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必备(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女娲补天的目的是从苦难中解救人类,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使学生们感受到:立下志向,不懈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教学建议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她看到自己的儿女遭到巨大的苦难,十分心痛,立志要修补好残破的天空。经过好她勇敢顽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把天补好的志向,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早期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渴望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理想,反映了人类在与严酷环境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教学这篇课文时可由学生准备,讲述有关女娲的故事。
这篇课文许多同学都知道对于生字的教学是个重点,可以采用分段独立识字、读书,说一说每段大意。分段学习生字。学生之间互相查读书和识字的情况。
对于课后题的教学,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对照第二段读书,读好她心痛极了,发誓要后一问对照第三、四段读书。女娲是怎么做的,不能只说明方法,应想想女娲所承担的使命多么艰巨,体会她遭受的磨难。同时复习这两段的字词。
拓展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dahuo fangfudaguo feitengquekou
tingxiezhangpengxiubuxintongjieshi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读一读。
喷()而出日月()辰腰酸背()自告奋()
环()四周若有()思昼夜燃()筋疲力()
三、根据课文内容排列句子,把序号填在前面的()里。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决心修补残破的天空。
()她又用大龟的.脚把天撑起来,天再也不塌了。
()遥远的古代,突然天塌地陷,到处是烈火洪水,人类面临灭亡的灾难。()女娲熔炼五色石子,填补好了天上的缺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情景
1.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听过哪些神话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板书:女娲补天)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题)
3.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个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自由读文,标出小节。⑵画出不认识的字,利用的方法,读准字音。
2.检查识字情况。利用字卡或电脑出示本课生字,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2.再读课文,小组内谈谈对女娲的看法。(老师相机引导女娲的不畏艰难)
3.小组汇报学习讨论的结果。
4.指名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指导学生带着对女娲的钦佩、喜爱再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条中田字格中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腾、祸
1.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五、总结全文
1.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课下读有关的神话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流利地读文。
教学难点从小林的“看、想、做”中,感悟他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1.识字卡片 2.录音机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读课文,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想:小林遇到了什么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分组汇报,从以下方面引导: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中一群可爱的孩子,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这时,有一件非常奇特的雨衣出现了,不管他怎样玩耍,雨水一点,也没淋到他的身上。
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一件雨衣?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发明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2.初步了解:小林发明了什么?
三、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读中识字。
(默读,边读边画不认识的字,而后请教“小鱼儿”和“字典老师”)
2.合作交流,检查效果。
(1)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另一人听或一人指字,另一个人读给对方听。
(2)教师指名领读。(看识字卡片)
(3)“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例:形声字:嘿,泳,膜,胎,剪
结构相近:羞、着
翘舌音:充、粘、差
多音字:缝(fénɡ)假(ià)得(děi)
易读错字:膝(xī)
(5)“接力赛”识字。
猜字谜,如:联、差、囊
看实物:膝、棒、胎、膜
动手演示:剪、贴、旋、压
(6)出示词语
表演、舞蹈、优美、旋转、称赞、联欢会、展览台、徐徐张开、渐渐模糊、五颜六色
指读——齐读
四、教师分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读文
五、小结:(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字词。
1.摘苹果
把生字卡片做成苹果状,贴在苹果树上,学生自愿来摘,摘下后带着大家读一读,再组词,读文中相关的句子。
2.读词语。
3.为“慢慢”找意思相近的`词,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徐徐、渐渐)
4.找出文中三个问句,比较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再照样各说一句话。
二、细法是怎么产生的?
(普通雨衣雨水顺着……用心观察)
(2)遇到问题后怎么做的?
(联欢会上旋转起裙子……勤于思考)
游泳中塑料救生圈……
(3)有了想法后又是怎样动手实践的?
(弯……缝……剪……买……压……吹……动手实践)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从小林发明中想一想,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怎样使设想变成现实?
四、品味课文,表达情感
1.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练读。
2.激发感情,组内赛读。
3.放录音,想象
雨中的孩子们穿上了充气雨衣,既漂亮又实用,一个个可神气了!
五、激励创新,实践体验
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改进一下(思考、讨论、交流)
2.让我们也动动脑,动手做个小制作,成为一名小发明家吧!
六、小结:(略)
5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评委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课文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通过介绍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与物产。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二是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因此,根据课标对中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和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珊瑚、绽开、蠕动、栖息”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针对以上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说教法、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教师的教要遵循儿童学的规律。因此,结合本课特点,我在教学中拟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朗读这几种教学方法,且这些方法将在我以下饿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
说教学过程:
在学习完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照本课教学重难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整体入手,组织自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解读文本能力的训练。因此我在学生明确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后,组织学生按小组选择喜欢的方面合作学习。并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给出学习提示:1、你们最喜欢西沙群岛哪方面,读一读,读出喜爱感情?2、合作中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遗留问题?3、你们想如何展示学习成果:读一读?写一写?还是画一画?这样进行把目标转化成任务驱动,可以驱动学习的学习。
二、汇报展示、品位重点
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充分尊重学生汇报、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并且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如交流学习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时,让学生结合地图理解,体会西沙群岛位置的重要性。而理解描述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段落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学生学习、交流“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这句时,教师可展示图片资料,图文结合,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交流西沙群岛海里鱼多、海鸟多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和学生交流。展示相关资料、图片,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三、回归全文,丰富积累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所以我在回归全文时学生伴着音乐一边读课文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一边想象西沙群岛的物产、风光,让学生明确文章首尾呼应写法并能有意识借鉴到写作中。好词佳句的积累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我通过范读、学生练读、小组赛读的方式,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西沙群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这样进行多种感官刺激,在理解、欣赏、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重难点
1.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让学生听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北京话的魅力的兴趣。
2.让学生听北京话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相声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请同学们欣赏。听了这段相声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北京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汇报点拨:
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
(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2)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
3.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说说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体现出北京话在朋友的心中怎么样?
(3)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话?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反义词。
2.积累词句,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展示台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展示作品。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伙伴的话。
2.自读词语。
3.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词义相反或相对。)
师:这种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我们称它们为一组反义词。
4.分男、女生对说反义词。
5.合作识记生宇,交流识字方法。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我会选”。
(l)读一读四个词,明确:要选的是近义词。
(2)独立选一选。
(3)评一评。
2“读读说说”。
(l)齐读句子。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
(4)独立填写。
3.“我会读”。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读。互相帮助读正确,读流利。
(3)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4)比赛读。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旅游团,出去游览一下。
二、“导游”招聘。
读愿意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名胜古迹?
三、准备交流。
1.启发。
你准备怎样介绍?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介绍?
3.介绍64A注意:
(l)有条理,刘顺序,把话说连贯。
(2)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态度大方。·
四、旅游。
“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游客随时间“导游”提问题,
导游要难心解答。
五、评比最佳“导游”。
互相提名评,说说好在哪里。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本课“天才”、“干涸”、“祈祷”等词意思。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读懂“爱心”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悟一个人,哪怕是天才要走向成功必须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赏识,而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赏识,自己也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去帮助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天才”:你认为哪些人能称之为“天才”,为什么?
2、小结引入新课:是啊,你们所说的艺术家,运动员,甚至自己身边的同学都在某方面有着过人的才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天才小时候的故事。
3、出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课件出示) 初读课文小建议
(1)轻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 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2、交流
(1)分小节读课文。
(2)正音:干涸 祈祷 完毕 准确 别墅 圣诞节(课件出示)
(3)理解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先组织学生查字典了解“涸”的意思,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用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交流:课题中的“天才”指的`是谁?他在哪方面有过人的才能?
(5)出示“贝利”的简介,读一读。(课件出示)
5、小结过渡: 刚才,大家都读了球王贝利的简介,我们惊叹于他在踢足球方面的过人才能,都被他为巴西足球立下的汗马功劳所折服。
三、研读课文
1、贝利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之路怎么铺成的呢?让我们来读读文中的这句话(课件出示)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1)指名读。
(2)齐读。
2、句中的“爱心”指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从贝利和足球之间,贝利和教练之间找一找。
3、交流体会。
(1)贝利和足球之间:(热爱踢球) 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2)贝利和教练之间: 教练对贝利(关爱):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贝利对教练(感恩):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园里,开始挖坑。 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4、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节,谈谈理解。(课件出示最后一节)
5、总结: 没有素不相识的足球教练的关爱,贝利连足球都买不起,更别说成为足球运动员了,当然也不可能显露他的足球才华;贝利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教练,因此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最终获得了“球王”之称。
四、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句子,联系句子意思,给带点词找近义词。 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 ) ( )
3、想想说说:为什么课文直到最后才揭示这个小男孩的名字——贝利?(调动读者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进一步体现文章中心。)
五、拓展作业
1、照样子组词: “干涸”是一个由近义词构成的词语,你能照样子再说几个吗? (艰难、恶劣、美丽) ( ) ( ) ( )
2、制作感恩卡: 一个人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请同学们静心写下自己对辛辛苦苦哺育我们的父母或不厌其烦教育我们的老师,或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的深深谢意。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内容
本课例是在互联开放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课。本课以《万里长城》为基点,引发出开展以“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站,通过便捷、资源丰富的络,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或其他主体参与型的社会角色,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某一世界名胜的大量资料,了解并体验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并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以求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例属于情境回归性质的拓展阅读学习,包含着课例提出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设计思路、探究过程五大部分,并后附教学反思一则。
一、课例提出背景
互联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乃至对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龙游西门小学早在0年就建立了四个多媒体实验教室,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添设一个计算机教室,全都已加入广电。次年学校又建立了局域,完成完善好学校自己的页。今年学校又添置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较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配置。鉴于此,我们也应时开展了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和方面的实践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些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本课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万里长城》(六年制义教版第9册第11课)是一介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的说明文。全文按“总—分—总”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长城的三大特点:(1)气魄雄伟。(2)年代久远。(3)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最后部分由物联想到人,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是一则进行热爱祖国、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好材料。学生们在学习本课文过程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想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名胜古迹的愿望。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课,应用络,开展了一次十分有趣的“世界之旅”。,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名胜古迹的求知欲;
2、通过自己选择的阅读专题,培养学生体验景点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对之产生喜爱之情;
3、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名胜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俗;
4、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初步培养自我反思的。
(二)阅读目标
1、通过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世界名胜,粗知文章大意,并能用文中关键词句来概括描述1-2个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等。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找到与研究专题相符合的资料,并能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等2-3个方面,选择、摘录相关的语句、段落,按照顺序,并写上1-2句自己的感受,做成读书卡片。有重点、有选择地用不同方式向大家介绍读书卡片;
2、根据景点的特征,例文,以导游、游客及其他社会角色,完成有关某一景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历史故事的导游报告、游记,并以此内容为依据,制成一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3、通过展示反思,请学生以各种形式、不同角色进行流畅表达、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上浏览、查询、筛选资料的能力,能较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工具;
2、提高学生应用BBS发帖子的技能;
3、提高学生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图文并茂的读书卡片、演示文稿,并能用上2-3个超链。
三、教学资源
(一)络资源:为使学生能较快地查询资料,教师为学生在校园超链了许多相关络资源以便于他们寻找资料。这些资源中不仅有丰富的导航资源,还有便于学生结合专题查找的具有搜索引擎功能的泛在资源.
(二)文字资源:为了能更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我们鼓励学生到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了许多文字资源,如:《失落的文明》、《走进非洲》、《世界名胜大观》等等。
(三)人力资源: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的同时,青年语文教师、计算机教师甚至有一技之长的家长都可作为人力资源,辅导他们顺利开展专题学习。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已事先请家长或老师指导,大人们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索研究,并作适时适度点拨。
四、设计思路
本课例的教学活动不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概念。主题式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广读。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广泛阅读、快速浏览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提己的研究意向,并确定相应专题。
2、深读。学生就自定的研究专题,搜寻相关资料深入阅读,在感悟与理解的基础上制作读书卡片进行归类与。
3、协作。根据自己所搜集的专题信息分析比较、提取要素,形成观点,小组同学合作构思并完成作品设计。
4、反思。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作品、表达观点,并反思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五、课前准备
1、设计好实用美观的读书卡;
2、搜集世界各地名胜古迹的信息资料,做好超链,建立主题学习资源库;
3、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唐老鸭小组、米老鼠小组、史努比小组、奥特曼小组)
六、探究过程
(一)——广读阶段
1、学生根据已供的信息源点击自己喜欢的页进行浏览。
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的名胜古迹?为什么?
2、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发帖子告诉大家。同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
(二)分工——深读阶段
1、研究成员开始从不同社会角色的角度担负起专题研究,进行有选择地阅读有关资料。
例如:唐老鸭小组的同学分别担任了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社会角色。如担任考古学家的许楠针对埃及木乃伊的作用、制作过程等展开了资料的搜寻;担任地理学家的洪泽浚一头埋进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的资料中,把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划分区域、金字塔的坐落位置以及为何这样分布等了解得清清楚楚;担任历史学家的洪梦求则把研究重点放在金字塔的构造之谜上,不仅从上找到了许多建造金字塔的传闻,还从别处觅到一本本相关的文字资料。
2、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
(三)整合——协作阶段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尤其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过于烦琐复杂,建议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特质进行介绍。如北京故宫里的艺术品有很多,不可能一一介绍,只能有选择地展示。
2、除了筛选,还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如:史努比小组把收集到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编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讲解的同学还能模仿赵忠祥主持人娓娓讲述,音色甜美,很吸引人;奥特曼小组还把观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感受汇编成诗歌进行朗诵,学生们沉浸虚拟的旅行中。
3、个别有特长的学生将资料整合后,制作成读书卡或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有的甚至制成简单的页。
(四)汇报——反思阶段
1、各小组将本次络之旅的收获以专题研讨会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汇报形式有:朗诵、唱歌、小品、演讲等。
2、全班同学对本次活动进行,评出“最佳虫”“最佳表演”“最佳制作”三大奖项。
3、获奖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介绍相关经验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10-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小学语文习作的教案11-2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29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08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8-03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11-09
小学语文教案12-12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11-01
小学语文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