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
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
(二)第一次探索:
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
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
(三)交流讨论:
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
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
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
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
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
(五)讲评:
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科学教案 篇2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认知: 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2.技能: 分辨声音的变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 培养听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听各种声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
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收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引入
2、活动: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那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那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那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的?哪些声音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听声音的感受。把听声音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活动: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4、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5、作业。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声音?(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气发出声音吗?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他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讨论:从以上活动中,你晓得了什么?你认为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的活动中有什么上收获。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 .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 .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 .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 .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 .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 .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 .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 .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 .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 .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 .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 .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 .学生发表意见。
3 .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 .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 .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仅限手电筒的光),知道光穿过不同的物质会产生变化。
活动准备:手电筒,布,毛巾,镜子,皱纸,手工纸,厚纸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锈钢杯,瓶,水彩颜料,棉签,小盆,筐。
活动流程:设置情景 观察尝试 交流讨论 游戏巩固 延伸活动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带幼儿进入比较昏暗的活动室,悄悄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光)
二、观察尝试,操作感知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光影:
①.你看见了什么?
②.教师用厚纸把光遮住:我是不是把手电筒关掉了?光到哪里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过去。)
③.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遮住光,光都穿不过去?
2、幼儿操作:这里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小朋友用手电筒试一试看光能不能穿过去。
①.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物质。
②. 幼儿发表意见并当场实验(我发现光能穿过……光不能穿过……)
③.小结: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去,有些东西光穿不过去。
三、交流讨论,发现不同
1、教师引导,激发幼儿回忆:刚才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变颜色了”,“光穿过去变淡了”……)
2、教师同幼儿共同检验。
3、提问:光穿过这些东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样吗?
4、幼儿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实验光影的.变化。
5、小结:穿过不同的东西,光会变得不一样。
四、游戏巩固,加深印象
1、结合生活实践提问:
①、你们见过彩色的灯吗?(红绿灯、舞台灯……)
②、猜猜看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灯泡上盖上有颜色的东西,灯就变颜色了……)
③、老师这里有一个彩灯,猜猜看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2、幼儿游戏:用棉签沾上颜料,溶解在水中,晃动形成彩色的灯。
3、检验成果:你的灯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用手电筒检验)
五、迁移活动
1、提问:你们觉得光怎么样?为什么?
2、再次小结:有些东西光穿不过去,有些光又穿得过去,而且穿过去以后还会变颜色,真好玩。
3、提问:除了光穿过以后会变颜色,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迁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兴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09-30
[精选]科学教案08-28
有关科学教案10-02
科学教案(通用)10-20
科学教案【通用】11-04
(必备)科学教案11-09
科学教案[实用]12-02
《空气》科学教案09-29
科学教案:蜗牛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