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百花园八教案

时间:2024-04-26 10:21: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百花园八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和书写规律。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3、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体会成语的含义,懂得方向错了,是达不到目标的道理。

  5、能把过年时的情境写下来。

  教学重点:

  1、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2、说话、写话。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准备:

  田字格小黑板。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海畅游和背一背。

  教学目标:

  1、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2、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难点:

  学习拟人的手法将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语文百花园八走一走,那里有一道道难关,只要你有开启智

  慧的钥匙,就能打开它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二、语海畅游

  1、出示“带、壳、常、茶”四个汉字,指导观察。

  2、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一般书写特点

  3、教师示范写“带”,引导学生描红,书写。

  4、依照例子,练习写“壳、常、茶”。

  三、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地、反复地朗读句子,看谁能有所发现。

  2、指导理解句子。

  (1) 同学们,这些句子真有意思啊!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想像句子的意思。

  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情感。

  四、背一背

  1、出示挂图,了解诗人。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2、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把你读懂的与伙伴交流一下。

  4、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5、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

  五、作业

  1、背一背《悯农》。

  2、搜集诗歌。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读一读,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模仿过年时的情境互相拜年。

  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百花园八的`内容。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文申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小伙伴。

  2、小组互读故事,互相纠正读音。

  3、你明白了南辕北辙的意思吗?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跟同桌说一说。

  三、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拜年。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并在班上演一演。

  4、过年时,你还看到哪些情境呢?指名说。

  5、把看到的情境写下来。

  6、讲评。

  四、作业

  1、把《南辕北辙》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修改写话。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市场,感受节同市场的繁荣景象,学习有顺序的观察。

  2、学习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节同商店的气氛,练习有个性化的表达。

  2、学习场面描写及对购物者动作、神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节日市场的欢乐、热闹的气氛,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要过年了,你们高兴吗?过节时你和爸爸妈妈、亲朋好友到哪些商场或者超市、批发市场去了?

  学生发言。

  教师:过节时,老师也去商场了,还把商场的节日景象拍下了带来了,想看吗?一边看,一边想,节日的商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教师放课件,学生发言。

  教师:正像大家说的,节日的商场喜气洋洋,就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板书:走进市场)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描述下来。

  2、我们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得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根据学生情况,引导。

  :我们按照节同气氛、他人购物、自己购物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板书:节日气氛他人购物自己购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弄清写什么的问题。)

  二、指导对节日气氛的描写。

  1、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商场。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自由说。根据学生发言捕捉指导点。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注意了景物的哪个方面?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相应内容:形状、大小、数量……

  2、师:这是老师看到的景物,每个人去的商场各不相同,你们看到什么景物,看谁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更多的景物,说不同的方面。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有……有……有……还有……

  三、指导“人们购物”这一内容。

  1、看到你们张张笑脸,我感到你们陶醉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但是时间不等人,我们随着购物的人流继续前进,你又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人物

  问:人们是怎样买东西的?两个同学为一个组,把你看到的`画面与同桌说说。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进行必要指导。

  2、学生在全班汇报。

  问:他描述的这幅画面哪处特别精彩?请你说说。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学生叙述,如果学生发言遇到困难,出示课件,启发学生思考。

  请一个学生完整地叙述人们购物的情况。

  四、指导“自己购物”。

  教师:该自己买东西了。你最想要什么东西,是怎样买的?按照刚才的方法,脑海中浮现画面,眼前出现情景,请按照老师的提示完成。

  1、小组学习,推荐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最高水平,一会儿在全班汇报。

  出示课件:我来到——区域,看到——(商品的形状、颜色、价钱,自己当时的心情)购完后的心情。

  2、全班汇报。精彩之处用掌声表示,并注意问题。

  3、学生后再请一位同学说。

  4、请三位同学描述三个画面。教师出示课件,给出三个画面的开头。课件内容:

  (1)走进商场,放眼望去,呵,真漂亮!只见……

  (2)随着购物的人流,我继续前进,只见……

  (3)我来到 区域,看到……

  五、:

  板书设计:

  走进市场

  节日气氛 人们购物 自己购物

  走进商场,呵,真漂亮!随着人流,我继续前进……我来到……

  颜色 人物

  形状 神态 样子

  大小 语言 价钱

  多少…… 动作 心情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有关字词。

  2、适当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赋”的特点。

  2、通过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章的主题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民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里的“苏”就是苏州,一个能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王蒙到那里去欣赏一番。(板书题目)

  “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2、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引出苏州介绍苏州赞美苏州

  3、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就是苏州。

  2苏州,还是苏州吗?

  3苏州更加苏州!

  4苏州是永远的。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感情线,把文章紧凑地串联在一起。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的忧伤与愤慨。

  齐读课文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补充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苏州遭到破坏的原因。同时也明白遭到破坏和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还有人们的心灵。

  5、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

  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苏州的腾飞苏州的文化苏州的园林艺术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反问与排比

  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探讨文章的主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结:赞颂了苏州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走出阴影,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由衷喜悦。当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同学们可以继续探讨。

  7、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通过文章我们看到了,文章重点不是描写,而是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这也就是“赋”的`特点。作者借用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

  8、学生讨论文章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9、总结: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新颖,有创意,运用大量的修辞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0、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搜集苏州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赋苏州的文化由衷的喜悦和礼赞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

  2、展示荷花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

  (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季羡林。(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临清县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出版有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荷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2、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理清行文的线索,并用带“荷”的两个字来归纳文章段落。

  ——荷(线索):想荷(1-2段)——种荷(3段)

  盼荷(4-6段)——赞荷(7段)

  赏荷(8-12段)——祝荷(13段)

  四、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请同学们朗读1-2节,说说作者种荷的缘由?作用是什么?

  ——自己的思想守旧;中国人都爱菊;

  为后文的期待与欣赏埋下伏笔。

  2、请同学们自读3-6节,说说荷花的成长过程是怎么样的?而作者的心情产生怎么样的变化?(圈划出荷花成长的句子以及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

  3、荷叶初长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还是觉得这是有些灰心的一年?

  ——明确:五六片、圆圆的细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

  因为之前作者希望的是满池塘的荷花,可实际荷花长得太慢了,由于对荷花的极度的喜爱,他担心这样孤零零的`荷花终究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第四年的荷花的呢?(书中圈划)

  5、作者从种荷、盼荷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怎么样的生活哲理?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学生齐读,后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表达观点的句子)不仅荷花,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力,它们往往以任何人都无法抵御的力量在蓬勃生长着。

  6、文章为表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作者不惜笔墨,直写到荷叶满塘才让读者放下那颗期待的心。如果把文中的第4、第5自然段删除,表达上会有什么变化?请用心体会一下。

  ——不能去掉。4、5两段起铺垫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

  7、品读第8段,说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有什么不同?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突出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旺盛生命力。(生命的勃发)

  外形之美:红艳耀目、与众不同、卓然挺立、迎风弄姿

  内在气质:睥睨一切、高高凌驾(超凡脱俗)

  8、齐读第9、10两段,说说这两段分别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月夜塘荷的宁静之美;小波斯猫落水;

  动静结合,映衬了月夜荷塘的宁静、静谧和热闹之美。

  喜爱、沉醉在这荷塘的静谧之美中。(如:徘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9、指名朗读第11段,请同学们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侧面描写,突出荷花的美。

  (本文中有正面描写荷花的美,而作者沉醉于这美丽的荷塘,而身边的其他人也加入到了欣赏荷花的队伍中来,这都是从侧面来突出荷花的优美。所以本文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10、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在文中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荷花所做的“春天的梦”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说荷花做着“春天的梦”是指在严寒的冬季,荷花的生命状态也不是停止的,它会为来年的盛开做着精心的计划和准备。该句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给予的无限深情。(导:4、5段中,虽然荷花没有开放,但是它们的梦想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换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作者赋予自然界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荷花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是永恒的。

  11、请同学们齐读第8节中“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思考以下问题:

  A一般的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怎么样的感觉?(凄凉、萧索)

  B那么作者笔下这段关于落花的描绘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惨悟透了什么?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

  (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这是作者从荷花上体悟出来的。)

  12、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呢?他对荷情有何钟?荷之韵究竟何在?(总结)

  ——生命的孕育之美;勃发之美;外形之美(风姿绰约、气质脱俗);静谧之美;热闹之美;永恒之美;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托物言志:本文对荷花孕育的艰辛过程的描写其实就是为了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以及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13、教师小结: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季羡林老人从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那我们也学习季老先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去发现美,去探求美的真谛吧。

  五、单元主题总结: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练习

  2、推荐阅读三本书:《牛棚杂忆》《清塘荷韵》《我的人生感悟》。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况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内容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同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起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苏轼)

  江苏省震泽中学刘丽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况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内容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同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起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成语,说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成语构词的奥妙,激发学生学成语的兴趣及产生深入了解成语的愿望。

  2、辅导学生读读背背,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虚心好学的教育。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在交际的活动中,提高对应、交流、说话的能力。]

  5、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与书的故事,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口语交际及写有关自己与书的故事

  教具准备:

  1多种藏书角展示的。

  2收集赞颂读书或赞颂书的名言警句。

  3把自己存放藏书的地方照相或动手画出来。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我们又到了畅游百花园的时间。[今天我们在百花园里将享受发现的惊奇;学习后的满足;交流时的喜悦;我们还能阅读古代神话故事;欣赏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你们愿意与我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吗?]

  二、语海畅游,感受乐趣。 读成语,说特点

  1、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查字典自行解决。

  2、指导学生读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与书上的学习伙伴一起发现这八个成语的特点。(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

  4、画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此起彼伏前因后果左躲右闪争先恐后大惊小怪将功补过明察暗访大公无私

  5、读一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

  [6、照样子,再说出几个有如此特点的词语。七上八下阳奉阴违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口是心非大材小用一张一弛左右为难.]

  三、读读背背,积少成多

  1、自读古人名言。不会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

  [2、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第一句意思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第二句意思是说学习要时常进行温习。第三句意思是: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的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积累的可贵,还告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

  3、简单介绍《论语》《荀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人的思想影响深远。它是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纂辑,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孔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荀子》先秦论说散文集,荀卿著。荀卿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孔、孟的学说有继承和发展。《荀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其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辟,极富说服力。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妙趣横生,文中还有大量的排比、对偶句式,间杂韵语,参差错落,铿锵悦耳,摇曳多姿。许多语句后世流传,被现代人引用。

  4、辅导学生读熟、背会。

  [ 5、把这些古人的名句抄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四、阅读神话故事。

  1、默读短文,不会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同桌讨论词语的意思。

  (炎帝、波涛、礁石、盘旋、留意、炙热、掠过、挟着、铺天盖地、袭、竭尽全力、恢复、残酷、哀怨、昼夜、衔、碧波万顷、宏大、毅力、钦佩)]

  3、 边读边想。

  ① 这个故事是怎样展开的,短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主要写什么事?先写女娃到海边玩耍,观望大海美丽的景象;再写女娃被大海吞掉,妈妈呼叫无应;最后写女娃的精灵化作一只精卫鸟要填平大海。

  ② 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

  ③ 从哪里看出精卫鸟宏伟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

  [4、读一读,议一议。

  精卫填海的故事赞扬了什么?你读后有哪些收获?]

  5、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6、交流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7

  教学主题:语文百花园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1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和书写规律。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3.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内容分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共安排了五个题目,识字写字方面主要让学生掌握上中下构字的书写规律;语文知识方面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拟人化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此时正直新春前夕)安排了古诗《元日》的学习和背诵;阅读古代成语故事;最后安排了“能说会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往应对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难点: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古代诗歌,成语故事,以及为主安排的,另外还有一些有关写怎么写好字的指点,和能说会道的安排,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

  四、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旨在让学生联系旧知探求新知,拓宽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体验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语文百花园八走一走,那里有一道道难关,只要你有开启智慧的钥匙,就能打开它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二、“闯过写字关”第一题,我会写

  1、出示“带、壳、常、茶”四个汉字,指导观察。

  师:写好汉字,不但要多写,还要会用眼睛观察,会用心思考,请看这四个汉字,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在书写时中间部分与上下两部分怎样搭配?

  2、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一般书写特点。(中间部分与上下部分相呼应,一般是托住上部分,覆盖下部分,使汉字看起来结构紧凑。)

  3、教师示范写“带”,引导学生描红,书写。

  4、依照例子,练习写“壳、常、茶”。

  三、“闯想像关”——第二题,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地、反复地朗读句子,看谁能有所发现。

  2、指导理解句子。

  (1)同学们,这些句子真有意思啊!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想像句子的意思。(如,想像成熟的石榴长裂了,露出一排排整齐饱满的颗粒,多像一个可爱的娃娃裂嘴笑着,多可爱,多愉快呀)。

  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情感。

  你感觉到作者喜欢那饱满的石榴、流动的小溪、飘舞的雪花和欢唱的小鸟吗?你喜欢它们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吧。

  四、“闯背诵积累关”——第三题,背一背

  1、出示挂图,了解诗人。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2、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把你读懂的与伙伴交流一下。

  4、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5、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

  五、“闯阅读关”——第四题,读一读

  1、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意思是说,心里想往南走,车子却往北走,行动和目的刚好相反,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读了以后你就明白了。

  2、自由读文申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小伙伴。

  3、小组互读故事,互相纠正读音。

  4、你明白了南辕北辙的意思吗?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跟同桌说一说。

  教学反思:

  1、以闯关的竞赛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在解决问题时能做到让孩子们先自己解决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能贯彻新课标的自主学习的要求。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8

  第一课时

  1、语海畅游

  “语海畅游”安排有“词语真有趣”“读一读,填一填“”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等三项内容。

  “词语真有趣”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构成的趣味性。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词语,然后说说这几组词语的组成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再举几个类似的词语。

  “读一读,填一填”,意在让学生体会“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句子,然后试着填一填,最后简单说说这些词语意思的不同。对于词语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应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来体会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效果。两组句子,前一句是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教学时,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体会反问句的效果。在学生对反问句有的表达效果有所体会后,再让他们读一读,读出反问句表达的强烈感情。还可以拓展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反问句,自己读一读,读出强烈的语气。

  2、积少成多

  本次“读读背背”要求背诵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这首诗以学生读、背为主,诗的背景和诗的意思学生有所了解即可,教师不必作详细的解释,更不要让学生背诵诗的意思。

  3、阅读平台

  阅读平台的阅读短文是《俞伯牙遇知音》。教学时,先r2学生自渎短文,了解短文大意,再说说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并谈谈现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学生广泛交流后,教师再作。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知道他的琴声表达的意思。后来用“知音”指自己的朋友。

  第二课时

  1、能说会道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家乡的习俗”,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习惯,知道这些习俗的特定意义,对学生进行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前,布置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一些风俗民习惯。

  教学时,先回顾《端午节的由来》这编课文,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家乡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特殊意义,还可以对某些习俗谈谈自己的建议。最后先派代表到班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2、笔下生辉

  本次习作内容,是把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的事写下来。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提示,开拓自己的思路,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回忆,学生回忆后,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然后学生自拟题目,写草稿。学生写草稿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这个节日的的特点,进行场面描写。草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自己读一读,找出要修改的地方,认真修改。

  “语文百花园”教学可安排2课时。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傅雷的生平,走近傅雷的精神世界,感受“赤子之心”的真正内涵;掌握采访、调查、研究文化名人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方法指导,实地运用,提高学生信息收集、调查的能力,并学会整合信息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收集资料的过程,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收集资料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二、教师讲授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

  (教师首先了解一些简便易行的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而后将这些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收集信息资料?怎样能够收集到信息资料?)

  1.文献资料的查阅。

  按信息被加工的程度,文献资料可以分为三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一次文献

  包括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手册、词典、百科全书、年鉴等。其中使用最多的一次文献是图书和期刊。在一次文献中能了解这些资料的完整内容。

  (2)二次文献

  包括书目、索引、检索性文摘。是由一次文献提炼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快速地达到查找资料的目的。

  (3)三次文献

  包括一些综述和评述类的`文献。是对二次文献和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和筛选等处理而获得的,三次文献中还可能包含文献作者自己的观点。通过三次文献可以大致了解研究课题领域的总体研究情况。

  查阅的途径有:

  ①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②对报纸上有关的文章进行剪贴、归类整理。这种做法不但便于资料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使报纸充分发挥了作用。

  2.利用网络技术收集。

  目前,对于查找资料来说,除了利用图书、报刊等传统途径,还可以在光盘、缩微胶片等现代资料介质中查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因特网检索有关的信息也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

  (1)搜索引擎的利用。

  (2)关键词检索。

  3.明确小组分工。

  教师先将组员分组进行不同内容的资料收集。主题明确的小范围的信息资料收集训练无疑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资料能力的提高。

  (1)傅雷的生平;

  (2)傅雷的作品;

  (3)《傅雷家书》;

  (4)傅聪;

  (5)回忆傅雷。

  教师给出主题,让学生判断关键字,并通过搜索网站对关键字进行搜索,看看能够找到哪些相关资料,然后根据主题进行信息资料的筛选。

  三、分析、整合资料。

  对于信息资料的整理、选择、应用十分重要,学生仅仅掌握了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还不够,更要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对于这一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采取以下训练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训练,给出某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筛选,挑出适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并将问题予以解决。

  四、总结。

  收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并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成功与否。

  五、作业。

  课余,请组员根据你查找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筛选,并利用集中的时间交流、讨论,整理出一套有效的资料集。

  第二课时

  总结展示:

  一、交流——谈谈我们的感受。

  1.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汇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傅雷的资料。

  2.交流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求助老师或者专业人士。

  3.将讨论的结果汇集成文,编成一本小论文集,学生可以为论文集起名,并请老师修改定稿。

  二、展示——看看我们的收获。

  1.开展一次“傅雷图片展”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与傅雷相关的图片汇集,开辟一个专栏在校园内展出,使同学们领略一代翻译家的风采。

  2.将汇编成集的论文公开展示,开展一次“我眼中的傅雷”论文评比,可让同学和部分老师参加评比打分,并公布结果。

  3.出一期“我读《傅雷家书》”的手抄报。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10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八”安排了五个栏目: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语海畅游”安排了三项内容。一是“词语真有趣”;二是“读一读,填一填”;三是“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积少成多”安排的是“读读背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阅读平台”提供的短文是《俞伯牙遇知音》

  “能说会道”的话题是“说说家乡的习俗”,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知道这些习俗的意义。

  “笔下生辉”的内容是把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构成的趣味性。

  2、让学生体会“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4、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阅读理解诗及短文,提高阅读能力。

  5、对学生进行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词语的构成、用法及句式的表达效果。

  难点: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教师的点拨、讲解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凸显阅读训练重点,加强说与写的结合,着眼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时间:第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语海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相信大家在这里会收获更大的知识硕果。

  二、分项训练

  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课件出示)

  鸟兽虫鱼梅兰竹菊亭台楼阁

  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喜怒哀乐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酸甜苦辣

  (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不要去讲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每个词语的四个字分别表示一种事物,而这四种事物同属于一类,它们的构成属于并列式)

  (2)动动脑筋,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3)教师再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读。

  [教师的参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

  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

  (1)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这些词语都带有一个“然”字,但意思却有所不同。)

  [对于词语的意思学生能说出来就可以,不要死记硬背。]

  (课件出示)

  夏天还没到,天气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2)同学们读读这几个句子,想一想,应该怎样填呢?

  (3)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夏天还没到,天气忽然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显然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竟然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不然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显然”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的意思;“竟然”是没想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面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面所说的情况。)

  [对于词义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体会,不要求死记硬背。]

  3、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课件出示)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怎么能饶你们呢?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不能饶你们。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不会使人感动。

  (1)请同学们分别比较着读读每组中的两句话,哪种句式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呢?为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后汇报。

  (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比第二句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3)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读出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

  (4)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反问句吗?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

  看来,无论是“字”“词”“句”都有它的奇妙之处,只要同学们仔细的去学习和探索,就会知道得更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有两项内容:一是读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二是阅读短文《俞伯牙遇知音》。希望你们能从其中有所收获。

  二、分项训练

  1、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1)请同学们来朗读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大意吗?

  (秋冬时节,冷雨洒满江面的夜晚,诗人来到润州。天亮的时候,诗人送走了好朋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借送友人,一方面表达了他当时强烈的离愁别恨,点明自己孤独的心境,另一方面表白自己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的抗议。)

  (3)反复练读

  (4)背诵

  2、阅读平台

  (1)简介俞伯牙

  (2)请同学们仔细读文,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在乘船回家途中,遇到能从琴声听懂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激动地称钟子期为知音。)

  (3)再读短文,说说短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现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知道他的琴声表达什么意思。后来“知音”指知己的朋友。)

  (4)你有知音吗?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今天的“语文百花园”,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2)是啊,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呢?他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乡的习俗。

  [因课前已布置了收集任务,所以学生交流起来并不困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

  (4)哪个小组愿意在班级交流?把你了解的家乡习俗讲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来汇报:可以是纪念历史人物的;可以是寄托某种愿望的;可以是表达一种心情的。另外也可以按时间的顺序来说明。教师不做固定的要求]

  (5)看来,同学们了解得还真不少!在这么多的习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6)你对哪些习俗还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有哪些建议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7)谁来说说你的建议?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笔下生辉

  1、同学们知道的节日很多,既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又有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这样的现代国际节日,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节,等等。节日里的事情往往令人记忆犹新。这次习作,就写某个节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吧!

  (课件出示)

  (1)你想写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2)在这个节日里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是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怎样写才能表现节日的气氛呢?

  2、读了这些内容,你又明白了什么?

  [通过阅读提示,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明确习作的要求]

  3、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在小组内说一说。

  [通过互相交流,可以互相启发]

  4、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

  [自拟题目,写草稿。注意要通过场面的描写来突出节日的气氛。]

  5、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本节课,我们结束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的畅游,相信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所得,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2、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相关文章:

百花园语文教案04-15

百花园二教案06-29

五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四教案 02-23

语文园地八教案06-0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八篇03-13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八篇05-27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八篇03-04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合集八篇03-28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12-28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