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朗读心得体会

时间:2021-05-29 18:59:4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朗读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1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2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而朗读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课文中原有情境的表达传递外,由于融入了朗读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使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因而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二、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读中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总是自觉地把个个人思想和情感注入课文,无形中拓展了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像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和锻炼。

  三、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传授知识与提高审美情趣相统一的特点。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生从中不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多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正确地朗读不仅能突现作品的思想、立意,而且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艺术风格,都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如果忽视朗读,将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审美能能力也就难以得到锻炼和提高。正确地朗读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实践证明: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且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朗读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我想孩子为什么写文章不能细致入微,对话描写不符合人物性格,是不是与朗读不好有关系呢?

  以上是我感悟到的关于朗读重要性点滴思考,我们的语文阅读能不能容朗读指导于阅读指导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主题地朗读,有主题地诵读,让朗读成为吸收美文的最佳方法,让朗读成为读好书的最佳途径,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3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1、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天在进步。

  2、道德修养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新三字经》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孩子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新三字经》中的“明人伦,孝第一,家道昌,门风正。对长辈,忌无礼,凡出言,用敬语”。诵读经典后的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春风,给波澜不惊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相信,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4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5

  有人曾说:“读经典犹如吃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让孩子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美文、唐诗宋词,既能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又能让孩子学会做人。古韵声声,飘来校园书香;美文句句,加厚校园底蕴。诵读经典如同永不停歇的小溪,犹如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咏叹着人生的华彩,净化着学生的灵魂,充实着思想的血脉,更支撑着师生人格的大山。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我校作为重庆两江新区开发中学校,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强大引擎,鲜明的文化性格,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可成为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我校大力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0xx年6月,我校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任组长、德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组长任组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领导小组。各年级根据学校编写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认真编写了本年级校本教材的初稿,经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严格审稿后,我们编撰了一套“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该教材一共六本,一至六年级各一本。教材的内容分为五个篇章:山河风光篇——江山多娇美如画;爱国情怀篇——赤诚之心耀中华;勤学惜时篇——书山有路勤为径;心灵悟语篇——大道无形明心智;品德行为篇——德行优良创和谐。配有“小光老师教你读”、“我和阳阳诵经典”(里边又包括“教你读”、“我来读”、“我乐背”)、“阳阳伴我行”、“精彩对对碰”等不同板块,这些板块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特别是“阳阳伴我行”这个版块,在学生学会一章节经典诗词后,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行给自己一个评价(笑脸或星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用所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经典转化为人文底蕴。20xx年,我校二年级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在全国和谐德育实验与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二、营造氛围,创设环境

  有了教材就有了教学的依据,但这还不够,如何引导我们的广大师生走进广博的古诗天地,这还得在环境建设上下一番功夫。首先,我们打造了“百米文化墙”和“经典走廊”,将古诗文中的经典诗文、书法作品、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图片等隽刻在墙上或挂在画框中,在绿树的掩映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警句琳琅满目,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每天大课间和中午诵读时间,全体师生在优美的古典音乐萦绕中大声整齐诵读,与经典对话,和圣贤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以宁静和舒畅。我们还提倡“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让班级诗意盎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包括“精彩每一天,诵读每一天”;“与经典同行”“我来读经典”等。学生在诗化环境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亲近经典。

  其次,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亲子诵读等展示师生诵读成果,交流师生感受,共享诵读带来的心灵愉悦,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

  再则,号召家长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们要求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经典诗词背诵给家长听,家长评出等级(作为学生评“诵读之星”的条件之一),并教自己的家长读经典,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我与父母读经典”活动,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在学校举办的“童声诗韵,做阳光少年”经典诵读活动中,由学生和家长一起演出的亲自诵读节目受到师生的好评,不仅展示了父母与孩子诵读的成果、收获,更在家长与孩子心与心的交融中体味生命本质的芬芳,感受共同成长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校诵读活动的开展和和谐家庭建设。

  三、开展活动整体推进

  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辟经典诗文诵读栏目,时间在每天中午13点40分准时播出。或请学生带领大家朗诵,或播放主持人的朗诵古诗磁带,或介绍诗人的奇闻逸事,让学生耳闻目睹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欣赏中得到情感陶冶。每学期评选一次“诵读之星”,人人参与,不限制名额,只要达到规定要求,均可以成为经典诵读之星,并根据掌握诗词的篇数来确定“三诵读之星”、“四诵读之星”、“五诵读之星”。同时评选“书香家庭”以此达到熟读成诵和扩大诵读范围的效果。

  一年多来,学校开展的丰富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童声诗韵,做阳好少年”、“中华颂书写经典比赛”、“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经典诵读pk赛”、“经典诵读诗画展”、组织学生参加区里的经典诵读精品节目展演等。学生们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四、诵读经典,收益匪浅

  (一)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如今,经典诵读已经作为学校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来打造。在校园里,每天总能听到经典诗词的诵读声,一朝一夕,课内课外,校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到处闪现着一个个天真活泼、“满腹经纶”的孩子,形成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学校真正成为了孕育儒雅少年的摇篮。

  (二)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读书作为一种成就未来幸福的手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憧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总是与考试联在一起,这样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经验告诉我们,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经。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了乐趣,体验到了快乐,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三)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诵读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要丰厚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走出“一切为了分数,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怪圈,重构校园诵读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不仅仅是一个识记认知过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风声、雨声、诵读声,声声有情,读出诗情画意、读出人文情怀,从而真正培育孩子的诵读兴趣,让孩子和教师喜欢古诗,让诵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难怪六年级的杨晓莉同学在诵读经典心得中这样说:“自从开始经典诵读以来,我再也不怕朗读了,以前每次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我总是干着急,不敢读,即使读了声音也像蚊子叫。现在不同了,因为古诗词简短有味道、有节奏,我很喜欢读,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双休日回家后,我经常召集小区里的小伙伴背给他们听,谗死他们了。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居然也在悄悄地背诵呢,还说约定时间要向我挑战,我可得加油啦!要是输了,那可倒八辈子霉了。”

  “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人生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需要从现在起日积月累,奠基丰厚的智力背景和人生底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诵读中华经典之路上,我们相信,一批彬彬有礼,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的“阳光少年”在蔡家场小学这个充满朝气的阳光校园中将会不断涌现!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6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尤其重要,其中有一种非常凑效的朗读形式就是分角色读。在孩子们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喜欢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把自己扮演成其中的一个角色。第一册后两组课文几乎都是蕴涵丰富寓意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对话丰富,非常适合分角色读,所以在这两组教学中我常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

  分角色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情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往往在这样成功的角色朗读过程中,学生便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但是在这组课文分角色朗读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教学《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没有精心设计什么问题,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接着在第一层次的读后,就示范,要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时的分角色读,我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而是要学生学会合作,利用小组检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巡视的时候发现各小组的合作角色朗读几乎是失败的,学生不是读错句子就是把提示语一起读了,有的还读过了地方不知道在哪里停,这样的角色朗读把整篇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只重视了合作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喜爱,在分角色朗读前,没让学生充分熟读、了解课文,学生没弄清小鸭和鸭妈妈说了什么话,所以分角色时自然就要乱套了。

  于是在第二课时就让学生多读,还加上了我的范读,范读课文时,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的音色语气都不太一样,孩子们笑了,鼓掌了,说老师读得真好。我们开始讨论这些角色该怎么读好,学生一遍遍的尝试,我用生动的朗读评价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味道:“你这鸭子,急什么?”“鸭妈妈,你还不紧不慢的,你就不担心吗?”“瞧小鹰在撒娇呢!”这个时候,我请学生把小鸭、鸭妈妈等各角色的话划出来,动动笔墨,反复读读。可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对话,让学生直接画出小鸭说的话真难,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没全部画对。于是,我在课堂上这样铺垫:

  师:小鸭看见清清的溪水,想做什么呢?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小鸭和鸭妈妈说些什么?(生自读)

  师:谁是小鸭子?你对妈妈说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鸭子妈妈在哪呢? (请另一个和小鸭对话: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吧)

  学生潜能无限,但是在潜能被激发出来之前,必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哪句是谁的话以后,再让他们在下面同桌分角色读,这时情况就好多了。有了前面的铺垫,到了后面的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样从易到难,先扶后放,学生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准确画出对话的概率就高了。

  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分角色朗读之前,依然让学生先把各角色的话划出来,划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读读,然后再分角色朗读。课后忽然觉得,划是手段,是为了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又是为了什么?分角色朗读不是目的,是手段,如果把分角色朗读看成是学习的过程,那么,我们不妨改进一下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小组里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角色朗读,请各角色想想自己该读什么话,动笔划出自己说的话。不机械地划,让划和读联系得更紧密,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就不会划完以后又不知道该读哪。

  其实,成功的分角色朗读训练还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恰当、及时,要融于阅读之中。引导学生从描写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中体会角色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个性。总之,分角色朗读,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创造性角色朗读,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这是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高的朗读训练。因此,分角色朗读也只有在学生熟读课文,正确领会作者意图、角色的内心情感,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去进行的。花哨的道具和形式往往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不是阅读的本质,要适可而止。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仍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教师朗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2.朗读者观后感

3.《朗读者》观后感

4.朗读手册家长读后感

5.教师心得体会

6.教师心得体会

7.新老教师结对教师心得体会

8.教师工作心得体会