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时间:2024-10-05 15:06:05 教案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汇编八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边、边

  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大家玩得开心吗?你都见到了哪些景色?老师在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各地的建筑,大家看他们漂亮吗?那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最漂亮呢?(学生会说出有角)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小朋友先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小朋友真棒,找到的角这么多。

  2、教师出示五角星,问:看,老师給大家带来了什么?那你说他为什么叫五角星呢?谁到台前把这五个角指給大家看一看?其实角的规范的指法是这样的,教师示范指角。好,现在大家用规范的方法,指指你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吧。同桌互相指一指。谁再到前面指一指你找到的角。

  3、那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三个角,现在请大家摸一摸这些角,看有什么感觉?闭上眼睛摸一摸。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4、那我们摸的时候有尖尖的,滑滑的感觉,你能否借助周围物体表面上的角把它描下来。学生描角。

  教师选几份展示。评价。谁是火眼金睛,这些角里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指名汇报。都有顶点。都有两条边。是不是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呢?师对角图逐一指一指。

  5、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其实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师边说边画。连画3个角。你觉得老师画的怎么样?

  你发现老师刚才是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现在大家会画了吗?

  学生试画。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觉得自己画的很好的请上来給大家看一看,找2、3生。问:你觉得他画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

  6、小朋友都会画角了,那现在大家都能当小老师了,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角会判断了,我看大家是不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看看这些图片中有没有角,它在哪里?数一数下面两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7、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角?看哪些小朋友能在一分钟内做完一个角。

  做完的小朋友可以帮帮同桌的小朋友。现在和老师一起玩角,注意用心玩,边玩边观察。来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通过刚才玩角,你发现了什么?在老师做好了一个角,大家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大。比老师的角小。和老师的角同样大。你怎么知道和老师的角就同样大呢?现在是第3次玩了,请一个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谁愿意?小朋友你先做一个角,尽量大。大家都来当评委,看老师做的这个角,谁的的?老师再想想办法,教师把角的边拉长,问:现在呢?再次拉长,问:这次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

  2、摆一个角需要几根小棒?3根小棒能摆出多少个角呢?

  3、大家通过努力知道了角的许多秘密,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自己创造一个角,大家有没有信心?(毛线,铁丝,圆形纸片)

  把你创造的角贴在黑板上。评价黑板上的各个角。你觉得上面这些作品有创意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其实角的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再去探索,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1.认识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的边,会数角的个数,角有大小,角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回到黑板上:五角星中,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会画角。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冉冉升起的国旗上有什么?(国旗上有五角星),五角星上有角。

  你们都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升国旗时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为什么你认识红领巾是三角形的呢?(因为红领巾有三个角)角究竟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角

  1.找出三角板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腰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有大有小。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还会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角、认识角、判断角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技能目标:以学生从实物中认识角、判断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的角,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只跟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大三角板、小三角板每生一副、自制活动角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圆形、半圆。学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圆形)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

  (预设: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1、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角的具体位置。如果学生指不出角的正确位置,师说:“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规范的角是这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之闪烁物体的角,并抽象出角的图形。

  2、观察角

  师:我们给这些角脱去美丽的外衣,它们就是数学中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都有一个尖,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看到两条直直的,滑滑的地方叫做角的边。

  (教师边指边说,示范正确的指角方法。)

  学生模仿老师边指边说正确的指角方法。

  4、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a、师指,全班说

  b、一生指,其余生说

  c、师说,一生指,其余生判断

  师:观察这些角,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5、想像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角的样子画在我们的脑海里。

  6、判断角

  师: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7、找生活中的角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悉角了,那你能找出身边的角吗?谁能指一指?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噢。

  (预设:生:黑板,钟表指针,地板砖……)

  找部分学生指明并说出(可能指着角的顶点就说是角)

  老师纠正错误,让同学们做到边指边说,明确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不管角的位置怎么样,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是一个角。

  (二)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再把角慢慢变小,再来一次,慢慢变大,慢慢变小。

  (所有学生操作)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怎样变

  小的?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比一比

  师:老师请同学甲上来,你能做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吗?做好后就不许变了,想想有什么办法能知道我们的角谁大,谁小呢?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方法:重叠法——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看另外一条边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师:好,请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角,现在你觉得谁的角大呢?

  (师利用自制活动角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生说出甲生大,老师再次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再次把边拉长,让学生说出谁的角大,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以确认甲生的角大。

  师:请同学们继续想象,如果老师的角两条边张开大小不变,只拉长边的长短,你们说,老师的角有没变大?

  看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是没关系的。

  小结: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现在我们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数学王国的问题吧。

  数一数每个图中共有几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回顾全课)

  2、老师请每个同学回家当一次老师,你们愿意吗?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看他们找的对不对,把你学到的知识将给他们听听。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8—11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及“做做画画”练习二十六第5—9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

  三角尺一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判断再分别说明各部分名称。

  2、找出三角尺上的角。

  二、新授

  1、认识直角。

  (1) 说明:三角尺中的一个是直角。

  (2) 出示另一把三角尺上,找一找其中的直角。

  (3) 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一找直角。

  (4) 说明:直角也可以画出来(示范板演),再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5) 找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2、举例生活中的直角。

  3、教学直角的判断。

  (1) 教学判断的方法。

  (2) 练习“做做画画”的第1题。

  4、教学画直角。

  (1)示范画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请学生说说画直角的步骤。

  (2)学生练习“做做画画”第3题,要求画后标上直角符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做画画”第2题。

  师生一起折纸,折出直角标上符号。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1) 学生判断,并标上符号。

  (2) 指出:只要与三角尺的直角重合,就是直角。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中各有几个直角?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

  四、全课文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五、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7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第 “想想做做”第l—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 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拿出一张三角尺,指着其中的角):三角尺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 师(拿出课本):书本的这里也是一个角,指着其中的'直角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凭着我们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呢?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

  3.观察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好老师手上的活动角,(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折短)你们发现这个角有什么变化呢?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7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三册38—45页。

  本单元教学内容:角的认识、画角,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画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锐角、钝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于抽象的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教材单元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3、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内容分4小节进行教学:

  第一小节: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第二小节:直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第三小节: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第四小节:用三角尺拼角……………………………………………… 1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8

  微课名称

  义务教育教科书 二年级 上册 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描述

  观察实物图案,抽象出数学意义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部分,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有小。

  设计思路

  导入角——感受角——认识角——比较角——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一、导入

  1、在几何王国里的点线之家呀,有一群小伙伴正在快乐的做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动画视频,停顿1分钟)

  2、看,它们都组成了一些什么平面图形啊?哦,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一个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图形。

  3、这是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它的名字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二、教学过程

  1、你知道图片中哪些地方有角吗?相信观察仔细的你一定能够找到,我们一看吧。

  2、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拿出你的数学书,找出数学书上的角,再用手摸一摸、扎一扎,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感觉到这里尖尖的,有点扎人,这里直直的?嗯,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顶点”,直直的地方叫做“边”。

  3、我们再来观察这些实物图,找出它们的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你发现了吗?如果还没发现,那你就再认真观察想一想,不然我就要说答案咯,好了,我要说了,它们啊,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下面,我们来认一认,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呢?

  5、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角了。在几何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它们都是角,一个叫蓝角,一个叫红角.可是有一天,他俩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课件出示动画,停顿1分钟)

  6、看了动画我们知道了红角和蓝角是同样大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请看——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你能看出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吗?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哈,它们是一样大的。好,那这两个角哪一个大呢?我们继续来用重叠法比一比,咦?原来,这个黑角大,红角小哦。

  三、

  1、好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了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而且还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4-13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11-12

[实用]《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7-28

《角的初步认识》小学教案09-26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10-12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09-17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15篇)12-16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5-15

《角初步认识》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