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3 06:50:22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会对图片进行简单排列。

  (3)、使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摆、涂等活动,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充分体验、感知规律就在自己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找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2)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按一定的要求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准备:

  1、课件

  2、各种平面图形,白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今天,光明小学的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到他们的班里去参加联欢会,可是去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小朋友们给我们出了几道题,答对了,才能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

  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出示一组笑脸,笑脸的颜色无规律。

  学生猜出来的答案各种各样。

  (2)出示一组按照颜色规律重复出现的笑脸,请学生猜一猜。

  为什么刚才你们会猜出这么多答案,而现在却马上就猜到了呢?

  这串笑脸是按一红一绿的顺序重复出现,我们就说这串表情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跟老师读一下: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

  二、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恭喜同学们,都答对了刚才的题目,现在我们进到了光明小学的教室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2、观察提问:

  (播放动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啊,原来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播放音乐,学生跟随着音乐一起唱《幸福拍手歌》)

  3、发现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按一定的顺序一直排下去,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重复)的?说给你同桌小伙伴听一听。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说,说到哪种事物幻灯片就相应的出现。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先来看看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运用课件,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它们是哪几个在重复出现?)

  再来看看彩旗和灯笼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生汇报。

  彩旗、花、灯笼都是按颜色有规律排列的(板书:颜色)小朋友们在唱歌跳舞,他们的排列是怎样的?生:一男一女排列的。

  他们是按性别排列的(板书:性别)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三、操作中深化规律

  1、帮老师摆一摆:

  例3: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请看,老师这有两组图形,可是没摆完,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小组讨论: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想一想空白处该什摆什么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帮小兔涂一涂(例2):

  (1)看到同学们回答的这么好,有一只小动物也着急了,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有几个图形没有涂颜色,你们能帮小兔涂上颜色吗?

  (电脑出示例2)

  汇报: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说一说空白图形该涂什么颜色

  小结:看来,我们只要掌握了排列的规律,很快就会涂好的。

  (2)做一做:我们再来看几组图形。这里有三行图形,请大家先思考:每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想想:每组中带有问号的图形涂对了吗?该涂什么颜色?

  3、考眼力

  课件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猜猜问号处应该是什么物体。学生猜的同时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排列,是怎样排列的?

  4、创造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你们。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利用学具有规律地摆一摆或画一画创造出一个规律吗?(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先示范一个)

  (1)请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放在桌面上。

  (2)请大家注意听老师的要求:一会儿小组内同学一定要团结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进行创造,然后跟你们成员说一说你的规律。每组要摆出或画出两种不同的规律,

  教师巡视,选择几个比较特别的演示给其他学生看,并说说他的规律。如果你们继续摆下去,应该是什么呢?

  小结:大家很善于研究,小组合作的非常好!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我们来表扬下自己。(学生齐拍手,打出有规律的节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节奏打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棒。你们瞧,连声音都可以有规律呢。那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节奏拍出有规律的掌声吗?我们来试一试。(XXXXX)(XXXXX)(XXXX)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按照规律排列的事物呢?想一想,在生活中,在你们的身边还见过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生自由发挥举例说明。

  五、小结

  师:这节课给你们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规律,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做个细心人,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更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们能创造出更多的规律,当一个小小发明家。好吗?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按()为一组的顺序重复出现

  一红一黄

  一红一绿颜色

  一红一紫

  一男一女性别

  一女一男

  正方体、圆柱形状

  声音

  动作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明白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一些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为便于研究,我们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买来50张电影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学生票,一部分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总票价是260元。两种票各买来了多少张?

  【设计意图】以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激起探知这类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请根据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温馨提示:

  ①用列举法怎样解决问题?

  ②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吗?

  ③如果把这些票都看成学生票或都看成成人票如何解答?

  ④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怎样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共同协商解决。

  教师巡视,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同时参与小组的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好的方法,请把你的好办法同大家交流吧。

  1.列举法。

  可以有目的的先展示这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学生票数(张)成人票数(张)钱数(元)

  2525250

  2426252

  2327254

  2228256

  2129258

  2030260

  质疑:有50张票,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你是如何列举的?

  (引导学生通常先从总数的中间数列举。)

  质疑:根据假设算出的钱数与实际总钱数不一样时,你是如何调整的?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确定调整方向、调整幅度。)

  师强调:像咱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板书:枚举法)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成人票:

  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假设为成人票,学生试画的分析图。(图略)

  ②引导:上面的过程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预设板演:

  50×6=300(元)300-260=40(元)40÷(6-4)=20(张)

  50-20=30(张)

  ③质疑:你这样做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理解多出的40元的?根据多出的40元如何求出学生票和成人票的?

  预设回答:

  假设全是成人票,就50×6=300元,而实际花260元,这样就多出了300-260=40元。

  而1张学生票看做成人票就比1张学生票多2元,学生票的张数就是40÷(6-4)=20张了,成人票就是50-20=30张。

  (2)假设全是学生票:

  如果假设成全是学生票该如何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推理思路。)

  总结方法归纳抽象出这类问题的模型。

  学生票数=(成人票价×总张数-总钱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成人票数=(总钱数-学生票数×总张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3、方程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

  (1)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成人票数+学生票数=50;成人钱数+学生钱数=260

  元)

  (2)根据等量关系列式:

  设成人票有x张,则学生票有(50-x)张。

  列方程为:6x+4(50-x)=260

  (解略)

  4.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解题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让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列举法:适合数据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数字比较大,这样一一列举法就太麻烦了。

  画图法: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数字大的时候,画图也是比较麻烦的。

  假设法:适合所有的这类问题,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方程法:适用面广,便捷,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探讨出了用枚举法、假设法、解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种题。只不过列举法对于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一般我们采用假设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适时的总结,引领学生归纳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回应开课时的问题。)

  温馨提示:

  A.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同桌讨论)。

  B.然后自己解决,汇报交流。交流时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数学文化。

  2.王丽有20张5元和2元的人民币,一共是8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处理方法:

  ①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对比“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是“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进一步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巩固练习:回应解决例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龟鹤问题、乘船问题、合作植树问题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全课小结:

  回顾总结,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采用了几种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课后相互交流一下,并尝试一下。

  师总结:

  这节课大家共同探究,解决了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好多问题都可以归为一类问题,抽象出一个总的模型进行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7,6 加几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预习学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

  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7,6加几)。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

  (1)创设情景列算式。课件演示(小试身手)

  (2)出示问题探究 6+5

  6+5的演示图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

  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

  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

  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

  7+4=□ 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 6+8=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检测案

  教师:我们学习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几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几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

  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教学意图: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

  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

  [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荐】小学数学教案06-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30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4-2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