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情感。
活动准备:
长颈鹿挂图,小鸟、小猴、小蜗牛等图片。
活动重、难点:
让孩子在自由的想象空间里独力思考、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变变变”,调动幼儿的兴趣。
2、以谜语的形式让幼儿猜测请来客人是谁,激发幼儿想象力。
3、在幼儿猜测中请出客人“长颈鹿”。
幼儿仔细观察长颈鹿,找出长颈鹿与其他小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儿。
4、提出疑问让幼儿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象。
“小动物们都想和长颈鹿说说悄悄话,可是长颈鹿的脖子太长了,怎么办呢?”幼儿自由讨论各种不同的答案,同时出示对应的图片激发幼儿探索新答案的欲望。
5、引出“小鸟、小猴、小蜗牛”帮他们想出适宜的办法。
6、融合幼儿的想象,完整讲述故事《悄悄话》
7、音乐游戏“找呀找朋友”
“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呢?你想对他们说一句什么样的悄悄话呢?”让幼儿在音乐结束后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说说悄悄话。
小班语言活动《悄悄话》课后反思
小班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了,特别是小动物的故事最能吸引他们好奇的目光。以前都是老师讲述故事,孩子们欣赏。但为了更好的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将故事《悄悄话》加以改变,不是以单纯讲故事的方式来提问孩子,而是以只给出故事主体“长颈鹿”,让孩子们独立猜想、独立思考有哪些小动物,并且运用了哪些方法在长颈鹿耳边说悄悄话。孩子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当我引出故事中“小鸟、小猴、小蜗牛”时孩子们已经帮它们想出了更妙的办法。
这节课打破了旧的“我讲他听、我问他答”的教学思路。旧模式的教学是故事讲好后孩子费力地回想故事里的答案,缺乏了想象、激情。而孩子们在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满了创新、灵动。这不再是课堂,孩子们也显然成了那一只只跃动的小动物,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奔跑。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开玩具汽车的过程中观察车轮滚动产生的花纹和纹理叠加效果。
2.通过操作玩具汽车的不同行驶轨道,大胆进行创作。
3.体验用汽车玩具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粉颜料,糨糊,空桌子,玻璃,玩具汽车。
2.幼儿的相关作品。 (可以是大班幼儿的作品)
3.音乐《汽车开来了》。
活动过程
1.音乐导人,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1)幼儿随着音乐《汽车开来了》做小汽车开动的动作,进入活动情境。
(2)欣赏幼儿的作品,对作品中的色彩、花纹有初步的审美感知,产生创作欲望。
2.游戏中介绍材料的操作方法。
(1)教师:这些漂亮的花纹是用什么变的?是怎么变的呢?
(2)教师:我们来玩个好玩的游戏。把你的小汽车开动起来,你可以直直地开、转着弯开……还可以两个人比赛。选择不同的.小汽车在桌上和玻璃上试试看,感觉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不同的花纹。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获得感知,原来在玻璃上和桌上开动的感觉是不同的,留下的花纹也是不同深浅、不同颜色的。
3.快乐的游戏中无拘无束地创作。
(1)音乐声中,幼儿尝试、探索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开动小汽车。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将画纸印到车轮滚过留下的花纹上。
将滚出的花纹印到纸上,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体验。幼儿不仅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更是扩展了思维:原来画儿还可以这么画。
(3)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纸上变出来的是什么。
评析
小汽车对孩子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玩具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何将普通的玩具玩出新的花样,用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新颖的尝试。在活动中,孩子们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同时又感受不同花纹、色彩问叠加的效果,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那真是在玩中学,孩子们在活动中充满了创作热情,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理解、学习儿歌,在观察画面、学习朗诵和表演中感受春天忙碌的花园景象。
2、 较完整地讲述自己关于春天的经验和对图片的观察
3、 喜爱春天,激起对大自然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 角色头饰
2、 活动前带幼儿观察春天花园里的景象,积累相关的经验。
3、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回忆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对儿歌的兴趣
2、 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儿歌
(1) 出示大图一幅,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儿歌内容
教师:画面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片上,春天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2) 教师边指图边示范朗诵儿歌,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儿歌内容。
教师: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快乐的花园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 教师再次朗诵儿歌,然后围绕儿歌内容进行讨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学习儿歌。
教师:蝴蝶在干什么?在哪里飞?
蜜蜂在干什么?他在追谁?
蚯蚓在干什么?他在忙什么呢?他在哪里忙?
(4) 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5)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尝试自己边看书边朗诵儿歌。
3、 尝试扮演儿歌中的角色,边朗诵边表演儿歌。
4、 拓展话题,激起幼儿对春天大自然的观察兴趣。
教师:你觉得春天的花园里快乐吗?为什么?我们下次一起再到花园里看看,还有哪些小动物在花园里捉迷藏,好吗?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人是慢慢长大的。
2、感受长大的变化,看到自己的进步,萌发自信心。
物质准备:
1、收集幼儿使用过的物品,衣服、鞋、袜均可;小时候的照片和最近的照片各带一张来园。
2、挂图第14号,故事磁带。
经验准备:
事先收集小时候的照片和最近的照片,了解自己是慢慢长大的。
活动重难点:感受长大的变化,看到自己的`进步。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角色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的图片,请幼儿一一辨认,并模仿小动物的样子。
2、讲述故事第一句,“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天天盼着自己长大”,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听了故事你们就明白了。
3、出示图片,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提问:
(1)小老鼠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马上长大?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小猴子和小青蛙呢?(小老鼠拼命吃东西,小猴子穿爸爸的衣服、裤子、鞋子,小青蛙每天练跳高)
(2)结果它们长大了吗?
二、谈话
1、展示幼儿用过的物品,(如小鞋子、小帽子、小衣服等)和小时候的照片、长大后的照片。
2、你们现在已经长大了吗?你们想长大吗?你有什么办法让自己长得快一点?
3、长大了可以干些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深刻意识到:当今社会幼儿接受的新鲜事物多、想象力丰富,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与主张。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好奇、求知的欲望了也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发现、尝试、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进行起来师生都感到轻松、愉悦,幼儿接受得快、掌握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其实不是需要一个教师而是需要一个合作伙伴。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饮料瓶的各种玩法,感受玩饮料瓶的乐趣。
2、练习用手捏豆子、拧瓶盖、拖拉玩具等动作。
3、感受玩拖拉玩具的乐趣。
活动准备:
饮料瓶、黄豆、80cm长的彩带打好结(同孩子数)、神秘盒子(内装豆子的瓶子、盛豆子的小碗)、入场音乐(动感的)、轻音乐、地毯(提前撒好豆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孩子手拿饮料瓶随音乐做各种动作入场。
(二)基本部分:
1、探索饮料瓶的`玩法:带幼儿一边跳一边坐好,问孩子还可以怎样玩。教师跟幼儿一起用饮料瓶做各种动作(敲胳膊、腿、吹喇叭、打电话等)。
2、出示装着豆豆的瓶子:教师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装着豆豆的瓶子,师问:小豆豆是怎样进去的呢?幼:装进去的。师:怎样装进去的?通过对话引出要拧开瓶盖,装好后将盖拧紧。
3、学拧瓶盖:边说儿歌边学习拧瓶盖。(小手握紧小帽子,使劲转使劲转,小小帽子拧下来,戴上小帽子相反方向使劲转,小小帽子戴好了。)教师要提醒幼儿拧下瓶盖握在手里别弄丢了。
4、示范装豆子:请一个幼儿来前边,教师边念儿歌边跟孩子一块示范。(摘下帽子握在手,大拇哥二拇弟,一起拿起小豆豆,轻轻放进洞洞里,再把帽子戴戴好,我的豆豆装好了。)
5、做豆豆瓶:幼儿分别到教师准备好的地毯上捡豆豆做豆豆瓶。
6、玩豆豆瓶:教师跟幼儿一起用做好的豆豆瓶玩游戏。(如打节奏唱歌等)
7、做拖拉瓶:老师的瓶瓶还会变奥,教师现将瓶子用两腿夹紧,拿出绳子边说边示范(钻进小洞洞,拉拉长尾巴,捋捋短尾巴,伸伸腰拉一拉)我的长鼻子瓶宝宝玩具做好了。幼儿做教师指导。
8、玩拖拉游戏:教师跟幼儿一起探索玩法(小猴子荡秋千、钓鱼等)
(三)结束部分:教师跟孩子到院子里玩长鼻子宝宝赛跑的游戏。
小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我会飞》一书是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内容,但通过对这一教材的研究、分析,我发现这本书趣味性强,接近孩子的生活。书中的动物都是孩子们所熟悉和喜欢的,文字也浅显易懂。因此,我尝试在小班开展这一内容的教学。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并使用句式:“我的翅膀……我会飞”,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2.熟悉读本中的文字,体验阅读的乐趣。
3.通过阅读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问题,开拓幼儿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活动准备
投影仪、纸折的小鸟、书中动物的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启发幼儿充分表述已有经验。
老师拿出纸折的小鸟,边扇动其翅膀边问:“小鸟在干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会飞呢?”
(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分享彼此的经验。)
二、利用投影仪阅读大书。
1.老师:“我还知道一些会飞的动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通过投影仪展示大书的`封面,解读书名。提问:“封面上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帮助幼儿总结出这些动物都是会飞的。(让幼儿明白会飞的动物基本的特征,帮助幼儿归纳和区别。)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每一页中动物的特征。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它会飞吗?”等等,鼓励幼儿充分表述。(为幼儿提供高效的师生互动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文字,带领幼儿清晰、正确地指读文字,重点突出形容词之间的对比。(熟悉读本中的文字,帮助幼儿建立音形对应。)
三、请幼儿戴上头饰,分角色扮演,重点练习“我的翅膀……我会飞”的句式。
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幼儿对于读本的记忆。
四、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会飞?”出示一些会飞的动物的图片,启发幼儿用读本中的句式进行仿编。如,燕子说:“我的翅膀黑黑的,我会飞。”
通过仿编,拓展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熟练运用学到的句式。
延伸亲子活动
一、亲子仿编“我的本领”
在幼儿熟悉读本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动物的特点,能用读本中的句式仿编。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动物的图片,鼓励幼儿仿编。如,小鱼说:“我没有翅膀,我不会飞。”小猴说: “我的尾巴最长,我会爬树。”教师对幼儿仿编的内容不要过多限制,主要是为了拓展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操作活动
提供一张“我会飞”的字卡和一些动物的图片,要求幼儿对动物图片进行分类。将会飞的动物的图片找出来放在“我会飞”的字卡下面。
三、科学探索活动
由于这是一个与科学相关的读本,因此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小鸡也有翅膀,它为什么不会飞呢?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并通过各种方式(上网、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等)寻找答案。或找一找:还有哪些动物有翅膀但不会飞,帮助幼儿扩展相关经验。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做客的一些简单礼节。
2、能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际。
3、体验礼貌交往的快乐。
◆活动准备
◎"晴晴"和"天天"人物手偶各1个。
◎《有礼貌的小客人》操作单(见幼儿操作包)。
◆活动过程
☆观看出示手偶表演《有礼貌的小客人》(见资源包)。
教师:晴晴家来了客人,我们看看这个小客人是怎么表现的?
小客人都说了哪些话?
☆体验
1、引导幼儿讨论到别人家做客应该怎么表现。
教师:如果你到别人家去做客,你会怎么说?应该怎么做呢?
2、练习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扮"客人",一人扮"主人",来表演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
小结:到别人家做客时,要先轻轻地敲门,经过主人允许再进去,要主动热情地向主人问好,主人请坐下,并热情地请客人吃水果、喝水、玩玩具时,要对主人说谢谢,不能随便乱翻主人家的东西,更不能不经过允许带走主人家的东西,离开时,主动和主人说再见,并邀请主人到自己家做客。
☆操作引导幼儿完成《有礼貌的.小客人》操作单,进一步巩固做礼貌客人的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说一说,在你能做到的事情下面粘上小笑脸。
◆活动建议
本活动是围绕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而展开的,让幼儿了解到别人家做客的一些简单的礼节。
活动前,教师要练习好手偶表演,也可邀请大班幼儿进行情境表演。引导幼儿说说天天在晴晴家做客的表现,重点指导幼儿学习客人的语言,懂得作为客人应有的礼仪。活动中的体验环节,幼儿可以自由结对,教师也可根据表演的情节为幼儿准备一些相应的道具,如:水杯、水果模型、玩具等,保证幼儿顺利的表演,进一步体验礼貌交往的快乐。
活动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其他班级做客,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与人交往。此活动可以延伸到家庭活动,让家长带领幼儿到亲戚家做客,体验礼貌交往的快乐。
◆资源包情境表演有礼貌的小客人天天到晴晴家去做客,天天轻轻敲门,经过允许再进门。
天天:晴晴你好!
晴晴:天天你好!
晴晴:天天你请坐。
天天:谢谢。(天天坐下)晴晴:天天请吃水果。
天天:谢谢。
晴晴:天天请喝水。
天天:谢谢。
晴晴:天天,我们一起玩玩具吧。
天天:好啊。
(两人一起玩玩具,不争不抢,玩完后,两人一起将玩具收拾好。)天天:晴晴,我该回家了,再见。
晴晴:天天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天天:欢迎到我家去做客。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祖孙乐》10-09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糖果小屋12-06
小班教案(精选)08-01
(经典)小班教案05-03
(精选)小班教案08-12
小班的教案07-15
小班教案[精选]09-28
小班的教案11-12
小班教案10-04
小班教案(经典)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