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1-02 19:00:2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科学教案汇总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一、趣味实验,引发问题

  教师做趣味游戏:听话的乒乓球。

  教师课前将乒乓球内部置人一块铁块并封好;课上,将乒乓球放在纸屏前,手拿磁铁在纸屏后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铁,使乒乓球在纸屏上爬上、爬下。学生观察实验可发现乒乓球“很听话”,从而产生疑问。

  二、探究活动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如是什么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玩的介绍提出问题。

  2、学生交换玩玩具,互相向对方提出问题。

  3、将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汇总提出的问题总数

  4、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很重要。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飓风刮倒大树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列举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1、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记录,可以用文字、符号用案等记录自己的问题

  3、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记录并介绍分别是什么问题。

  三、活动总结

  学生分享本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宇宙间的众多星体,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呢?

  (二)猜想假设: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四)实施探究:

  1、分组讨论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

  2、交流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具备的条件

  有大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能源。

  3、猜想除了地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讨论: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我们的“未来的家园”

  1、交流地球污染程度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发设计未来家园的欲望。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想象的未来家园的样子

  (五)展示交流:展示学生设计的未来家园,进行评比。

  (六)拓展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写一篇科幻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还要融入生活中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在探讨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后,接着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到其他星球上去居住?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说出了许多在实际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及环保问题。

科学教案 篇3

  3.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板书设计: 3.1 一天的食物 1、记录一天的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教学后记: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 (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 (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 (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 (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 学生操作;汇报。(3)找找脂肪。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学生操作;汇报。(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后记: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

  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

  教学准备:

  1、 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 (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 (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1、怎样使营养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 教学后记: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板书设计: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教学后记:

  3.5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3.5 面包发霉了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教学后记: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坏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2)小组各一份坏了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坏了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坏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坏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坏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 (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5)小结:阅读49页小资料。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板书设计: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1、观察变质的食物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后记: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板书设计: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教学后记:音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演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水,生鸡蛋,盐,玻璃棒,药匙:试管,滴管,五种溶液(白醋、小苏打、石灰水、橙汁、胆矾等物质的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观察、正确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的局限性

  3.实验室里的仪器

  4.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1.思考并回答

  2.明白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体验人体感官的局限性,理解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并进行准确测量。

  3.认真观察,初步了解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

  4.仔细观察、认真实验、详细记录

  1.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后提问:观察和平常所说的看是否相同?引导分析:人体的感官有局限,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进行数据测量。

  3.介绍常用实验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呢?观察是不就是平时所说的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易引起错觉的图片),并表述观察结果。

  学生: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同学的表述。

  提问: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否相同?

  教师: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不相同的,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

  请同学们再观察P8图1-16和1-17,回答:图1—16中的直线是直的吗?图1—17中的两个小动物一样大吗?。

  让同学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方法,并让同学进行实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发表意见,进行验证。根据自身体会,加深认识

  讲解: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2.实验室里的仪器

  教师:利用图1-13,介绍仪器的名称、用途,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器材,熟悉各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

  试管夹: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图1-18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图1-19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设问:如何做实验、实验中又该去记录呢?

  3.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教师:我们先研究一个关于鸡蛋沉浮的实验。

  找同学介绍图1-14中的实验用品和器材,并说明各用具的使用方法(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和引流液体,在搅拌液体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

  指握住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能与容器内壁相碰撞:药匙用于取少量药品,使用时也是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药匙的另一端。)并示范。

  学生:让一同学上讲台演示步骤1和步骤2,其它同学进行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同学进行表述。

  教师:,指出记录要求准确和简洁。

  设问:该同学在演示中,操作是否准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复习相关用具的使用。

  提问: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呢?将同学的思路引到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实验,研究几种溶液间的反应现象。介绍五种溶液,和同学一起用ABCDE等进行编号,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胶头滴管上端的胶头部分,取液体时胶头里的空气不能排放在被取的液体内,滴管吸入液体后要竖直,不能将滴管伸入目标试管内,也不能将滴管与器壁接触)。介绍实验步骤(先用滴管吸取少量的A溶液,分别滴入B、C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的C溶液,分别滴入D、E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强调:化学药品或试剂不能随意混合,以免发生意外,实验时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之后学生进行实验,交流记录的实验结果。

  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并分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归纳、,同学将自己的记录与别人的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巩固对进行实验程序过程的认识

  教师:进行。

  三、复习

  1.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见板书)。

  2.巩固

  3.布置作业

  4.让学生做吹纸实验和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

  1.4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普通的“看”不相同

  实验仪器:要正确使用

  实验:

  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鸡蛋沉浮试验记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溶液混合实验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

  A+B

  A+C

  C+D

  C+E

  教案点评: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是学生未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学生在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头脑中形成较清晰的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来体验感官有局限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品质,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目标的培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继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落实。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手是非常常见的身体器官之一,小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用手来做游戏,但是要让他们说出自已的手能做什么,有什么用途,确实不知,这节课就是认识手,让幼儿通过这节课来认识他们的小手,手上有几个手指头,或是小手能够干什么,并且,两只手也能做很多的事情,让幼儿能进一步的了解手的用途及认识自已的小手。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已有两只手,而且还能做很多的事情。

  2、在活动室中增强幼儿和同伴与老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能力。

  活动准备 小猪布偶 泡沫地毯若干 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布偶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们知道他是谁吗?

  师: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小猪”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会动吗?

  师:因为是老师的手在帮助小猪动起来。

  1、小手变魔术师:小朋友知道自已有几只手吗?(两只)师: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一直到五个手指头.

  2、认识手心、手背我们一起来和小手玩个游戏。请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我说“手心手心拍拍”小朋友们就要手心手心拍拍,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手背手背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已鼓鼓掌吧。

  3、出示小手能干的.图片(幻灯片)比一比师:小朋友们把自已的小手伸出来,来和老师的手比下和自已的好朋友比下看看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师: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它们用自已的小手在做事情。

  师:你的小手会做什么事情呢?

  二、保护小手:

  总结:

  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已的小手,不让自已的小手受伤,并且讲卫生、勤洗手,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09-30

(集合)科学教案08-06

优秀的科学教案11-01

科学教案[优秀]10-17

科学教案(通用)10-20

科学教案【通用】11-04

[优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优选】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