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时间:2024-02-18 16:12:1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1

  一、 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设置了“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的设置能使学生通过综合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成持久的情感与态度。“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总体特征为拓展性、探索性、创造性,因此学习内容的开发与课题的设定都体现这一特征。《花的世界》一课的教学研究即由此而展开,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本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花”这一主题,以丰富、多样、开放的内容文字、例品范例、学生活动场面等,揭示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要求和线索。

  (二)设计思路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四季花卉的图片,通过对花形、色、味的感知,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花的知识。从生活应用认识艺术的表现,整体去感知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一年级教学已经学过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物体以及《简练的几何形状》,对几何形状有一定的认识。以拼一拼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形画花,借形做花。再欣赏其他同学制作的花,认识他们的制作材料、方法,激发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花的兴趣。然后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几朵花,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不同材料的表现能力。将学生制作的花放在一起,办一个小花展,装饰教室,体会创造的乐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

  (二)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激发大胆发表、展示的勇气。

  (三)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创造、展示“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方法去创作、装饰、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知、探讨、理解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引发爱花之情和环保意识。综合探索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平面或立体创作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难点: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方法表现有创意的“美丽的花”。

  四、工具材料

  (一)教师:

  1、各种花的图片

  2、花的应用、装饰图片

  (二)学生:

  1、收集花的图片和关于花的故事传说、知识等资料。

  2、水彩笔、橡皮泥、彩纸、绢纸、布、剪刀、易拉罐、塑料袋等各种媒材。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预备铃响后,上课前整顿纪律并审视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谈话导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变漂亮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树叶绿了,小燕子回来了,桃花开了,学校的山茶花也开了……

  师:你喜欢花吗?为什么?

  生:很喜欢。因为花很美……

  师:花很美,如果到处都是鲜花多么好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鲜花的世界——揭题《花的世界》

  (三)观察、欣赏、感受

  1、 十大名花欣赏(课件展示,伴有音乐,逐一播放图片。)

  你知道国花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 提问:(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它是什么季节里开的?长得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

  (3)能说说有关它的故事吗?

  3、说一说

  (1)你还知道哪些花卉?

  (2)它的名字是什么?

  (3)它长得什么样子?

  (4)能说说有关它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的花,教师尽可能地展示。

  4、 应用欣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花。你从生活的什么地方能找到它?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点击课件

  (四)拼一拼

  同学们手中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你能简单拼一拼,使它变成花吗?

  (五)思考、探索

  1、实例欣赏

  师问:“除了拼,还能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美丽的花留住呢?先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吧!”点击课件,和同学说一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

  2、 小组讨论

  (1)你带了什么材料?用你手中的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花?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花用什么材料做,什么形状?怎样做?

  叶子用什么做,怎样做?

  (折) (扎) (剪)

  (2)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做更好看?

  (3)根据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小组自由合作,然后办个小花展,装饰教室。让美丽的花永远开在我们的教室里。

  (六)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展示优秀作业。

  (七)小结

  1、师生共同扮演蝴蝶角色飞入各组“小花圃”中赏析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评出最好的鲜花,并说明为什么。

  2、 环保教育。

  师:有的人看见好看的花就把它摘下来,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生:不对。花是大家的,要爱护公物,要美化城市,不要摘花……

  结束语:同学们都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不但不摘花,还要劝别人不要摘花,要爱护公物,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让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六、教学效果

  学生利用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如刨花、纸杯、粉笔头等和最简单的工具,经联想与创造,巧妙地组合设计制作出美丽的花,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锻炼。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自己作品的意见。(附学生作业)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时常把它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用不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学习,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得以实现。

  在这一课中,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四季花卉的知识图片和应用实例图片做成课件,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真实感受花的美。在播放时能不时地听到学生惊讶的赞叹声,对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就这样,他们带着这一份喜爱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的每一环节,并快乐学习。

  2、让学生学会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自主地探究学习。在这一课中,从观察力的培养“它长得什么样?有哪些颜色?”,从创造力的培养“用你手中的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花?”,从表现力的培养“怎样做更好看?”等问题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努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找到答案,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对这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积极思索,寻找方法。

  3、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是为生活而创作。所以我在这课中,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当他们根据不同的材料把花的作品完成后,办起了小花圃,兴奋不已,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花带给我们生活的美,从而转化为对花的珍爱,进而引发思索,以生活主人翁的姿态内化为环保的重视。

  4、教学流程清晰。谈话导入 欣赏 简单拼 制做

  展示

  (二)失败之处

  1、整堂课的时间安排稍觉不合理,学生的作业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充分得到评价。

  2、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其学生激情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角色,不一定要以现实世界的标准决定其合理性。

  3、大部分学生收集不到关于花的故事,可否用创编的形式。

小学美术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伞型,并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伞面。

  2、能快速、光滑地剪下自己设计的伞,并粘贴在画面的合适位置上,注意合理布局。

  3、知道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活动准备:

  1、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伞型,并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伞面。

  2、能快速、光滑地剪下自己设计的伞,并粘贴在画面的合适位置上,注意合理布局。

  3、知道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活动准备:

  1、背景图(粘贴好上一次画好的雨中的路人),2、音乐,录音机,3、

  粗细黑笔,蜡笔、粘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

  1、律动入座

  2、音乐情境导入

  3、教师小结

  二、说一说

  1、你见过什么样的伞?

  2、你喜欢什么样的'伞?

  三、画一画

  1、请画下你喜欢的伞的轮廓

  四、剪一剪

  1、请剪下小伞

  2、请撑伞走一走

  五、穿新衣

  1、认识操作标记: 第一组是黑白线条装饰;

  第二组是黑白线条与蜡笔结合装饰;

  第三组是黑白线条与剪贴结合装饰。

  2、自由选择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布局

  3、撑伞走一走

  六、去送伞

  1、展现故事情境境,移情想象

  2、送伞活动

  (粘贴好上一次画好的雨中的路人),2、音乐,录音机,3、

  粗细黑笔,蜡笔、粘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下雨啦》

  1、律动入座

  2、音乐情境导入

  3、教师小结 :下雨啦,人们都撑起了雨伞!

  二、说一说

  1、你见过什么样的伞?

  2、你喜欢什么样的伞?

  三、画一画

  1、请画下你喜欢的伞的轮廓

  四、剪一剪

  1、请剪下小伞

  2、请撑伞走一走

  五、穿新衣

  1、认识操作标记: 第一组是黑白线条装饰;

  第二组是黑白线条与蜡笔结合装饰;

  第三组是黑白线条与剪贴结合装饰。

  2、自由选择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布局

  3、撑伞走一走

  六、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去送伞

  1、展现故事情境境,移情想象

  2、送伞活动

小学美术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无笔画》一课是预备年级第二学期中的一课内容,《无笔画》教学设计。在美术创作中,无笔画是一种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也就是不采用画笔直接绘制,通过一定的技法来表现画面。

  2、无笔画有其偶然性即随意性的一面,又有其可控性的一面。我认为加强其可控性而削弱其随意性,这正是形成无笔画作品的个性特征而防止雷同化的关键。没有随意性不行,因为这正是无笔画的形式所在;没有可控性也不行,因为这正是感情渗透的一个根本环节。许多人想了解无笔画的秘密,其实作品的背后躲着画家自己。我主张无笔画"始欲人意,终于天趣"。

  3、课题《无笔画》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并通过操作练习,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掌握特殊的色彩技法,体会不同色彩技法产生的不同画面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体会创作过程带来的乐趣与美感。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不用画笔,利用排水法、对印法、粘贴法、喷刷法、化水法、吹法等制作方法来创作图案。

  (2)过程与方法:

  在制作图案中,发现肌理,认识肌理,创造肌理,从而获得无笔画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无笔画的乐趣,体验肌理产生的美感,激发对美的追求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图案制作技法的'掌握。

  难点:颜色搭配与色彩浓度的掌握。

  二、教学设计:

  (一)演示导入(给学生演示一个小魔术)

  教学意图:

  利用生动而有趣的排水法来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对无笔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我们的技法介绍,教案《《无笔画》教学设计》。

  师:先拿出一张白纸,用蘸满深色的大刷在纸上刷一遍后,白色的纸上就会出现一张漂亮的图案。(在白色的纸上,老师事先用白色的蜡笔或白色的油画棒画上了漂亮的图案)。

  (二)复习前面一节课学习过的图案技法

  教学意图:

  回想学过的图案技法,加深学生对线描法、平涂法的制作中必须用到笔的印象。从而与后面的无笔画形成对比。

  师:学过的图案制作技法有:线描法、平涂法。

  (三)讲授新课

  教学意图:通过大量的演示与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掌握各种无笔画的制作技法。

  师:除了上述两种制作技法外,还有许多不用画笔来制作的技法,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技法。

  出示课题:《无笔画》

  (一)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那些不用画笔制作图案的技法。

  1.排水法:

  利用水与蜡不相溶的原理,用蜡笔画纹样,再用颜料涂在纸上。(教师演示)

  2.对印法:

  用颜料在对折的纸上印、拖、拉,产生出各种机理。

  3.粘贴法:

  用胶水画出纹样,并在其上撒上染了色的纸屑或沙子等材料

  4.喷刷法:用喷枪或刷子蘸上颜色后喷刷与画面上。

  5.化水法:用颜色点在湿润的深色画面,造成柔和或渐变的渗化效果。

  6、吹法:颜料滴于纸上,吹出各种图案。

  7、刮画:

  在自制的蜡纸上,用工具在纸上进行刮蜡创作。

  8、拓印法:用准备好的模具在画纸上进行创作.

  师:由学生总结:制作中,不用画笔,应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可以产生出许多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堂练习:

  要求:不用画笔,参考以上图案的制作方法,或根据自己的工具材料,创作一张漂亮的图案。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展评、评比

  教学意图:

  通过评比,讲解学生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师:1、谈谈你的设计意图。

  2、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

  3、你认为最好的作品是哪幅?为什么?

  4、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5、挖掘每幅作品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小学美术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同学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2运用学习的方法欣赏作品。

  3培养同学发明性思维。

  教学重点: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思维发散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成为小同学了。在小学里你们将学习很多的知识,其中就有我们今天学习的美术。在美术课上老师将教你们如何观察事物,如何欣赏美的事物(作品),如何表示事物(发明作品),如何使用画笔、剪刀等美术工具,使你们运用学习到的美术知识,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和灵活的双手,来美化我们的生活。今天,老师首先教你们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好吗!

  欣赏方法

  初读作品:观察作品画了些什么,了解作品外表所反映出的东西,如:画的是人、风景还是动物等等。

  再读作品:通过观察作品,回想、联想生活中自身的体验、经验等,寻找共鸣与差别。

  细读作品:观察分析、琢磨作者运用了那些技巧、技法、资料(纸张、画布、颜料……)

  精读作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表示这些事物,与生活、时代背景相联系,对作者所表示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判断,你自身是赞同还是反对,弄清自身欣赏、赞赏什么?反对、批评什么?

  评价作品:用自身的观点对作品的好与坏、成与败、是与非进行评说。

  范例引导

  欣赏作品:教材第一页《比高低》作者:杜蔼恒

  同学们!你们来看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呀?噢!画中画了一只长颈鹿、五只小猴子和椰子树。你们都说对了,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自身是学习的主体,增加主体意识)。

  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啊!这么多的同学都去过,那你你们一定知道这些动物是什么样子,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看到的这些动物都是什么样子。(鼓励小朋友们讲述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注意让多数的小朋友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用肯定的评价,在他们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加以引导和启发)。你还发现小作者所表示的和你观察到的用什么不同?(注意引导同学的发散思维,适时给予心理上的激励)。

  你们在上学前,有很多的同学在幼儿园或少年宫学过画画是不是呀,在你们中间有没有知道,小作者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对了他用国画的方法,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表示方法,谁能讲一讲国画是这么回事(鼓励同学自身讲,教师做补充)。这种表示手法有那些特点呢?生动…(尽量让小朋友自身讲)

  你们都看过这两种动物,它们谁高啊?那为什么小作者这样画呀?谁能根据作者的画讲一个小故事。(鼓励小朋友们有发明性讲解,鼓励创新,鼓励求异,鼓励有个性。)

  实践操作

  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小朋友们依照老师教的方法,自由欣赏,突出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尽量少干预,教师可做答疑,控制教学的速度、气氛。

  课题:形与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同学认识常用色彩和基本形,了解它们的名称。

  2学习执笔方法并运用学习的方法练习勾线与平涂。

  3培养同学大胆作画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色彩和基本形

  教学难点:学习执笔方法掌握勾线与平涂的技巧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丽的颜色。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开火车游戏好不好?每个同学说一说自身衣服的颜色好吗?

  认识色彩

  认识常用的色彩如:红、黄、蓝、绿等(第一组卡片:制作色彩卡片,卡片最好作成树叶、花朵、小动物等有趣的形状,以便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每介绍一种颜色就在黑板上粘贴一种颜色的卡片)。了解相邻、近似的颜色(不要求掌握)。

  认识形状

  认识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形,了解这些基本形的特点。区分正方形与长方形。将方形切割分解成两个三角形。再将三角形与方形组合构成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最后出示圆形,分析圆形与其它形状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让同学自身观察、分析,教师加以引导的提示)

  训练方法

  介绍两种执笔方法,方法其一,写字式的执笔方法,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笔杆中指在后面顶住,笔尖与手指坚持一定距离,因笔的长度而定。方法其二,左手先拿住画笔笔尖朝左,然后将笔放到右手,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笔杆握住。前一种方法适合勾线、画细致的东西,后一种方法适合画大的物体和平涂大面积的地方。要求同学在画纸上自由勾线、平涂,勾画基本形并更换使用自身喜爱的色彩。

  课题:画鱼-圆形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同学掌握圆形的方法。

  2运用学习的方法并添加特征练习画圆形的鱼。

  3培养同学发明性思维,添加装饰鱼身上的花纹。

  教学重点:圆形画法

  教学难点:添加花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那些知识,你们还记得吗?啊!我们学习过认识颜色,自由勾线和涂色,和认识了基本形对吧!谁还记得这个形叫什么形(出示圆形卡片)。那么都说对了,那谁还记得圆形与其他形的区别(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没有角,对了,你们说的真好,老师都佩服你们记得真牢!(注意鼓励同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演示画法

  两笔由上而下顺向运笔两笔由下而上逆向运笔一笔顺向运笔(逆向)

  ①画圆形可采用两种方法,按运笔次数来分:一种是分两笔画成,这又可分成两种(一种顺向运笔,另一种逆向运笔)。一种是一笔画成(也可分顺向和逆向)。

  ②生活中都有那些东西是圆形的呢?灯泡、车轮、鱼……(让同学的思维最大限度发散,激发他们的发明欲和求异精神。)由此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画鱼-圆形练习)

  ③怎样在我们的画纸上画一只可爱的鱼呢?首先,我们要考虑这只鱼布置在画纸的什么位置上,放在什么位置上合适呢?(将一只画好的鱼的卡片放在画纸的各个位置上比较,让同学说放在哪,然后让他们讲出为什么这样做。)

  ④教师轻松地在画纸上勾画出圆形,接着问:还需画些什么?同学边说教师边在画纸上勾画,在勾线结束时让同学在自身的画纸上勾画。(巡视、指导,注意因材施教)

  ⑤大多数的同学勾画完之后,提问:我们还需怎样做,才干把勾画的这条鱼画的更完美?(让同学充沛发表见解和解决方案)添加花纹涂色(使用幻灯片复合变化花纹和颜色)。

  ⑥在同学们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假如还有时间让他们添加些水草、气泡等。

  课题:画燕鱼-三角形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同学掌握三角形的方法。

  2运用学习的`方法并添加特征练习画燕鱼。

  3培养同学发明性思维,添加装饰鱼身上的花纹。

  教学重点:三角形画法

  教学难点:添加花纹

  教学过程:

  直接入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三角形画燕鱼(板书课题:画燕鱼-三角形练习)

  研究研讨

  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特点,你们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卡片)它有几个角呀?再观察这个三角形(铁线围成的)它由几条直线围成的?那么怎样画三角形呢?

  教师一边在黑板上示范,让同学用手在空中画,之后让同学说一说哪一种画法画起来顺手(讨论,说明原因)。

  怎样在我们的画纸上画一只燕鱼呢?首先,我们要考虑这只鱼布置在画纸的什么位置上,放在什么位置上合适呢?(将一只画好的鱼的卡片放在画纸的各个位置上比较,让同学说放在哪,然后让他们讲出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轻松地在画纸上勾画出三角形,接着问:还需画些什么?同学边说教师边在画纸上勾画,在勾线结束时让同学在自身的画纸上勾画。(巡视、指导,注意因材施教)

  大多数的同学勾画完之后,提问:我们还需怎样做,才干把勾画的这条鱼画的更完美?(让同学充沛发表见解和解决方案)添加花纹涂色(使用幻灯片复合变化花纹和颜色)。

  在同学们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假如还有时间让他们添加些水草、气泡等。

  课题:画电视机-方形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同学掌握方形的方法。

  2运用学习的方法并添加特征练习画电视机。

  3培养同学发明性思维,添加精彩的电视节目。

  教学重点:方形画法

  教学难点:添加精彩的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电视机,板书课题:画电视机

  考虑分析

  大家想一想电视机的外形是什么形的?方形怎样画呢?让几名同学到前面黑板上画,然后教师总结归纳他们的画法。

  实践操作

  ①在画纸上布置位置(可以渗透构图一词)。

  ②勾画方形。

  ③添加电视机特征。

  ④添加精彩的电视节目。

  ⑤涂色。

  课堂小结

  谈收获、谈体会,总结经验。

  课题:画大汽车-组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同学灵活勾画基本形。

  2运用学习的方法并添加特征练习画大汽车。

  3培养同学发明性思维,添加乘客与街道。

  教学重点:方形画法

  教学难点:添加精彩的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画法,以和利用这几个基本形勾画事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几个基本形组合来勾画大汽车(板书课题:画大汽车-组合练习)

  观察研究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汽车整体来观察侧面可以概括成什么基本形,在汽车车体上还有那些基本形。车窗是方形、车轮是圆形等等(尽量让同学细致观察并说出来)

  方法演示

  ①布置位置(构图)。

  ②勾画长方形(车身)。

  ③添加两个圆形(车轮)

  ④添加车窗、车灯等。

  ⑤涂色(幻灯片复合)。

  实践操作

小学美术教案5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的不同效果。

  2、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材表现烟花。

  3、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的使用剪刀等工具。

  2.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的应用。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烟花。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张大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水彩等。学生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4.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哪儿见过烟花,都有什么样子的。

  2、引导学生回忆烟花是如何升空的,用手势表演一下烟花。(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烟花升空后是从中间向外放射)

  二、掌握、创作阶段;

  1、观察书上烟花的照片,说说它们的形状象什么?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的大纸上,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画画烟花。其他同学在自己桌子上用水彩笔或彩线摆出烟花的形状。

  3、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4、教师将五、六支彩色铅笔绑在一起花烟花,出现一种五彩斑斓的效果。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特殊的绘画效果,如:在彩纸上画,用深色油画棒涂满底色后再用硬物刮画等。

  5、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添加上人物、建筑物,增加节日的气氛。

  作业完成后,贴在教室的墙上,互相评价、欣赏。

  课后思考:除了绘画,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来表现烟花?

  6.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材料粘贴的烟花的作品。

  学生:彩纸、绒线、塑料绳、纸搓绳、扣子、种子等,剪刀、胶水、色彩工具。

  7.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出示用彩色绒线粘贴而成的烟花的画,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

  2、请每一位带了绒线的同学剪下一小段来送给老师,教师将其剪成一样长短,贴在蓝色的纸上做成漂亮的烟花。(这其实是演示粘贴烟花的步骤。)

  3、欣赏教师带来的作品,请学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制作的烟花。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烟花?

  2、将学生发现的可以制作烟花的'材料归一下类,如:

  线状的:绒线、塑料绳、纸搓绳等。

  点状的:扣子、种子等。

  面状的:彩纸等。

  3、引导学生将彩纸剪成条或撕成小片,体会通过加工可以改造材料的性质。

  4、举一反三:还有哪些材料即可以是线状的又可以是点状或面状的?

  三、实践阶段:两人合作,涂色做底或用彩纸做底子,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种烟花。

  四、收拾整理: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环境卫生。

  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来制作烟花。

  札记:在制作烟花时,有一位同学用橡皮泥搓出了条和点来利用橡皮泥本身的粘性粘在本子上;还有一位同学将一张宽纸条一头搓起,使其成为由线状渐变为面状的材料,组成的烟花独具特色。我对学生的创造性感到惊讶,也深感自豪。同时反思自己:在设计教案时是不是太小看这些学生了?有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呢?

小学美术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绘画、作色工具,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画画。

  2、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画线、涂色练习,训练手指、手腕的灵活性和力度。

  教学重难点:

  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整张白纸4张,每组课桌组合排成方形

  各种画笔、涂色工具(学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喜欢画画的小朋友请举手;你都会画什么呀?)

  二、导入新课:

  检察学具。(学生带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美术工具,把它们找出来,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并说出名字。)

  三、讲授新课:

  1、在下面五个盒子中分别放入沙子、毛线、方便面、豆子、小棒,请一位同学摸,猜猜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先小声告诉老师,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尝试画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猜)

  SORRY,此处图片无法上传。

  2、与学生们一起采用不同的.工具尝试。如: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等,让学生自由的作画、涂鸦。(教师可先示范不同工具的握笔方法,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握笔)

  3、添画游戏:学生们随着音乐围着课桌(课桌课前摆成长方形或圆形)旋转,音乐停,学生就坐在面前的座位上,将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添画。(教师可先作示范)

  4、念儿歌:彩笔手中拿,大家一起画。画个小点变雨滴,画个方形变楼房,画条竖线变筷子,画团曲线呀,变呀变成妈妈手中的毛线。

  5、教学:

  A、展评学生作业。(由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来完成一张的作业,最后比一比,大家评一评哪一组的最好看,好在哪里?)

  B、本课的学习的内容。

小学美术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小学美术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

  主要内容是,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景物的角度和透视规律,掌握 取景与构图 技巧,初步学校 人物写生 的基本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求学生们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感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掌握简单的写生技法。

  授课学生,处于初中阶段,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独立性和上进心,善于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画面透视规律和构图技巧 ,学习律,开阔绘画视野,提高兴趣,培养求知热情。

  2、能力目标:透过开放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提高动口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密切联系,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追求创新。

  二、重点和难度:

  1、重点:我放在 画面透视规律和人物造型方面 ;

  2、难点:则放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其动口动手能力上。

  三、教学准备:

  1、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需要,本课我主要利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演示法、陈述点评法、讨论问答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具:教师准备,以及教具;学生:准备自制图片、小刀、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直观效果。

  3、板书: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涵盖本课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导入,让学生感受 校园的美丽景色 ,激发艺术情感。结合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主题。

  1、组织观看幻灯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大家观看了这些 校园画面,对哪一幅场景最感兴趣?产生了那些美好感想(你对校园产生了那些美好的印象?)能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吗?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一个个发言。老师要随即给以恰当的点评,表扬他们的勇气,肯定他们正确观点,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以合理的引导,增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引起对美术作品的好奇和兴趣。

  2、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引导:

  组织学生发言,谈生活的美、自然的美,学会艺术观察和欣赏。

  顺利引入第二个环节:

  (二)、欣赏感悟:

  本环节在老师的主导下,带领学生鉴赏作品,探讨作品特点,初步认识作品的取景构图特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进行造型观察,提高学生们的观赏水平,丰富想象力。

  首先,结合课文播放几幅校园图片,然后老师采用讲述法,简单讲述画面造型艺术的一

  些特点和概念:如,画面、取景、构图、主题、空间、透视等,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这些 校园图画 是采用怎样的视角进行表现的?有什么规律?

  2、一幅作品好看在那些地方?怎样取景和构图?

  让学生结合课文图片先个人思考,后相互讨论。 之后,老师边提问边小结,边分析边归纳,让同学们结合图片分析,分清几幅作品的透视角度与区别,提高欣赏水平,

  重点弄清以下几点:

  1、观赏一幅作品,先要找到透视角度。观察作品,要看清空间搭配,选准角度,分清透视规律,掌握平视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特点。

  2、画面好看与否,在于如何取景与构图来表现主题。画面的主题要鲜明,陪衬要协调,主题过大,显得画面太满,不生动;过小,则主题不突出,画面凌乱。画面主题必须与周边的天空、广场、树木、远景比例得当,协调一致。

  通过作品的欣赏和感悟,学生们都得到了一定的启发,对于画面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教学引入第三个环节。

  (三)、讨论探究:

  启发学生,从校园环境和设施,到校园的人物:老师和学生。

  问:你天天和他们在一起学习、游戏、活动,你知道他们坐、立、走、跑、跳、打球、舞蹈,有哪些姿态特征吗?又怎样通过构图造型表现出来呢?

  接下来的,多媒体播放一组人物活动场景和图片,与同学们一起观察、人体的基本特征。这里,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采用学生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调动大家主动参与,完成以下教学:

  1、什么是静态与动态:肩胛线、骨盆线、双眉线,静态时平行,动态时相反;

  2、人体比例:头与身体的比例,站、坐、席地直坐、蹲直坐,分别是;

  3、人体活动与重心关系:随着活过的变化,人物的重心总依着臀股中心线移动。

  4、人物表情:随着人物的`视线神态变化

  本环节通过人物特征的研究分析,学生们学到了人物造型的方式方法,为欣赏人物作品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四)、习作评析(拓展)

  本环节是在前面欣赏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进行习作练习。我将这样引导他们:

  同学们,校园美的地方很多,你感到那些最有趣呢?你学到了那些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能用你的笔描绘出来吗? 下面我们进行写生练习,主要选择两部分内容,一是临摹美丽校园任一造型图片,二是临摹写生校园人物。大家可选一项,绘画基础好的学生可完成两项。

  首先,多媒体播放范画图片,从要领和方法上进行临摹前的指导,给学生以启发,然后要求他们先独立完成习作,教师搞好巡回指导。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出要求:

  1、选材要准确,构图要巧妙;

  2、主题要突出,画面要生动;

  3、比例要恰当,重心要掌握。

  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评价,最终选出优秀的作品全班评析,老师点评。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的:

  1、这些构思作品选材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进一步改正?

  2、构思画面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有什么意义?

  3、作品构图采用了什么表现形式?效果如何?

  本环节通过临摹与评析,使同学们增加了绘画知识,提高了欣赏水平,为学习绘画打下 一定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案9

  一、小学生怎样画扇面

  炎炎酷暑,扇子不仅是人们驱暑纳凉之物,而且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与传统的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结缘,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手持一把书画折扇,开合把玩,自有一种儒雅之风,扇子小巧精致,折扇能折叠成“袖中藏物”,便于携带,更便于保存,受到了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热烈追捧。

  无论是团扇还是折扇,都有扇面。扇面书画艺术向来被称为“别体之作”。丰子恺先生在《扇子的艺术》一文中写道:“扇子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

  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始于三国时代,渐盛于魏晋南北朝。《历史名画记》中载:南朝画家道愍“兼能画扇,人马数分,毫厘不失,别体之妙,可谓入神”。唐宋传世的书画作品中,不少是纨扇扇面画,山水、花鸟、楼阁、人物均有,不少文人雅士泼墨扇面,甚至连皇帝也在扇上书画。如宋徽宗赵佶草书纨扇上之“掠水燕翎寒自转,坠泥花片湿相重”诗句,运笔流畅,极为精妙。

  到明清时,折扇扇面书画更见兴盛。明代中叶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从事书画创作三十余年,名声显赫一时,为明代四大家之一,影响颇大。“吴门派”是明代中期最有影响的画派,其代表人物便是沈周和文徵明。在他的为数众多的传世书画作品中,扇面书画占有相当部分,有的堪称精品,价值极高。1973年3月,南京博物院在吴县洞庭山考古发掘一明代官僚墓葬时,发现了一柄书画折扇,那就是文徵明留下的一件精品,此扇扇骨用乌木所做,泥金扇面。在泥金扇面上画雨中山水,近景以墨笔混点配合晕染表现山坡烟树,林中小屋三两间,以淡墨勾出。烟雨濛濛中,远山数峰隐约。扇的另一面书写一首《夏日睡起》诗。文徵明的书法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工,晚年书体尤见功夫。这首诗用的是行草书法,运笔遒劲流畅,风格苍秀。因此,这柄出土的文物扇,无论从扇面的绘画还是诗艺、书法来看,都堪称扇面艺术的精品。

  明代的吴门画派唐伯虎、沈周、文徵明、仇英四大家,清代的郑板桥、任伯年等书画家的扇面画和题扇诗,均为珍品。清代“扬州八怪”也留有珍贵的扇面书画墨迹。

  画扇面最多的画家,兴许要数任伯年了。他年未及壮已名重江南,声誉赫然。这位自称“山阴任颐”的大家不但融贯了民间艺术传统和文人画传统,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参用西方画法,至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形成了雅俗共赏、清新活泼的鲜明风格,备受人们喜爱。他的人物、山水、花鸟扇面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折扇上宽下窄,纸面高低不平,要在扇面上表现书画艺术,并非易事。书画家们一旦掌握了它的特征,加上巧妙的布设,在尺幅之中,亦能产生其他形式所不能展现的另一种情趣。所以同一作者,同类题材,同样尺幅的作品,画在扇面上价格就特别贵,一是扇面上作画的难度所决定;二是折扇盛行是在明清。明清以后,折扇很受大众喜爱,有的人还拿它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书画家在扇上创作也格外用心和讲究,这便是扇面和成扇备受藏家欢迎,并愿意出价珍藏的缘由。

  历代团扇成扇存世极少,名人团扇以成扇形式流传的寥寥无几,收藏界以团扇成扇作为收藏目标的藏家更少,所以扇子的收藏一般是对折扇而言。折扇藏品中的好扇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那些材质精良、色泽纹理好、雕刻工艺高超的扇骨,往往被收藏家所珍重。扇骨和扇面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则此扇的收藏价值自然更高。

  古代扇面多有书而不画,因文人都能书法,爱书法未必能作画。早先折扇正面书写,背面配画,后来才正面绘画,背面题书,渐成“诗、书、画、印”交相辉映。但也有以各种字体汇集扇中的,如吴湖帆集清代七十二状元扇,便都是书法扇。

  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在扇面上表现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齐白石的扇面多为大写意,但扇画上的鱼虫、花鸟、蔬果无不精细形象,栩栩如生。那柄设色《香菇冬笋图》折扇,仅香菇、冬笋两物,但见笔墨豪放,色彩强烈,真可谓涉笔成趣,于时鲜清蔬中蕴含意韵。

  二、书法比赛团扇和折扇格式是什么?

  南宋是绘画较为普及的时期,这一时期绘画已逐渐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再是贵族豪门、文人雅士的专利。

  南宋的花鸟画基本保持北宋工细写实的画风,所不同的是北宋以坡石、花草、禽鸟俱全的表现宫苑小景的大幅卷轴画为主流,而南宋则是以表现折枝、局部和寻常花鸟的扇面、册页和灯片小品为主流。虽然这些小品的气势大不如前,且往往在画面的边角做文章,但是,这些小品的特点却十分突出,如注意特定和瞬间的意境和情态的`表现,形成构思新奇、主题鲜明、描绘生动、笔墨精妙、手法多样的风格,给人以清新优雅之感。

  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有不少知名的花鸟画家,但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花鸟画作品却多数没有名款,因此,当时的多数画家现在难以利用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东汉时,扇子开始流行,民间有纤巧玲珑的竹扇、蒲扇。

  随着丝织手工业的发达,出现了一种以绢制成的纨扇,形状有如一轮明月,称为“团扇”或“纨扇”,也叫“合欢扇”;也有长圆、梅花、葵花、六角等形状,扇柄用骨、木、竹等材料,雕刻精致;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三国第一次出现在扇子上题诗作画。

  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

  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是北宋宣和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的。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扇面书画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样式,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 总结宋代的扇史,竹扇和蒲扇是最平民化的扇子,仕女用的仍是精致的团扇。

  南宋时许多花鸟、山水、人物小品都采用团扇形的构图形式。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也兴于此。

  扩展资料:

  丙烯颜料的特点:

  1、可用水稀释,利于清洗。

  2、速干,颜料在落笔后几分钟即可干燥,不必像油画作品那样完成后需等几个月才能上光。喜欢慢干特性颜料的画家可用延缓剂来延缓颜料干燥时间。

  3、着色层干后会迅速失去可溶性,同时形成坚韧、有弹性的不渗水的膜。这种膜类似于橡胶。

  4、颜色饱满、浓重、鲜润,无论怎样调和都不会有“脏”“灰”的感觉。着色层永远不会有吸油发污的现象。

  5、作品的持久性较长。油画中的油膜时间久了容易氧化,变黄、变硬易使画面产生龟裂现象。而丙烯胶膜从理论上讲永远不会脆化,也绝不会变黄。

  6、丙烯颜料在使用方式上与油画的最大区别是带有一般水性颜料的操作特性,既能作水彩,又能作水粉用。

  7、丙烯塑型软膏中有含颗粒型,且有粗颗粒与细颗粒之分,为制作肌理提供了方便。

  8、丙烯颜料有毒,但对人体不会产生伤害。只要小心不要误食就行了。

小学美术教案10

  一、游戏导入

  游戏“猜猜我是谁?”

  课前请几位学生用硬纸遮住脸部,由老师带领依次进入教室。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你凭什么判断得这么准?(身材、个头、衣服……)

  儿童参与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发表质疑

  1,请表演的学生下移纸板,露出头发,请学生仔细比较他们的头发有何不同之处?(长短、发型、颜色……)

  2,继续露出眉、眼、耳,请学生再仔细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大小、形态、位置……)

  3,再露出鼻、嘴至整张脸,请学生比较每个人鼻、嘴的特点。(长短、大小、肥瘦、形态……)

  4,比较脸型。(胖、瘦、长、短、方、圆……)

  5,请学生谈谈: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的特征最明显?为什么?

  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脑去发现物象的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分段、分步寻找脸部特征,符合儿童注意力的广度与深度发展的规律。

  三、深入探究

  1,看一看: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发型、五官、脸型……)

  2,说一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脸部特征。(喜、怒、哀、乐时的五官变化)

  3,演一演:请几位特征明显的学生上台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

  通过看、说、演进一步捕捉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及人物表情的无穷变化。

  四、感受实践

  1,讲解演示作画方法:

  请学生说说老师的脸部特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大画纸上分步画自己。边画边讲作画方法:a.根据脸型勾画轮廓;b.添画头发和五官(抓特点、添表情);c.上色(可线描);d.可用夸张手法画自己(教师示范几个被夸张的自画像)

  2,谁想做老师的好朋友?那么就请你把画好的自己剪下来贴在老师画像的旁边,我们共同完成一幅好朋友的大合影,好吗?

  3,作画要求:再仔细观察自己面部的特征,大胆地画出自己的相貌。(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表情)由学生先找出老师的面部特征,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提示,画出自画像。通过这样的示范,无疑给学生的描绘提供了“拐杖”,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具象化。

  五、巡视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只要能描绘出自己的某一个特征,就是好的。

  2,让学生避免面面俱到,也就是眉毛、胡子样样都描绘得太细巧,反而增加了难度。

  3,可用些夸张的手法,如:胖脸更胖;瘦脸更瘦;爱笑的嘴更大、更弯;爱哭的没了眼;学生放假后的第一幅画,难免缩手缩脚,教师的鼓励在此时最管用。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六、欣赏评价

  1,作业展示:请大家一起欣赏“大合影”。

  2,自评互评:从“大合影”中你能找到谁?谁的脸部特征最明显?

  3欣赏大师们的“自画像”:艺术大师们在表现自己时,特别重视面部神情的刻画(课件欣赏徐悲鸿、凡·高等画家的自画像)。透过他们的神情,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增加美术文化含量,提高修养。

  七、课后延伸

  1,老师打算将这张“大合影”扫描进电脑,作为你们教室电脑的桌面背景,你们同意吗?

  2,这张“大合影”是由许多长相不一,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的你们组成,老师希望你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向上的集体、一个互助的集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集体主意识。

小学美术教案1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画出植树时的感人情景。

  2、培养学生的记忆、想象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力。

  3、进行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如何生动地表现出植树时的感人场面。

  教学难点:

  植树时的人物动态描绘及构图处理。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两幅、图钉、幻灯机、投影片、录音机及磁带等。

  学具:白纸、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课题。

  1、课前教师在教室四周摆些绿色植物。铃声响,学生人教室,感觉空气特别清新。

  2、教师按下录音机,播放(百鸟争鸣》的轻音乐。

  3、播放音乐的同时,打开两幅森林挂图,幻灯映出树林灯片。

  4、教师用轻柔的声音导入课题:同学们,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因为有了枝繁叶茂的树林。

  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我们不要错过了这个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我们国家还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画一画植树时的感人场面好吗?

  板书课题:命题画植树

  二、新授。

  1、启发回忆:

  (1)同学们上星期到植物园开展了植树活动,还记得当时的热闹场面吗?

  学生各抒己见,描述当时植树的情景:

  “有的扛树苗、有的培土、有的浇水……除了你们小学生外,还有什么人也在植树?”

  学生记起还有大哥哥、大姐姐,特别是一部分省市领导同志也在那里植树,大家都在为绿化祖国出一份力。

  2、讲解难点:

  (1)植树时的动态是怎样的?请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人物画速记。

  (2)为生动地表现植树时的感人情景,同学们最好将人物表现得更充分。比如:充分仔细地描绘人物的表情、服饰、发型等。教师打幻灯,提供一些具体的人物形象,同时,选择黑板上的`一个动态进行具体描绘。(板书:人物动态生动)

  (3)欣赏第10页的三幅学生作品:

  教材左上图描绘的是小朋友植树时的热闹场面,人物动态各异,造型简练,构图饱满。

  右图画的是去植树的情景,人物动态、表情生动,服饰描绘仔细,构图有主有次,用色大胆。

  下图是一幅想象画,主题是:"把绿色洒向地球",表达了作者绿化环境的美好愿望。

  小结:要使画面生动、耐看,除了注意人物形象的描绘外,还要特别注意构图饱满、完整,因此,可添画周围环境、植树工具等,也可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绿化祖国的美好愿望。

  板书:构图饱满完整

  3、指导画法:(教师继续范画)

  (1)构思:可根据记忆进行描绘,也可根据平时的感受进行想象创作。

  (2)构图:先确定主体物的位置,合理安排人物及场景,注意人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及内在联系。

  (3)描绘: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及植树场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1、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画一幅表现植树情景的命题画,注意人物动态生动,场面热闹感人,可进行想象创作,工具材料不限。

  2、教师行间指导。

  四、作业展评。

  1、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进行集体评议。

  2、课堂小结。

小学美术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前两课分别对人和动物的脚进行了写生和装饰;同学们对的脚有的形状和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泥塑制作,他们的创作能够有一定的基础。也得心应手。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的泥塑制作能力。

  2、形成立体空间感。

  3、更透彻地了解各种类脚。

  教学重点:

  脚的结构形式以及各类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脚的细部处理、质地的处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有脚的明显特征的雕塑作品或图片、电教媒体、演示陶泥、工具。

  学生:制作材料、泥塑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展示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提问:“有谁能将这些画面变成立体效果的形体呢?”小组讨论,并选一同学记录,公布讨论结果。

  欣赏:

  展示有代表性的脚的雕塑作品图片。提示对脚的外形特征观察,注重对捏制方法的探究。

  感受:

  带领学生取一块陶泥在手中简单捏制,了解泥的性能,体验手捏制时对泥的感受,教师做演示指导。

  构思:

  选择感兴趣的脚,找出特征,在心中构思捏制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讨论:

  分组讨论。“泥准备捏制的什么样的脚?打算用哪些工具来表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还可以鼓励其集体设计构思创作内容。

  操作训练;

  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动物的脚的特征,进行创作。集体创作的同学还要根据内容进行合理分工,组合完成。

  评价:

  对完成的作品,师生相互评议,可以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改进方法。

  再创作:

  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如何修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更感人,进一步加工。

  板书设计:

  第13课 英俊的脚(三)

小学美术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课时1-2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2.学生准备学具: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2.发展阶段

  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拓印的方法。

  3.收拾与

  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材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

  三、课后拓展

  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

小学美术教案14

  教学目标 :

  调查与了解: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植树

  实践与创作:通过观察、回忆、大胆的想象,运用绘画的形式设计表现绿色家园中的树。植树

  欣赏与评述:讲述课前收集到的树的资料,并能对自己和他人共同合作的树进行欣赏与合理的评述。

  隐性渗透:培养学生观察的自觉性,以及主动调查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以及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本课重点: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以及树与人类的关系,并尝试运用绘画的形式设计表现绿色家园中的树。

  本课难点:共同合作完成的画面的构图美的处理。

  课前准备:观察认识身边的书 收集树的资料

  课件 剪刀 彩笔 蜡笔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了解——身边的树

  教学设计

  1、 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 认识身边的树。(课件展示)

  3、 树的分类知识。(课件展示)

  教学意图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认识——树的作用

  教学设计

  1、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收集,汇报树对人类都有那些作用。

  2、 思考:如果没有树,人类会怎样?(课件展示)

  教学意图

  树是人类的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树以其特有的功能保护和改善着我们的环境……课堂上,师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汇报展示,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以及视觉形象。

  三、畅想——我们来植树

  教学设计

  1、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

  2、你想怎样来做?

  教学意图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四、设计——绿化校园

  教学设计

  1、 我们共同设计完成绿化我们校园的任务。

  2、运用绘画的方法,每人至少设计一棵树。

  3、树的造型要美,树的排列要体现出秩序美。

  教学意图

  集体合作完成设计绿化校园的任务,感受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及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五、升华——保护树木

  教学设计

  1、 欣赏绿色的校园。

  2、 共同探讨,合理安排构图美的处理。

  3、 谈谈怎样保护我们身边的树?

  教学意图

  面对全体学生共同设计创作绿色校园,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同时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共同调整画面的组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构图的组织能力,并树立了保护树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思想意识。

  板书设计 :

  植树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绿色家园

小学美术教案15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形态、颜色与纹样,从而感受它们的美,并且用简单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2、引导常常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画画,完成一幅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叶子的美。

  2、赏识成功: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交互,让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分析

  教学分析

  一、导入

  1、看视频,图片引入新课秋叶。

  2、教师提问:你了解叶子吗,叶子的颜色,形态,结构如何?

  二、新授

  1、教师让学生网页,自己解决以上的总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网页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3、教师在网上回答学生的问题。

  4、叶子形状的分类小测验,前五名奖励。

  5、依据学习的内容,绘画叶画

  (1) 教师让学生欣赏网页上的叶画。

  (2) 教师演示一遍自己绘制。

  (3) 对教师作品点评。

  (4) 学生自己绘制。

  6、同学间互相欣赏各自绘画的叶画

  (1) 学生分小组合作绘画

  (2) 学生点评

  三、教师总结

  1、你有哪些感受?

  2、课后继续完善叶画图。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人。网络的视频播放形象逼真,生动直观,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具有丰富的感觉性,激起学生情感反应,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叶子的美和神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计算机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工具。运用网络,学生获取大量有关叶子的知识,加工和组合,初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叶子形状的多种多样。

  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时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的承认,可以及时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人的创造力。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成果的一片天地,这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养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