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教案

时间:2024-09-16 12:26:30 教案 我要投稿

《北京》的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京》的教案15篇

  《北京》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

  教师教具、学生学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幻灯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幻灯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放幻灯片,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幻灯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放幻灯,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放幻灯,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放幻灯,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北京》的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老舍。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好几篇歌颂北京的散文,《北京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四)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 bàn)掺和(chān 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六)再读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其写作顺序是什么?自己想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明确:

  时间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各类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初六店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初步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的春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默读思考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片段,请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精读体悟

  1.在这些片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对于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习俗的内容进行了详写。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这几日,作者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元宵节,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进行了重点描绘,凸显美好快乐的气氛。在详写部分中,作者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分别突出描写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习俗来写;除夕,写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习俗;正月十五,主要写了赏灯的习俗,吃元宵也被提及,但仅用一句话带过。其他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无特殊性,如采买东西、打扫屋子等,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课文的各部分,使得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一部分。

  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第二个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特点来表述。

  (四)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浓郁的“京味儿”,本文语言也是如此。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

  1.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能不能改成“零碎的东西”“玩具”)

  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明确:

  1.“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2.“老年间”指很早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习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3.“闲在”指清闲自在,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

  (五)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其中描写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想好后与同学交流。

  明确: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习俗,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六)总结

  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部“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详略得当“京味儿”十足

  《北京》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思路、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能找出描述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提取信息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歌谣导入:

  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下面请听一首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请按“名时地评作”的顺序一句话介绍作者:

  参考内容: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整体感知

  (1)用“圈点勾画”法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8—11节):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17节):描写新旧社会过春节的不同。

  (2)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②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③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④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上年货儿童放假

  春节的“彩排”除夕以前

  除夕正月初一光景

  初六开张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明确: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放鞭炮大扫除准备年货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三、合作探究

  以组为单位,各自谈谈对下列句子的感受,概括老舍先生文章的语言特点。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明确: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明确: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明确: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语言特点:

  (1)北京韵味

  (2)通俗明白

  (3)幽默诙谐

  四、延伸梳理

  1、在老舍笔下,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子?

  2、联想一下,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是什么样子?(请回家问问父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关于春节的文字写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一起感受了老北京的春节,体会了新社会的美好。相信同学们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感觉。那么,请大家上网搜集一下,看你能找到多少关于民俗的内容。

  六、作业

  请大家课后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并把它写到周记本上。

  《北京》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教师教具、学生

  学具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翻到第45页,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点击课件,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

  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北京》的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北京欢迎你》是杨澜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陈述词,文章以饱满的热情,朴实流畅的文字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了北京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优势,是举办奥运会最理想的城市,并真诚的欢迎各国朋友来北京旅游观光。

  教学前,要求学生动手查找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了解奥运会的有关知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是一个举办奥运会最理想的城市之一,并从中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了解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2、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充满激情的演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自己将为3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做些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述了哪些内容,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奥运会的资料,简单了解北京申奥的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激趣、导入新课:

  谁知道,2008年我国将有一件什么重要的喜事到来?它是多少界奥运会?我们来比一比,对于奥运会知识,谁知道得最多?可是,在申奥的旅途中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今天,我们学习奥运大使杨澜在向国际奥委会申办北京奥运会中的演讲稿。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说说课文主要哪些内容?

  三、检查学生初学情况

  1、认读生字,区别“弘—恒”的读音,注意“餐”的书写。

  2、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3、这里的“主席”指的是谁?简单了解演讲稿开头的格式。

  四、精读课文,感悟情感。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举办最理想的城市?

  1、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一段讲什么?

  2、读第九自然段,“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什么叫“神奇”?课文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的神奇?(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历史根源)作者是怎样有条理的陈述这一方面的内容的?

  (1)、历史文化古城:传统体育—蹴鞠

  有著名的名胜古迹—紫禁城等

  提问:这一段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2)、现代化的大都市:餐饮、购物方便等

  思考:什么叫:“恭候”,说明什么?

  (3)、北京人友善、喜爱体育运动,开展了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思考:“教育”和“交流”和“交流”指什么?什么是“奥运精神”?

  这一部分我们用什么语气读更合适一些,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

  (4)、整体感知开幕式和闭幕式及火炬接力与众不同。

  (5)、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部分,重点体会第七自然段“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说一说“新的局面”、“新的高度”各有什么含义?从中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说一说你还能展示北京的哪些优势?

  师述:

  文章只是阐述了北京举办奥运会所具备的条件的一部分,大家接着展示北京的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啊,北京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城市,北京人从古自今热爱体育运动,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是最理想的奥运会举办地,北京申奥的成功,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6)、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总结课文陈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作为东道主,你想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呢?

  1、 学生互相交流。

  2、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爱国情怀。

  3、 简单了解应用文格式

  六、奥运小知识

  1、(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2、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

  3、用你手中的妙笔画一个你喜欢的福娃。

  《北京》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北京的一些著名建筑和发生在北京的重大活动,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2、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并参与介绍和讨论。

  3、感受祖国首都的美好,萌发对做过首都的喜爱之情。

  4、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5、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即将开展的活动,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调查。请幼儿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中选一样最感兴趣的内容,活动时使用。请幼儿收集北京特产、长城的资料。

  2、教学挂图:《我们的首都--北京》。

  活动过程:

  1、了解北京好吃的特产。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欣赏并了解。

  教师:这里有一些好吃的,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们吃过吗?

  教师:这些好吃的食品都是北京的特产,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们知道北京是什么样的吗?

  2、了解北京的著名建筑和重大活动。

  出示教学挂图《我们的首都--北京》。教师(指挂图上的天安门广场):这是什么?周围有哪些建筑?

  师幼共同讨论,了解天安门广场上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再对照挂图看。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天安门广场的情况,鼓励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资料进行介绍。

  教师小结:天安门广场上有很多重要的建筑,国家领导人会在那里接待外宾,很多重要的会议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人们还回到人们英雄纪念碑前纪念英雄。

  教师(指挂图上的奥运场馆):这是什么地方?这里进行过什么重要的活动呢?

  教师:长城是我们中国古代时候建造的,有很多的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建成,它是用来防止敌人的侵略的。长城很长,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

  教师小结:北京有很多  幼儿在小组内讲述。

  4、集体小结,并请幼儿将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布置在主题墙饰中。

  师幼共同小结: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城市作为这个国家的首都,北京就是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有很多领导人在北京工作,在那里会见外宾,开一些重要的会议。2008年的奥运会也是在北京举行的。北京还有很多好吃的特产、好玩儿的地方。

  请幼儿将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布置在"我最喜欢的北京"的`主题墙饰中。

  延伸活动:

  活动结束后可以在班级的建筑区布置一些长城或天安门的照片提供合适的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搭建这些建筑。也可以请幼儿共同收集一些之和,在班级中创造性的建造一座"长城"(或幼儿感兴趣的其他建筑)

  活动反思:

  这一天,阳光普照,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中心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准时出发远足敬老院,一路上,孩子们两两拉手,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目的地前进。他们象一群出笼的小鸟,非常的兴奋,不时指点着路旁的东西。活动结束后,给我的印象很深,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在幼儿的安全上。在活动前,我先踩点,查看路况,计算路程,了解这些情况后,在年级组内先讨论,怎么走?然后大家出发,参观路上必须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手牵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想老鼠衔这尾巴,一个跟着一个,不掉队、不争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每位老师也在积累经验,知道以后过马路的方法。从这里也反映老师牢记安全,心系孩子。让孩子的活动,家长放心。

  其次,参观田野。孩子门到了田野,新奇的世界呈现在面前,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利用。在参观中,充分电动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去发现、探索、解决,他们居然想到:让老师抱着能看到柿子、摘柿子;让老师去拔水稻,每人一粒稻子,剥开来看个究竟,怎么后来就变成米呢?还在议论毛豆、黄豆,知道毛豆成熟变黄,就是黄豆。当看到山芋时,我引导他们挖山芋。蔡文杰、缪涛小朋友在蒋老师的指导下挖起了山芋。你看:小手还真能干,揪掉了山芋藤,就用双手刨起了地。在刨地中,我发现他们一边刨一边拉,终于挖了出来,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孩子成为探索的源泉。

  最后,我们在敬老院进行了慰问演出。孩子们一个个进行了表演,有唱歌、诗朗诵、舞蹈、韵律活动、打击乐等,还为爷爷、奶奶自制了礼物,高兴得爷爷、奶奶合不拢嘴,我们还去那些起不了床的爷爷、奶奶身边慰问,送礼物归他们,让他们也感受重阳节的温暖。

  通过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陶行知思想,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把幼儿作为活动中的主体,在活动中得以体现。

  《北京》的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 初一 悠闲 快乐

  5指导朗读

  正月十五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 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 十五 灯火 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 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北京》的教案 篇8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采用记叙与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和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和赞扬。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读书、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有所了解的同时,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本课中由会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什么样的,以及它的象征意义。

  难点: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及多媒体课件、前几届奥运会会徽图案及有关奥运会的资料、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奥运,导入新课

  1.出示奥运会五环图。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在什么地方见过?

  2.简介奥运会,议一议奥运会旗帜上五环图案的象征意义。

  3.展示以往的奥运会会徽。(结合语文百花园四中“我的采集本”的内容。)

  4.今天,我们来学习《舞动的北京》,你一定能从课文中了解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及其象征意义,并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

  5.板书课题。有激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默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自由识记。

  2.同桌合作,互正字音,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找出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读一读,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想想词语的意思,不太理解的词做个记号。

  4.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①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②把难读难记的字找出来,交流识记办法,比比谁的办法妙。

  5.把生字带入课文再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攒、徽、讯、韵”等字。

  五、再读课文

  认真朗读课文,在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作记号,准备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

  ①你从这两个自然中知道了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人们心情的“激动而急切”?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会徽揭晓仪式的`隆重?(结合插图一。)

  2.默读第3自然段。

  ①画出表示会徽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

  ②看图说说会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取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③讨论:你认为这枚会徽设计得怎样?你是怎样体会到的?(结合插图二。)

  ④自由读,指名读,边读边想象会徽的样子。

  3.默读(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

  ①“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面世后,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②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③完成课后第3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词句,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1.自由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课后抄到采集本上。

  2.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交流:课文是采用什么顺序介绍会徽的图案的?(总——分——总)

  3.默读第4自然段,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述方式。

  四、拓展延伸

  1.谈谈你学了这一课后的收获。

  2.与同学交流你对奥运会及奥运会会徽的了解。

  3.用“总——分——总”的表述方法写一段话,介绍你熟悉的一个事物。

  《北京》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浓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首都是哪里?对于北京,你了解多少?你了解北京话吗?想了解北京话吗?跟我来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要求认的字注音

  2、听写生字

  3、概括主要内容

  三、细读感悟学习

  第一自然段

  1、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2、在第一自然段中,从哪些地方让你可以感到作者很喜欢北京话,用“——”勾画出来。

  3、汇报

  4、交流

  “诱惑”可以用什么词替换?哪个更符合本文?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都听了谁说的话?

  比喻句是为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这什么说普通话十分重要?

  3、北京话是普通话吗?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4、理解:“包容”,写出近义词

  “改造”,具体改造谁的口音?

  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课文中介绍了谁学讲普通话?

  2、画出朋友学习的句子,读一读,哪几具词语说他是怎样学习的?决心大吗?学会了吗?他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句话可以知道?

  3、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4、“我”又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这说明什么?

  5、为什么说听觉中的北京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

  6、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7、体会文中的两个设问句

  8、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北京的什么情感?

  四、品读揣摩表达

  1、你认为作者最相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2、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北京话的?

  3、对于北京话的理解和认识都离不开什么?

  4、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五、拓展、回味京韵

  1、找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2、欣赏候宝林的相声《北京话》。

  六、总结、升华

  你们爱上北京话了吗?伴着音乐,跟随老师先去一睹北京的风采。让我们和着音乐,带着对北京的无限向往和憧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北京欢迎您!

  《北京》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教具:

  1、课文插图。

  2、故宫等房屋照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板书计题。

  2、你曾见过哪儿的四合院,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对字词掌握情况:

  字音:胡同和谐气氛

  字义:胡同坐北朝南和谐疏远

  2、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四合院: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这几个方面内容。

  四、指导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胡同、四合院。(古朴)

  2、朝向:坐北朝南。(吉利、阳光充足)

  3、结构: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

  4、作用:

  (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

  5、规模: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

  6、

  (1)居住情况变化:A:过去:一家一户

  B:现在: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小结。

  《北京的四合院》一文介绍了四合院的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我们可以模仿这种类型的文章进行习作。

  七、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北京》的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央”、“瓦”、“庄”、“严”、“阔”、“碑”、“周”、“似”、“拼”、“案”、“坛”、“迹”、“厦”十三个字。会写“央”、“交”、“市”、“旁”、“优”、“阴”六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第一、五两段,整体感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4、 初读第二、三、四三段,明确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北京的美丽。

  教学重点:

  1、 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一、五两段,整体感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并初读2——4段,说说分别是从哪些地方体现这份美丽的。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北京的美丽,理解什么是“首都”,并指出从哪几方面体现这份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儿举行的吗?(北京)昨天,让小朋友们找找、问问与北京相关的信息资料。现在的你们,对北京有一定的了解了吗?谁能来说说?

  (师补充:ppt展示地图,明确北京的地理位置。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看看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46页(齐读课题“北京”)

  板书课题“北京”

  二、初读文本,扫除生字障碍。

  1、 小朋友们,能不能来说说,当你预习课文碰到生字时,你是怎么办的?

  (预设:查书本下方树叶或果子里的拼音;查字典;问同学、老师、家长。)

  2、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 玩“摘白云”游戏,认读生字。

  央 瓦 庄 严 阔 碑 周 似 拼 案 坛 迹 厦

  强调多音字:“似”、“厦”。

  4、 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朋友的?说说你的方法。

  熟字加偏旁:如“厦”、“坛”、“案”、“拼”等

  在日常生活中识字:如“央”中央电视台、“周”姓周

  强调易错字“瓦”、“迹”、“严”

  5、 在词语中认读,先读字,再读词语(开火车赛读,小老师教读)

  词语解释:中央:中心、中间 你能用“中央”说一句话吗?如:广场中央是一个大喷水池。

  矗立:高高地直立着。 “矗”字的字形分析,三个直。

  问: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什么可以说是矗立在那儿的?(如:大厦)

  名胜古迹:有古迹(古代留下来的建筑物或具有研究纪念意义的地方)或风景优美的地方。

  大厦:高大的房子。

  似的:像 绿毯似的草坪 ( )似的月亮 ( )似的( )

  6、 再读课文,自由朗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抽读第2、3、4自然段

  三、精读第一、五两个自然段,整体感知。

  1、(ppt展示1、5两段)请两位小朋友读一读,其他小朋友点评,自由读。

  2、读了这两句话,你知道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吗?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一说?(美丽)

  四、初略解读2、3、4段

  1、北京这么美丽,那它的美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或事物上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2——4段,用横线划出这些地方。

  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 立交桥 名胜古迹 公园 高楼大厦

  2、这些地方究竟有多美,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五、生字书写

  央 交 市 旁 优 阴

  1、观察字形和字的占格位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或者有什么发现要和大家说一说?

  2、组词

  3、范写、生临写、反馈、纠正。

  重点“旁”字底下的“方”不要误写成“力”。

  六、板书设计

  北京

  首都

  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

  美丽 柏油马路 立交桥

  名胜古迹 公园 高楼大厦

  七、作业设计

  六个生字抄写、注音、组词。

  以上就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北京》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北京》的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 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大城市。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2、 认识北京的一些代表性建筑,有向往首都――北京的美好愿望。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北京的著名建筑和图片,并布置活动室。

  2、有关北京著名建筑的录像。

  3、活动室四周提供一些道具。

  活动过程:

  一、 回忆相关经验。

  1、 请幼儿说一说: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召开?为什么会选在北京呢?

  2、 首都是什么意思?北京有哪些著名建筑?

  3、 请幼儿观察北京的代表性建筑的录像。

  二、模拟游览北京。

  1、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你想去看北京吗?

  2、谁愿意作讲解员为大家介绍呢?

  3、 幼儿反复练习。

  三、交流分享参观情况。

  1、 讲解员说一说自己在哪个景点,为哪个国家的运动员作了讲解。

  2、运动员说一说自己参观了哪些景点。了解了些什么?

  《北京》的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能围绕北京这一中心话题用较连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 了解北京的建筑和景色。 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北京图片、绘画纸、彩笔

  活动过程:

  1、共同回忆有关情节,讨论:“我们的家叫中国,那中国的首都在哪儿呢?”

  2、幼儿看图片讨论: 交流各自对天安门的认识: 天安门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是怎么的?人们是怎样观看升国旗的? 边看图片边验证他们的介绍,小结。

  3、交流北京著名的古迹、特产。 你们还知道哪些北京非常有名的古迹?建筑? 你最喜欢北京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4、选择北京非常著名的古迹、建筑留影: 想不想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北京的景点照张像?教师用相机为幼儿拍照留影。

  《北京》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阔” “矗”等13个生字。会写:申 匹等10个生字。

  2.读正确 、读流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重点难点:

  识记生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课件,一张中国行政图,谁能找出北京在哪儿?

  2、一名同学指出后,教师简介北京概况。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2、 多媒体放画面和录音。学生欣赏。

  3、 自由的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由发表建议。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学生再读课文,把生字画出来,把字音读准。

  2、 师出示课件(本课中的字词,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四、指导朗读,感受景美

  1、 播发北京的画面,教师朗读课文。

  2、 讨论:你看到了什么?

  最想去北京哪个地方?

  3、 把你最想去的地方读一读,师指导。

  4、 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课后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在比一比栏中展评。修改意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 摘苹果游戏:学生认读苹果上的生字。谁愿意当老师领同学们读? 小老师当的真不错,谁还想当?

  2、 下面让我们开起识字的小火车来和这些词语朋友打个招呼吧。

  3、 小火车起来,轰隆轰隆开起来火车头就是你……

  4、 这列小火车已经顺利到达终点了,我们再来开动一辆小火车,火车头就是你……,火车已经安全到

  5、 达终点站了。词语朋友和同学们玩的很开心,但生字宝宝可不乐意了,我们赶紧把它们也请出来吧

  6、 出示课后练习题,读读记记。

  7、 分段接力读课文,看谁读的好。

  二、引导观察,书写生字

  1、 观察本课中的生字,它们中哪些可以做朋友,(同偏旁的)

  2、 观察田字格中字的位置,先描红,再仿写,看谁写的`棒。

  3、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学生的习字本,评出“小小书法家”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抓住关键词,把你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四、扩展活动

  在搜集到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上,写出景点的名称。

  《北京》的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分工意识,也能检验帮助学生的自学成果)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新课程倡导通过读不断感受课文,不要把教师的意愿、朗读方法强加与学生身上,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与情感)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学生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通过识字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识字兴趣)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北京》的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的教案03-01

北京教案模板07-11

《北京欢迎你》教案03-31

《再见了,北京》教案10-21

北京的春节教案10-12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02-21

【精华】北京教案范文汇编8篇07-19

【实用】北京教案模板锦集5篇10-30

《北京的春节》教案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