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06 07:37:5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老爱亲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1

  孝道教育学生教育环境孝,作为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不够重视,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孝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社会上忤逆不孝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人囗老龄化的加剧,一对年轻夫妻至少要赡养两对父母,后辈对长辈奉行孝道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之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他们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因此,在学校开展孝道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这既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神圣权利,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内容。

  一、注重校园环境,营造孝道教育氛围

  花岘子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孝道教育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校园内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孝道”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孝道”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创办、学习园地布置、手抄报编辑、普通话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孝”的气息渗透到每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二、采用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孝道真谛

  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就像儿子背着老子。从这里不难看出,只有上下两代融为一体,才有“孝”,所以做子女的要时刻想着孝顺老人,时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基于此,我利用班会,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孝文化,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布置课外作业:利用信息课查阅孝道及论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为我所用。综合每一位同学的资料,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致同意把“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作为我们的孝道观,并将极具普世价值的“敬亲、奉养”作为我们行孝道的关键。因为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奉养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给。子女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亲”,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常回家看看。

  三、利用语文教学,自然渗透孝道教育

  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孝道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涉及或者纯粹讲孝道文化的课文也不少。如七年级课文《散步》,以散步这一不起眼的休息方式,作为凝聚亲情的纽带,表现一个家庭中各成员之间互敬互爱,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如,《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些优美的短文,让我们体会到家庭之爱,体会到了这种感情的美好和圣洁,让我们明白了责任,懂得了感恩和无私的报答。这样能让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另外,在写作教学中,我也从不忽视孝道文化。学了有关孝道的课文,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孝文化信息,我就出一些有关孝道的文题,让学生去发现并积累家庭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情,从而能更深切地感悟亲情,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热爱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当今社会上那些行孝与忤逆的人与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在正反对照中明了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为写作提供素材。

  孝道不能光写在纸上,关键要付诸行动。为此,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去体验,去实践。

  四、瞄准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孝敬活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先并不是非常强调的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中国人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还是比较内敛的,平时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那么,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重阳”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书写祝福和感恩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为班主任,当这些节日即将来临时,我会通过班级日记的渠道,或者利用学校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节日的宣传和提醒。使学生们能充分利用节日,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五、实施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孝道教育

  为了给学生传递孝敬信息,树立良好榜样,当我们听到有的山区孩子老人得病时,一方面组织老师亲自去看望,带去师生的爱心捐款,还给因照料老人耽误学业的学生补课辅导,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温暖,更高更深层感悟到孝顺和孝敬的真正含义。有的孩子家人不幸去世,老师会抽空前去吊唁,深表哀悼之情。同时,对孩子进行精神安慰和经济帮助。学校助学金许可范围内特别照顾弱势群体,让他们懂得孝敬不是单方付出,而是全社会爱的互换与真情传递。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2

  一、理解、感恩父母。

  甲、我们沐浴着父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感受着母爱的真情成长。

  乙、是啊,父爱是天下最广阔、最博大、最真诚的爱,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我们可以选择一切,唯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亲,感恩父母是所有人的整个人生都应倾心为之永恒主题。

  合、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声,感恩我们亲爱的父母。

  甲: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漫画。

  乙:你有什么感受?

  甲:是啊,父母的爱如水、如山,让我们欣赏《母亲》这首歌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合: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每个孩子都沐浴着爱的阳光雨露。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爱?它在哪里?请你大声的说出来。

  C、学生讲父母爱我的故事

  二、如何孝敬父母?

  甲:还记得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你能讲解吗?

  甲:谁还能讲这样的历史故事。

  乙:就像前面歌曲里的歌词所说:①父母为我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那么我们该怎么孝敬父母?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看一看身边的人物事迹。

  观看孝女彭彩金事迹。

  乙、请每个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表白:怎样孝敬父母?

  温馨提示《五个必须做到的》

  1、听父母的话,接受劝告。

  2、对父母有礼貌。

  3、体贴父母。

  4、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向父母要超越家庭经济负担的东西,不为难父母。

  5、向孝敬父母那样孝敬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等。

  甲:最后欣赏歌曲《跪羊图》,升华情感。

  乙:让我们怀着对父母的感激之请齐唱《感恩的心》献给爱我们的父母。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3

  一、人伦之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作为儒家伦理道德中重要价值规范,始终左右着人们思想和行为。中国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孝”作为重要基础的社会,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孝文化。在甲骨文中,“孝”字是由“老”字上半部和“子”字组成,按照《说文解字》解释就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即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在精神上崇敬祖先。当然“孝”的含义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的。“孝”始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血缘关系逐渐被重视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孝”逐渐由崇拜氏族部落团体的共同祖先发展到对个体家庭的祖先崇拜,再到对父母的遵从。“孝”逐渐从最初的宗教领域进入到伦理道德领域,具有“追孝”、“享孝”、“孝享”、“孝祀”等含义。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家族道德,赋予“孝”以纯粹伦理意义。

  《孝经》将孝的地位抬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它产生出来。《孝经》将“孝”界定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就是说孝不仅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还是可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的有效手段。有了孝道,就可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的社会治理状态。所说孝是天下第一要道,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子女应该以善事父母为先。侍奉父母,祭祀祖先,继承祖德,这是人生的最基本德行。《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也就是说,善行始于事亲之后,才能推己及人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经——圣治章》有言:“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也就是说,一个人连生育抚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去爱他人呢?所以,人们最基本的仁爱应体现为“孝”、尤其是孝敬父母双亲。在古代很多朝代提拔官员都把是不是“孝子”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很多人也不愿意和“不孝”的人交朋友。所以一个人道德修养好与坏的评价标准,最主要是“孝”来衡量。

  《孝经》将行孝分为三阶段“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得来的,应加以爱护,使它不要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是孝最起码的要求。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最大心愿是我们能够一生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如果我们受到伤害,最心痛莫过于父母。所以要孝顺父母一大前提就是要爱惜自己、免除父母的忧虑。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当身体的损伤是必要的时候,即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大义有待彰显的时候,我们应当牺牲小我,“舍生取义”,忠是孝的又一种深层体现。它将孝引入到又一种境界。孝最终目标是一个人遵循天道建功立业,从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孝子不仅要自爱,而且要自强自立。所以孝子追求最终立身,只有不辱没父母,才是真正大孝。

  《孝经》中阐发“孝”的具体内容。《孝经——纪孝行章》指出,孝子在侍奉双亲时应“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即作为孝子在日常生活中侍奉父母要竭尽恭敬;奉养父母要面带愉悦的表情,心怀愉悦的心态;父母生病时要忧伤焦虑,细心体贴地去照顾;父母去世时要悲哀痛心,听从父母遗志;祭祀亡父亡母时,要极尽崇敬肃穆。这五个方面做到后才算侍奉父母尽孝道。可以看出这五事通过清晰阐述如何供养父母,进而侧重强调事亲态度,事亲应该满怀恭敬之情,不应有不敬的心态和举动。《论语——为政》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可见在父母面时刻保持愉悦心态和表情是很不容易的。要永远保持愉悦,关键是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深切敬爱。《礼记——祭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悦,有愉悦者必有婉容。”只有源自对父母真诚的爱的孝才是真孝。

  君子力行孝道还须遵守三戒,“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孝经章》)。即孝子身居高位时要戒骄傲,要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当孝子身处下位时要戒作乱,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恭恭敬敬事奉上司;当孝子处于贱位时要戒忿争,注意与别人和睦相处。居上而骄,在下为乱,在丑而争是大不孝。故君子应秉“五事”之法以行孝,戒“三不”之律以修身。修德正行终为家庭之孝子,社会之正人。此外,“致哀”和“祭祀”是孝子事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代表着孝子事亲的终结,孝子事亲,生则奉养爱敬,死则哀戚葬祭,尽到最基本责任。

  《孝经》中这些内容让我们体会到“孝”是作为人伦关系、上下辈血亲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是人们都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孝德是人类相生相养自然情感的流露,是人性真善美的本能体现。

  二、忠君之孝――“以孝事君则忠”

  《孝经》将“孝”这一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从人伦领域推至政治领域,“孝”又成为一种社会性道德准则。《孝经》概括先秦儒家关于孝和忠的关系,把“事君尽忠”纳入孝的范围,这样本是源于血缘宗亲之情的最根本人伦道德被赋予超血缘的政治意义。就社会整体而言,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也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孝经》)。君臣关系实际上是父子关系的一种扩展,把君王看做社会百姓的父母、将君权看做父权的特殊体现,这样家庭关系扩大到社会,忠孝合为一体,事亲等同于事君,“以孝事君则忠”,且“忠可移于君”,就此将孝移作忠。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孝经》中的孝将事亲和显亲有机的统一起来,“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孝经》)。为“移孝作忠”奠定了理论基础。即由事亲到显亲,必须经由人子立身行道才能完成。立身行道须通过事君来实现,事君即需将孝移作忠。所以在当时社会忠孝一体是必然,是由孝的内在规定决定。孝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晚辈对长辈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社会成员之间、下级对上级所必须履行的责任。所以通过“移孝作忠”,忠孝一体思想被确定下来。而《孝经》中的这种忠孝一体的思想,实际上是体现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统一。孝的含义由最初的事亲敬亲,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但《孝经》成书于封建等级制度之下,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思想,这和当时社会相适应。书中指出,身处社会不同地位的`人,对孝的履行也有所不同。《孝经》根据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以及庶人之孝五等。

  《孝经——天子章》讲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天子应该“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形于四海”(《孝经——天子章》)。即天子以身作则,爱敬父母,为天下人树立好榜样,使天下人皆能爱敬其亲,将这种道德教化于百姓,这就是天子之孝。古人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其代天地以大德来育教万民,除爱敬其亲、亲近民众外,还需博爱传孝道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德行孝,最终达到永享太平安乐盛世的状态。此是天子之孝。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侯应该“在上不骄”、“制节谨度”(《孝经——诸侯章》),即居于高位不骄傲,勤俭节约、遵守礼法。只有这样才能“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孝经——诸侯章》)。从字面上看,诸侯之孝重在忠君,以此不坠祖业,以显父母。诸侯作为天子之臣,列国之君,对上要尽人臣之忠,对下要行修德之孝。因此有上秉王道,下施仁政,崇尚礼义,尽忠行孝,积德修善,安和人民,保守社稷的重要责任。此是诸侯之孝。

  作为天子、诸侯之臣的卿大夫应该“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经——卿大夫章》)。即卿大夫谨尊先王之命,不敢穿不合礼义的礼服,不敢说不合礼法的话语,不敢做不合道德的事。因其社会地位影响,卿大夫对上“事君”尽忠职守,绝对的服从先王之道,效忠于诸侯;对下“和民、利民”,言忠信,行笃敬。博得美誉以求保全宗庙,扬名显亲。此是卿大夫之孝。

  作为地位更低一级的士应该“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孝经——士章》)。士的“孝”同样体现在忠君和爱亲两个方面,只是由于社会地位更低,他的“孝”更多的是付出。孝源于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敬,推广到社会就是对长辈的爱和对君王的敬。这里把对父母的孝扩展到了社会之中,强调用孝敬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忠贞恭敬的效命于君王,谨言慎行,谦恭有礼以“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⑨。此是士之孝。

  作为国家基本成员的庶民应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章》),即顺应自然规律,区分田地的特性。据此来播种粮食。谨慎修身,生活节俭,以此来赡养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此是庶人之孝。

  以上是《孝经》对社会五个等级自上而下做出有关孝道的划分。值得强调的是,《孝经》虽将孝分为五等,但“五等之孝”只是从人的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来做以区分的,“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孝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区别的,它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所以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来不及尽孝,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在这里“孝”已经被泛指为一切美德,成为当时衡量善恶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孝”渐渐被抽象为一种绝对理念,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纳入“孝”中。“五等之孝”和“移孝作忠”都为后来的“以孝治天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五等之孝”的规定实际上是想让人们认识到在其位,谋其职。人们应该各安其分,各守其道,各尽其职,以此达到利于政治统治的目的。“移孝作忠”使君权和父权相融合的真正目的,则是力图将伦理与政治统一起来,使伦理政治化,以此宣扬用孝治、德治教化万民。《孝经》中强调的孝治侧重于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自律,通过人的我约束来维护社会安定,这是政治伦理化的体现。统治者以孝教化民众,其实质就是使天下人都甘心情愿的服从统治。“以孝治天下”是适合于当时历史环境的,是“孝”由理论上升为实践的具体体现。

  三、《孝经》的现代意义

  《孝经》论说人们要行孝道以及如何行孝道,将道德、伦理、政治社会溶为一体,以孝行天下、以孝道治天下。这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和提倡,孝道也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君主教化万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今天我们应辩证看待《孝经》的现代意义。

  “孝”强调“顺亲”,对父母的绝对顺从,“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下》),即亲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父亲对子女有绝对的支配权,子女在父亲面前虽可“谏诤”,但如果父亲不同,则子女只能“无违”。本来子女听从长辈的教导和建议无可非议,但若将其绝对化,则只能使子女过分的依赖父母、逆来顺受施行“愚孝”,这样子女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不利于人的解放及个性的展现,这在今天是应该予以摒弃的。但在中国古代,孝被看作是众德之首、教之所由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切道德善举皆根源于对他人的爱。孝是由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是合乎天性的。

  孝提倡家庭养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各国普遍面临的世界性问题。中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如此之快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还不是很充分,总体上来说还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以弘扬孝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孝道为中国社会提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之法――家庭养老。“孝”最基本内涵就是事亲敬亲,而事亲也就是家庭养老。在孝指引下,老人不仅能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细心照顾颐养天年,而且还能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适时的给予子女以指导,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可见孝文化的弘扬,不仅有助于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而且还使家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风尚。

  孝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血缘文化是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爱国和爱祖等同起来,由亲祖而爱国,“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岩,宗庙严故重社稷……”(《礼记》)由此将爱国和尽孝联系起来,这种“孝”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孝经》中所讲“移孝作忠”的“忠”是“忠君”,将它与现代实际相结合,赋予“忠”以新意,即忠于社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这些都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4

  甲:初一年组《孝老爱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我是主持人刘津池,我是主持人邹莹莹。

  甲:是谁,在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为我们的名字苦思冥想,希望将美好的品格、强健的体魄寓于其中?

  乙:是谁,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们的康复,甚至愿意灾难以数十倍的强度降临于他们身上,以换取我们的平安?

  甲:又是谁,把我们的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我们的开心与烦恼,牵动着他们的丝丝心弦?

  乙: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最亲的人。也许,由于学习繁忙,你无暇时刻记挂着他们。

  甲:那么,就请在今天,紧紧抓住心中泛起的每一丝感动。

  (合)让我们带着感动,共同唱起歌曲《跪羊图》。

  (肇敏卉指挥,学生共唱)

  甲:我们沐浴着父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感受着母爱的真情成长。

  乙:是啊,父爱是天下最广阔、最博大、最真诚的爱,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我们可以选择一切,唯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亲,感恩父母是所有人的整个人生都应倾心为之永恒主题。

  合: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声,感恩我们亲爱的父母。

  甲:请观看孟佩杰孝顺父母的视频。

  (播放那个视频)

  甲:孟佩杰的故事让我们动容。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的佳话。

  已:《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甲:是啊,千百年来,古人用他们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新一代传承这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行动。

  乙:让我们重温这些感天动地的故事吧!

  (学生讲述古代现代孝德故事)

  甲: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乙:《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说: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甲: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爱抚自家的儿女的同时,也要去爱抚人家的儿女。”)

  乙:是的,我们要像尊重自己家的老人一样尊重别人家的老人,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甲: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当我们在小区玩耍,看到提着重物的老人,你是否曾帮忙拎一下?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看到刚上车的老人,你是否曾让座给他们?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看到老人在车流前犹豫,你是否曾搀扶他们过马路?

  甲: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重温《弟子规》等经典文字,将孝心传递吧。(学生齐背《弟子规》)

  甲:同学们,父母给予我们生命,陪伴我们成长。是他们用虬劲的手臂,为我们撑起一片无邪的天空,没有风也没有雨,是他们赠我们傲翔的双翅搏击长空。

  乙:我们始终飞不出那一双牵挂的眼神。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伟大的父母!同学们,成长道路上,父母一路陪伴我们,在你内心深处,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自己敬爱的父母说吧?

  (学生评议好人好事,讲述心中感受)

  甲: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颗赤诚的孝心,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乙:下面让我们大家互相交换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结束:《孝亲敬老歌》音乐响起,

甲: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教我们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

  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

  教我们洗脸,教我们梳头发;

  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我们要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这份伟大的爱!

  乙:

  所以,当他们变老时;

  当他们想不起,或接不上话时;

  当他们啰嗦地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请不要埋怨他们……

  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梳头手开始发抖时,请不要责怪他们,因为我们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却在慢慢,慢慢地变老。

  合:

  只要我们在他们眼前,父母的心就会很温暖。

  甲: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动人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大地的感恩。

乙:白云在蓝天中飘荡,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

  合:孝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递下去,越传越远……

  甲:初一年组《孝老爱亲》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5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父母长辈的关爱,知道长辈的辛苦,激发学生尊敬和爱护长辈,进一步加深对老人的感情。

  2、通过演讲比赛活动,进行爱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长辈、尊敬老人。

  二、活动时间:

  班会课

  三、参加人员:

  9.4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地点:

  本班教室

  五、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布:《敬老爱老》主题班会开始!

  主持人甲: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主持人乙:重视人伦道德,敬老爱老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合: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在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的今天,我们来应该如何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学生呢?下面请看我们的主题班会。

  (2)、倾听每组代表带来的《敬老爱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升华感情

  主持人甲:通过这节课,我们加深了对敬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的理解。

  主持人乙:我们不仅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应该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更应该从行动上做到,从我做起。

  合:人人都有变老时,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后天的自己。所以我们要大声对说:我们要尊老爱老。

  (4)、倡议(主持人宣读倡议书)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6

  一、孝及孝文化的涵义

  探讨孝文化首先要了解孝的涵义。这个“孝”字,由上面的一个“老”字和下面的一个“子”字组成。许慎《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两者相偎相爱,相抚相生,亲密无间,父慈子孝,十分和谐。后人把孝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感情提到“道”的高度,即把孝提到人类社会人伦道德规律的高度。孔子说: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孝亲就像天上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像大地上的江河那样永不枯竭地流淌着,它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不仅如此,后代正宗儒家还把“孝”与“忠”并列起来。曾子得到孔子的教授后写成的儒家经典――《孝经》的基本内容就是“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父子之道君臣之义结合统一起来。

  孝文化是关于孝的理念、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包括“孝”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文艺成果等多方面的内容。新时期孝文化的内涵更丰富,今天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应视人民为父母,把祖国当母亲,忠于人民,报效祖国。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指出,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孝道提倡的其实是成人的一种自私,是父母为了子女回报自己而提出的。这种观点是对孝道的极大歪曲,是对人间真情的亵渎。

  当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成分,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然而,从整体上讲,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发扬光大。因为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子女孝敬父母,晚辈尊敬老人,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同对待一切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样,我们对孝文化的传承也要有批判和鉴别,要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二、孝文化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和谐,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非对抗性矛盾的良好统一状态。最早提出“和谐”一词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社会”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中国人历来讲究“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相处、和为贵,等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由于人们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家庭之间、长幼之间、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工作。弘扬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和谐的家庭必然是一个有孝道、有爱心、有亲情的家庭。人生长在家庭,逐步成长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无不重视家庭的和睦、和谐。在家庭内部,善事父母是孝文化的起点,善事父母,善事长辈,尊老爱幼,修身齐家,和谐社会才有一个厚实的基础。孝文化具有感恩文化的特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文化里面的奉养、尊亲以及推而广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种感恩和博爱的思想,感恩文化对人与自然和谐至为重要。

  孝文化是邻里融洽的妙剂。孝文化思想渊深,内涵博大。它既包含孝、忠、恕、让,又囊括仁、义、礼、乐,“泛爱众,而亲仁”。所以弘扬孝道文化,对邻里和好是大有帮助的。孔子云:“立爱自亲始”。在《礼记》也详述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树立对别人的爱心,从对待自己的父母开始。对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推己及人,由亲及疏,就会使邻里、乡村、社区形成一种相互友爱,相互敬重,相互谦让,相互宽恕,和睦相处的良好风气。这样,各个邻里的人们都能友爱相待,和睦相处,协调动作,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喜人景象。

  孝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好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生活得到改善,安居乐业,富而思进,奋发有为,这诚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仅有物质丰富还不行,还要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人人都得到享受,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否则,社会物质越多,斗争就会越激烈。

  三、大力弘扬孝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既然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力弘扬孝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要讲孝道,树立起尊老、爱老、敬老、养老,事亲行孝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孝文化对于保持家庭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理念;要真正形成弘扬孝文化,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让每一位公民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赡养父母、孝敬老人的责任,并时时刻刻坚持讲孝道,坚持身体力行,尽心尽力而为。针对社会上独生子女、“小皇帝”溺爱有加,教育不力的不良现象,应从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意识。

  2、树立典型,适时开展评比活动,以精神的力量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河南省周口市一些村镇,为弘扬孝文化,选准农民家庭普遍关注的赡养老人问题,开展了“评选百名孝顺儿子,百名孝顺媳妇”活动。过去“村头村尾两间房,不是他爹,就是他娘”的现象不见了。对这些先进典型,各地采取披红戴花乘车到各村展示、广播等宣传形式,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教育效果。

  3、要理直气壮地反对一切不孝行为,对于触犯法律的虐待老人者,要依法坚决给予惩处。目前,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不赡养父母、不孝敬老人的行为,甚至时常出现虐待老人的恶行。对这些恶行,社会应该进行强烈的谴责。对于那些严重虐待老人,构成违法犯罪的,要坚决依法予以惩处。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7

  一、青少年孝道缺失

  孝道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处理问题。一般定义为以“事父母”为核心,推而广之,包括“兄友第恭,义行天下”,这是孝的延伸。乃至于包括“居处不庄,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甚至是“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的进一步泛化。可见,传统孝道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几乎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伦理。对照孝道的内容,观察当今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很多已经严重背离了传统最基本的孝道,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一)家庭方面。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于父母的孝敬是人情的自然回报。孝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善事父母者也。”事亲内涵又是多层次的,具体包括“养亲,尊亲,无违”等方面。

1、养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在“善事父母”里,最基本的又是养亲,即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起码义务。当今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青少年来说无须养亲,相反的是,如今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父母的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反而产生了反作用。过惯了娇生惯养生活的独生子女,久而久之,导致他们根本不懂物力维艰,饭之不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严重依赖父母的习惯。空余时间,从不分担家务事,爱与富裕家庭攀比;没钱就要,要不到就闹,有的以离家出走、殴打来威胁,甚至还出现了弑母的惨剧。

2、尊亲:所谓尊亲,即对父母的尊敬。如果说养亲是从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那么尊亲则是从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这也是人之为孝的`明显标志。“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相对来说,精神的孝养显得更难得,更可贵。“养可能也,敬为难。”子夏问孝,孔子也说:“色难。”如何尊敬父母,曾子说过“孝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要做到“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孝养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今天,不少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各种愿望。可是,子女却很难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孩子对父母的话很难和颜悦色地言听计从,而是多有抵触,和父母顶嘴、较劲。很少有孩子主动向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关心父母健康,有的不但不听父母的谆谆教诲反而出现逆反心理。父母为此身心憔悴,却无计可施。3。无违:孝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按照父母的意思办事,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即顺的意思。但并不是说不论对错,都无条件地听从父母,对父母的失误,要适当地“谏亲”,以防陷父母于不义,不“谏亲”也属不孝。不过,“谏亲”也要和声细气,不能斥责或讽刺。时下,不少学生自以为上了中学了,懂的东西比父母多了,便看不起父母,对父母所谓的“无知”,不是悉心劝谏,而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对于与父母不同意见的,更是蛮横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很少与父母坦诚交流,企图以自己的“特权”来威逼父母让步,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学校方面。

  孝的感情是可以迁移的,通常在家孝顺的孩子,在学校必然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当然,我们今天强调孝道,并不是为了防止“犯上作乱”,只是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积极主张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眼下,不少独生子女养成了强烈的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我行我素,品行恶劣,纪律松懈,学习懒散,根本不知道尊敬师长,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或与老师对抗,或辱骂、挖苦、讽刺老师,缺乏感激他人的心理,缺乏孝敬长者之心。在对待集体事物上,部分青少年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很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耀感。他们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爱惜,对人不热情。与传统“孝”紧密相关的是“悌”,所谓“悌”,就是兄弟姐妹,延伸至同辈、同学、同事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关照。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学校表现就是要团结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当今,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享受的都是父母长辈无私的爱,很少懂得去主动关心别人。因而,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比较严重,缺少必要的宽容心和忍让度,一遇到小的矛盾,不是自我批评、相互体谅,而是指责别人,甚至搬来家长或朋友,导致小事化大,小矛盾酿成大问题。

  (三)社会方面。

  传统孝文化不是简单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是由亲及疏、由内及外、由近及远,逐步向外推广,从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泛爱”。“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推己及人,博施于众,义行天下,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现象,便是社会公德的缺失,不少人变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良心。表现在青少年身上便是不关心学校发展,不关心社区的人与事,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是敬老爱幼,同情弱势群体,而是欺老凌幼,欺软怕硬;乐以助人、大公无私、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公物的少了,不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却多了,有的甚至出现仇视社会或与世隔绝的扭曲心理。

  以上是青少年孝道缺失三个方面的重要表现,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我们的孝道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不要,而是急需要。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也只抓教学,而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熏陶,导致青少年道德存在严重缺失。也有不少人认为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学校教育无关,这也是错误的。且不说学校的德育本来就应包括孝道教育,学校的孝道教育可以做到家庭孝道教育不能做到的地方,起到家庭教育做不到的效果。

  二、青少年孝道的培养

  传统孝文化为我们进行孝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善于发掘,继承其积极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创新,以完善我们的德育体系。我们的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写在书本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说教,更应该付诸行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中亲自去实践,要把孝心变为学生自觉地行动,让孝心伴着孩子一路成长。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孝教育,提高学生的孝意识。

  可以利用学校的墙壁、楼道、橱窗、黑板、文化长廊等地方,大力宣传孝知识。可以张贴《二十四孝》、《跪羊图》,名人名言,简短警醒的如“孝行天下”、“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百善孝为先”等标语,以此来营造孝文化浓厚的氛围,使师生沐浴在孝文化之中,时刻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以达到洗涤心灵、唤起意识、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开设孝教育课,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孝教育课程,聘请对孝文化有研究的文科教师任主讲,讲解传统的《二十四孝》、《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等主要孝文化的经典;了解孝文化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上名人的孝敬故事,如包拯辞官事亲,林则徐性尤孝友,、许世友尽孝听母教,为母亲洗尿裤等。有的学校还可以利用本地孝故事,大力开发“孝德”校本课程。此外,教师在平时也要注重寓德育于教之中,对涉及孝道方面的知识要重点宣扬,不能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作用。

  (三)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孝文化。

  学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孝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家长座谈会、讲座等。利用特殊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开展“学会感恩,孝敬父母”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每星期学唱一首“孝德”歌;每月出一期以孝文化为内容的黑板报;举行孝德格言征集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名人名言、名人孝德故事,学习身边的孝德故事;开展“当一天父母”的易位型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还可以利用广播台、晨会、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全方位地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宣传,让全校师生人人讲孝道,个个思孝行。

  (四)布置孝敬作业,强化学生的孝行为。

  学校在学科作业的基础上还要另外布置孝德作业,按期检查,强行对学生进行孝教育,以此慢慢形成孝的习惯。可以布置“我为父母洗个脚”“我为家里洗个碗”“我为长辈倒个茶”“与父母谈一次心”“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送一件礼物”等青少年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孝德行为和孝德习惯。

  (五)重视孝行为测评,激励学生的孝行为。

  学校要对学生的孝德作业和平时涌现的孝行为,进行及时的总结、测评,对好的要表彰,对一些做得不够好的要批评教育。在测评中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可以建立“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为学生行为进行评价、打分,学生还可以自我打分,再通过班级审核、学校终评,评选诸如“十佳孝星”、“十佳孝敬标兵”、“孝道明星”等,并以此作为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孝行,让学生在快乐的真善美中成长。

  (六)大力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孝的原始动力便是感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养育了我们,感恩长辈爱护着我们,感恩阳光雨露滋润了我们;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情友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听“励志报告”,写感恩标语、摘感恩格言、写亲情作文等活动,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奉献,对人友好,对事热情,才能积极乐观,关心国事,乐意助人。

  对于孝道教育,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开始实施,有的已成功摸索了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孝道教育模式。其效果反映普遍较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极为赞同和感谢学校。学生经历了孝文化的熏陶后,学会了宽容、感恩、报答、奉献。增强了对自己、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责任感。在家里,不但孩子学会了自立,还能积极帮父母做家事,开始问候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能主动为父母分担生活、工作上烦恼,主动与父母沟通,还会说一些关爱的话了,父母省心了,家庭和睦了。在学校里,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对老师有礼貌;能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遵守纪律,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真诚接受老师的批评;主动分担班级工作,学习成绩也上升了,学校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多了,打架斗殴、迟到、逃学等现象少了。在社会上,学生能尊老爱幼,遵守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献爱心,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8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知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2。、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尊敬老人、爱护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未来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3、老人的人生经验是丰富的,人类正是靠着有经验的老人毫无保留地将金子一样珍贵的智慧传给一代又一代,才能得以延续、发展和壮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马识途”的道理。

  4、教育学生尊老敬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

  二、活动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尊老敬老

  三、活动准备

  1、关于敬老爱老的名言名句,录音故事《陈毅探母》。

  2、设计问题:爷爷奶奶平常为我们做过些什么?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读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活动过程

  1、猜谜:“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猜一种动物)

  提示学生猜出谜底,并简单介绍,我们人类,没会走路时是爬着走的,是双手和手脚共四条腿走路的,老了拄着拐杖,就像用三条腿走路了。

  2、老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家中,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们不是有一句古话“有老才有小”嘛。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年媳妇十年婆,再熬十年成太婆。很多人,就这样在一日日一年年的奔波劳碌中老去。很多老人,辛苦了一辈子,都希望有一个安乐的晚年。可是有些家庭不孝敬老人,甚至遗弃老人,把老人当做包袱推来推去。这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是一种违法行为。我们班里同学,我们的家长,有没有这样的现象?谁知道关于敬老爱老的名言名句?指名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谁会背《游子吟》?(指生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多么熟悉的诗句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母亲为临行儿女缝补衣服的细节,赞扬了母亲春天般的关爱。那么我们今天结合生活谈谈这几个问题:爷爷奶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老人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老人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首先请大家听小故事:《陈毅探母》。放录音。

  3、学生发言(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真实的尊老或弃老的'事例发表意见看法)

  4、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家里,碰到爷爷奶奶生病时怎么做的?爷爷奶奶和妈妈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说说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如何对待老人?

  学生互相说说,再指生发言。

  五、老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好,大家都知道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老不敬,弃老不养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尊敬长辈才是做人的美德,做人要先有德,“孝敬老人”从我做起,树立文明新风尚,让社会充满爱,让我们再听一遍“陈毅探母”的故事。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9

  主持人A: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今天这节班会课就让我们一起点燃心中的孝心吧!

  课件:孝老爱亲

  课件:“孝”字的演变

  主持人B:(出示“孝”字演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对,这就是“孝”字。“孝”字,是一个会意字,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边,下边是一个“子”字。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为一体的。这便是孝。(下一张灯片)子背父母,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主持人A:《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主持人B: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什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故事。你们了解吗?

  课件:24孝图和故事(亲尝汤药)

  主持人A:我小时候就听妈妈讲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0xx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主持人B:你刚才说的就是我们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经典故事吧?

  主持人A:是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卧冰求鲤,闻雷泣墓,孝感动天……

  出示图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各小队一个)

  《11怀橘遗亲》、《13扇枕温衾》、《20扼虎救父》

  主持人B: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感天动地的故事吧!

  出示:24孝图和故事

  主持人A:是啊,千百年来,古人用他们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新一代传承这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行动。

  主持人B:生活中有许多的新《二十四孝》故事,你是否看过,听过呢?

  出示:故事善良孝女——孟佩杰

  出示故事内容(配乐朗读)

  主持人B:从上面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伟大,感动,联系到自己只想到接受爱,没有想到要回报爱……)

  主持人A:同学们,父母给予我们生命,陪伴我们成长。是他们用虬劲的手臂,为我们撑起一片无邪的天空,没有风也没有雨,是他们赠我们傲翔的双翅搏击长空。我们始终飞不出那一双牵挂的眼神。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伟大的父母!同学们,成长道路上,父母一路陪伴我们,在你内心深处,一定珍藏着最令人感动的那一幕,你愿意跟大家分享吗?学生讲父母照顾自己的故事:(生病照顾我、最好的东西留给我、爸爸不冷……)

  主持人B: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你会发现亲人给我们的只有奉献,奉献,永远的奉献!!面对父母博大的爱,我们又曾经为他们做过什么呢?

  学生讲述曾经为父母做的事情。

  出示课件:天平秤

  主持人A:我们将父母的爱放在天平的左边,把我们为父母做的事放在右边,我们会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说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很少。

  主持人A:同学们都知道“小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故事吧。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完成下面的填空后你会怎样做呢?

  课件:你是否了解你的爸爸妈妈?

  学生发言:自己对父母太不关心了,了解的太少了。

  主持人B: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颗赤诚的孝心,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除了父母,还有很多人——他们的.身影(出示老人图片),你是不是很熟悉呢?让我们亲切地喊出来吧!(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主持人A: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生都在操劳着。他们将我们的父母抚养大,现在,还要照顾我们:做饭,洗衣,接送我们上学,陪着我们完成作业……面对这些长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主持人B:帮长辈做一次饭。洗洗碗。扫扫地!帮爷爷奶奶捶捶背,陪老人上街买菜,买东西。用自己攒的零用钱为长辈买一件喜欢的礼物!走进父母的心灵,倾听父母的心声!其他我们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主持人A: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爱抚自家的儿女的同时,也要去爱抚人家的儿女。”)

  主持人A:是的,我们要像尊重自己家的老人一样尊重别人家的老人,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主持人B: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当我们在小区玩耍,看到提着重物的老人,你是否曾帮忙拎一下?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看到刚上车的老人,你是否曾让座给他们?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看到老人在车流前犹豫,你是否曾搀扶他们过马路?

  主持人A:《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主持人B:意思是说: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主持人A: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重温《弟子规》等经典文字,将孝心传递吧。

  各小组展示诵读:《弟子规》(入则孝),《孟子》节选。

  主持人B: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恩情,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孝亲敬老歌》音乐响起,出示漫画。

  主持人B: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教我们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

  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

  教我们洗脸,教我们梳头发;

  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主持人B:

我们要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这份伟大的爱!

  主持人A:

  所以,当他们变老时;

  当他们想不起,或接不上话时;

  当他们啰嗦地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请不要埋怨他们……

  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梳头手开始发抖时,请不要责怪他们,因为我们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却在慢慢,慢慢地变老。

  AB:

  只要我们在他们眼前,父母的心就会很温暖。

  主持人B:

  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

  请你紧紧的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我们一样。

  主持人A: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动人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大地的感恩。

  主持人B:白云在蓝天中飘荡,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

  AB:孝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递下去,越传越远……

  班主任总结:同学们,因为孝我们才有了这和谐的社会,因为孝才使我们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孝不仅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更应该是我们对父母和长辈的感恩和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建筑永恒的孝心,留下生命永恒的奇迹,让孝在我们心中永驻。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孝老爱亲教案08-25

孝亲敬老倡议书范文06-05

敬老爱老心得体会12-15

敬老爱老倡议书01-02

2022年重阳佳节孝老敬亲发言稿范文(通用10篇)09-27

孝亲敬老演讲稿03-12

小班美术教案:《大脸小脸亲一亲》10-30

幼儿园小班亲一亲教案08-26

关于孝亲敬老演讲稿04-28

孝亲敬老演讲稿(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