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用“第1”至“第10”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次序。
2、学习从叁维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门牌“3-402”
材料配套:PPT课件,幼儿操作材料《小动物搬家》(学具)。
活动指导:
1、打开PPT课件,以“送包裹”游戏的形式,复习从不同方向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游戏“送包裹”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快递员要给小动物们送包裹,可是小动物们的新家没有门牌号,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帮助小动物们给新家贴上门牌吧!
引导幼儿给小区楼房标注楼号、楼层和门牌号,复习从不同方向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观察小区的楼房:小区有几栋楼房?怎样给每栋楼标上楼号?1号楼在哪?
观察楼层,了解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小区里的楼房有几层呢?第一层在哪里?
观察房间,了解房间是从左往右数的:每层有几个房间?(引导幼儿观察并数出房间数,明确从左往右数。)
2、游戏“贴门牌”,学习从叁维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出示小兔家的门牌“3-402”:这是小兔家的门牌,上面写着什么?最前面的“3”表示什么?“402”里的“4”表示什么意思?“2”又表示什么意思?
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将小兔家的门牌“3-402”贴在相应的房间上,并用“3号楼第4层第2个房间”表述自己找到的结果。
引导其他幼儿检查门牌与房间是否对应:他(她)找对了吗?是这个房间吗?你们怎以知道的?
3、提供操作材料《小动物搬家》,引导幼儿学习从叁维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引导语:小动物们搬新家啦!请小朋友根据门牌号找到小动物们的'新家,并将门牌连到对应房间的门上。
教师观察,对操作有困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将《小动物搬家》的材料投放到数学区,引导幼儿继续操作与练习,还可以在此基本上拓展“送快递”的内容,请幼儿将包裹送到相应的房间。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带幼儿看电影时,引导幼儿根据电影票上的信息“X号厅”“X排X号”,找到相应的座位。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与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活动重点:
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并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活动难点:
知道时间的价值与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体锻视频、筷子、珠子、线、弹珠、蚕豆,时钟一面、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猜测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前不久,我们幼儿园举行了拍皮球比赛,比赛时间是一分钟,在一分钟时间里有的小朋友得到了奖状,那么,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自由回答)
二、通过小游戏,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师:前几天我们已经认识了时钟,有谁知道,钟上哪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师:小朋友真聪明。当这根最细的秒针在钟面上转一圈,就表示一分钟!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边做游戏边感受一下吧!
a游戏:
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开始记时)
师:谁来说说,在扮演木头人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师:那你们觉得一分钟的时间怎样?(一起回答:很长)
b游戏:
师:那现在,老师再给我们小朋友一分钟,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玩起来。感觉一下,这一次的一分钟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玩积木)
师:刚才的一分钟,你做了什么事情呢?
师:那你们觉得这次的一分钟怎样?
总结:原来当我们扮演木头人,一动不动时,会觉得时间很长,很长。我们玩的时候,又觉得时间很短,很短。那到底一分钟有多长,能做多少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播放视频,了解一分钟时间里可以做什么?(播放幼儿跳长绳、拍皮球、转呼啦圈等录像)
师:呀,你看到了谁呀?他们在做什么事情呢?
师:刚才我们看见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那我们的小朋友在一分钟时间里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请幼儿自由说说)
教师总结:原来在一分钟内能做那么多的事情。
四、幼儿操作
(1)老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2)明确规定: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做了多少事情。
(3)幼儿分组操作。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1、请你数一数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珠子、几个弹珠?
2、请幼儿介绍一分钟的成果。
师:同样花了一分钟,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呢?幼儿讨论。
师小结:虽然时间相同,都是一分钟,但每组做的事情不一样,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师:我还发现刚才穿珠子那组的小朋友,他们相同的.时间里,做着相同的事情,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穿得多,有的穿得少,这是为什么?
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原来只要抓紧时间,加快速度,在一分钟时间里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那我再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你们有没有信心比刚才做的更多呢?好,准备
幼儿操作第2次
再次总结各组操作数据,
师:为什么有好多小朋友这次做的要比上次的多呢?幼儿自由说说。
让幼儿明白,做事情要专心,要抓紧时间,不拖拉,动作就快了
五、总结对时间的感受,知道要珍惜时间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玩了一些游戏,玩得可开心了!你们觉得时间过得快吗?
师:一分钟的时间不多,可是只要我们珍惜时间,抓紧时间,也能做很多种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次四川雅安大地震中,我们警察叔叔抓紧每一分钟,后来救出了好多被压的人,而医生们也抓紧每一分钟,救活了那些垂死的伤病员。一分钟看起来很短,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能做好多有意义的事情呢还有几个月我们就要升入小学做小学生了,都要自己安排时间,如果你拖拖拉拉事情会怎么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自己的策略为不同等分的馅饼块分发同样数量的红豆,红豆数量为12。
2、感知不同的数数方式及多种不同的等分方法,初步理解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3、积极运用自己的图示策略记录相关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豆子每人12粒以上;自制数数操作器、三等分圆的操作硬卡;圆片多个,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1、观察材料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豆豆馅饼,先看看我们都有些什么材料吧。
(初步了解圆片,记录纸,笔,豆子的'用途)
2、数豆豆
做豆豆馅饼,今天每个人需要取12颗红豆,不多也不能少,说说你怎么取到正好12颗红豆呢?
(1)鼓励并尝试各种各种不同的数到12的方法)
(2)请你选一种自己能行的办法,数出不多不少12颗红豆到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
3、第一次做馅饼
(1)现在开始做馅饼,请把馅饼对折一下,用笔把中间的折痕用笔描出来。看看现在馅饼分成了几块?
(2)请你把12颗红豆分到馅饼上,每块红豆一样多,12颗红豆都分完。
(3)说说你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4)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件什么事?请你把刚才做的这件事用自己的办法记在记录纸上,记得告诉别人两个内容:馅饼分成了两块,每一块分到了6颗红豆。
(5)幼儿操作,记录。
4、第二次做馅饼
(1)再来做馅饼,请把馅饼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用笔把中间另一条折痕也用笔描出来。看看现在馅饼分成了几块?
(2)操作过程同上,感受分成四块馅饼,每块分到3颗红豆并做记录。
5、第三次做馅饼
(1)有个难一些的问题,你能把馅饼分成同样大小的三块吗?
(2)把你想到的办法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分成了同样大的三块?
(3)给幼儿提供三等分圆的操作卡,一个新的馅饼,运用操作卡,把馅饼分成3份。
(4)给三份馅饼分红豆并记录结果。
6、第四次做馅饼
(1)请幼儿在三等分圆的基础上,尝试把馅饼分成6份,用笔描出来。
(2)给六等分的馅饼分红豆并记录操作结果。
7、总结
(1)看自己的记录纸,你记录了几件事情?
(2)从记录的这些事情上,你发现的什么秘密呢?(出示整理好的记录纸,份数从少到多,数量从多到少)
(3)老师总结:
看来,一块馅饼可以用不同法方法分成相同的2,3,4,6份或者更多的份数,馅饼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块上能分到的红豆就越少,可它们合在一起,还是原来的馅饼大小,红豆也还是12颗,做馅饼分豆豆游戏真有意思。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正确点数立方体。
2、体验数形关系,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活动准备:
多媒体、30个立方体、若干积木、笔、调查表以及操作纸。
活动过程:
1、复习几何形体。
教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辨认,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告诉幼儿这些图形有一个
2、学习数立方体。
1)看图数立方体
要求幼儿看清图形,正确点数正方体。"来;自。屈;老师;教。案;(小朋友之间进行校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校对。)
2)幼儿操作活动
把幼儿分成三组,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要求幼儿说出“我用了几个立体图形拼搭了什么?”
3)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正确点数立方体,学会将隐藏部分给找出来。
通过此活动来提高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3。延伸活动:数高楼
运用调查表的形式让幼儿对小区内的高层楼房进行层次的统计,从中了解到我们的楼房也是通过一个个的立体图形而组成的`。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一、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真实生活情境
大班幼儿好胜心强,喜欢竞赛性游戏,但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本次活动通过“谁是猜拳高手”的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定位——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梳理、归纳、概括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活动以经验呈现——概括提升——巩固运用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感受统计的重要和有趣。
3、教材价值——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统计是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活动不仅发展幼儿的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学习统计记录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统计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主要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游戏方法:男女对抗) = 1 * gb3 ①二人游戏
= 2 * gb3 ②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 3 * gb3 ③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2、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 1 * gb3 ①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 2 * gb3 ②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 3 * gb3 ③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 4 * gb3 ④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有规律地排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玩夹子”游戏,激发幼儿对感知、分类、排序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感受其中的奥秘。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夹子若干、直尺若干、汽车卡人手一份(汽车卡分四种颜色,上面分别贴有4-10不等的数字)、场地上贴有四种颜色的汽车标记。小铃、教师用数字卡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夹子,说说夹子的不同特征。
二、玩夹夹子游戏,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1、看数字,夹夹子。教师任意出示一个10以内的数,幼儿按数在直尺上夹夹子。
2、听铃声,夹夹子。
① 教师任意敲铃,铃声数在10以内,幼儿按铃声数夹夹子。
② 教师任意敲铃,让幼儿夹比铃声次数多1的夹子。
三、给夹子排队,探索有规律地排序。
1、幼儿自由给小夹子排队,感受探索的`乐趣。
2、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么给小夹子排队的,引导幼儿发现有的小朋友给小夹子排的队是有规律的。
3、鼓励幼儿有规律地排序,并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给小夹子排序的。
4、启发幼儿变换不同规律给夹子排队。
四、游戏“开汽车”,练习分类、按数排序。
1、坐车。请
幼儿手持汽车卡将相同数量的小夹子夹在汽车卡上,数量和车身上的数字相同。
2、汽车排队。幼儿做小司机,手持夹了夹子的汽车卡,找到与自己车身颜色相同的汽车标记,并根据车身上的数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好。
3、开汽车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活动中我将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索。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28
大班数学教案10-05
大班数学教案12-01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10-15
大班数学教案[热门]09-19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09-13
大班数学教案(精)08-03
实用的大班数学教案07-29
(精)大班数学教案07-28
(精品)大班数学教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