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教案

时间:2024-04-24 10:21:1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积单位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单位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单位教案1

  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及训练

  重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仪器

  教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

  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

  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

  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14页的图,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16页的“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让学生口答。

  2、做练习三的第2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单位:立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立方米相当于一张八仙桌的体积。

  1立方分米相当于三块豆腐的体积。

  1立方厘米相当于一截小手指的体积。

体积单位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很好,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关于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谁来说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

  3、那谁能说一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指名回答)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研究新知:

  1、猜一猜: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85毫升=( )升 5.36升=( )毫升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米、(  )、厘米10面积平方米、(  )、平方厘米100体积立方米、(  )、立方厘米1000

  (通过汇报,使学生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45页练一练第3题。(选取其中的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a、课本45页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体会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b、课本45页练一练第3题及第4题

  对于第5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体积单位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七(5-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5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七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七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教案4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从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继续学习立体图形的延伸。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块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验证、类推等学习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体积的感知,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情境):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上来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因为石子占据了瓶子的位置。

  师:石子所占据的这个位置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相互交流一下。

  生:石子所占据的这个位置叫空间。(板书:空间)

  师: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现象吗?说明什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1:把学习用品放到文具盒里,文具盒就装满了,说明文具占了一定空间。

  生2:把书包放到抽屉里,抽屉就装不下其他东西了,说明书包占了一定空间。

  生3:我把脚放到鞋子里,我的鞋子就满满的了,说明脚占了一定空间。

  ……

  评析:教师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短片,对学生产生了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短片所表现的主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所看到的现象,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唤起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体积的意义。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小实验,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所发现的现象。

  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生1:我发现水面上升了。

  生2:说明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大小一样、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杯子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说明什么?

  生1:我发现放入大石块的水面上升得高,放入小石块的水面上升得低。

  生2:说明了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师:那就说明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师:请看课本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学生自主读课本)

  小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描述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的.例子吗?

  生1:电视机所占空间比影碟机大。(师补充:我们就说电视机的体积比影碟机大。)

  生2:书包所占空间比文具盒大,书包的体积比文具盒大。

  生3:黄豆所占空间比鸡蛋小,黄豆的体积比鸡蛋小。

  ……

  评析: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尝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物体占有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出体积概念。通过举出生活中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的例子来强化体积概念。

  2。探究常用的体积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都能通过观察比较出大小。(课件出示课本图形)这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学生观察,发现有困难。)

  师:能想个办法解决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组1:用大小一样的物体来测量。

  组2:把它们切成大小一样的小块,看哪一个的块数更多。

  组3:长度和面积都有统一的单位,体积是不是也应该有统一的单位?

  师:我们先采用组2的建议用多媒体将它们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试一试。

  生:可以比较了。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取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来比较。

  师:组3的猜测有道理吗?请看课本上是怎样描述的。

  生读:比较体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师:看来组3的猜测是对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继续自主学习课本)

  生:体积单位用正方体的体积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字母表示是cm3、dm3、m3。(板书)

  师:根据课本描述,请同学们用手比画比画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1)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1课件出示1立方厘米。

  2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cm3。

  (2)建立1立方分米的表象。

  1如果让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摆一摆,估计这个影碟机的体积,你觉得合适吗?看来我们需要大一些的体积单位来估计。

  2根据课本描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用手比画一下,同桌互相验证。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呢?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3)建立1立方米的表象。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描述1立方米的大小。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师:想象一下,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有多大?

  1出示三根米尺围墙角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大家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前排的13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1立方米大约容纳13个同学。

  2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呢?(29寸大彩电的盒子)

  师:同学们,只要仔细留心,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评析: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样一些规定的知识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本课通过观察、比画、猜测、阅读教材、同伴交流等学习活动,去解读知识,体验概念。让学生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同时,找准生活中的参照物,让学生对体积单位所描述的物体大小有相应的参照。

  三、当堂检测,验证结果

  1。完成课本40页做一做。

  说一说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分别是用来计算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6 () 。

  (2)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80 () 。

  (3)运货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 () 。

  (4)一个书包的体积大约是12 () 。

  3。拓展: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它有多少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单位?

  评析:当堂检测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做一做”安排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练习;第二层次用适当的单位填空,考查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理解情况;第三层次拓展性练习,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节课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做好铺垫。

  四、回顾整理,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生1:我明白了体积的意义。

  生2:我记住了常用的体积单位。

  生3:我觉得碰到不懂的知识多阅读课本,仔细琢磨,就能弄清楚。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学会知识,又知道琢磨方法。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

体积单位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比谁的体积大:

  1、师:现在请你比一比,我和xx,谁的体积大?(老师的体积比xx的体积大)

  2、现在请大家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体,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预设:我的体积比数学书的体积大,空调的体积比电脑的体积大……)

  3、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它们哪个体积大些?

  师:刚才这些都很特殊,一眼就可以比较出来谁的体积大。现在来个难一点的。

  二、例题讲解

  (一)引出体积单位

  1、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呢?(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长方体让学生看看)

  (学生猜想: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2、师:如果老师给大家数据,你能猜出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吗?(在左边的长方体出现:45,在右边的长方体出现:40)

  (预设:左的体积大些。还是不能知道它们哪个大些?)

  3、师:为什么还不知道?(因为45和40都没有单位,无法比较。)

  4、师:对了,你思考得真全面。所以,当要准确比较物体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5、回顾常用的长度单位及面积单位

  6、师:今天我们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呢?(体积单位)

  7、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回答: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二)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师: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究竟有多大呢?

  下面,同学们小组内学习课本38页内容,完成学习报告表(出示报告表)。

  2、小组内学习并完成报告表。

  3、学生汇报,并感受1cm3、1dm3、1m3的大小。

  学生通过看,摸感觉1cm3、1dm3、1m3的大小,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cm3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dm3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m3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这三种体积单位的大小相差很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懂得选择正确的体积单位。

  师:测量录音机应该用哪个体积单位较合适?(游泳池、大货车、钢笔……)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表示体积小的物体时,使用立方厘米作单位,表示体积大的物体时,用立方米作单位。

  2、课本39页“练一练”第1、2题,第40页第6题。

体积单位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区别使用1cm3,1dm3,1m3去度量物体的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

  【教学重点】

  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难点】

  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一根线、一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张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

  师(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体积单位。

  二、教学例3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m3,1dm3的大小,你能说说1m3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得出: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m3。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m3的大小吗?

  做游戏:

  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呀!1m3能装10个学生。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1cm3,1dm3,1m3)

  师:你能说说这三个体积单位谁是最大的?(1m3)谁是最小的?(1cm3)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师: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体推导。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2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所以1dm3里有1000个1cm3。

  3.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m3=1000cm3。

  4.你能推导出1m3=()dm3吗?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

  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

  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1dm3=1000cm3

  1m3=1000dm3

  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mdmcm10

  面积单位m2dm2cm2100

  体积单位m3dm3cm31000

  五、课堂活动

  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

  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估算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八、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单位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教案8

  学习

  目标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学习

  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铺垫孕伏

  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

  2、学生分组实验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算一算

  三、全课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

  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

  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明确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等底等高)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公式,有利于计算。

体积单位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下表:

  单位名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1)说说常见的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

  (2)说说面积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学生展示的推导过程,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演示实物──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3、揭示课题:这课我们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名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体积

  ①总结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②说说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③怎么来记忆它们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深化

  1、辨别

  有一个小朋友计算出一只微波炉的体积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单位,他是这样换算的:

  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

  他换算得对吗

  (引导学生认识:①单位换算的方法;②联系实际分析换算的合理性,促进数感的发展。)

  2、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和第3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进一步明确1升=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5、实际应用:

  ①一种汽车的油箱,从里面量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50厘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②在一个杯中放满水,如果放入一个大铁球和一个小铁球,水会溢出12毫升,如果放入一个大铁球和四个小铁球,水会溢出24毫升,你能计算出大铁球的体积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1米3=1000分米3

  1m3=1000dm3

  【教学反思】

  教学中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站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体积单位教案10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体积单位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更深入,能熟练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全班学生共做用手比划1cm3,1dm3,1m3的大小,并举例说明。

  2.填空

  1dm3=()cm3 1m3=()dm3

  1L=()mL 46.5m3=()dm3

  1350dm3=()m3 2145cm3=()dm3

  750mL=()L 76dm3=()L4?

  2L=()cm3 1m3=()cm3

  学生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抽生说一说做4.2L=()cm3和1m3=()cm3的思考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1)题分析题意时,

  引导学生明确花盆的容积为512mL,就说明这个花盆里可装512mL的泥土,但问题中的单位却是dm3,即:512mL=()dm3

  (2)题方法同(1)题:816L=()mL

  2.练习十一第8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抽生说一说读题后有什么收获(了解自己每天饮水量为1100mL),再把盛满1100mL水的瓶子拿给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识),在读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个题有3个问题要解决),你准备怎么去做?(逐个解答)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3.思考题

  (1)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2)组内交流你的数法。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书上的几何体,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验证自己刚才数得对不对。

  (4)说一说: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体积单位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l分米=10厘米 l厘米=10毫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l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3、谈话引入: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纲

  A、棱长是l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B、棱长是l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l”

  因为l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l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 l分米× l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 l0厘米×l0厘米=1000(立方厘米)

  (3)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l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l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l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板书:l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l000.

  4、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二)体积单位的互化(演示课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例3:8立方米、0.54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l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8立方米有8个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540

  2、出示例4:3400立方厘米、96立方厘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想:因为l000立方厘米为1立方分米,3400立方厘米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立方厘米,就有几立方分米,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题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3、教师:请对比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三)练习

  1、2立方米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2、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示: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

  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3、3.09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四)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方法一:2.2×1.5×0.Ol=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方法二:2.2米=22分米 l.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 15×0.1=33(立方分米)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33立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

  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 )立方米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0.3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

  2.6立方分米=2立方米60立方厘米(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

  五、课后作业.

  1、4平方米=( )平方分米 4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3、0.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l.0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6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4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板书设计:

  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约单位的数÷进率

体积单位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知道什么是体积,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估算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类推、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表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的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简单的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

  (生:石子占了一部分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师: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师:老师这儿有三个一样的杯子,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把手中的这个小玩具放在2号杯子里。(操作)

  师: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水面上升了,因为小玩具占了一部分空间。)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把手中的这个墨水瓶放进3号杯子里,和2号杯子相比,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演示操作)

  师:你有什么发现?这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和2号杯子相比,3号杯中的水面升的更高,这说明墨水瓶比小玩具占的空间更大。)

  师: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2、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师:小玩具占的空间小,我们就说小玩具的体积小。墨水瓶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墨水瓶的体积大。

  问:你能像这样举例说出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吗?(指名生举例)

  师:刚才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下面请看屏幕上的这两组物体,谁的体积大呢?

  (屏幕出示P26 T1图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体积单位

  师:刚才通过数圆木和小木块的个数,我们比较出了两组物体体积的大小。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由2个正方体组成,另一个是由27个正方体组成的。同学们猜猜谁的体积大?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课件验证猜想)

  问:为什么由2个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却比由27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还要大呢?

  师:看来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单位)

  问: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吗?(有选择的板书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4、认识体积单位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立方厘米,现在我手里拿的这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有时为了书写简便,立方厘米也可以写成cm3。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中找出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

  问: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手中这个优盘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立方厘米,下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指名说一说)

  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同样立方分米也可以写成dm3。请同学们拿出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和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相比,你有什么感觉?

  问: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要用到立方分米这个单位?

  师: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指名说一说)同学们说的很对!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用字母表示为m3。

  师:1立方米占有的空间有多大呢?下面老师借助两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框架给大家展示一下。(师展示讲解)由此可见,立方米是用来计量比较大的物体的体积单位。

  问:生活中又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呢?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要用到立方米这个单位?

  三、课堂练习

  屏幕出示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指名学生回答、师及时评价

  2、你能说出下列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指名答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思考

  把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他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任何物体都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及反思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几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四、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题的第2题,说一说下面物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个别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所以这个物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单位教案14

  由此可见,数学不仅要加强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综合,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综合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对此,笔者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背景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体积”是一个基础概念、核心概念,它是学生学习物体体积计量、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等知识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及高等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知识保障,为此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体积和体积单位》属概念教学,要展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虽然前面已经学过《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但是由“面积”概念过渡到“体积”概念,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知识跨度大,难度高,学生不易理解。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第一次出现的“空间”、“体积”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十分的抽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让这一新知建构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空间”、“体积”概念。

  【教学片断】

  1、激趣引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其他学生也兴致盎然地一起讲起来)

  师:故事中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

  生1: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2:因为石头占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板书:空间)

  2、实验验证,揭示概念。

  师:石头真的占了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你们的桌上有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水会溢出来。

  师:咱试试?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

  师:还真溢出来了,为什么?

  生: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师:哦!石头占据了空间,一部分水没地方去了,所以溢出来了。

  师:粉笔占了空间吗?(占)还有什么占了空间?

  生:课本。

  生:黑板擦,电视机,还有很多。

  ……

  师:这些固体都占有空间。那么液体、气体占空间吗?

  生:在刚才的实验中,我发现水也占了空间。

  生:人喝很多水后,肚子会鼓起来,还会感觉到有些胀。

  数学不仅要加强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综合,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综合的发展。

  生:往篮球里打气,篮球就会鼓起来。

  生:空牛奶盒我再吸时它会瘪,吹气时它会鼓。

  师:不错,证据确凿。

  师:由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所有的物体……

  生(一起):都占据空间。

  师:请大家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抽屉里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觉?

  生:第一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大一些,第二次感觉抽屉里的空间小一些。

  师:为什么两次感觉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师:对!那么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抽屉里,再摸一摸,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感觉怎样呢?

  生:感觉比刚才的空间大了一些。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书包占的空间大,数学书占的空间小。

  师:我和他(特指一个同学)谁占的空间大?

  生:老师占的空间大。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我们周围的物体,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学生举例)

  师:看来,物体不光占有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板书:大小)

  师:面的大小我们叫做面积,体的大小我们叫什么?

  生:体积。(教师板书:体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完善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物体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粉笔的体积?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的体积?

  生:粉笔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粉笔的体积。

  ……

  【设计意图】

  1、学科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中,笔者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寓言故事导入。本故事是一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学生耳熟能详,要讲这个故事,学生手到擒来。再加上课件中充满童趣的卡通动画的视觉冲击和背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结果就出现了指名学生讲故事变成了全班同学兴致盎然地一起讲的火热场面。

  通过与语文、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绪高昂的状态,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联系,激活旧知,初步感知。

  要理解体积,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对于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解释起来就更不容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于是,教学时笔者借用趣味盎然的课文故事引入,并提出“故事中乌鸦是怎样才喝到水的”、“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等问题,学生在回忆与思考中明白:“因为石头占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从而初步体会“空间”的含义。

  通过与语文、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采用语文课文故事引入,加强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启发学生其他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3、学科联系,借鉴方法,亲身体验。

  虽说学生对于“空间”、“体积”有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一些初步的感知和体会,但都很零散和浅显,也可能只是心领神会,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要深入理解概念,把握概念内涵,需让学生切身体验,亲身感受。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证明并深刻感受“石头真的占了空间”、“书包占的空间大,数学书占的空间小”,从而在亲身体验中丰富对“空间”和“空间大小”的感知。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但并非是科学课的专利。在教学中借鉴科学中的“实验”、“探究”,进行“数学实验”、“数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直观感受,点燃和丰富学生的空间感觉,发展空间观念。

  4、学科联系,知识迁移,丰富内涵。

  在实验证明“石头占了空间”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有利于强化自己的空间感觉。对于“还有什么占空间”,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举例基本上全都是诸如课本、黑板擦、电视机这样的固体,几乎没有液体的例子,气体的例子更没出现过。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全面理解,也会影响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固体、液体、气体三方面举例,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而且起到了深入理解概念的作用。

体积单位教案1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

  学生准备 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体积单位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师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生汇报)

  2.引入新课。

  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获取新知

  1.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厘米3。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

  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2)认识1分米3。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体积单位教案】相关文章:

《体积与体积单位》说课稿11-08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12-20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12-28

体积单位换算教学设计优秀11-20

《圆柱的体积》教案04-01

圆柱的体积教案11-18

《体积单位间进率》教学设计07-0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04-14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07-02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