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用的同型不同色的小球;转盘原材料;记录表等。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介绍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我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白球放在这个口袋里,让你来摸一摸,你能摸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大概,可能摸到。
二、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的口袋里放了放5个黄球和1个白球,如果让你来摸一摸,你估计情况会怎么样呢?
生1:很容易摸到黄球。
生2:也可能摸到白球。
生3:我认为摸到黄球的次数会多一些。
师:情况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生:动手摸一下就知道了。
2、试一试。
师:那我们就来亲自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呈现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的结果,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20次。”
师:按照要求,摸球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能抢。
生2:不能偷看。
生3:是任意摸、随便摸的意思。
……
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说一说。
师:请按小组汇报一下,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统计的。
生1:我们是用打勾的方法统计的;
生2:我们是用画横线的方法统计的;
生3:我们是数正字的;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用数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吗?
学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觉得数正字的方法怎么样?
生1:简洁,一目了然。
生2:一个正字五画,数起来很方便。
师生根据统计表共同分析结果。
4、议一议。
师:通过摸球活动,你觉得能验证你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黄球多比白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比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也可以怎么说?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
教师板书:可能性大小
三、理解等可能性
1、变式思考,明晰概念。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口袋里装着5个黄球和一个白球,任意摸,情况会怎样呢?
生:摸到白球
师:一定是白球吗?
生:不一定,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怎么样呢?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
2、实验比较,加深感悟。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把口袋里的球换成4个白球、2个黄球呢?
生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一些。
生2:黄球摸到的次数可能比白球少。
师:让我们来继续通过试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指导。
统计各小组摸到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记录并分析。
师:同样是可能性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次数相差没那么大了;
生2:因为白球和黄球相差没那么多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没那么大了。
3、促进迁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是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球,又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摸到白球,也可以摸到黄球。
师:现在摸到这两种球的可能性是……?
生:一样的,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们的个数一样的。
生2:球的个数相等,被摸到的可能性相同。
……
教师板书:相等
4、引发探究,鼓励创新。
教师出示口袋,里面放着5个白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一些,怎么放黄球?
生1:摆6个。
生2:摆6-9个。
师:这几种摆法中,哪一种只多那么一点点?
生:应该摆6个。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怎么放呢?
生:摆1个,2个,3个都可以。
师:你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生1:6-7个。
生2:摸4-5个也行。
生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要摆几个黄球?
生4:5个。
四、体会等可能性的公平性
1、感受等可能性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播放录像:足球比赛抛硬币选择场地的情境。
师:谁知道裁判在干什么?
生:用抛硬币的方法选场地,还可以确定谁先发球。
师:你觉得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场地和谁先发球,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生1:因为硬币有两个面,只要两个队长选择一个面就可以了,很方便。
生2: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一样的,就比较公平。
师:类似于这样的公平竞争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铁锤、剪刀、布。
生2:掷骰子。
……
2、设计等可能性。
多媒体播放两学生下棋场景,两小朋友正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棋。
画外音:“掷到六点朝上就你走,掷不到六点就我走。”
师:如果是你,你愿意按这个规则与他下棋吗?
生1:不愿意。因为六点只有一面,甩不到六的有好几面,不公平。
生2:六点很难抛到,1、2、3、4、5很容易抛到。
师:如果你来下棋,同样用掷骰子的方法,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生1:如果掷到单数就你走,扔到双数就我走。
生2:如果掷的`点数大,你大你就走。
生3:如果掷到1,2,3面,你走,如果掷到4,5,6我走。
生4:如果掷到单数,或是双数也可以的。
师:为什么这些规则你愿意接受呢?
生:因为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五、综合应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师:老师前两天我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里正用转盘搞一场“转、转、转,转出幸运星”的有奖促销活动,我们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转盘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转盘,并说一说转动这个转盘,结果有几种可能。
师: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制定怎样的中奖规则?
生1:绿色没有奖,红色一等奖。
生2:绿色三等奖,紫色二等奖,红色一等奖……
师:我注意到,你们都是把红色定为一等奖,为什么呢?
生1:因为转到红色的可能性比较少。
生2:一等奖奖品贵,应该由少数人得,不然老板就亏了。
……
师:其它几个商场的老板看到这个转盘,也都想用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的活动,不过每个商场老板的想法不太相同。你能不能根据老总的要求来设计一个转盘?
分小组按要求制作转盘。
交流各组制作的转盘。
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最希望去转哪个转盘?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转我们自己的转盘。
生2:我最希望转这个,因为获奖的可能性很大。
生3:是,要求中奖的可能性很大,不中奖的可能性很小。
师: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设计哪个转盘?
生:当然希望是得大奖的人数少的了。
师:想想这几个转盘都是按哪个要求制作的?
生:中奖和不中奖的可能性相等。
师:在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随处可见,关键是要靠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去寻找、去发现,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分析、去判断。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案【热】01-15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2-01
创意小学数学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