牛的惯技:一只狮子咬住牛的屁股,另一只狮子迅速冲到牛的前面,前后夹击,趁机下手,这时候的野牛处于腹背受敌的两难境地。
终于,前面的狮子瞅准了一个机会,避开锋利的牛角,一口咬住了牛嘴。
牛嘴及牛的鼻子是野牛的生命之穴。
僵持一会儿,直到野牛的体力不支,轰然倒地。
狮子顺势扭断战利品的脖子,密封它的气管,使其断气。
一头野牛与数只狮子搏斗的时候,那数十头野牛在做什么呢?他们就在不远处隔岸观火。
镜头二: 有一位去南美洲森林的旅行者亲眼目睹了一个壮烈的场面:一群蚂蚁被野火包围了,火圈在迅速地缩小,黑压压的蚁群瞬间将葬身火海。
这时,蚂蚁群很快地聚集到一起,抱成一个巨大的蚂蚁团,蚂蚁团顺着地势向小河的方向滚去。
熊熊的烈火烧焦了蚂蚁团外围的蚂蚁,蚂蚁身体不断发出爆裂的声音。
但烧焦的蚂蚁一点也没有松动,蚂蚁团迅速地滚过了火区,进入了小河,蚂蚁群得救了。
思考:野牛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抵御狮子的进攻?蚂蚁群凭借什么力量逃离火海?这两个镜头带给人类怎样的思考?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我,个人离不开集体,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要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并能认识到自己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名成员,正确处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所长,各尽其能,奉献社会。)
二、师生互动,展开话题 第一步:“夸夸我的班集体”。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的班级,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小学生活中的照片、日记,以及在小学班级中获得的荣誉等,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良好的集体对每一个人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优秀班集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第二步:展望新班级。
出示关于建设优秀班集体的调查内容,让全班分组讨论: 1、你心中的优秀班集体是什么样的? 同学关系: 班干部队伍: 师生关系: 班级氛围: 学习风气: 班规: 其他: 2、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 3、请你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在建立优秀班集体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 )同学关系 ( )师生关系 ( )学习风气 ( )班级氛围 ( )个人的奉献 ( )班干部队伍 ( )建立班规 各组分别汇报调查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
最后大家描述出心中的理想的班集体形象,概括出本班同学的共同期望,作为大家的奋斗目标。
第三步:“我是班级的小主人”。
学生尽情地展示各自特长优势,然后根据学生的各自特长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分工,如负责管理班级的门窗、课桌椅、电视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能为班集体建设添砖加瓦。
三、探究话题,价值引导: 用三个词描绘你最喜欢的班级,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我希望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班集体中,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________。
因此,我们都愿望生活在一个________集体中。
点拨 我希望生活在目标明确、纪律严明、是非分明、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中,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能明确方向、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因此,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这样的集体中。
初中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细菌的发现史;
2、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殖。
三、教学难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细菌的'发现
(1)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证实了细菌的存在,认为细菌是现有的细菌产生的。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细菌个体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附属结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附属结构包括荚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鞭毛可以使细菌在水中运动。
(3)细菌的结构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因此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3、细菌的生殖
(1)细菌通过分裂生殖进行繁殖,也就是一个细菌分成两个。
(2)当环境不好时,细菌会变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当度过不良环境时,芽孢又萌发成细菌。
六、课后反思
为什么细菌能够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
初中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初中教案11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
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第三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初中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
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
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
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
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
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3)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初中教案13
初中篮球运球教案 教学内容 一.篮球:运球
二.跑:障碍跑 重点 运球:臂腕指用力,体侧运球;障碍跑:合理运用钻、跨、绕 难点 运球:手眼身三配合;障碍跑:技巧与速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全班建立运球技术表象,说出过障碍的3种方法和了解奥运会有关知识。2.技能目标:A 基本掌握原地运球技术,使50~60%的.学生能在不看球的条件下运球10次,发展灵敏与协调能力。B 提高穿越障碍的能力,发展奔跑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训练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发扬奥运精神。4.负荷目标:平均心率130~140次/分,课的密度40~50% 教学时数:13-18学时 教练:方月富 陈索 一 1. 整队 2. 导入
3. 明确内容、目标 师生问好 宣布本课内容、要求 整队 快、静、齐 集中注意力 二 玩球
1. 情景:响应申奥,积极健身 2. 介绍玩球的几种方法
3. 巡视指导、参与 1. 慢跑至五环外沿2. 模仿练习3. 自创练习 1. 充分活动各关节2. 启迪心智 先站环外沿,后散点练习 4’
三 模拟篮球赛
方法:进攻者运球中护好球,防守者抢球 思考:如何控制好球
1.情景:苦练本领,立志参加奥运会 2.讲解方法
3.提示:采取哪些方法使球不容易被抢走 1. 环外学生还球2. 练中想3. 听哨声交换 1. 自由组合2. 练习中探索 2人一组面对面,各队四人在环内,四人在环外 2’
四 归纳要领:手的部位、落点、视野 设疑:球为什么容易丢?怎样运好球 1. 典型学生示范2. 反思归纳 1. 引入最佳学习状态2.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五 巩固练习:
1.原地高低运球:口诀 五指自然分 上臂按拍球 臂腕指用力
1.讲解示范 1. 掌心空出,手指接触球2. 体侧运球3. 眼不看球1. 体会动作要领,解决三大弱点2. 手的部位:指根 送拉要协调
2.上一步运5下,退一步运5下
3.先由一个队运球,同时回答问题,其余四个队评价 2.提问:前5届奥运会的举办地 3.球的落点在体侧 4.视野开阔 六 自我升降评价
方法:在五环基础上,连续运10次以下者在环内原地运,超过10次者绕五环边慢速运球,丢球退回到环内 1. 讲解2.巡视指导 分层次练习 客观评价 同二 1’
七 各队自后往前从胯下地滚球 1. 情景:万众一心迎奥运2. 讲解示范 掌握方法 配合紧密 各队到障碍跑起点,排头持一球 2’
八 过规定障碍 1. 情景:初选五大城市2. 讲解方法、规则,强调注意事项3. 示范 钻栏架,绕积木,跨藤圈,通过转折点,返回,跑至排尾,地滚球 1. 遵守规则2. 加强团队精神3. 注意安全
九 过自设障碍 1. 情景:五大城市根据自身需要,调整障碍2. 指导3.调节学生情绪 1. 小组讨论方案2. 自设障碍,组内研究活动方法 1. 启智
2. 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十
1. 评定:各类优胜 2. 布置作业 3. 收回器材
模仿致意 在轻松愉快中结束 同上五列横队 5’ 器材 篮球30只,球筐5只。
栏架5付,积木15块,转折标志5只 预计生理负荷曲线 略 预计心率:130~140次/分 运动密度40
初中教案14
引体向上是一项训练上肢肌肉的高强度运动,其对于强化肩背、增强上肢力量、提高核心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被广泛认可。它的动作简单明了,却又不容易掌握,需要系统的训练和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掌握正确的呼吸和姿势;
3、提高上肢力量和耐力;
4、培养意志力和自律。
教学内容:
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教学重点:
姿势和呼吸的正确掌握。
教学难点:
掌握动作的力量和节奏。
教学方法:
1、示范法:教练员演示引体向上动作,带领学生练习;
2、分组练习法:学生分为小组,互相照看、帮助,加强练习。
教学步骤:
1、动作分解:先让学生掌握动作,教练员示范引体向上动作的每个步骤,并让学生反复模仿,熟悉每个步骤的细节。
2、动作合成:让学生跟随示范动作合成引体向上动作,注意力量和节奏的均衡。
3、姿势和呼吸:引体向上需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教练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4、帮助练习:引体向上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初学者往往难以完成,需要有人帮助。教练员可以用橡皮绳(增加助力)、椅子(减轻重量)等辅助工具,让学生逐渐适应,增加自信心。
5、学生练习: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相照看、帮助,加强练习。
教学效果:
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的上肢力量逐渐增强,引体向上的动作和节奏也越加稳健和协调。通过连续的引体向上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教学反思:
引体向上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运动,对力量、体能和意志力的要求都很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练员需要严格把控每个步骤,注意学生的呼吸和姿势,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并尝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教案15
课堂设计设想:
1、让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来体验人物表情的变化。
2、养成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
3、体验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并能抓住细节进行适当的描写。
课前准备:
要求每位同学写写自己最熟悉的老师的外貌,同时摘录有关人物外貌的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内容:“外貌描写”
一、揭题导入:本次作文训练,我们一起来学习外貌描写
1、谈话导入。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2、板书课题:《外貌描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
1、请同学说一说你选择的老师的外貌,让大家来猜猜,你写的是哪位老师。
2、你是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外貌的。
3、师生共同归纳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长相、衣着、神态、姿态等)
三、抓住不同人物外貌的特征
(例文1: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例文2: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老汉蹲在地上,乐滋滋地抽着旱烟。)
小结:人物的年龄不同,在长相神态上有不同的特征。
四、注意因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
1、要求同学在一张纸上表示出关于“高兴”、“疼痛”、“发怒”、“伤心”的四幅表情图,看看谁能表现的最准确,形象。
2、出示“高兴”、“疼痛”、“发怒”、“伤心”四幅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想一想,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外貌(尤其是表情)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3、学生观察,同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自由发言。
4、呈现例文。
(例文1:每缝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例文2:钻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袭来……她两手紧紧抠住车厢,摒住了呼吸。她脸色白的像一张纸。冷汗把额头、鬓发都湿透了,紧闭的双眼已含满泪水,以致瑟瑟抖动的长睫毛像在水里浸泡着一样,紧紧咬着下唇渗出一缕血痕……)
5、请同学们试着模仿例文的写法,再写写另外的两幅表情。
6、小结:外貌描写,不仅要写出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因此,描写人物,更主要的是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六、游戏作文:
1、请同桌之间互相对看,然后看谁能把对方逗笑,先笑的那一方就输了。
2、完了请同学上台表演,看能不能把同学逗笑。
3、请学生把刚才同学的表演写在纸上。
七、课后作业:
1、观察身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性格的人,注意他们在不同心情下的外貌特征,选择一个最有特点的写一篇人物外貌日记。
2、课外阅读,摘抄描写眼神的句子,想想作者在人物眼神描写上的不同特色,并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附录:
肖像描写,又叫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面貌、衣着、身材、神情、姿态等的描写。
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外貌,从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内心状态。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这就会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流露出来。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他身才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带一些伤痕;一步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这段外貌描写,抓住了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外部特征,勾画出了一个穷困潦倒、轻视劳动人民、好吃懒做、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二.要有选择性。作家老舍说的好:‘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故乡》一文中的杨二嫂外貌的精妙的描写:”我吃了一下,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一个女人,”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像个圆规似的立在你面前。作者抓住了杨二嫂的.外貌重点来写,一个精妙的比喻,就把杨二嫂这种小市民毫无教养、倚老卖老、仪态丑陋的模样凸现出来。
三.要注意顺序
肖像描写往往是多方面进行的,写作应按照合理的顺序来进行。赵树里的小说《老杨同志》中的肖像描写就体现这点。“他(老杨同志)头上箍着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这段肖像描写,突出了老杨同志的生活俭朴。作者进行肖像描写的顺序和层次非常清楚:它是从“头上”、“身上”到“脚上”,由上到下,有条不紊写的。
五.要在动态中展现人物肖像
人物多数是处在活动之中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在动态中或者说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展现人物肖像。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高潮部分,便成功运用了动态中进行肖像描写。写菲利普时,随着情节的发展,从“神色不安”到“神色张皇”,再到“神色很狼狈”;脸色从苍白到煞白;两只眼睛从“不寻常”到呆滞。这样,人物的神态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即活现了菲利普从热望到失望的狼狈相,又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可鄙的嘴脸。总之,肖像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着眼于充分表现人物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结果。
公开课教案:应试话题作文写作训练
教学构思:
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考试,而作文分的比例较大,占a卷的50%;近年来各地语文考试流行话题作文,因为它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但有的学生习惯于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写作,对话题作文相反难以下手,写不好话题作文。因此,很有必要给予学生指导,让其全面把握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把话题作文写好,争取高分。
第一步,导入用小鸟与树林作比,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第二步,指导明确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用具体的作文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话题作文写作的一些要求。
第三步,具体的话题作文训练,学生从话题所包含的内容生发开去,围绕自己最熟悉的材料,选择、最小的切入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作文,然后师生共评。
第四步,小结。
教学中,联系第六册前三单元作文训练内容,着重从审题立意、构思创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大处着想,不纠缠细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是一只小鸟,现在有一根树枝、一棵绿树和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我想每只小鸟的答案都会是:鸟语花香的林子。为什么小鸟们的选择只此一个?原因很简单:因为鸟语花香的林子就是小鸟们的最美的渴望和归宿。进一步说,小鸟们之所以把林子当作一致的选择,无非是林子能带给它们更多的美丽、自由和快乐的东西。而话题作文的出现,其实就好比是把同学们带到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面前,因为相对于以往传统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能带给每个同学更多的作文自主性。
二、指导:
出示学生作文实例(话题作文《真》),学生阅读后简要评析。
指名谈自己对这篇作文的评价,包括成功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从审题立意、构思创新、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意见归纳出话题作文写作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理解话题内涵,明确作文要求;
2.话题≠文题,标题和内容都要新颖;
3.选择切入点,围绕中心,大题小作;
4.写熟悉、生动、鲜活的内容;
5.表达真情实感;
6.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三、训练:
展示一些表现“爱心”的图片,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出示训练话题:“爱心”,明确要求,学生写作。(写成片断、开头、提纲都行。一两百字)
教师提示要求:即前面由学生评价归纳出的几条要求。特别强调要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选择切入点,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擅长的文体。
学生写完后自评,再和同桌互评,最后交教师。
教师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两份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布置作业:课外将自己写的东西扩展成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四、小结:
这就是话题作文,它为我们的作文送来了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话题作文实实在在给我们的作文带来了更为开放的空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中,我们必将更能平等地获得放飞自己的机会。我们是自由的鸟儿,让我们在鸟语花香的林子面前,引吭高歌吧!
【初中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4
初中物理《功》教案07-2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9-29
初中体育教案07-31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01-10
初中健康教育教案05-24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02-09
初中森林防火教案11-06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