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垓下之围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垓下之围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垓下之围教案1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读通文意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历史人物的辨证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对项羽的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激趣,引入课题同学们,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投影)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板书:垓下之战司马迁)
二、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明确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标注)
2)默读课文——对照注解,领会文意(学生遇到疑难,可以讨论解决)
3)朗读课文——归纳情节,揣摩态度(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用简洁词语概括情节大意:悲歌溃围拒渡,揣摩作者对项羽的态度:崇敬而惋惜;板书)
三、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1)品味语言描写,初识人物形象(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板书)
2)品味细节描写,再识人物形象(正面、侧面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他们的作用)在以上的基础上,概括出:悲剧英雄
四、迁移——积累史料,评价人物
1)项羽将他的失败归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2)你觉得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做法对吗?(第一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积累的史料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题,旨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勇敢地面对挫折)
五、结语垓下之战后近一千年,唐朝诗人杜牧游乌江亭,写下了一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投影)老师希望同学们面对失败的时候,也能够'卷土重来'!
六、板书设计
垓下之战司马迁项羽:帐中悲歌垓下溃围乌江自刎(悲剧英雄)
作者态度:崇敬而惋惜
我们态度:善待失败
七、家庭作业查找资料,写一篇《刘邦与项羽,我更赞赏谁》的小论文,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少于1000字。
垓下之围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请学生根据注释正音、朗读课文。
三、以学生互问方式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句子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四、小结
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教案3
教学重点:对照注释,读通文意
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对历史人物的辨证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对项羽的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投影)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板书:垓下之战 司马迁)
二、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明确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标注)
2)默读课文——对照注解,领会文意
(学生遇到疑难,可以讨论解决)
3)朗读课文——归纳情节,揣摩态度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用简洁词语概括情节大意:悲歌 溃围 拒渡,揣摩作者对项羽的态度:崇敬而惋惜;板书)
三、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1)品味语言描写,初识人物形象
(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板书)
2)品味细节描写,再识人物形象
(正面、侧面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他们的作用)在以上的基础上,概括出:悲剧英雄
四、迁移——积累史料,评价人物
1)项羽将他的失败归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2)你觉得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做法对吗?
(第一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积累的史料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题,旨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勇敢地面对挫折)
五、结语
垓下之战后近一千年,唐朝诗人杜牧游乌江亭,写下了一首诗《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投影)老师希望同学们面对失败的时候,也能够"卷土重来"!
六、板书设计
垓下之战 司马迁
项羽:帐中悲歌
垓下溃围
乌江自刎
(悲剧英雄)
作者态度:崇敬而惋惜
我们态度:善待失败
七、家庭作业
查找资料,写一篇《刘邦与项羽,我更赞赏谁》的小论文,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少于1000字。
(该教案应邀执教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获得好评。)
【垓下之围教案】相关文章:
黔之驴教案09-23
《桥之美》教案10-22
华夏之祖教案11-18
关于桥之美的教案10-02
《惊弓之鸟》教案01-02
惊弓之鸟教案11-16
《惊弓之鸟》教案09-08
疫情之减少外出小班教案12-01
《四季之美》教案06-18
黔之驴教案1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