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03 07:36:3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和动手测量的过程,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能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选一选。

  (1)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形成了(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形成了(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小强画了一条(   )长5厘米。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二、故事导入

  1.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2情景图)

  2.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三、新知探究

  先观察情景图,了解、交流图中的信息。

  (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学生讨论,实际数一数,了解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

  (2)你估计小明去学校会走哪条路?为什么?

  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但要使学生明白,走中间的.直路比较近。

  四、测量验证

  点A和点B的三条连线中,哪条最短?(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3)

  1.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从A到B的三条连线中,哪条最短,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实际测量。

  2.交流测量结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中体会、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最后指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五、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1题。提问: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航)程不同?

  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2.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自己画,测量出长度后,再交流。熟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策略一:

  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

  (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学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    (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相关主题图。

  学生准备:白纸、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既然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呢?这就是这一单元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三角形。

  (1)让学生试着画一个三角形。

  (2)同学们看看自己画的三角形,谁来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3)下面在你所画的图中标出你所指的边、角、顶点。

  (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5)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6)三角形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7)好。现在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8)对学生的各种定义不置可否,让学生看教材对三角形是怎么定义的。

  (9)板书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教学三角形的高、底。

  1、下面请大家拿出刚才画的三角形,找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教师巡视)

  2、示范从三角形一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

  3、我们来给这条垂线取个名字。板书: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道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线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在刚才的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和底吗?

  四、教学三角形的表示。

  1、如果我们表示一个三角形需要画一个三角形,那样会很麻烦。大家想一想呢?

  2、为了表达方便,通常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教师将三个字母板书到黑板上的三角形上)。这个三角形我们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3、指出:当然,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还可以用其他字母来表示。

  课前热身:

  说出图形的名称。出示图形。

  提问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教学反思:

  本课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概念用自己的话叙述出三角形的定义,效果可以。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我们黄山市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

  2、看完这组图片有何感想?

  3、是的,这些图片都很美,我们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最近,我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2014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1650000人;2015年黄山市接待游客46658700人;2016年黄山市接待游客51871000人;2017年黄山市力争接待游客57000000人。你能把这些数据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吗?

  4、这些整数,你是如何排列出大小的?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时节,我家隔壁小军、小芳、小红、小强四家准备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要说去春游,四位同学可高兴,正积极准备呢!

  2、要去春游,他们首先想到要准备吃的和喝的,于是他们一起去逛超市了。

  3、这是他们购买的四种饮料的价格表:

  5、如果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商品的单价进行比较的`话,你会选择哪两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6、同学们说得太多了,能不能把上面商品的单价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分类结果: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相同的,但十分位不同的;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十分位相同,但百分位不同的)

  7、根据分类,可以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方法:①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②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8、请学生把这四种商品价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尝试与探究的机会,关键处应给予点拨。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超市中水果价格

  1、四位同学购买饮料后,又购买了水果,我已将他们购买的水果单价制作了一张简单的表格:

  2、请学生说说这四种水果单价中哪种水果最高,哪种水果单价最低?你是如何比较的?

  (二)选商店买商品

  1、为了让这次春游更有意思,四位同学说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进行一些活动,于是他们又逛了一些商店,发现这些店里同样的商品价格却不相同,他们想买最便宜的商品,你们能帮他们参考一下吗?

  2、完成教材42页第8题

  (三)给商品加上价签

  1、四位同学买了体育用品后还剩一点钱,商议后决定买一些奖品,于是他们买了以下四种商品,现在价签没有了,你们能帮他们把价签加上去吗?你觉得这些奖品应该怎样奖励?(完成教材41页第5题)

  (四)分析跳远比赛成绩

  1、四位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使得这次春游活动既充实又快乐,他们还进行了一次跳远比赛,请大家看看他们的成绩吧!

  姓名:小军、小芳、小红、小强

  成绩/米:2.05、1.84、1.88、1.93

  2、请你帮他们排排名次吧?

  (五)认识四位同学

  1、今天我把这四个同学的照片带来了,我也检测了他们的体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42页第9题)

  2、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

  (六)精彩挑战

  1、同学们,现在正是春花烂漫时节,你们也一定想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吧!不过我这里有道习题,如果你能顺利闯关,春游就有希望啊!快快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完成吧!(出示教材42页最后一个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2、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1、50<2、55 2、55<2、88 2、88>2、85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整数部分和十分位

  比较十分位都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小学数学教案7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75―76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1÷42÷810÷40

  2、分数与除法是什么关系?

  3、讲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们都喜欢吃喜羊羊做的饼。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2份,分给美羊羊1块;懒羊羊说:“太少了,我要吃2块。”喜羊羊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份,分给懒羊羊2块;沸羊羊着急地说:“我力大如牛,再多点,再多点,我要吃4块。”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沸羊羊4块。这样,美羊羊和懒羊羊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来。可是,喜羊羊却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都不吃亏。同学们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吃亏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为了探讨它们到底有没有吃亏,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一)教学例1

  1、直观操作

  (1)出示活动要求:请每个同学分别将桌上的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动手折、涂、写。

  2、分析比较、探索规律

  (1)个人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它们谁吃的多?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它们三个吃的同样多,那么1/2 、2/4和4/8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现在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有没有吃亏?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既满足了它们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饼的?

  5、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

  6、阅读课本75页,并完成填空。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我们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应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小学数学教案9

  教案示例

  操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

  (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情境图

  (一)理解主题图

  1.出示图片:操场上

  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人;

  (2)女生有()人;

  (3)男生与女生共有()人;

  (4)男生比女生多()人;

  (5)女生比男生少()人;

  ……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

  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110-8=2

  (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

  (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

  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片:摆一摆2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图片:摆一摆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

  (2)怎样列式?

  4.出示图片:鸭子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一)出示图片: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汇报.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个比较单子同学明天互相交流.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活动

  找座位

  游戏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游戏准备

  根据学生人数准备相应的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游戏过程

  1.把教室里的椅子摆好(桌子搬出),模拟成电影院的座位.

  2.然后每人发一张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3.每个学生只有算对加减法,才可以找到自己准确的座位,一次找准座位的同学可以成为“文明观众”,并佩戴“文明观众”标志.

  游戏说明

  电影票制作方法:在电影票的前面画上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形象,后面注明几排几号,但排数和号数不直接写明,而是由加减法算式化替,如:9-5排1+4号.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平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小学数学教案12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15-9=617-9=8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中的第一节课,数学-圆的面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

  生:1羊走一圈有多长?

  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

  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A:启发猜想

  师: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最大是圆形:

  1、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猜猜看;

  2、试想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3、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生试说)

  B:分组实验,发现模型

  学生分小组将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圆放在桌上自由拼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想一想: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请小组长汇报拼摆的.情况,鼓励学生拼摆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师课件展示动画效果)可以拼摆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种情况。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运用公式计算面积

  A完成羊吃草的面积

  B完成课后“做一做”

  C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3、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知识应用)

  下面是一个体育场的平面图,请你算一算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长方形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校要请师傅给体育场铺草皮,已知每平方米的草皮是2.4元,学校一共要付多少钱才能完成?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今天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来的,你懂得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花10元钱买了3斤苹果。谁能告诉老师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呢?

  板书:学生的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得近似值。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预设:生1:2.5÷0.4=6.25(个)

  生2:2.5÷0.4=6.25(个)≈6(个)

  生3:2.5÷0.4=6.25(个)≈7(个)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小组汇报)

  预设:

  生1:瓶子需要整个数,不能用小数表示。把6.25个用“四舍五入法”约等于6个。

  生2:6个只能装0.4×6=2.4(千克),不够装应需要7个。

  ③教师概括。

  师:两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种)

  师: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出示例12(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①先独立思考。

  预设:生1:25÷1.5=16.666……(个)

  生2:25÷1.5=16.666……(个)≈17(个)

  生3:25÷1.5=16.666……(个)≈16(个)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

  预设:生1:盒数应取整数,把16.666……(个)用“四舍五入”法应进1,约等于17个。

  生2:但实际包装时,17个礼盒要用1.5×17=25.5(米)的红丝带,丝带不够包装,应是16个。

  生3:16个礼盒用了1.5×16=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16个。

  ③教师概括。

  师:我们应取哪种呢?

  师: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去掉,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教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即“进一法”;有时要少一点。即“去尾法”。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商的近似值实际应用。(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一关:试一试

  第二关:比一比

  第三关:选一选

  第四关: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六、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10÷3= 3.333···(元)≈3.33(元)四舍五入法

  2.5÷0.4 = 6.25(个)≈7(个)进一法

  25÷1.5=16.66……(个)≈16(个)去尾法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08-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热】01-1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