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幼儿很喜欢的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现象却没有相关的知识,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断沉浮“跳舞”的有趣现象,也引起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开展了本节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葡萄干”。让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通过个体的观察、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初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材料准备: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头、花生)。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我这里有一杯水,你猜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你们看它是谁?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方向。
2.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3.你们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发现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水中上下运动?
6.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没有气泡会怎么样呢?
8.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猜猜哪些会跳舞,哪些不会跳舞?
9.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进行记录。
10.集体讨论哪些物体会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会。
三、教师小结
原来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样,他们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体拖起来,让它跳舞了。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足之处:
1.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幼儿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进行记录,应在之前进行示范、讲解,或重新按照幼儿的特点优化设计。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3.教学形式再开放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比较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ppt《图形找朋友》、正方体、长方体、九宫格操作板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探索由形到体的变化过程。
正方形和它的朋友们被大风吹散了,需要它们团结起来。请你帮助图形朋友,让它们手拉手,肩并肩,紧紧靠在一起,试试会变成什么?
小结:6个正方形可以变成一个正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
2.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探索,得出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吗?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正方体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
3.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探索长方体的组成
(1)正方体的朋友,需要找到6个密码才能出现。请你记住九宫格里闪动的`图形和它的位置,找出密码。
(2)提问:密码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图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请你们拼出新朋友。
(3)认识新朋友---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的身体里藏着哪些图形?
小结:有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的形体是长方体。
(4)认识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有一个朋友也要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它吗?它的身体里藏着什么图形?也请它们排排队。数数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
小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形体也是长方体。
4.游戏《送朋友回家》,巩固认识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异同。
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朋友找不到家了,请按照地图上的位置帮它们找到家。(教师用语言引导幼儿将各种形、体摆放在幼儿操作板上)
5.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理念: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对于食物搭配,老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创设各种情景,巧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搭配食物中体验到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学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本课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按照“生活导入—引出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实践模拟—交流讨论”的原则,以学生的体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科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饮食,学生并不陌生,天天与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学设计上应从生活入手,着眼生活问题,最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4、课外延伸,巩固科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设计,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将课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一顿晚餐,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自己尝试着买菜、做饭,完成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课外作业。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 、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2.、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篮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学)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看书P43)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二)合理搭配 解决问题
1、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们能说说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 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b 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c 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
d、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课件出示)分组讨论:
(1)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e、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三)运用原则 设计食谱
1、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营养师了。下面请你们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结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组进行汇报,看看哪个小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钱。
我们的营养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馒头100 g
萝卜烧猪肉200 g
米饭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猪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条100 g
这样搭配的理由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说一说这样搭配的理由。
3、老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找出了好多问题。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有荤有素,各层食物都要吃,下层吃多点,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时注意营养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学生对照“食物金字塔”分组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谱,看是否科学合理,并修改。
(2)小队互相看,挑选一份食谱,再修改。
(2)每组汇报一个同学的食谱,及分析意见。
5、实践活动: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
(1)教师提比赛要求:科学、合理、好吃、省钱。
(2)分组先设计食谱,然后利用水彩笔将食谱誊写在大卡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小队互评。
(四)趣味活动 课外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这里有营养学家的提醒(课件)
2、课后合理设计一周的食谱。注意科学、合理、营养的多样化。
3、回家用自己设计的食物金字塔食谱,为家人准备一份晚餐,在爸妈的帮助下完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海绵若干,记录表,海绵制品,非海绵制品,颜料水。
活动过程:
一、认识海绵,引起探究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
2、动画片里有谁呀?(海绵宝宝)
3、你们知道海绵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
1、提问: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变一变”的游戏,我把笑脸的`海绵宝宝捏一捏、扭一扭,你们看现在海绵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啊?(变成哭脸的海绵宝宝)如果我把手放开,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吗?你是怎么想的?
2、预测记录:如果你认为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请将苹果贴在有笑脸的纸上,如果你认为不能变回笑脸的请将苹果贴在画有哭脸的纸上。
提问:我们来数一数觉得可以回复原状的朋友有几个?认为不可以的有几个?
3、操作验证:
操作要求:到底能不能行呢?等会请你用捏、卷、扭、弯等各种方法和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的游戏,每次变的时候仔细看,海绵宝宝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
操作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用什么方法变得?指导幼儿观察海绵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
4、交流分享
重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变一变的游戏?海绵宝宝变成了什么?如果放开手海绵宝宝会变会原来的样子吗?
教师小结:不管我们是卷一卷、压一压、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绵宝宝就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看来海绵宝宝不只有柔软的特点,它还是有弹性的!
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绵的吸水性
1、观察发现: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海绵宝宝,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
2、自主探索:猜猜这些小孔有什么用呢?老师准备了一些水,请你们把海绵宝宝放进水里,看看海绵宝宝有什么变化?
3、交流分享:海绵宝宝放进水里后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小结:原来海绵宝宝还有吸水的本领啊!
四、联系生活,寻找海绵制品
1、认识物品:王老师带你们到后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么东西?
2、海里寻宝:请你们每个人到海里寻找一件有海绵的东西,然后带着它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来,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
3、验证宝物: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是海绵制品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是用海绵宝宝做成的,海绵宝宝的本领可真大!
科学教案 篇6
教师展示部分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并引导它们对下面问题进行回答: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
它们生活在哪里?
它们能否自己运动?
师: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图片的动物的名称,并知道它们分别生活在陆地、空中、水中。而且它们都能自己运动。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兴趣,同时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借用
教师搜集好三个动物的图片,并且他们分别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空中
教师引导进行小组探究
师:同学们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方面的信息,开始我们的信息交流活动。
师:同学们对各种动物的运动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几道小题考考你们!
1.举例说明水生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2.举例说明陆地上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3.举例说明空中飞行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归纳的很好,那么动物这些运动方式对其自身有什么意义?你能举例谈谈么?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通过我们一起对动物运动方式的探讨之后,你有什么问题么?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生交流。
(生1:我给大家讲讲蛇是怎样爬行的?蛇腹部有鳞片……
生2:谁知道哪种鱼能上树?是弹涂鱼,它的胸鳍可以左右靠拢,……
生3:我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运动时…
生4:…………)
生1:水生动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陆地上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等。
生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跃、飞行
……
生:具有多样性!
生:大雁迁飞是为了寻找栖息地,寻找食物……
生: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它猎杀羚羊的生活习性……
…………
生:动物能主动的适应环境。
生提出问题。
(生1:能飞上树的鱼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动物运动是依靠什么器官做运动的呢?
生3:动物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们的信息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各种各样动物的运动方式被他们描述的淋漓尽致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三种环境中的动物他们是如何运动的?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全面,最多。
小组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科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组实验材料,你能利用它们分别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吗?谁愿意来试试?
一名学生很快点亮了小灯泡;
另一名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也点亮了小灯泡。
师:请拿起来给大家看看。
一名学生在举起小灯泡时手不能拿开,否则灯泡会灭。
另一名学生则可以将手拿开,灯泡仍然亮。
引导学生概括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师:两个同学都利用手中的材料点亮了自己的小灯泡。我们不妨来比一比这两组装置的优缺点,你认为哪组装置更方便?
请同学说说
指明回答
请一学生到前面来,操作,其它同学观察并进行交流。
生答。使学生意识到有了适当的器材的帮助,我们操作起来会更方便,也能有更多的收获。
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了科学就在身边。教者改变了教材中直接推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呈现方式,创设了给两位同学不同的实验材料,让他们接通电路,然后再对比这两组材料的优缺点的情境,开始了本课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身边处处有科学的教育思想。
使学生意识到有了适当的器材的帮助,我们操作起来会更方便,也能有更多的收获。
二、初试身手、熟悉新器材
师: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组电路应用了这两种器材:(师边说边演示)这个叫电池盒,盒内的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外面的两个接口,两个接口又分别连有弹簧夹。这个叫小灯座,小灯座的螺口恰好和小灯泡的螺纹相吻合。小灯座的旁边有两个连接电线的接口。就是这样简单的小东西,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大家以前用过吗?想不想亲自试一试?
师巡视,给与学生必要的帮助。
师:点亮小灯泡的小组请举手示意一下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运用电池盒、小灯座来组装电路,那么我们在组装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三、总结经验、再接再励,点亮两个灯泡
师: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全面,正是因为我们关注了这一个个细节。我们才能成功地点亮小灯泡。假如老师再给你一个灯泡,你能使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吗?
(板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师:请各组同学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取实验材料。
看哪组同学最先成功。
师:这组同学已经成功地点亮了两个小灯泡,请他们来介绍一下他们成功的经验。
师:你能否利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你们的连接方法?
师:刚才这名同学所画的图就叫电路图,以后我们会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记录我们连接的电路。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连接方法吗?我们在连接时应注意些什么?
师:老师也给同学几个建议:
⑴两个灯泡是怎样连接在电路里的?有几种连接方法?
⑵在电路中安装一个灯泡和两个灯泡亮度是否相同?
师:如果你们已经商量好了,就可以开始了。
四、交流汇报、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你们的两个灯泡都亮起来了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出你们的电路图。
师:连接两个灯泡和只连接一个灯泡哪个更亮些?
师:假如我们将两个灯泡之间的导线去掉一根,灯泡还会亮吗?我们不妨试一试。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两个灯泡都不亮的电路里,这两个灯泡是怎样连接的?
师:在一个灯泡仍然亮的电路里,这两个灯泡又是怎样连接的?
师: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或者更多的灯泡,你能让他们同时亮起来吗?我们还需要哪些材料?
师:有多少种连接方法?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进行了,请同学们在课下试试看。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9-30
[精选]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07-21
[优秀]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热门】08-21
科学教案[集合]08-21
科学教案(通用)10-20
[精]科学教案09-24
(必备)科学教案11-09
《电话》科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