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15 18:54:3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8分钟)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加大做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验算的好习惯,以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一次正确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笔算.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习.

  二、教师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三、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2.学生看图编题:

  有4盒奶粉,每盒545克,求这些奶粉共多少克?

  3.由学生来列式,老师板书:

  4.师:这道题同学们自已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你在做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会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5.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1:我发现今天做的竖式题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不是连续进位.

  师:你说的真对,你找到了今天的题与昨天的题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方.

  老师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学生2:我在做题中遇到的困难是:每乘一位都向前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上进上来的数,一共用了3次乘法和2次加法,等于做了5道口算题,特别复杂.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可多啦,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老师板书竖式:

  师: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一描)

  6.师: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

  生2补充: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7.巩固练习,反馈调节:

  老师在订正时要强调竖式书写时要把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写对位置,向十位进几要写在十位上,向百位进几,要写在百位上.

  四、多层次练习

  1.对比练习

  (1) (2)

  教师提出要求(1)(2)(3)组做第(1)组题,(2)(4)(6)组同学做第(2)组题.

  学生做完后讨论两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2组题都是连续进位的.

  不同点:两组题中第1小题是一般的连续进位乘法,而第二小题则是乘得的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乘法.)

  2.改错练习.

  3.在○内填上“>”、“<”或“=”.

  ○402 ○1325

  ○600 ○1122

  五、课堂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今天我学会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生2:乘的方法与前面学的一样,每乘一步都要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进来的数,比较复杂.

  生3:今天虽然做的是笔算,可我觉得每一步都用到了口算,今后我要加强练习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乘法

  例5 题目

  教案点评:

  教学中采用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试做,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点拨,最后方法,再配以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个

  5 5 0

  - 380

  1 7 0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10-24

小学数学教案11-14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荐】小学数学教案09-04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17

【优】小学数学教案07-28

(精)小学数学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