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草原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大草原美的风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计算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出课题
1.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播放图片。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
3.草原上的音乐悦耳动听,草原上的景色更是美丽迷人。想去看看吗?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看图听配乐朗诵。
边听边思考:
(1)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们很美,很大?
(2)图上有什么?
(3)牧民们在干什么?
(4)羊儿怎么样?
2.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看图理解)
铺满:看图理解。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三、自读课文
1.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1)卡片抽读。小朋友,你认为那些词语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的吗?请你来当一下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好吗?
(2)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领读几个长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象。
2.学生自由说好象看到了什么?
3.学生读第一段课文:请小朋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草原最美!
4.指名读,其余的同学做评委。
5.指导读好铺满新绿。让学生用画笔画出铺满新绿的画面,再读。
6.充分诵读第一自然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处、远是做下包右上的字。教学处的偏旁夂,为折文。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引导着重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六、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播放图片,学生观察羊儿和牧民心情如何。(欢快,高兴)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最能表现出羊儿和牧民的欢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
4、学生说,师板书。
羊儿
涌出
牧民
跨上
追赶
5、观看图片,理解无边的意思。
6、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草原的热闹广阔,牧羊人的愉快心情,羊儿的欢快活泼。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羊儿越跑越远,远远望去,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远处有什么?(板书:像白云)课文中把沿儿比成了什么?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3、多媒体播放《草原牧歌》。谁说说这是怎样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这么美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呢!书上有个词叫(板书:回荡)
5、指导读书,比一比,看谁的读书声像牧羊人的歌声那么美,那么响亮。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指导背诵。
五、播放音乐,学生尽情表演
学生听着蒙古乐曲,有的翩翩起舞,有的表现扬鞭催马,有的表现骏马飞奔,有的表现河边遛马,有的表现牧羊人放羊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
六、拓展练习
尝试说一说《学校的早晨》
草原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
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指导书写:
a)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完成课后题:2、3。
f)布置作业:《阅读》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的节奏型拍手跺脚
2、能够用形体动作表现歌曲,再现草原生活,突出民族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较好的表现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热情、粗犷、豪放。
教学难点:(1)啊哈嗬伊(衬词的表现)(连贯、自豪)
教具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
同学们,你们听了歌曲后,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谁能为同学们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个民族?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音乐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辽阔的地方,内蒙古的人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二、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听录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蒙古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下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歌。
要求:①请大家听蒙古族小朋友在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等)。
②感受歌曲的风格及小朋友的心情。(愉快的、自豪的、快乐的)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男孩的演唱,他的歌声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蒙古族小骑手的自豪感。
①你们谁能说说歌曲中哪里体现出小骑手的自豪感吗?
②谁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吗?
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现,并称赞他们是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满足了学生爱动、爱模仿的心理,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在内蒙古草原上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刘老师也来当一回蒙古族人唱一唱这首歌曲。
2、听范唱
要求:①认真听一听、看一看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乐句?
②哪一句最能抒发小骑手愉快的心情?
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请随着老师的鼓声有节奏地念一念这些词。(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1)学生在老师鼓声的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地念词。
(2)学生一边有节奏地念词,一边跟着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3)边念词边进行四二拍节拍练习。
(4)一、二组念词,三、四组律动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念一念、以及律动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学形象,又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都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作了铺垫。同时,在活动中,歌曲热烈欢乐的氛围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逐渐出来了。
3、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轻声模唱歌曲。
歌曲的第三大乐句的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草原上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族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感受(听旋律)
(2)轻唱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节奏“啊哈嗬伊”
要求:注意咬字,把每个字都唱清楚。
在唱前教师强调“嗬伊”圆滑线的唱法。
教师纠正并指导个别学生演唱。
(3)完整演唱
要求:两小节换气,唱出愉快的心情
生学律动歌唱(晃动身体)
4、完整学习歌曲
(1)视唱曲谱
刚才同学们听歌曲时就发现了歌曲旋律有相似的乐句,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仔细的看一看并且视唱旋律,感受歌曲的不同之处。边唱边体会自己哪里唱不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
(2)完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蒙古族是一个能骑善射的民族,那么蒙古族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本领呢。进一步体会歌曲情感,“小射手”、“小摔跤手”唱出草原小朋友的愉快心情。
三、表现歌曲
这首歌曲也富有舞蹈性,具有感染力,真想与歌曲中的小朋友一道去骑马、射箭、摔跤。下面我们共同来模仿蒙古族的舞蹈,共同体会他们愉快的心情吧!
四、教师
今天,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学习了内蒙古歌曲,与那里的小朋友共同感受了骑马、射箭、摔跤时的心情,真是无比高兴啊!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音乐架起一座座桥梁,用歌声沟通各民族的小朋友,共创美好的明天。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欣赏《草原放牧》
2、舞蹈练习
3、创作活动:蒙古旅游。
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乐曲一段。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是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情景。E羽调,3/4拍子。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抒发内蒙人们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情景中,聆听和演唱《快乐的节日》,通过欣赏《草原放牧》,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动人形象。
重点难点:
欣赏《草原放牧》,体会乐曲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画画工具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律动教学法。
设计理念: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这就是新课标下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之一。那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让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增进感情?本课试图在欣赏过程中探索以感受、体验及教师的有效性提问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引导:你们喜欢蒙古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那些辽阔的大草原看看吧!(播放《蒙古人》音乐)
美的音乐,美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身临其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3、猜谜:有一句诗叫“犹抱××半遮面”,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媒体出示谜面)
4、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琵琶,并进行评价。
在此我用谜语导入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感情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
5、画草原放牧的场面。师:你能将刚才所想的画下来吗?背景音乐为《草原放牧》。
6、展示作品。
新课程中强调音乐要让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此我创设情景,在教学中给孩子提供表演和表现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欣赏乐曲 深化主题
1、初听,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情绪怎样?
2、介绍弹拨乐器琵琶,提问:你知道中国民乐中弹拨乐器还有哪些吗?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实物出示琵琶,加深印象。学生观察,提问:你知道它有哪些特征吗?通过实物观看及课前搜集的有关弹拨乐器的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它的特征。
3、复听乐曲,区分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
4、分段欣赏,思考两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四人小组通过欣赏解决课后的'两个问题
5、再听,教师介绍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师示范,生跟学,并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
6、跟着旋律,哼唱两个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多次反复的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性的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舞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动起来,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的喜爱。
三、拓展乐曲 想象创造
1、创设情境
师:昨天晚上,龙梅和玉荣给我捎了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蒙古做客。你们想去吗?然后用“可怎么去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同桌相互讨论,为“怎么去?”出谋划策。
2、师:我们坐火车去吧!她们为我们准备了好多节目,你们想看吗?
3、欣赏《蒙古人》《青藏高原》。生听,会唱得可以跟唱。
4、多层展示,尽情表现。学生采用唱、画、说的形式在《草原放牧》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新课标提出,应该尊重艺术作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 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 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 指名认读。 3. 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 练习描红。 2. 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背诵课文。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 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
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作品简析:
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饶辽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充满激情,然后以平稳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紧密地连接起来。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鲜明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稳、均匀的气息,松弛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饶、优美、辽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草原教案 篇7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内容16
第2课时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教学方式
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具:电脑课件板书:
野草
广阔美丽:
湖水
野花
16
欢腾的'世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一)一、二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大草原去欣赏那独特的风光。
自由读课文: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问:草原广阔美丽和是个欢腾的世界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你从哪里感受到是广阔美丽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出声读一读。
读课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2、同桌互读。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角度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渗透段落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
(二)学习3、4自然段
2、指名汇报:
3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是广阔美丽的?4.指导背诵:多美的草原啊!那一碧千里的美景,那清澈透亮的湖水,那星星点点的野花。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自己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愿意背哪句就背哪句。
过渡: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1.问:.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出示填空练习:草原上有()、()、()、()、()和()。
3.为什么有了他们就把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提出自学要求
(1)
分组讨论;(2)
每组同学找到一种或两种动物或人物,通过有语气的朗读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3)
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4)
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4.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草原上空,咱们看看这首歌完整吗?(出示歌词)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把这首歌续写完整。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草原,一起欣赏草原那迷人的美景,跟着歌曲来唱一唱你们续写的歌词。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1、读句子谈体会:第一句: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广阔。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第三句:看图: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第四、五句:师读第四句,生读第五句。
学生自由诵读1、2自然段,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指名回答。
小组学习讨论朗读用不同的形式汇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续写歌词
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学生跟着唱。
电脑演示辽阔的草原的图片
湖水图片
野花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
整体感知独立思考
渗透给段分层
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填空
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形成互动,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集体续编歌词
播放录象
草原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1、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及双响筒及多种伴奏乐器。
4、音乐游戏“****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表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及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2、通过对草原****情景的表现,对的马蹄声,及加油声的模仿,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及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学生: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孩子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学生: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穿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长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三、学习歌曲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学生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孩子们一起表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孩子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听。
a、老师范唱。
b、学生听磁带。
c、学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d、用动作表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表现欢乐的草原。
a、老师提供彩纸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己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
学生: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孩子想想怎样用它为****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孩子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场面。(请几个孩子表演****的场面。)
3、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现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 篇9
草原上
课型:音乐课
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老师通过听、唱、吹、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教具:多媒体、钢琴、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易拉罐)
一、组织教学:
(一)师生问好
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音点将。
(二)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
等等(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1.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
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2.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
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放《草原上》这首歌,并把有草原图片的歌谱展示出来)
出示多媒体:
师:所以年年光景好,草原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得很幸福,对吗?
生:对!
师:好,下面听着录音伴奏,看老师手的指挥,一起来草原唱歌。2.有感情地跟老师电子琴伴奏
师: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二)知识点
1.初步感受
师: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一些词唱得短一些,
有的要唱得长一些?比如在哪个小节里的哪些词?请同学回答。
生:高、照、跑、跳、壮、肥
师:那他们分别相对唱什么音呢?
生:“高、跑、壮”唱6,“照、叫、肥”唱6。
师:请一组的同学把这两个音前的短音唱出来,另一组同学接着用竖笛把长的这两个音吹出来感受一下。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用竖笛吹长音,然后轮换)
师:师: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虽然二分比四分还少两个数,但
二分音符要比四分音符多唱长一点时间,表现二分音符的音后面还拖着一根线,那么四分音符有没有?
生:没有,只有一个音
师:对了,以后看到了音后带一根线的要唱得怎么样啊?
生:唱长一点。
师:师:对,同学们很聪明!
1.实践活动
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你们看过马跑吗?
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的啊?
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
生:要快一点!
师: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另一位学生发言:生: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请其演示)师: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
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三)分组创编表演
师:(面向全班)同学们都表演得不错哦!那么你们能不能也来表演表演?
生:能!
师:师:好,我们不但可以用这些打击乐器表演,还可以用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来表演,请看老师(带音高的吹唇、打舌)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草原上什么声音?
生:生:前面的动作可以表现长音,后面的可以表现马蹄声!
师:师:好的,现在你们分组然后分配好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表演,要求能把长短音很好地表现出来,可以自己再创作别的方法来演,看那组的表演方式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
(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师:每一组都表演得很好!希望下一次你们能更好地发挥出你们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四)进一步掌握风格:
师:师:现在老师放一段朋友跳的蒙古舞蹈给你们看,叫做《我也来当小骑兵》,好不好?生:好!
(看完以后)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吗?
生1:很活泼生2:动作很大生3:有骑马的动作
师:为什么会有骑马的动作呢?
生:因为内蒙古人爱骑马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做几个内蒙古舞蹈有代表性的动作:骑
(请几位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来给学生们示范,然后跟着做)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
三、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师:我们已经唱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
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师:对了,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教学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
——《草原上》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在教授此课中遵循了以下几点:开展情境教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创造性以及简化理论知识。
一、开展情境教学。为使学生开始对本课感兴趣,导入部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时下网络上最流行的flash,这是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接着进入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新曲的同时思考音乐的表现基本要素,并且与学过的、风格相差甚远的曲子作比较,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在无意中掌握了情境与音乐的关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情境,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笔者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这个班的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欣赏舞蹈后让学生跳舞也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进行,而且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在这个部分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了竖笛来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并且配上打击乐器进行。笔者还往更广的方面去提示学生,如果不用打击乐器能不能也可以表现呢?然后老师示范了两个,随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并且还创造出别的方式如拍手、跺脚、(这是他们曾经有过的课堂体验)。这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要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要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05-17
《草原》的教案10-14
《草原》教案12-16
草原赞歌教案01-08
草原的早晨教案12-25
《草原》教案模板08-13
关于草原教案10-17
《静默草原》教案06-24
《草原》的优秀教案07-26
《草原》优秀教学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