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1
xx年11月14—16日,“‘名思教研’课改十二年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国际论坛”在惠州金山湖体育馆隆重举行。我和英语科组一行8人有幸参加了此次论坛,共同走进全国各地英语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为期三天的活动,名师云集,精彩纷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用实践诠释课标,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大家一场场英语教学的盛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宏大的听课场面、全新的视角、精巧的设计、灵动的智慧、丰富的互动全方位展示了新课标课堂的魅力与精髓。
三天的观摩中,我们共听了十一个关于英语教学发展及教学方法的相关专题报告、十节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课例、三个关于创新课堂的微报告。大家不仅认真听课,而且还积极参加互动,融洽的现场气氛,听课的疲惫也悄然化解,真正感受到“累并快乐着,苦并享受着”。为了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我们牢牢听,紧紧记,细细嚼,慢慢品,着实给我留下了无数感动。至今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下面跟大家分享一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课。
来自广东顺德的名师田湘军为我们上的改编自外研社初三教材《The science museum in London》一课。田老师先通过 little star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缓解课堂气氛,然后一段关于西湖的风景和学校介绍的.短文来带出几个问题,课件中呈现了几个有名的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巴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等,让学生了解有几种类型的博物馆,还有博物馆的参观规则(安静),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博物馆,参观人员可以想干嘛就干嘛,让参观者体会,让学生知道科技馆的规则。也延伸到目前一些参观上的不文明行为,比如埃及刻字门等。最后,让学生给田老师一些建议如何游玩惠州。在大容量的课堂内容中,老师的教学步骤很明确、清晰,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每个环节设计合理,环节之间过渡得很自然。田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幻灯片时加了一些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及肢体动作等,为教学的进展增添了许多色彩,也吸引了众多学生及老师的眼球。
《The Science Museum in London》是一篇阅读课文,在阅读短文的过程中,田老师共安排了3次阅读,每一次的阅读活动都给学生安排了相应的任务。第一次阅读让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并回答问题,接着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短文的主要内容,此外让学生理解短文大致内容并带读理解新词汇,加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第二次阅读则是让学生读后填空,完成练习,进一步学校短文内容。第三次阅读是对学生理解词汇及短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2
xx年11月21我有幸参加了在中山市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未来课堂教学研讨峰会”。本次研讨会采用了观摩课,深度说课,课间点评、主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研讨形式聚焦前沿,演绎深度
在观摩会中,大师们的报告使我们受益匪浅,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引领我们朝着更高、更深远的方向思考数学教学问题;名师们精心的设计,灵活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和敬佩。名师们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出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维,人格魅力也让我叹为观止。经过这次的活动,我收获良多。
名师们的教学艺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课堂上,名师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十分注重学生的回答,能捕捉学生的回答作为课堂精彩的资源。很有目的的引领学生走进学习,每一步的教学目的性很强,没有多余的工作。交给学生学习交流时,沉得住气,给足时间。听着听着,深度学习和数学的核心素养我渐渐明白了。后来听了著名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老师和徐长青老师的短短解说报告,我更加肯定我的思考了:深度学习其实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习成果大胆交给学生研究出来;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探究,喜欢学习数学。
听了6节课,几乎都有请学生上台展示的场景,这与我们的“贵生课堂”想到一块了。但是,他们请学生展示都只是一名学生,而且甚至一位学生在台上呆上十多分钟,其他学生都成了看戏的。而我们的“贵生课堂”面对的是全体,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的`时候由小组派代表汇报,究竟派谁由组内成员推荐,很民主。可以是一位上台,也可以是多位,甚至是全组人员上台,都是根据内容和实际的需要定夺。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平等的。想想才觉得我们的核心理念太好了:安心、自由、开放;平等、尊重、包容。这样的课堂哪个孩子不喜欢?我们未来的课堂不单单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锻炼孩子们的胆识,提升孩子们的思想。只有“贵生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为了孩子们的大好前程,我们坚定信念走下去,会走得越来越好。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3
4月24到26日,我们一行三十几人参加了在深圳市举行的“名思教研”活动。活动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中小英语教师,大家齐聚在罗湖体育馆,共同聆听这一教育盛会。同样的讲台,不同的风采,魅力无限,精彩纷呈。三天的时间,日程安排紧凑,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受益匪浅。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林丽老师的课。她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破茧成蝶的美丽震撼。她选的是题为The hungry caterpillar的绘本阅读课。一开始,她采用了一个名为“30’Not Stop Talking”的warming up,这一教学环节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个与colour,food,insect有关的词汇被迅速的从学生的大脑中取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时进行free talk,然后请出课本的主角caterpillar很自然,很适宜。呈现故事主人公---小毛毛虫。在呈现caterpillar时,出现很多形容词让学生讨论Do you like the caterpillarWhy or why not学生的回答很积极,想法也很多,他们的思维已经被激活。有的学生说:”I don’t like the caterpillar. Because it is ugly. 但有一个同学想法很特别,他说:“I like caterpillar. Because it is a life.” 这样出彩的回答,这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得到了老师及时的反馈,并给与掌声和赞同,给学生情感教育。当时在场的老师也为这个学生的回答鼓掌。这样精彩的火花,在公开课中并不多见,让人印象深刻。之后,林老师让学生试着给图书起个名字,e.g. The very sad caterpillar, The very happy caterpillar, The very lazy caterpillar, 这样让学生自主猜测,不仅留下了悬念,也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类似的环节在这堂课中运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被解放出来,思维是自由的,他们的想法,输出的语言不再被教师所挟持的,这样的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猜中书名后,林老师又让学生说说看到书名后会想到什么问题,并且把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板书,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故事,读后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紧接着林老师用课件展示优美的图画故事,可是展开一半又戛然而止,让学生猜测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再一次留下了悬念,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时的学生学习兴趣已被充分点燃,就像图画书中的毛毛虫,吃开了胃,又没有吃饱。于是在林老师的指引下,如饥似渴的寻找更多的`知识,啃下文中的生词难句,享受图画,享受故事,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无论是名师的课堂,还是专家的报告,都让我们深深感悟到:课堂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学时能把一切复杂的内容简单明了化就是最大的成功。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大艰巨任务,也是教师自我的一种挑战。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教育教学交流的平台,更多的思考和行动还在于我们自己。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4
12月5日至12月7日,我十分荣幸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师到深圳听课学习活动。听了三天的课,我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在就这次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课堂注重朗读,而且采用了多种形式地读。老师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如管建刚老师在教《春联》这一课时,他利用多种方法朗读对联来理解春联的特点。又如薛法根老师在教《鹬蚌相争》这寓言时,他利用分角色朗读来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听了这两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读通书是训练阅读的`重要方法。
第二,课堂严谨、科学。我喜欢王崧舟老师在《孔子游春》这一课时,做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特别的是练习写句子,出示一半句式,让学生练习写另一半,如“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他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容易背诵课文。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还喜欢王老师的教学语言,王老师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而准确,他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
第三,生字教学新颖。如赵志祥老师在教《赵州桥》这课的生字时,他先让学生读生字,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听写词语或者看老师的动作来听写词语。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有兴趣,也容易识记生字。我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到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崔峦教授所讲的在阅读教学中,应文本而异,应从文本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崔教授所讲到的要阅读训练注意的十一点。其中“课文重点词换一换”,“好的句式练一练”,“文章结构理一理”,“顺着文本拓展写一写”,“展开想像写一写”这几点要求,我觉得非常好,可以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训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经常运用这样的教法。
第五,老师自身要多读书。因为张鹰校长说过,多读书才能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信息,敏锐作出反应,渗透教学思想。所以以后,作为老师,我也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使人知识渊博。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5
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始终认真地去听, 生怕漏掉任何一句话.本次活动的课题是《圆的标准方程》, 分别由江门市的钟老师、中山市的孟老师和珠海市的赖老师上课, 他们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每一位教师都精心做了准备, 教学风格各异, 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上课的是江门市的钟老师, 他以两幅校园风光图引入了圆与圆的定义, 先回顾直线方程的推导步骤, 再详细地推导了圆的标准方程, 他的板书非常整洁美观;接着马上进入了题组的训练, 他一共设计了三个题组.题组一是4个已知圆的标准方程, 指出圆心和半径, 由学生口答.题组二的第1题是课本上的例1, 增加了问题:“若点不在圆上, 请指出点是在圆内还是圆外”;第2题是总结出点与圆的三种关系和判断方法;第3题是“已知点P (a, 4) 在圆x2+y2=25的内部, 求a的取值范围”.题组三的第1题是“已知圆C经过三点A (4, 0) 、B (0, 2) 、O (0, 0) , 求圆C的标准方程”;第2题是“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4, 0) , B (0, 2) , C (0, 0) , 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在这道题中, 钟老师总结出了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法两种解法;第3题是“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A (4, 0) 和O (0, 0) , 且圆心C在直线l:2x+y-5=0上, 求圆的标准方程”, 对于这道题, 钟老师让第1、2组的学生用待定系数法来求解, 让第3、4组的学生用几何法来解答,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第4题是“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O (0, 0) , 且圆心C在直线l:2x+y-5=0上, 当圆的半径长最小时, 求圆的标准方程”.钟老师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 可惜在这时, 下课铃声响起了……
第二位上课的是中山市的孟老师, 她首先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哪些条件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哪些条件可以确定一个圆?”接着推导出了圆的标准方程, 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标准方程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方程中的“-”号;然后布置了3道课堂练习题, 让学生熟悉和巩固圆的标准方程, 总结了通过求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来求圆的标准方程这一知识点, 并称之为定义法;最后, 她重点讲解了课本的例1: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5, 1) 、B (7, -3) 、C (2, -8) , 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与书上一笔带过的方程解法不同的是, 孟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解这个三元二次方程组, 手把手教会学生怎样将其消元、降次, 将其变成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然后总结出待定系数法的步骤为“设、列、解、答”, 非常简洁且容易记忆.紧接着, 孟老师展示一道情境创设题:“A、B两个村庄间有一条公路, 现要在此公路沿建一个加油站, 使加油站到A、B的距离相等.”从而引出了本堂课的另一个重要例题———例2: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 (1, 1) 和B (2, -2) , 且圆心在直线l:x-y+1=0上, 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刚开始, 学生没有头绪, 孟老师便让学生前后左右一起讨论,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并请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最后和学生一起找到了4种不同的解法.
第三位上课的是珠海的赖老师, 他一开始就借助“几何画板”这一优秀软件, 直接导出了每一条直线都有相应的方程, 从而每一个圆也应该有自己的方程, 并通过动态演示, 不断地尝试两种变换, 一种是改变圆心的位置, 半径不变;另一种是圆心的位置不变, 改变半径的大小, 让大家观察圆的方程有什么变化, 从而引出了圆的标准方程, 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方程的特点.他由“数: (x-a) 2+ (y-b) 2=r2”到“形:圆心 (a, b) 与半径r之间的联系”, 给出了一些特殊位置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2.圆心在x轴上;3.圆心在y轴上;4.圆与x轴相切;5.圆与y轴相切;6.圆心在直线y=x上.接着讲解完书上的例1之后, 他提问:“你能判断点P (-m, -5) 与圆的位置关系吗?”虽然点P的坐标中带字母, 但仍可判断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他讲解课本中的例2, 当学生观察出“△ABC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 赖老师大声地喝彩, 并带头给学生鼓掌.最后他提出了把题目中的三个点的坐标去掉一个, 改为“圆心在直线8x-6y-7=0上”, 其余条件不变, 让学生思考新问题.可惜的是, 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了!
这是三节特点鲜明的课, 听完三位教师的精彩的课, 让我顿时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首先, 在钟老师的这节课当中, 我看到了一位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精英教师的风范.他讲课严谨, 板书整洁美观, 题组设计有层次且精巧, 特别是题组三中的4道题, 设计得非常有水平, 那4道题的已知条件都不同, 但实际上答案都是一样的他教会学生要看到题目的本质, 体现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非常精彩, 但遗憾的是, 由于前面推导圆的标准方程花的时间稍多了一些, 所以后面讲解重点部分时显得有点匆忙, 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我个人觉得因为书上已经有了详细的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故不必再详细地板书, 以节省时间重点讲解题组三.还有就是在得出圆的标准方程之后,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熟悉和记忆标准方程, 以在题组一和题组二上少花一些时间.当然这是在吹毛求疵了.总的来说, 这是一节高质量、高水平的课.
其次, 孟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 只有三年的教龄, 但是她非常有亲和力.她与学生的互动非常成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多, 在引导学生思路方面也非常突出!还有就是, 她把学生的解答过程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 当场给学生批改,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怎样写解题过程才是规范的, 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值得我学习、借鉴.我个人认为, 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偷懒, 不肯动笔运算, 教师在编题时可以变换书上的例题数据, 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 那就更加完美了.
对于赖老师, 我认为如果前面引入的部分能简洁一些, 为后面节省出一点时间, 他就能完成对例2的讲解, 完成对例2中的从待定系数法到几何法的转变, 这将是一堂非常出彩的课.赖老师娴熟的电脑操作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他对例2的改编, 他把题目中的三个点的坐标去掉一个, 改为“圆心在直线8x-6y7=0上”, 其余条件不变, 实现了从待定系数法到几何法的转变,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精彩的创意!还有赖老师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个学生手上拿着一张印着自己组号的纸, 抢答时只要举起手中的纸就可以回答.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他当场给回答正确的小组进行加分, 并不停地夸奖学生“很棒”, 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学习!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6
“成就与挑战”两岸三地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研讨峰会,20xx年12月11—13日在肇庆学院体育馆举行,为期三天的学习,听了19位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名师的课例与主题报告,真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到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都具有无穷的魅力。
台湾的吴如皓老师的《数学魔术》课中,我感受到台湾地区数学教学注重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什么,他们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预测策略,提问,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静心思考的习惯。大陆大部分老师教学过程注重肢体语言,激励的语言去鼓舞学生,多用分类比较,把无形的数学转化为有型的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当着孩子的面去捅破数学的外衣。而无论哪个地方的名师,在教学过程,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引导学生提问。李一鸣老师说 “有问题的学生是没问题的,没问题的学生是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提出问题。“装傻是一种基本的教学艺术”。课堂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用“师问生答”的传统交流形式,要学会“装傻”,要更多地使用“生生互动”的交流形式,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师问生答”只是应答,“大问题”是对话,小组里头商量商量,交流交流。我印象最深刻是这吴如皓老师和顾志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一个做法:把自己看到的用一简短的话写下来,然后思考,可以预测,可以质疑,可以交流我相信他们教出来的孩子肯定很会总结,思考。另外无论哪一位老师的教学还是报告中,都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当小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创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质疑。学生积极性很高。以上是其中的几点大感受,现在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外出学习比在学校闭门造车收益要快要直接。人无完人,教无定法,每个学校老师的教学都有优缺点,我们可在学习听课当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这次学习当中,我明白到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
2、课堂教学真实。在我们的观摩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雕琢,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不应该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在作课中出现纰漏,我就看过一位新老师上学校公开课时曾经那样,她在上课前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作课时,她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听了那么多老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顾志能老师的《分数乘除法的联系》,吴如皓老师的《数学魔术》,沈洋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与性质》的集体辨析,黄爱华老师的《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等等课例中,在他们的教学中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而是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
3、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生活。教学情境的设置来自于生活,引入非常自然。虽说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4、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
能让听者有畅所欲言的欲望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能够让听者回去就可借鉴操作的也是一节好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并非是很完美的,哪怕只有一个亮点,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我觉得都是好课,其实那些名师的课并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在我们学校应用起来未必就很实用,但是在他们教学的过程中,练习的设计中,大都采用了层层递进、小组合作,并让学生进行质疑,我感到了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这就是一个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5、专家理论讲座,指明方向,引领未来。
这次邀请了很多位来自两岸三地的数位名师、专家及教授作专题报告并附有他们的论文及想法。如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教授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他用图表的方式清楚显示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瑞士等等几十个国家的教育情况,通过比较华人地区的数学教学成绩比较理想,但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郑毓信老师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的教学》防止规律泛滥化,要把知识看成一个包。陈洪杰副主编的《复习课给孩子什么机会?》,朱国荣老师的《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及其教学》,黄爱华老师的《大学问教学》等,无不体现这数学教学现状及为我们指引了数学教学的大方向。张齐华老师说得很好:回归数学的本源,可以让数学学习更接近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数学力量;回归儿童的立场,可以让数学学习更富有生命气息,让课堂能够更大向度地向儿童开放,向生命开放。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7
这次有幸参加了“名思教研”活动。一睹名师教学风采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碰撞。在四天学习中,讲师的幽默而有深度的语言,加上名师的实际教学示范,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
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收获颇丰。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让我佩服不已,一针见血的讲座让我赞叹不止。让我对语用有了更清晰更深层次的了解。他执教的六年级《孔子游春》这课中,他把语言的积累分别和内容理解、情感熏陶、学法指导三者结合起来,可谓独具匠心。王松舟老师认为,学习语言文字并不排斥内容的理解,他巧妙地创设语言运用的情景,把语言的文字的训练融合在情感中和意境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处处看到王老师和学生在品词析句时的大气和厚重,他会将一个不经意的词,演绎成一句话,一组排比句或者将学生带入诗意般的想象中。
张学青老师她的名言是:阅读---生活在别处的最低成本方式。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是不可省略的功课。只有阅读,我们才能正确且充分地解读文本;只有阅读,我们才能厚积薄发,自信地驾驭课堂;只有阅读,我们才能立足课堂进行教学研究,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阅读具有无法言喻的魔力。 张学青老师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和生活必要性。她的独特见解,了解到阅读的策略,如:要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高年级的孩子阅读速度为300字每分钟! 教学中忽略
了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今后需改之。
本次名思教研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在今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把这次所学到的一些教学技巧与教学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所需,再应用在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质量。
【名思教研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思品教学心得体会11-15
上学期思品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03-10
英语教研心得体会07-07
数学教研的心得体会09-08
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03-22
教研会培训心得体会12-09
小学数学教研心得体会08-03
校本教研培训心得体会07-13
数学教研培训心得体会08-15
音乐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