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学会看余数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复习准备:
8.746保留一位小数约(),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B、讲授新课:
出示例1: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10.9亿吨。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理解题意,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10.9÷6.2≈1.8
3、题目要求我们商怎样?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商应该除到哪一位?(学生独立完成)
4、横式1.8前面用什么符号?为什么?答语要注意什么?
例2:一台织布机12小时织布62.5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审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
2、讨论:竖式商除到哪一位?为什么?
C、巩固练习:
计算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45÷179.9÷101
D、师生归纳:
1、学生讨论:计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学生归纳后,集读P-55最后一段。
E、强化练习:
1、P-40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第一题。
F、课堂小结:
1、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要截取商的近似值还要注意什么?
G、布置作业:P-40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课后小结:
本课是建立学生已经掌握如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知道列竖式计算时商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列竖式计算,有地同学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学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理解除到哪一位,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数为数多一位,从而归纳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其实,在教学中,我还忽略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最好在课的结束时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我取商的近似值,在实际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案
第二课时
课题 我们爱劳动
课题 自行车的故事
课题 山外有山
课题 字的创意设计
课题 黑白撕贴画
课题 1、悠悠北山街
3、童谣童画
5、民间木雕
7、生动的泥塑人物
8、收获的季节
9、水墨画动物
11、色彩的世界二
12、创造美的纹理
13、废弃物造型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
2.利用收集的废弃物,能根据不同形状、材质特征,制作一件艺术作品。
3.通过欣赏各种废弃物合成的有趣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表现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生活情趣,享受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有一定情趣的造型作品。
2、难点:根据废弃物的不同材料,选择合理的设计、创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废弃物,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瓶子、盒子、废纸等;胶水、剪刀、绳子等制作工具。
(教师)各种废弃物制成的作品,一些废弃物材料,。
五、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塑料袋、可乐瓶、绉纸等,然后很快将它变成一个或多个“人”的造型。
引导学生谈一下简单的感受。引出课题《一个奇特的人》。
2、欣赏评述,感受有特点的人物形象
教师出示:
(1)一组非洲奇特人物造型的雕塑作品。请学生说说感受。
教师收集了一些人物的雕塑作品,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些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古今中外更多的奇特的人物造型,例如狮身人面像、中国戏曲人物、摩尔的作品等。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各个时候的作品又是千姿百态。
(3)欣赏用废弃物造型的人:和上面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性格迥异,奇特的人物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巧妙应用废弃物材质特性进行夸张、变形。
3、了解探究,如何表现奇特的人
(1)欣赏废弃物造型中的人,仔细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样综合制作起来的?你觉得作品的.哪个方面吸引你?
教师小结:法国哲学家、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我们就来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就能够创造出美。
(2)演示教科书中的制作步骤,明确过程及注意事项。
教师简单示范“卷、扎、粘、饰”等技法。
(3)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4)看看自己和同学准备的材料中,能用哪些来制作人的哪一部分?
(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探讨。)
(5)学生制作“一个奇特的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议,展示作品
(1)学生个人作品交流,进行介绍,相互评议。
(2)更多的综合艺术作品欣赏。
(3)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废弃物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5、课后拓展:
应用废弃物制作其他有趣的艺术品。
6.课后整理:
指导学生收拾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
14、古人的梦想——飞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莫高窟中飞天壁画和彩塑的特点、历史及艺术价值。
2、学习壁画的色彩、造型及线条,领悟其韵味,尝试选择合适的方式临摹飞天壁画作品。
3、通过对佛教艺术的观赏、临摹,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临摹中国石窟的壁画艺术。
2、难点:领悟壁画艺术的内涵,透析古人的梦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收集敦煌莫高窟壁画图片资料等。
(教师)图片资料,等(用于本课时第二种教学方法的开始和结束,要求配有与飞天壁画相协调的古典音乐、有关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
(1)教师介绍与飞天有关的佛教故事和艺术。
(2)教师讲述佛教石窟的文化特点及艺术价值。
(3)请学生说说听了教师介绍后的感受。
(4)引入课题:《古人的梦想——飞天》。
2、欣赏作品
(1)继续播放:飞天艺术。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的最美之处。
(3)师生共同评价其中的艺术特点。
(4)师生共同小结。
3、学生作业(1)要求:临摹一幅飞天艺术作品。(2)提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4、小结讲评
(1)讲评作业,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继续。
(2)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深入了解我国著名石窟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14个生字,正确选择"钻、载、臂、撒"等多音字的读音;理解41个新词语;能仿写比喻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劳动热情,领悟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伟大贡献。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重点句是一个长句子,且含义深刻,要引导学生分步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这对理解课文内涵有直接作用。
教学用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
1、读课题,简介葛洲坝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是葛洲坝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在湖北省宜昌市以西,总装机容量达217.5万千瓦,仅次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2、理解题意,推测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着重写了葛州坝工地夜晚的什么情景?
2、用自己的话回答。
3、自学课文,学习字词,思考:"我"在葛洲坝工地上看到什么情景?听到什么声响?想到了什么?(找到有关小节。)
4、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字:
读音:啸醉
多音:风钻运载撒遍号子
字形:睹、坝
词义:观赏、镶嵌、呼啸、自如、旋律、合奏曲、交响乐、陶醉、激励、奋发
5、讨论思考题,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5题。
2、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默读课文,用"_______"加"△"划出重点词句。
三、研读第一段。
1、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2、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两处告诉读者,写的是工地的夜景,与课题照应。
四、研读第二段。
1、导入:来到工地,"我们"首先远望葛洲坝,看到的是怎样一副迷人的夜景?
2、体会比喻句:"葛洲坝真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夺目的光彩使我眼花缭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欢欣、赞美的感情。)
3、感情朗读比喻句,读出欢欣、赞美之情。
4、我们在工地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尝试完成《作业本》第3题填空的前两项。板书:
看到听到想到
风钻工打炮眼(紧握)"嘟嘟"的汽车声1、这座大坝凝聚
震捣工震压模板(大显身手)"突突"的拖拉机声着建设者们的
电焊工挥动焊枪"轰轰"的山石爆破声热情和智慧。
汽车来回奔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声2、水电站建成后,
小火车运载沙石呼啸前进祖国撒遍"夜
吊车伸出铁臂提起重物明珠"
5、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重点词。
紧握:表示风钻工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大显身手:显示工人们征服自然的威力。
挥动:表现工人劳动热情高涨。
来回奔驰、呼啸前进、伸出铁臂。
以上这些重点词,让读者体会到这是一个紧张繁忙而又迷人的夜景。
体会文中象声词对于表现工地繁忙景象的作用,再用象声词说说别的劳动声音。
6、体会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1)你听过合奏曲、交响乐吗?为什么把建筑工地上的声音比作合奏曲、交响乐?为什么又说这声音令人陶醉?(这是因为:①建筑工地上的声音丰富多样,这些声音又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而发出的;而合奏曲、交响乐也有多种乐器配合,围绕一个主题演奏的。在这一点一两者相似。②作者自己有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他听到工地上人们劳动发出的声音,联想到祖国建设的迅猛发展,因此觉得这声音很美,而合奏曲、交响乐都富有音乐美。所以这样比喻,而且被这种境界和思想活动陶醉了。)
(2)把工地上的声音又比作什么?其实,作者又把工地看成是什么地方?
(3)通过朗读,赞美建设者劳动的热情。
7、齐读第二段。
五、讨论构句特色,进行仿说练习。
1、仔细读作者描述工人们操作的句子,想一想,他是怎样把工人们劳动情景表达出来的?(先写动作,后写工效。)
2、仔细读写各种车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工人们的劳动情景表达出来的。(先写工具特点,再写工作情况。)
3、想象汽车、火车、吊车司机是怎样工作的,用先写动作、后写工效的句式仿说。
六、作业。
1、《作业本》第2、3题余下部分。
2、选作题:描摹工地上其它声音,写下来。
第3课时
一、复习听写字词。
二、学习第3段,理解重点句。
1、交流。教师板书:人民万岁。
2、"人民"是谁?"万岁"是什么意思?(千秋万世永远存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重点词的意思。(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世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看到工地上广大人民日夜奋战,建起这样雄伟的大坝,感受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情不自禁地高呼"人民万岁!"这短短的4个字凝聚了作者对建设者的赞扬、歌颂、祝愿的感情。)
3、朗读重点句,完成《作业本》第2题。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明确写作顺序。
四、作业:
1、《作业本》第4、6题。
(仿写时注意:前后两种事物必须有相似点,但又必须是不同的事物。)
2、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后题5*。
教学后记
1、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指导学生积累。
2、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较好。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运用乘除法的关系,正确地进行验算。
二、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
三、教学准备:
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复习知识:
a、计算:36.4÷413.76÷320.81÷9
b、把54和102改写成两位小数。
B、讲授新课;
例5:求102除以24的商。
1、怎样列算式?102÷24把它计算好。
2、今天我们商要用小数来表示,怎样计算呢?试一试。
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还有余数,我们可以在商的个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在余数的右边添上0,再继续除。
4、6表示什么?添上0以后60又表示什么?
5、学生复述一遍此题的计算过程。
6、我们怎样验算商是正确?学生验算。
C、巩固练习:
a:计算:162÷1281÷45434÷700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验算,对个别学生进行帮助。
2、被除数小于除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
b:口算训练:P-29第一题
c:对比训练:
195÷50660÷75400÷32
19.5÷5066÷754÷32
1.95÷506.6÷750.4÷32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商怎么办?
d、根据15010÷95=15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15.01÷951501÷951.501÷95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理由。
D、课堂小结: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
2、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商怎么办?
E、强化练习:
计算:P-29第四题
F、布置作业:P-29第三题。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除不尽的保留小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45第一题。
B、强化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6.14÷3.566÷1114.13÷0.19
提问:a、保留三位小数除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
b、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2、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保留一位小数)
101.7÷0.098.12÷1422.6÷0.33
提问:a、除不尽怎么办,除尽怎么样?
b、先计算,你发现哪道题除不尽。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C、讲解应用题:P-48第四题
1、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的第几位?
2、横式和答语要注意什么?
D、选择题:P-48第六题
1、先学生四人讨论。再完成作业。
2、你认为哪一道是准确的,为什么?
E、发展题:
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近似商是1.4,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哪些小数?
1、先让学生思考,合作讨论。
2、如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启发商大于或等于1.35且小于1.45,然而再求被除数是多少?
F、布置作业:P-48第三题的余下部分和第五题。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6
1.学习尊师故事。
师:在刚才的录音介绍中,讲到孔子有72名有成就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子贡对老师毕恭毕敬,孔子死后,他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居住下来,一直守墓6年。关于尊重老师,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佳话呢!
⑴ (教师播放录像:“程门立雪”的故事。)
交流:
a. 故事中的学生是怎样尊重老师的?
b.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c. 从故事中,你有何感受?
⑵ 师:古时候,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说明那时候的人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在现代,许多伟人也是这样,他们以实际行动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
(教师播放录音故事:“不忘恩师情”。)
交流:
a. 陈老师对苏步青有哪些重要影响?
b. 苏步青又是怎样尊重自己的老师的?
c.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⑶ 师: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是尊师的典范。(教师出示课件:“毛主席尊师”),1937年,在老师徐特立先生60大寿之际,毛泽东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教师出示毛主席说的话,学生齐读。
2.交流尊师的故事和格言。
⑴ 师: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学们课前收集了不少有关尊敬老师的故事,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代表集体交流。
⑵ 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好老师,因此不仅留下了许许多多尊师重教的佳话,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尊师重教的格言。老师采撷了其中几句,大家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课件:“尊师格言”)学生学习,制作“尊师”书签。(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我爱米兰”。)
3.老师的节日和献给老师的诗歌。
⑴ 师:同学们,如今,不仅做学生的懂得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且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尚。老师们还有自己的节日呢!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9月10日。)
⑵ 师:在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正式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都要向老师表示亲切的慰问。
⑶教师播放诗朗诵:“园丁赞歌”,背景音乐:好大一棵树。学生起立,齐诵诗歌。
三、拓展
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写一篇影评。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第1自然段第1句话,第2自然段第1句话写句子。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疑
1、齐读课题
2、"心愿"是什么意思?玛丽亚是谁?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检查字词:
(1)质疑问难(国际博览会、阿根廷)
(2)多音字:应、差、兴、卷
(3)词语:琳琅满目、价廉物美、大洋彼岸、销售一空
(说说"琳琅、廉、彼、空"的意思)
3、讨论:
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4、给课文分段。
(1)分段。说说哪一段是重点段,为什么?
(2)讨论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主要写什么?
2、这一段的哪个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我们的展品有200多种,从布匹、丝绸、挂毯到各种文具,应有尽有,把中国馆装点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说说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意思,想象当时场面)
(2)仿写句子。
(3)热情的阿根廷观众,每天都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争相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
(中国的产品优质低价,受到阿根廷人民的欢迎)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句的含义。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感受中阿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趣
1、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
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说说玛丽亚一共几次来到中国馆,每次的表现怎样?(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
2、默读,讨论玛丽亚三次来中国馆的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反映了什么?
3、分析讨论:
[板书:
第一次:没了主意惊奇、喜欢
三次来到中国馆第二次: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喜欢中国产品
第三次:带来同学一一介绍
下次再来(心愿)]
细读细想:为什么每次来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
4、指导朗读。
(读出惊喜、兴高采烈、喜欢迷恋的语气)
5、玛丽亚的心愿只是她一个人的心愿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把柜台差点挤翻了)
为什么中国商品这么深受欢迎?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重点句。
优质的商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说说划线词语在句中所表示的意思。说说整个句子的意思。
3、思考:这些优质的商品是谁制造的?
(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对比:
(1)优质的商品在阿根廷人民中产生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优质的商品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简洁、含蓄。用"大洋彼岸",使人产生距离遥远的感觉,更学友谊的珍贵,又避免用词重复,"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写得生动形象,使人想到种子会发芽、生长。)
5、背诵
四、齐读全文,深入理解
1、玛丽亚的心愿能实现吗?为什么?
2、回顾全文,质疑问难。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玛丽亚的心愿
第一次:没了主意惊奇、喜欢
三次来到中国馆第二次: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喜欢中国产品
第三次:带来同学一一介绍
下次再来(心愿)]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文章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浅显平实,却旨趣深远。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法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有关常识,思考"落花生"这个名字的由来。
2.整体感知课文,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体会"父亲"的那段话。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台湾省台南市,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集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难句解析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句话简略地写出了种花生、收花生的经过。写种花生仅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两句话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说明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称赞了花生不爱炫耀自己的品质。
3."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我"把父亲想说还没有说的道理讲了出来。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要只讲究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文章结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至15自然段):讲吃花生时的议论。
写作特点
课文的特点是主次分明。根据中心,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中心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语言积累
鲜红嫩绿爱幕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重点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的深刻含义。
2.分清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从而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的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学习本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浙教版《背篼》说课稿01-16
浙教版小学劳动教育教案(通用11篇)04-25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28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09-07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2-27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08-18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鲸》07-26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0-15
五年级上册《Chinatown in America》教案08-26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