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叶子的不落?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5.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6.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7.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P7,T6、T7
2.将《评价》P7,T1—T3相应内容整理到整理本上。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乐学善思办法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和体味欧·亨利短小说意外的结局的特点。本课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问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生命本质的认识高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而那些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最伟大的赞美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
2.小组内读文,交流,汇报。
(1)在别的叶子都飘落的情况下,他仍然长在那;
(2)对于琼珊来说,那片叶子是她同人世间的唯一联系;
(3)对贝尔曼来说,那片叶子是他的绝笔,是他的临终杰作。
3.指名读出琼珊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句,谈感受。这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琼珊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这一切被前来探望的贝尔曼知道了,出示句子:“听了琼山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的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贝尔曼做了什么?指名读出语句。老师板书。
4.分角色读最后一段,(旁白、苏艾)出示句子“后来,他们在……颜料”过渡:作者并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子,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的叶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情景描写。
5.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课也采用了这样的描写方法。小组内学习:
画出对修鞋姑娘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质。
四、板书设计: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生病---病危进医院---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4
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 矮墩墩(dūn) 砖砌(qì) 昵( nì )称
蹑(niè)手蹑脚 苔藓(xin) 气吁吁(xū) 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 一幢(zhuàng)楼 撒(sā)手 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 瞥(piē)见 掺(chān)假 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 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7-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2-25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7篇06-16
最后一课教案02-23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07-13
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4篇04-07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模板五篇04-15
【热门】最后一课教案4篇04-13
【精华】最后一课教案3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